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契丹人眼中的“中國”、“華夷”和“正統”

我國歷史上的“中國”,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涵蓋了“中央之城”、 “都城”、“京師”、“國之中心”、“天下之中心”等多重地理涵義,更有著“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文化涵義。

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兩字的證據是見于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

雄踞北方的契丹統治階層,在建立遼(契丹)朝后,沿襲鮮卑人附會自己為“炎黃子孫”而自稱 “中國”的觀念, 一直以“中國”自居。

契丹人自稱“中國”,但同時也稱北宋為“中國”;

在自稱“中國”之初,并沒有言及“正統”,直到遼圣宗后期,才萌生自稱“中國正統”的思想意識。

遼朝疆域圖

簡而言之,契丹人“中國觀”,具有“遼宋同為中國”、“華夷懂禮即同為中國”以及“正統”與“非正統” 都是“中國”等特點。

這種“中國觀”, 實際上是一種“多元一體”的“中國觀”, 對后世的金、元等王朝,給予了重要的影響。

1. 契丹與“炎黃子孫”

在契丹建國之初,他們就受其先祖鮮卑人的影響,不僅有了“中國”觀念,還以“炎黃子孫”自居,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據《遼史·世表》記載:

契丹先祖出于東胡,“(冒頓單于)以兵襲東胡,滅之。余眾保鮮卑山,因號鮮卑”;

鮮卑后為“慕容皝(十六國前燕開國君主,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所滅,眾散為宇文氏, 或為庫莫奚,或為契丹”。

無論是東胡還是其分支鮮卑,都有其以“炎黃子孫”自詡的歷史記載。

《晉書》認為,慕容鮮卑“其先有熊氏(黃帝)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

《十六國春秋·前燕錄》的記載更為具體,“昔高辛氏(帝嚳,黃帝后裔,五帝之一)游于海濱,留少子厭越以君北夷,邑于紫蒙之野,世居遼左,號曰東胡?!?/span>

《周書·文帝紀上》稱,控制西魏政權的宇文泰“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宣化遼墓壁畫

一直以鮮卑后裔自居的契丹人,自然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

遼朝史官耶律儼在修《遼史》時,依據契丹源于東胡和鮮卑的說法,認為契丹為軒轅(黃帝)之后;

元朝史官編撰的《遼史》則認為,契丹是從宇文鮮卑直接發展而來,因為采納了“炎帝之后”的說法,認為契丹出于“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

因此,契丹人以“炎黃子孫”自居的行為,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憑空“生成”的。

在遼朝的文獻史料中,能經??吹狡洹耙灾袊跃印钡挠涗洝UZ言學家們從契丹文字的角度,取得了新的進展:

即實(《契丹小字字源舉隅》作者,契丹文字專家)認為,1930年出土的《遼道宗哀冊》篆蓋上的契丹小字“契丹”二字,翻譯過來即為“大中”?!捌醯本褪恰按笾袊?的意思。

劉鳳翥(《契丹小字研究》作者,契丹文字專家)認為,契丹小字中“契丹”的原義是“中央”。

劉鳳翥在自己成果的基礎上,就“契丹”和“遼”兩種國號的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認為:

在983—1066年間,即“契丹”國時期,契丹文字記錄的國號是“大中央契丹遼國”,契丹放在遼之前;

在1066—1125年間,即“遼”朝時期,契丹文字記錄的國號是“大中央遼契丹國”, 遼放在契丹之前。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將“遼”放在“契丹”前,還是放在“契丹”后,前面均冠有“大中央”一詞,“中央”可視為國號“中國”的“中”。

因為歷史上“中國”,同樣有“中央之國”、“天下之中”的意思。如《鹽鐵論· 輕重》就稱,“中國,天地之中,陰陽之際也”。也就是說,“大中央”就是“大中國”。

最終他得出結論:遼朝的國號有三個,分別是中、契丹和遼。

所以,契丹人在建國之初,不僅以“炎黃子孫”自居,還自稱“中國”之人。

2. 遼宋皆為“中國”

有趣的是,在契丹人自稱“中國”的同時,他們也將北宋稱為“中國”。

史料中記載,遼朝初年一直稱北宋為“中國”;哪怕遼興宗明確以“中國”自居,仍然稱北宋為“中國”。

就以遼興宗時期為例:

重熙十三年(1044),遼興宗欲伐西夏,遣使告宋書稱“元昊負中國當誅”,遼金史專家宋德金認為,這里的“中國”指北宋,而非契丹。

重熙十七年(1048),宋人韓綜出使契丹,“遼主問其家世,綜言父億在先朝已嘗持禮來,遼主喜曰:'與中國通好久,父子繼奉使,宜酌我。’”這里所說的“中國”,也是指北宋。

遼興宗的繼任者遼道宗(《天龍八部》里的耶律洪基),是一個明確稱遼為中國的皇帝。但他在自稱“中國”的同時,也稱宋朝為“中國”。

遼道宗曾向北宋使臣“求仁皇帝御容”。當北宋派人將宋仁宗畫像送到遼朝時,遼道宗“盛儀衛親出迎,一見驚肅,再拜,語其下曰:'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捧蓋,為一都虞候耳。’”

遼道宗在這里所說的“中國”,無疑是指北宋。

契丹人除了將遼宋兩朝并稱“中國”外,還表現在“南北朝”的稱呼上。遼宋交往之初,就已經有了“南朝”和“北朝”的稱呼。到了遼圣宗與宋簽訂“澶淵之盟”時,正式確定下來。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九十八記載,“契丹主聞真宗崩,集蕃漢大臣,舉哀號慟”,契丹主謂其妻蕭氏曰:“汝可致書大宋皇太后,使汝名傳中國?!?/span>

《契丹國志》卷七在記載此事時則說, 契丹主謂后曰:“汝可先貽書與南朝太后,備述妯娌之媛,人使往來,名傳南朝?!?/span>

《續資治通鑒長編》所用的“中國”,在《契丹國志》中變成了“南朝,說明契丹人常常將“南朝”和“中國”混用。

或許在契丹人看來,“南朝”是“中國”的“南朝”,“北朝”是“中國”的“北朝”,“南朝”和“北朝”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契丹服飾圖

另外,契丹人還襲用“中原”即“中國”的觀點,承認自己與北宋都在“中國”之內。一般認為,幽云地區多在中原政權管轄范圍之內,屬于中原,屬于中國。史書記載:

契丹“陷中國平、營二州。石晉有國,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十六州賂之。….其振武豐州,舊在胡中,而中國置吏領之,尋亦陷”,“契丹遂入中國”。

契丹人雖然沒有全部占有“中國”(中原)地區,但也算進入“中國”地區。《遼史》說,遼“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國”,就是這個意思。

3. 契丹人與“華夷”

契丹人認為,“夷人”懂禮即可入“中國”,漢人懂禮亦可入“中國”,“華夷懂禮”皆可入中國。

遼朝初期,契丹人對“中國”、“四夷”的文化意義認識不足,并沒有意識到“蕃”或“夷”有什么不好。因此,他們一度心甘情愿地稱自己為“蕃”或“夷”。

后來,契丹“頗取中國典章禮義”,“治國建官,一同中夏”,“改服中國衣冠”, “飲食服玩之盛, 盡習漢風”,迅速躋身漢文化序列。此時他們才意識到,原來“蕃”、“ 夷”等詞匯,帶有低于漢人甚至被視為禽獸等的貶義。

遼圣宗泰和初年,蕭和尚“使宋賀正,將宴,典儀者告,班節度使下。和尚曰:班次如此,是不以大國之使相禮。且以錦服為貺,如待蕃部。若果如是,吾不預宴?!?/span>

蕭和尚極力反對北宋像對待“蕃部”一樣,以低于北宋之禮對待遼朝使者。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蕃”是低于漢人一等甚至幾等的人。

至于遼朝境內深知漢文化“蕃”、“夷”涵義的漢人,在與北宋交往過程中,更是極力反對稱契丹人為“蕃”,為“夷”。遼朝漢臣劉輝,在得知歐陽修修撰《新五代史》 時將契丹列入《四夷附錄》的做法十分不滿。他特意上書:

宋歐陽修編《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貶訾。且宋人賴我朝寬大,許通和好,得盡兄弟之禮。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經意。臣請以趙氏初起事跡,詳附國史。

接受“漢化”的契丹人認為,契丹人已經與漢人“同風”,契丹文化與漢文化更漸趨一致?!耙摹蔽幕静槐取叭A”低下,應該同等看待。

4. 契丹人的“正統觀”

按照“五德終始”學說,隋朝標榜自己繼承北周“木德”以“火德”為運,即承認北朝為“中國正統”。

不過,他們在承認北朝為“正統”的同時,不否認南朝為“中國”。這種“中國”與“正統”并非完全一致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一定影響。

