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沚青、張涌泉 |“玍”字考

    摘 要:吳方言中,“玍”字讀若滋,既可指稱樹樁、柴根或挖樹樁等用的镢一類的農具,又可形容光禿的樣子。“玍”字多見于宋元以來文獻,但由于較為生僻,在傳抄版刻或點校排印過程中易誤作“生”字。禪宗文獻中常見的“生笤帚”一詞實為“玍笤帚”之誤,指禿笤帚。今紹興方言中仍保留“玍”這一方言俗字,讀作[ts52],其本字當為“株”。


禪宗文獻中習見“生笤帚”一詞,又寫作“生苕帚”“生苕菷”。例如:


(1)南宋崇岳撰,善開等編《松源崇岳禪師語錄》:“師云:‘嗄,也甚奇怪!一個生笤帚,一個破糞箕,搕堆頭也用得著。’”(R121.596.2.15-17)[注]


(2)南宋原肇撰,實仁等編《淮海原肇禪師語錄》:“腳下破木屐,手內生苕帚。放不下拖卻走,笑指時人不知有。”(R121.366.1.8-9)


(3)元元長撰,嗣詔錄《千巖和尚語錄》:“上堂,僧問:‘釋迦彌勒,猶是他奴,未審他是阿誰?’師云:‘糞掃堆頭生苕帚。’”(J32.209.3.15)


(4)明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卷四《杭州徑山古鼎祖銘禪師》:“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師云:‘破糞箕,生苕菷。’僧禮拜云:‘謝師指示。’”(R142.820.2.6-8)


據筆者調查,“生笤帚”一詞在《卐續藏》中有15例,《嘉興藏》中有2例。從諸多用例來看,“生笤帚”與“破糞箕”或“破木屐”“破沙盆”類同,其義顯豁:“生笤帚”即破笤帚、禿笤帚,“生”似有破敗、壞朽之義。考“生”本義為“生長”。《說文·生部》:“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從詞義引申的一般規律出發,我們很難將破敗、壞朽之義與“生”字相聯系。現行的大型辭書,如《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亦未收錄相關義項。那么“生”字何以衍生出破敗之義?


繼續追蹤,我們發現《卐續藏》中又有“玍笤帚”一詞,或寫作“玍苕帚”。例如:


(5)南宋圓悟編《枯崖漫錄》:“玍苕帚柄背時貨,樹倒藤枯舊陣圖。一代年來低一代,灼然邪法實難扶。”(R148.174.a7-8)


(6)南宋普寧撰,凈韻等編《兀庵普寧禪師語錄》卷中:“寒山拾得,揚下玍苕帚,拊掌呵呵。金華傅大士,空手把鋤頭,涕淚悲泣。”(R123.26.a13-14)


(7)元正印撰,居簡等編《月江正印禪師語錄》卷下:“玍苕帚破糞箕,得便宜是落便宜。這般標致誰相似,靈鷲山中有隱之。”(R123.308.a11-13)


(8)元惟一撰,宗義等編《了堂惟一禪師語錄》:“正當十五日,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三家村里玍苕帚,十字街頭破草鞋。”(R123.896.a10-12)


其他文獻中也有用例。如:


(9)明朱棣撰《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卷三八:“佛如來,雞鳴之時是屬丑,仆仆起來伸兩手,莫道趁忙捉起赤斑蛇。佛如來,看看到頭卻是玍苕菷也。”(P179.254.a8-b1)


(10)明孟稱舜《嬌紅記》第五出《訪麗》:“那婆娘,生得羅剎樣,是件兒,不停當。細端詳,發似蓬松,體似蝦,一見人逃往。身兒丈二長,腳兒尺二長。這正是破糞箕,玍笤帚,娶將來和你一對兒相廝像。”


“玍笤帚”與“生笤帚”語境相同,語義近似,我們有理由把它們關聯起來考慮。那么“玍”字何義?“生”“玍”二字孰是孰非?


