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注
注
在第四十一屆糧農組織會議上,一項議程為《生態農業十項要素,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指南》提交農業委員會(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理事會第一六〇屆會議要求糧農組織進一步修訂《生態農業十項要素》,以體現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討論情況并向大會第四十一屆會議提交修訂版。以下為該文件全部內容。
第 四 十 一 屆 會 議
2019 年 6 月 22- 29 日,羅馬
生態農業十項要素,
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指南
1.內容提要
《生態農業十項要素,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指南》提交農業委員會(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文件 COAG/2018/5)。這些要素出自糧農組織全球性和區域性對話,根據科學文獻編寫而成。
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支持糧農組織提出的“生態農業十項要素”,作為方法之一,根據各國國情推行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并要求糧農組織進一步修訂“生態農業十項要素”,體現該屆會議的討論結果(C 2019/21 Rev.1,第 14 段)。
理事會第一六〇屆會議要求糧農組織進一步修訂《生態農業十項要素》,以體現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討論情況并向大會第四十一屆會議提交修訂版[CL 160/REP,第 6(e)段]。
本文件中加下劃線:文本對應根據農委第二十六屆會議和理事會第一六〇屆會議要求做出的修訂。
2.建議大會采取的行動
請大會批準“生態農業十項要素”修訂版,并同意將其作為促進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方法之一的指南,同時要求在 2022 年農委第二十八屆會議上更新《生態農業十項要素》。
對本文件實質性內容如有疑問,請聯系:
植物生產及保護司司長 Hans Dreyer
電話:+39 06570 52040
本文件可通過此頁快速響應二維碼讀取;糧農組織采用此二維碼旨在盡量減輕環境影響并倡導以更為環保的方式開展交流。
其他文件可訪問:www.fao.org。
生態農業十項要素,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指南
生態農業考慮到多樣化農業系統比較典型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重要特點、進程以及有利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農業還認識到集體行動進程具有巨大潛力,可促進知識分享和加深理解,進而推動可持續農業成為現實所需的糧食系統的行為變化。
為引導各國進行糧食和農業系統轉型,全面推動可持續農業,以及實現“零饑餓”和其他多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糧農組織生態農業區域討論會提出了以下十項要素:概括生態農業特征的十項要素通過綜合過程編寫,并以生態農業方面的重要科學文獻為基礎—尤其是 Altieri(1995 年)提出的生態農業五項原則[1]和 Gliessman(2015 年)提出的生態農業轉型的五個層面[2]。在此科學基礎之上,糧農組織還于 2015 至 2017 年期間舉辦生態農業多主體區域會議進行討論,納入了國際專家和糧農組織專家提出的意見。
糧農組織為第二屆生態農業國際研討會發布的一份出版物進一步詳細描述了這十項要素:《生態農業十項要素,轉型至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指南》[3]。
作為分析工具,十項要素可幫助各國實施生態農業。十項要素指出了農業生態系統和方法的重要性質,以及為生態農業建立有利環境時的關鍵考慮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從業者和利益相關方對生態農業轉型進行規劃、管理和評估的指南。十項要素為糧農組織正在開發的多維度評估工具提供了框架,用于生成生態農業在社會、環境和經濟可持續性方面表現的證據。十項要素不涉及國際貿易相關問題。
生態農業的十項要素相互關聯并相互依存。
生態農業 10 項要素
01
多樣性
多樣化是為進行生態農業轉型以確保糧食安全與營養,同時養護、保護和強化自然資源的關鍵。農業生態系統高度多樣化。從生物學角度看,農業生態系統通過不同方式優化物種和遺傳資源多樣性。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一系列生產、社會經濟、營養和環境方面的益處。通過規劃和管理多樣性,生態農業方法增加了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授粉和土壤健康等生態系統服務的供給。農業生態多樣化通過加強土壤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壤侵蝕,增加土壤碳儲存,促進土壤養分平衡和循環,保護和增強土壤生物多樣性),增進土壤健康。多樣化可通過優化生物質和水資源獲取來提高生產力和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生態多樣化還通過利用和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加強生態和社會經濟復原力、土壤健康以及作物和動物多樣性可降低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失靈風險。
02
知識共同創造、創新及分享
通過參與式過程共同創造的農業創新方法可以更好地應對當地挑戰。生態農業提供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而是根據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設計的做法。知識共同創造和分享在制定和實施農業創新方案以應對整個糧食系統的挑戰(氣候變化適應等)中發揮著核心作用。生態農業通過共同創造過程將傳統當地知識(例如生產者和貿易商的實踐知識)和全球科學知識相結合。生產者對農業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對具體情況的管理經驗及其所掌握的市場和體制相關知識是這一過程的基本要素。教育(正規和非正規)對分享共同創造出的農業生態創新十分關鍵,為農民能力建設包括婦女教育,創造空間。
