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企業管理者問:如何才能打造一流的產品?
汪中求先生在他的新書《零缺陷工作》中給出了答案:一流的人品才能打造出一流的產品;零缺陷工作是打造高品質產品的關鍵。
張瑞敏領導的“海爾”集團如今很受國人推崇,但當初的“海爾”的經營管理可以說是一塌糊涂,張瑞敏入主“海爾”后制定的第一條制度竟是“不許隨地大小便”,可見“海爾”當時的混亂景象。
1985年,“海爾”著手內部管理,為此編寫了10萬字的《質量保證手冊》,制定了121項管理標準,49項工作標準,1008個技術標準。正是憑著這份責任心,張瑞敏著手整理企業內部,而且愿意花大力氣、花大價錢,小事當作大事做,從細微處著手,這樣一來,才使“海爾”逐步走上發展正軌。
其間,張瑞敏還進行了很多大膽的改革,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砸冰箱”事件:
1985年12月的一天,總共76臺嶄新的“海爾”電冰箱被一個個工人師傅掄起大錘,毫不留情地砸毀,在掄起錘子的時候,不少人的眼里都含著淚水……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一次質量檢查時,廠長張瑞敏發現:庫存不多的電冰箱中有76臺不合格,按照當時的銷售行情,這些電冰箱稍加維修便可出售。但是,廠長張瑞敏當即決定,在全廠職工面前,將76臺電冰箱全部砸毀。當時一臺冰箱800多元錢,而職工每月平均工資只有40元,一臺冰箱幾乎等于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當時職工們紛紛建議:便宜處理給工人。
張瑞敏對員工說:“如果便宜處理給你們,就等于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今天是76臺,明天就可能是760臺、7600臺……因此,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張瑞敏決定由責任者自己砸毀這76臺冰箱。很多職工在砸毀冰箱時都流下了眼淚,平時浪費了多少產品,沒有人去心痛;但親手砸毀冰箱時,感受到這是一筆很大的損失,痛心疾首。
這一事件雖然造成了一些損失,但卻從心靈上給了職工們震撼,改變了職工對質量標準的看法——“質量上出現瑕疵的產品,這不是小問題嗎?”如果不解決這種觀念上的差異,就不可能真正解決產品的質量問題。
為了傳達他的政策信息,張瑞敏寧可將有問題的產品全部砸掉也不肯讓它們低價流入市場。這就是對產品負責的精神和態度。
書中通過海爾和張瑞敏的故事指出,要想塑造自己的職業品牌,就要事事精益求精,力求完善。當一個人把工作處理得順順當當、無牽無掛時,他心里的愉快,真非筆墨所能形容。有許多人往往不肯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只用“足夠了”、“差不多”來搪塞了事。結果因為他們沒有把事業的根基打牢,過不了多久,便像一所不穩定的房屋一樣倒塌了。失敗最大的禍根,就是養成不注重細節的習慣。
對產品負責,會把責任心貫穿到工作的細節中,不但能夠使你在職場上迅速進步,并且還將大大地影響你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任何人如果要想成功,就非得秉持這種精神去做事不可。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把工作中的各個細節處理得至善至美,對工作傾注全副精力,才能讓我們出類拔萃。
汪中求先生在書中指出,崗位不分高低,事情不分大小,所產生的產品在質量層面都是一樣的,而且這些產品都是我們人品的體現。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好手中的每一項工作,完美地完成每一件經手的產品。要想把事做好,“認真”態度是絕不能少的,思想上要重視,行動上要落實。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應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地去完成,這是一種責任,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人生態度。
《零缺陷工作》汪中求、朱新月著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定價:2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