考清代以前的字書、韻書,皆未見“玍”字。《漢語大字典》收有“玍”字,音ɡǎ,方言,收錄“怪癖,脾氣不好”“調皮”二義。《漢語方言大詞典》“玍”字收錄七個義項:①吝嗇;小氣。②脾氣乖僻;性情粗暴蠻橫。③調皮。④不尖。⑤割。⑥抬頭。⑦陰莖。[1]1351其中義項①②③⑤為官話,⑥為吳語,④⑦為閩語。以兩部辭書中收錄的義項解釋“玍笤帚”一詞,義皆難通。[注]


進一步梳理宋元以來文獻資料,我們發現了兩類與上揭議題相關的“玍”(偶或寫作“生”)的用例。在這些用例中,玍可指樹樁、柴根或挖樹樁等用的镢一類的農具。


一、“玍”指樹樁、柴根


這一意義的“玍”多與“柴”“樹”組成雙音詞“玍柴”“柴玍”“樹玍”等。例如:


(11)元陳椿《熬波圖·砍斫柴玍》附文:“亡宋年間,官撥草蕩,此時鹽數少。近年累蒙官司,增添鹽額,別無添撥草蕩,以是每歲煎鹽不敷,才至起火便行缺柴。三四月間,柴苗方長尺許,已是開蕩樵斫。至八九月內,已無接濟,不免多募人丁工具,將蕩內茅根、玍柴再行刮削砍斫。用茅拈三務縛束,名曰橫。包柴、搬擔、堆垛,陸續搬運入團。”“玍”字下有小注:“玍字,字書韻書俱不載,未詳。”


(12)元陳椿《熬波圖·砍斫柴玍》附詩:“黃茅斫盡鹽未足,官司熬熬催火伏。有錢可買鄰場柴,無錢之家守鹽哭。茅根得雨力未衰,昨日猶短今日齊。亂包急束少作堆,三寸五寸尋柴玍。”


(13)清范寅《越諺》卷中云:“柴玍,山間有一種盤錯老根,逢春生稊,名此。玍音滋,從俗。”又卷中:“蔭山紅,即杜鵑,生柴玍中,掃墓時盛開。”


(14)明文琇《增集續傳燈錄》卷五《杭州凈慈古田垕禪師》:“師拈云:‘鄉談滿口,也怪他大士不得。靈山亦有一頌:赤腳過干溪,草鞋絆樹生。仰身吃一攧,肚下污黃泥。’”(R142.851.b4-6)


例(11)(12)出自元代《熬波圖》,作者陳椿是浙江天臺人。該書記載了宋元時期華亭地區(今上海松江)下砂鹽場的海鹽生產工藝,將制鹽過程繪作47幅圖畫。其中《砍斫柴玍》一圖中生動描繪了鹽場工人樵采薪柴的場景(圖1)。煎鹽需要大量的柴薪,一般需等五月梅雨過后,柴苗已長成,方可樵斫。[注]但因元初制鹽量大增,柴薪不足,故而三四月間便開始砍斫柴苗,到了八九月間,供給不足,只好將剩余的那些三五寸長的樹樁柴根砍斫后使用。從圖1左半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人手持镢頭一類的農具,在山林之間挖取樹樁柴根,這些柴根樹樁便是“柴玍”。例(13)出自《越諺》,作者浙江紹興人,記載“盤錯老根”稱為“柴玍”。例(14)中記載的偈語在日本無著道忠《葛藤語箋》中有異文,其中的“樹生”后者作“樹玍”,顯然是一詞之異,詞義與“柴玍”略同,詳見下文。