03
協同作用
實現協同作用可增強糧食系統的關鍵功能,支持生產和多種生態系統服務。農業生態密切關注多樣化和協同系統設計,包括一年生、多年生和覆蓋作物、牲畜、水生動物和樹木等種養結合。農業生態尤其重視土壤、水以及農場和農業景觀其他組成部分的謹慎使用,在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背景下,提高抵御能力,以實現長期可持續生產力提升。為推動更廣泛糧食系統內的協同作用并實現最佳的利弊權衡、生態農業強調伙伴關系、合作和負責任治理,涉及多層面不同行為體。
04
效率
創新性生態農業轉型從基于投入品的系統轉向基于知識的系統,旨在減少外部資源(包括不可再生資源)利用量,同時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農業生態系統的一個新特點,系統精心管理多樣性,使不同的系統組成部分協同增效。生態農業系統改善自然資源使用,尤其是豐富且免費的資源,例如太陽輻射、大氣碳和氮。通過強化生物學過程以及生物質、養分和水的循環,生產者能夠更高效利用現有資源,降低成本和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助力長期增加生產者凈收入。
05
循環利用
增加循環利用意味著減少農業生產浪費和排放,降低經濟和環境成本。農業生態做法,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為驅動養分、生物質和水在生產系統內循環的生物學過程提供支持,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利用可在農場和景觀內部通過多樣化以及不同組成部分和活動之間的協同作用進行。循環利用通過閉合養分循環和減少浪費,帶來多重好處。循環利用使生產者能夠節約投入品成本,降低面對氣候沖擊的脆弱性并減緩價格波動。有機材料和副產品循環利用給生態農業創新帶來巨大潛力。
06
抵御力
提高人、社區和生態系統的抵御力是可持續農業和糧食系統的關鍵。多樣化的農業生態系統抵御力更強,即從極端天氣事件(如干旱、洪水或龍卷風)等干擾中恢復的能力以及抵御病蟲害的能力更強。農業生態系統通過維持功能平衡來增強對病蟲害的抵御力。農業生態做法利用農業系統的生物復雜性,推動相互作用的生物所構成的多樣化群落在面臨蟲害暴發時能夠讓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多樣化農業景觀的規模越大,在生態系統服務基礎上(例如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促進病蟲害防治的潛力就越大。農業生態方法還可以提高社會經濟抵御力。通過多樣化和一體化,生產者可以更好地管理風險,當單一作物、牲畜物種或其他商品情況不佳時降低受影響程度。通過減少對外界投入品的依賴,生態農業還能降低生產者受經濟風險影響的程度。
07
人文和社會價值
保護和改善農村生計、收入和公平,對建立可持續糧食和農業系統至關重要。生態農業強調人文與社會價值和包容性,有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改善生計的相關內容。農業生態旨在通過為婦女創造機會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生態農業方法使人們與社區獲得管理農業生態系統的自主權和適應能力,由此助其解決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生態農業是一種實現可持續農村發展的自下而上的基層模式,使人們自身成為變革的推動者。
08
文化和飲食傳統
生態農業通過支持健康、多元和符合文化習慣的飲食,為糧食安全和營養作出貢獻,并維系著健康的生態系統。農業和飲食是人類遺產的核心組成部分。文化和飲食傳統在社會中,以及在塑造人類行為方面扮演著重要作用。不同作物、品種和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十分重要,給人類膳食提供常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文化認同和地域感通常與景觀和糧食系統密切相關。隨著人與生態系統共同發展,文化實踐以及土著和傳統知識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可以為創新性解決方案提供靈感。
09
負責任治理
可持續糧食和農業需要在當地、國家、區域和全球各層面建立負責任和有效的治理機制。生態農業需要負責任和有效治理來為可持續糧食和農業系統轉型提供支撐。為創建有利環境,推動生產者改造其生產系統并同時考慮生態農業理念和實踐,應建立透明、可問責和包容性的治理機制。土地和自然資源治理即為良好例證。全球大部分農村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高度依賴陸地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維持生計,但缺乏獲取這些資源的可靠手段。
10
循環和互助經濟
循環和互助經濟將生產者與消費者重新連接起來,為地球生存提供創新方案,同時確保社會基礎,推動包容性和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方法有助于根據當地需求、資源和能力提出合理解決方案,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續的市場,加強糧食短循環,可增加糧食生產者收入,保證消費者獲得公平價格。其中包括新的創新性市場,以及多數小農出售產品的更傳統市場。社會和機構創新發揮關鍵作用,依托生態系統方法鼓勵生產和消費,同時重視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的隱性價值。
參考:
1 Altieri, M.A. 1995 年。農業生態:可持續農業學。CRC 出版社。
2 Gliessman, S.R.2015 年。農業生態:可持續糧食系統的生態學。第三版。美國佛羅里達州博卡拉頓,CRC 出版社,Taylor & Francis 集團。
3 http://www.fao.org/3/i9037en/I9037EN.pdf
來源:世界糧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