魯迅曾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本文雖不就此深論,但是這句話說明我們這個國家從來具備鐵骨錚錚的天性,千年來,我們的先祖在黃河長江流域拓建出一個偉大的國家,創造了足以睥睨世界的燦爛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為之自豪。本文將盤點歷史上華夏先祖那些讓人蕩氣回腸的名言,歡迎各位探討補充。
蘇武持漢節使北地,被囚困匈奴,匈奴單于派衛律勸降之,蘇武恪守臣節,不辱王命,面對勸降的叛臣衛律,蘇武如是說,代表一個生命力強韌的輝煌帝國對匈奴北狄的蔑視。漢威浩蕩,在叢林法則盛行的彼時,中原王朝表現出鐵腕的魄力。
這是一千多年前東漢帝國的士兵們所高唱的軍歌,東漢帝國的士兵們正是唱著這首歌,出塞三千里,重創北匈奴,嚇得單于連夜逃跑。從此之后在中國成語中又多了四個字—勒石燕然。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樣,成為后世無數人追求和向往的功績。
這句最簡潔有力的宣戰誓言,直至今日仍然讓人感受到睥睨天下的豪氣。漢武帝之前,西漢王朝面對匈奴的襲擾、侵略和掠奪,只能采取給予匈奴以大量金綿和親政策。盡管如此,中國的西陲邊境仍然長其不得安寧。正是由于漢武帝具有了“寇可往我復亦往”的恢弘魄力和雄才偉略,才造就了如衛青、霍云病等一大批千古名將,并徹底地從根本上解決匈奴對漢家王朝的肆無忌憚的侵略和掠奪。
同樣是千古一帝漢武帝所言,這句話奠定了當時的天下秩序,武帝一代,南平閔越,北擊匈奴,吞并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為華夏民族的創立下赫赫武功,一個朝代的名字,就此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炎黃貴胄,天下稱雄。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唐朝統一了隋朝末年軍閥割據的中國。唐太宗、高宗、武后在位時又遠征東西兩突厥,滅高昌、收其地為州縣,滅高句麗和百濟并在白村江戰役打敗日本援軍,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征戰,赫赫武功,威服天下。
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令日本戰國精英群雄傾巢入侵朝鮮,旬日之內,朝鮮三都淪陷八道瓦解,覆亡只在旦夕之間。應朝鮮李朝所請,宗主國明朝大舉派軍援救朝鮮,華夏民族和日本之間第三次大規模碰撞就此展開!在這場決定亞洲今后三百年命運的決斗中,擁有大量火器的雙方軍隊演繹了史上首場近代化國際戰爭。
萬歷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戍,明軍在朝鮮戰場上大勝日本后凱旋歸國,萬歷皇帝親自到午門迎接,并頒布詔平倭,召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