圖1 陳椿《熬波圖·砍斫柴玍》插圖


二、“玍”指挖樹樁等用的镢一類的農具


清代顧景星《白茅堂集》卷四三《徐文長遺事二條》:“今日天寒,客有杭人,復道數事。文長之椎殺繼室也,雪天有僮局灶下,婦憐之,假以褻服。文長大詈,婦亦詈。時操欋收冰(昌按:欋音瞿,《釋名》曰‘四齒杷’也),怒擲婦,誤中婦死。縣尉入驗,惡聲色問‘欋’字作何書。文長笑曰:‘若不知書“生”未出頭地耳?’蓋俗書‘欋’作‘玍’也。尉怒,報云用玍殺。文長遂下獄。”顧景星在文中轉述“杭人”所講明代紹興名人徐渭的軼事,似乎“玍”即“欋”之俗字;其子顧昌為“欋”字作注,進一步認為此處指的是四齒耙。但顧氏父子為明末清初湖北蘄州人氏,他們對浙江方言的轉述和詮釋未必完全可靠。


近代紹興名人周作人《關于朱舜水》一文就不太同意顧氏父子對“玍”的解釋,他說:“今越中不知有鐵器名瞿者,四齒鈀農夫掘地多用之,則名曰鐵勺。別有一種似鋤而尖,更短更堅厚,石工所用,通稱‘山支’,或可寫作芝音之‘玍’字,唯平常人家不備此器,取冰不必需此,灶屋中亦無冰可取也。二百余年間言語或不無變遷,可惜查不著這‘玍’字的現身了,但在朱、黃二公遺文中得見此俗語奇字,亦是很有意思的事耳。”[2]8-9周作人所言“山支”應該就是清代茹敦和《越言釋》中所記載的“山株”。《越言釋》卷下云:“今越人砍柴既了,又挖其根賣之,謂之柴株。其挖之也,用橛,謂之山株橛,或直謂之山株。……山株之較大者,用之于田,呼為耜頭。……今南人之耜與橛,北人皆有之,謂之橛頭。”“玍”音支,與“株”音近。《越言釋》所記載的“柴株”即“柴玍”,挖取樹樁的工具稱作“山株(玍)橛”,簡稱“山株(玍)”。[注]周作人與茹敦和同為紹興人氏,因此二人所記載的有可能是同一種農具,形似鋤頭,名“玍”。從《熬波圖·砍斫柴玍》一圖(圖1)中也可清晰地看到,砍斫樹樁、柴根的勞動者手中所持就是這一類的農具。


顧文所指的“欋”當為“”的異體字,指耕作農具“耜”。《集韻·虞韻》:“、欋,耜也。或從木。”如《越言釋》所釋,挖取樹根的農具“山株(玍)”與耕地農具“耜”形制相同,大小有別,雪天用這種類似鋤頭的工具來鑿取堅硬的冰塊,也符合情理。故“杭人”稱“玍”為“欋”。這里的“欋”應該是一個訓讀字。附注者顧昌不習吳語,因此只能根據古書注解對“欋”進行解釋,將其釋作“四齒耙”,由此導致了后人的誤解。


今紹興地區仍有這種農具,稱之為“山玍”,俗寫作“山子”,其形似鋤頭,前部較尖,用于山地開山耕種、挖筍等。浙江嘉興桐鄉地區亦有耕作農具山鋤,俗稱“山子”或“翻子”,鋤口扁平,上部有半圓形鉚,裝有硬木短柄,常用于翻樹根。[注]


上揭兩種意義的“玍”古今辭書不載,就字形而言,其字取“生”字無頭之形,寓意樹木根株光禿,顯然是一個會意俗字。其作“生”當為“玍”字之訛。至于稱挖取樹樁的農具為“山玍”,系由“山玍橛”省稱而然。


三、“生笤帚”之“生”是“玍”字之訛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討論“玍笤帚”“生笤帚”的“玍”或“生”的含義。“生”字顯然也是“玍”字之訛。我們注意到前引用例中屢屢出現“破糞箕”對“玍笤帚”的例子,這應該是宋元明清時期民間流行的俗語。“玍”“破”對文,字義應該接近。“玍笤帚”又稱“爛笤帚”“折笤帚”“缺笤帚”“壞笤帚”等。例如:


(15)元佚名《女姑姑說法升堂記》:“兀那廝,你道我生的丑,一了說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尋著爛笤帚。你與我做個丈夫罷!”


