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鄭光祖撰著的《一斑錄》(又名《醒世一斑錄》),是目前可見的最早記錄武夷名茶“大紅袍”的歷史文獻。
《一斑錄·雜述四》記載:“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于世”。閩地,即福建;建,即指建州、建寧府;旗,指的是葉片舒展開的新茶。
《一斑錄》,記錄了鄭光祖長期觀察自然的心得和游歷見聞。道光二年(1822)正書初稿;后經道光八年(1828)、道光十五年(1835)增刪、道光十八年(1838)增補完附編,成正書與附編;后陸續著雜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新增補修飾定稿,輯雜述為《舟車所至》;道光三十五年(1855),努力增足雜述八卷而止。據此倒推五十年,武夷山“大紅袍”盛行于世最晚當起于1795年,時值乾隆六十年。 也就是說,大紅袍名聲鵲起應在清朝中期。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清光緒中期,福建閩清人劉訓瑺所著《玳瑯書樓茶話》中有三條關于大紅袍的記載,其一云:“武夷天心、天游二巖,所產之茶,歲不過數斤,寺僧視為上品,并不出售。惟顯者富商到寺,則烹而啜之。”其二云“武夷天游巖之上,有古茶樹一株,旁皆危巖,不易采摘,須膽壯者緣梯而上,方可采下。葉大數指,名曰‘大紅袍’,因頁面微紅故也。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許。貴游者,寺僧以少許飲之,為巖茶最佳品。”其三云“大紅袍為武夷特種之茶,產危巖中,人工難于采取。舊聞茶熟時,利用猴子攀樹,次第采下。因猴子衣紅袍,故名。現山中罕蓄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 由此可見,大紅袍茶產于天游、天心二巖,常人無緣得飲。
1918年農歷二月廿六至三月初五日,“現代徐霞客”蔣叔南曾游歷武夷山長達九天并撰有《武夷山游記》一文,亦可佐證劉訓瑺所言武夷山天心、天游二巖皆產大紅袍之說無誤:
窠為天心永樂寺,植茶最繁之區,極品之大紅袍即產于是,谷極狹長,約三里,谷底一巖突起,高可三十余丈,曰龍頭巖。巖半有水滲出,所謂大紅袍名茶即植于巖下,枝干扶疏,高僅三尺余,葉甚蔥郁,正在發芽。其旁有一種,名副紅袍,此外茶類極伙。
天游亦產大紅袍,香味極濃,飲后移時,齒頰生涼,胸臆間皆有余芳。是則可異也。去年(按:1917年)大紅袍每兩價值十六元……
上引蔣叔南《武夷山游記》文字所謂“巖半有水滲出,所謂大紅袍名茶即植于巖下,枝干扶疏,高僅三尺余,葉甚蔥郁,正在發芽。其旁有一種,名副紅袍”一段,可與1940年農歷九月廿九日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在 時任崇安縣長劉超然引領下游覽武夷山九龍窠大紅袍母樹后的記載互相銜接:
閩省武夷山產茶之佳,名聞中外,有最良者稱曰“大紅袍”,假冒其名者雖多,究實大紅袍茶則極少。在山坡路中半山之間,距離路面約十余尺高,有此種茶樹多株,叢生團聚,面積高七八尺,廣十余尺,每年產茶僅數斤而已,政府建一小屋于近處,春季派人保管,摘完便去,唯茶樹四方無圍籬,但知其物可貴,然尚未盡其保護之道。
抗戰期間,與馮紹裘、祁曾培交好的知名茶人童衣云曾于1940年在《閩茶季刊》第1期發表其1939年3月草成的《武夷茶新考》一文,文中亦記載作者武夷防大紅袍記:
……是茶為天心峰永樂禪院所有,在離寺三里許之九龍窠。巖邊架板屋,即用以守視者;距屋數十武大石壁下,巖腳尋丈處,有崩陷罅隙,大紅袍即植其上。緣石壁鑿級可攀以登,地約方丈,植茶三叢,人謂其中之二,乃副軍也。
邵武協和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師翁紹耳于1940年奉命調查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經月余步行400余里而撰成《邵武建陽崇安三縣茶業調查》,發表于當年《協大農報》第4期。文中有關于大紅袍之記載:
大紅袍茶系產于武夷山天心巖永樂禪寺三里許之九龍窠,窠邊架一板屋,為看守大紅袍者所居,而茶植于屋之數武大石壁下巖腳尋丈,有崩石罅隙處,石壁鑿級可豋,上僅方丈之地,植茶三叢,人謂向外之一叢較高者乃真正之大紅袍,旁二叢乃副軍也。其葉不甚大,品種無甚特異,只芽略帶淡紅色。大紅袍年產不多,少五六兩,多七八兩,價值數百金。
由福建農林處農業經濟研究室于1943年編印的林馥泉所著之《武彝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一書,是研究武夷山武夷巖茶的重要資料,圖文精美。書中亦有關于大紅袍的史料三則:
大紅袍,產天心巖九龍窠,有正副二株,筆者獲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觀其正株,其采制法詳見本書附篇。
寺僧因游客對大紅袍,每不愛惜,任意采摘,故以另一名茶——此茶即稱奇丹,生于九龍窠半崖山,由坑腳鑿石為階,攀登而上——代之,真正之大紅袍則知者極鮮。
大紅袍產于九龍窠中,是處系一巖罅,巖頂終年有水自上由石罅滴落。
林馥泉氏1941年所見之大紅袍有正副二株、生于九龍窠之巖半且有水滴滲,與蔣叔南1918年所言契合。惟奇丹為大紅袍替身之說,乃天心寺僧一家之言,與1940年陳嘉庚所見相悖,未必可信。
刊載于《旅行雜志》1942年第5期署名萬峰的《武夷紀游》一文,難得地也有關于大紅袍的記載:
大紅袍系植于距天心永樂寺三里的九龍窠地方,靠著九龍巖,離岡子地面四公尺高一個石罅中,其面積恰可容三株茶樹的地位。樹高兩公尺,其枝葉與普通茶樹也沒有怎么分別,每歲不過采茶四五兩。
茶葉專家葉鳴高曾在《閩茶》月刊1946年7、8-9期發表其歷時五年撰寫的《武夷祁門茶樹品種之調查與研究》一文,該文這樣記載了關于大紅袍的調查情況:
大紅袍,在九龍窠之西端山坡,其旁石壁流泉四時不絕,地當山坡梯級壇地第二級二行第二株(北→南)……作者調查該叢藉多年包頭周吉亮君之助,得見此株,此株與林馥泉氏所見是否相同,尚待考證。……大紅袍之歷史悠久至少六十齡以上,故其叢今已直徑約一公尺,周及三公尺有老干十余莖。
葉鳴高此文中,還在火焰峰下之北斗下石壇邊緣、正鬼洞背后東進上一層路之北壇兩地發現大紅袍茶樹各一株。
陳舜年、俞庸器、徐錫堃、向馨合著之《武夷山的茶與風景》(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外銷物質增產推銷委員會茶葉研究所編印,1944年)亦有大紅袍之記載文字:
首先要介紹的是大紅袍,這聲望簡直是太大了,它生長在離天心巖三四里的九龍窠,屬永樂禪寺(統稱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據調查,真正的大紅袍在九龍窠最后較高的一個巖旁邊,巖壁中有一小孔,常有泉水從巖孔中流出,旁有茶樹數株,靠巖壁者為正大紅袍,相鄰者為副大紅袍。大紅袍的采摘制造極為講究,且有極繁重的儀式。成品茶不過半斤左右,其成名雖然由于品質的優良,但大半還是宣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