契丹人在自稱“中國”之初,并沒有“正統”的觀念。直到遼圣宗后期,他們開始以“中國正統”自居,并沿用“五德終始”學說,將北宋列入“非正統”之閏位,不承認其“正統”地位。

遼圣宗初年,遼與宋簽訂“澶淵之盟”,只是要求取得與北宋對等地位,主張與對方互稱“南朝”、“北朝”,并未取得高于宋朝的政治地位,雙方仍以“兄弟之國”相稱,遼圣宗還要稱宋真宗為兄。

澶淵之盟

等到了太平元年(1021)七月,遼圣宗“遣骨里取石晉所上玉璽于中京”,表明他開始以“中國正統”自居了。

契丹統治者主張繼承后晉為“中國正統”,實際上是按“五德終始”學說,將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列入所謂的“非正統” 的“閏位”,不承認后漢、后周和北宋政權為“中國正統”。

遼圣宗太平七年(1027),遼朝大臣蕭蘊、杜防等使宋與北宋館伴使程琳等爭論使者坐次時就說道:“大國之卿,當小國之卿,可乎?”

由此可見,此時的契丹人不僅不將宋遼“兄弟之國”的規定放在眼里,還以“大國”自居,輕視“老大哥”北宋了。遼興宗即位以后,正統意識進一步增強,意欲高于北宋的愿望與日俱增。

重熙七年(1038),遼興宗“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試進士” ,利用契丹人從后晉手中得到的這枚假傳國璽,為契丹人承后晉為“中國正統”大造聲勢。

契丹武士復原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人的“正統”觀念,在宋遼“增幣交涉”時,表現得更加突出。據北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

慶歷二年(1042),兩國討論增加歲幣之時,遼興宗提出,宋人向遼交納歲幣,“須于誓書中加一'獻’字乃可”。宋人富弼回答,“'獻’字乃下奉上之辭,非可施于敵國。況南朝為兄,豈有兄獻于弟乎?”遼興宗絲毫不客氣:“南朝以厚幣遺我,是懼我也,'獻’字何惜?”

后來遼興宗又建議,將“'獻’改為“納”,富弼不僅不同意,回國后提議朝廷不要答應遼朝的“無理”要求。不過,宋仁宗并未聽從富弼的意見,“許稱'納’字”。

而《遼史》上的記載,則與前面“有所出入”:

....劉六符與耶律仁先等使宋,定進“貢”名,宋難之,劉六符曰:“本朝兵強將勇,海內共知,人人愿從事于宋。若恣其俘獲以飽所欲,與'進貢’字孰多?況大兵駐燕,萬一南進,何以御之!顧小節,忘大患,悔將何及!”宋乃從之,歲幣稱“貢”。

契丹人極為過分地向北宋提出用“貢”字,而且北宋也同意了。

無論是 “貢”還是“獻”和“納”,都反映了出了遼朝意欲凌駕于北宋之上,并以“中國正統”自居的心態,甚至想做對方的宗主國了。

不過,北宋與遼兩位“大兄弟”,先后被崛起的女真力量先后滅亡。據史書記載,遼滅亡后,契丹族裔仍有數百萬之眾。

那么問題來了:百萬契丹人哪里去了?史學界有三種推測:

他們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歷史,他們先后融入到蒙古以及女真諸部。

西遼滅亡后,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金、蒙戰爭爆發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總而言之,“契丹”民族盡管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但依舊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注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邊疆時空】趙永春 | 10—13世紀民族政權對峙時期的“中國”認同
契丹自稱中國和“炎黃子孫”,契丹王族還姓劉!
五胡亂華之后,他們的后代都去了哪?真的融合進漢族了?
東北歷史上的民族
8-4東胡--中國古代民族部落之一
如果匈奴、突厥還在北方,還會有后來的蒙古人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嵩明县| 双峰县| 类乌齐县| 丰台区| 上思县| 闸北区| 清涧县| 溧水县| 涟源市| 大英县| 海淀区| 安徽省| 蒲江县| 离岛区| 孟津县| 田林县| 安西县| 定兴县| 南丰县| 绵阳市| 仲巴县| 清原| 甘南县| 庆云县| 河池市| 潮州市| 红原县| 达孜县| 永昌县| 仁寿县| 剑川县| 永善县| 凤庆县| 双牌县| 潼南县| 延边| 玛纳斯县| 崇文区| 南木林县| 乌拉特后旗| 永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