(16)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卷六:“花對花,柳對柳,破畚箕對折苕帚。編席女兒捕魚郎,配搭無差堪匹偶。”


(17)清錢德蒼選編《綴白裘》十一集《雜劇·串戲》:“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對子缺笤帚。今日同你拜一拜,來年養個小娃娃。”


(18)清末《畫圖日報》:“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相對壞笤帚。”


“玍”與“爛”“折”“缺”“壞”的含義也應該接近。明代浙江余姚學者朱舜水(1600—1682)的日本弟子安積覺(1656—1737)撰有《朱文恭遺事》,其中載錄朱舜水所述俗諺一則:“有媒人,極言女子之姣,娶之而丑。夫家大怒,欲毆婦人,其人罵曰:‘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對生笤帚。’生音芝,俗字,猶言敝笤帚也。”[3]627該“生”字當為“玍”字之誤。[注]周作人《關于朱舜水》一文中亦引錄了該段文字,“生”引作“玍”,[2]8-9是也。安積覺引語稱“玍笤帚”猶言“敝笤帚”,可見“玍”猶“敝”也。“破糞箕”與“玍笤帚”相對,指婚嫁的男女雙方品貌、門戶相匹配。


與安積覺同時,另一個日本學者無著道忠禪師(1653—1745)也對“玍笤帚”做出了解釋。無著氏在其所著禪語詞典《葛藤語箋》卷七“玍笤帚”條云:


《虛舟錄》真贊文三曰:“玍掃帚,用得親。”《斷橋祇園錄》文三“玍笤帚”。《天柱集》文廿八“玍笤帚”。《枯崖漫錄》下文四:“隆首座號南山叟,掃癡鈍塔,偈曰:玍笤帚柄背時貨。”《義堂鈔》曰:“玍音錐,與禿義同。”石門進虎子吃攧有偈曰:“赤腳過干溪,草鞋絆樹玍。仰身吃一攧,肚下污黃泥。”又近有悼覩無見偈:“七十三年老樹玍,全身放下在天臺,頂門有眼覩無見,斤斧如何斫得開。”是乃用“玍”字作平聲,與齊、灰二韻通。或曰“玍”力雞切,俗音槌,亦音錐。故玍笤帚或作錐笤帚。[4]147


文中所引“赤腳過干溪”與“七十三年老樹玍”兩首偈語都是韻文,“玍”作為韻腳字,與蟹攝字“溪齊開四”“泥齊開四”“臺支開三”“開咍開一”相押。此外例(12)中“玍”與蟹攝字“齊齊開四”押韻。而“生”是梗攝字,現代吳語的絕大多數地區梗攝舒聲字保留了鼻韻尾或轉為鼻化音,不與蟹攝字相押。據此,也可推斷“生”當是“玍”字之誤。[注]


日本無名氏于1800年左右編纂的《諸錄俗語解》之《枯崖漫錄》卷下“生笤帚”條亦云:“《燕南紀談》后集下十一:‘玍,字書不出之。惟俗韻朱惟切,音錐,與禿義同。或作錐笤帚。’”[5]25標題中的“生笤帚”即“玍笤帚”。[注]《葛藤語箋》和《諸錄俗語解》稱“玍”字“與禿義同”,可見“玍”猶“禿”也。樹木砍斫后僅余樹樁,于是“玍”既可指稱樹樁,也可以形容光禿禿的樣子。笤帚使用久了,細枝逐漸折斷脫落,最后只剩下少數與帚柄相連的光禿禿的硬枝,故稱“玍笤帚”,即“禿笤帚”也。其或稱“爛笤帚”“折笤帚”“缺笤帚”“壞笤帚”,亦正取義于禿敝之義。蔣禮鴻稱玍苕帚的“玍”字“蓋俗字截生字之首以寓禿意也”,[6]171近是。《漢語方言大詞典》引閩語稱“不尖”為“玍”,與“禿”的含義也是一致的。[注]


由于“玍”字較為生僻,在傳抄版刻或點校排印過程中易誤作“生”字。后人或不詳其義,故而又回改作“生”。如朱謙之整理《朱舜水集》[3]627,《禪語辭書類聚》[4]34,《諸錄俗語解》所附詞條索引[5]42,卓連營注《嬌紅記》[7]26,朱穎輝輯校《嬌紅記》[8]117等都將“玍”錄作“生”。現代作品在出版排印過程也常常出現類似的錯誤。如1923年浙江諸暨籍詩人何植三在《農村的戀歌》中寫道:“妹是鮮花,伊是柴玍,教我怎的不愛你?”自注:“玍,俗字,讀如茲,樹木老根,俗稱柴玍。”[9]58其中的“玍”字在1929年出版的個人詩集《農家的紫草》中不誤,但在趙家碧主編、朱自清選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八集《詩集》[10]190,錢公俠編《詩》[11]55,笑我編《現代新詩選》[12]88中,都被誤改成了“生”字。同樣,前揭禪宗文獻習見的“生笤帚”“生苕帚”“生苕菷”等詞中的“生”,毫無疑問也是“玍”字的傳刻之誤。


四、“玍”的讀音和本字


上引有“玍”字用例的文獻,其作者主要為吳語區人,所以表示樹樁或形容光禿的“玍”應是吳方言字。上文引《越諺》記錄“玍音滋”,《朱文恭遺事》記錄“玍音芝”,可見吳語中“玍”讀若“滋”“芝”。在吳語區作者的筆下,又將該字寫作音近的“支”或“枝”。如:


(19)明佚名《一片情》第二回:“正是姻緣雖系分定,其中之顛倒翻覆,又不可測也。又古來說得好,破糞箕對著支苕帚,再無話說。況以賽康節本是個瞽目之人,只該也尋一個殘疾的做一對才好。”


(20)清代浙江仁和金堡《徧行堂集》卷二六《與南雄陸太守孝山》:“恰好揺鐸老人,敲梆化主,花對花,柳對柳,破糞箕對著枝苕帚,想吾兄為一笑也。”


“支苕帚”“枝苕帚”即玍苕帚。另外《葛藤語箋》又記“玍”字“俗音槌,亦音錐”。《廣韻》“芝”字章母之韻,“滋”字精母之韻,“錐”“枝”“支”章母脂韻,“槌”字澄母脂韻。其中,“芝”“滋”“枝”“支”為止攝開口三等字,“錐”“槌”為止攝合口三等字。


在吳方言中,這幾個字讀音相近。知章莊組聲母在近代吳語中已經合并。今北部吳語杭嘉湖地區的方言中,止開三支脂之不分,精知莊章組讀[],其余讀作[i]。[13]187南部吳語中,止攝開口支脂之微四韻通常讀作[i]或[]。[14]68紹興方言中精組和知照組三等字合流,止開三支之脂不分,精知莊章組讀[];止合三精知照組字文白異讀,文讀音[E],白讀音[]。[15]34-37、12“芝”“滋”“枝”“支”今讀作[ts52],“錐”讀作[tsE52],“槌”文讀作[dz231],白讀作[dz231]或[z231],[15]48、54讀音都很接近。因此各家所用記音字雖有不同,但在吳方言區的實際讀音卻是相同或相近的。故而文獻中將“玍”的讀音記成“滋”“芝”“錐”“槌”,又寫作記音字“枝”“支”。


今紹興方言仍稱老樹根為“柴玍”,民間多寫作“子”字。[注]王福堂《紹興方言研究》記錄了“柴株頭za11ts55d52”“柴株婆婆za11ts55bo55bo52”這幾個方言詞。[15]138其中 “株”和“玍”記錄的應該是同一個方言詞。


那么“玍”這個方言字的本字是什么呢?蔣禮鴻認為“玍”的本字是“鬌”。蔣禮鴻《義府續貂》:“章炳麟《新方言》二,謂脂歌相轉……今此玍字音錐而或作錐,錐脂部字,轉歌部為鬌,與章氏所說者其比正同。《說文》:‘鬌,發墮也。’帚之禿與發之墮,其義一也。……又按《匡謬正俗》卷六:‘問曰:關中俗謂發落頭禿為椎,何也?答曰:按許氏《說文解字》云‘鬌,發墮也’,呂氏《字林》、《玉篇》、《唐韻》并直垂反。今俗呼鬌音訛,故為‘椎’耳。’然則玍即《說文》之鬌與唐時俗呼之椎無疑。”[6]171鬌,《廣韻》澄母支韻,止攝合口三等字。吳方言中保留全濁聲母,如紹興方言中澄母字讀作濁聲母[dz][d],如茶[dzo231]、除[dy231]等。從古今讀音對應關系來看,并不吻合。


考《廣韻·虞韻》:“株,木根也。”株,知母虞韻,遇攝合口三等字。今紹興方言中知莊章組聲母讀作[ts][t]兩組。[]韻主要來源于止合三白讀精知章組、遇合三魚虞韻白讀知章組以及止蟹開三知章組。[15]48例如[注]:




“株”在紹興方言中,文讀作[ty52],白讀作[ts52]。[15]48《說文·木部》:“株,木根也。”株的本義就是露出地面的樹根、樹干或樹樁。古今音義相合。“玍”是“株”的方言俗字,又寫作其他的記音字“枝”“支”[注]。清茹敦和《越言釋》中記錄的“柴株”用的就是“玍”的本字。周志鋒先生《論<越諺>方俗字》中認為“柴玍”當作“柴株”,但也指出范寅《越諺》使用方俗字“玍”太隨意,考證欠嚴謹。[16]其實“玍”字不誤,范寅在這里使用的是吳方言區通行的方言字。


參考文獻


[1] 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周作人.藥味集[M].北京:新民印書館,1942.


[3] 朱舜水.朱舜水集[M].朱謙之,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無著道忠.葛藤語箋[M]∥禪語辭書類聚:第2冊.京都:禪文化研究所,1992.


[5] 波多野太郎.諸錄俗語解[M].橫濱:橫濱市立大學,1961.


[6] 蔣禮鴻.義府續貂(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7.


[7] 孟稱舜.嬌紅記[M].卓連營,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8] 孟稱舜.孟稱舜集[M].朱穎輝,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05.


[9] 何植三.農村的草紫[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9.


[10] 朱自清.詩集[M]∥中國新文學大系:第8集.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11] 錢公俠.詩[M]∥中國新文學叢刊.上海:啟明書局,1936.


[12] 笑我.現代新詩選[M].上海:上海仿古書店,1937.


[13] 徐越.浙北杭嘉湖方言的音韻特點[M]∥杭州方言與宋室南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


[14] 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5] 王福堂.紹興方言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5.


[16] 周志鋒.論《越諺》方俗字[J].古漢語研究,2011(4):43-4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咬嚼 | “北海、南海”新解
哪里的方言會用“屙”這個字?
小令每師唐后主 尺書欲答衛夫人
以罅抓為例
把飯「減」給你丨滬郊吳語正字討論(1)
微博選編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市市| 徐水县| 景东| 东安县| 包头市| 张家川| 原阳县| 华亭县| 赣州市| 基隆市| 肃南| 原平市| 横峰县| 普安县| 清新县| 渭源县| 神池县| 闻喜县| 天台县| 余干县| 涡阳县| 万载县| 利川市| 恩施市| 安义县| 夏邑县| 祁阳县| 阳江市| 孟津县| 莒南县| 乐平市| 富裕县| 珲春市| 临泉县| 黑龙江省| 达拉特旗| 岢岚县| 西青区| 合阳县| 雅江县|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