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艷秋:《復堂日記》的史學價值

  譚獻為晚清文獻學家,精于詞學,以選詞論詞而稱巨擘。所著《復堂日記》,上起同治元年,下訖光緒二十七年,論學談藝,首尾一貫,極具學術價值。早年,此書經錢基博、錢鐘書二位先生表彰,其文學價值已經為論者不斷推揚,而蘊含其間的史學價值,則未引起足夠重視,尤其是學術史角度的價值闡發,迄今尚未展開。

  梳理一代學術源流,篳路先行

  嘉慶中,清廷重開國史館,創編《儒林》《文苑》二匯傳,揭開梳理一代學術源流的序幕。訖于道咸之際,遂有江藩《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阮元《儒林傳稿》、唐鑒《學案小識》諸書的問世。諸家所著,雖寓梳理學術源流之意,但就史籍編纂體裁而言,則皆以人物傳記為主,為個案的排列組合。因此,著眼學術傳承進而分類聚群,論究入清二百余年間的學術嬗遞,便成為推進學術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復堂日記》載有同治三年譚獻長文一篇,記錄了作者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考。該文立足一個“變”字,上起明末清初遺民諸家,下迄道咸二朝今文經學諸儒,開宗明義曰:“本朝學術蓋嘗三四變矣。”至于具體的變遷途徑,作者則歸納為“國初稍尚浮華,遺佚中有深粹者則別出。一變而為疏謬,再變而為瑣屑,三變而始為經學。經學亦濫觴于明之遺老,綿延授受,至此大昌。”譚獻對入清以后學術演進的梳理,以乾隆初蘇州惠氏的崛起為分水嶺,他說:“惠氏一門即于是時萌芽經術,故饾饤嵬瑣之習漸衰,而六藝古學起矣。極盛于乾隆季年,益精于嘉慶,遺經端緒皆有條貫,六書九數如日中天。于是乎有清之學跨越千載,由唐以來,不愧儒林之傳者,惟今日耳。”

  與之相應,《復堂日記》于同治三年還錄存一份《師儒表》。以學術好尚及其成就為類,上起清初黃宗羲、顧炎武,下迄道咸劉逢祿、邵懿辰,共著錄入清以后學者一百余家。表中所列類目,依次為:絕學一,名家二,大儒三,通儒四,舊學五,經師六,文儒七,校讎名家八,輿地名家九,小學名家十,提倡學者十一。其中第十類之小學名家,又包括《爾雅》之學、《說文》之學、聲韻之學和金石之學四目。

  譚獻梳理一代學術源流的努力,散見于其后歷年的《復堂日記》之中。雖然直到光緒二十七年逝世,最終未能撰為完書,但是作為一個先行者,其篳路藍縷的創辟之功,理當予以肯定。正是受其影響,清末民初一代又一代學者繼起,始有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王國維諸家論著的問世。

  論究常州學派,開一代風氣

  清代今文經學的復興,以江蘇常州為重鎮。乾隆中,莊存與著《春秋正辭》,開公羊學復興先路。經其侄莊述祖承前啟后,光大其說,至其外孫劉逢祿、宋翔鳳崛起,漸成一脈,因而有常州學派之稱。以往前輩學者論究常州學派,多以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據。其實,如果要追溯開創之功,則當推源譚獻的《復堂日記》。

  據《復堂日記》所述,咸豐末,譚獻幕游八閩,同治元年,在廈門與避地海濱的戴望訂交。受戴氏論學影響,知常州莊氏所表彰的《春秋》公羊學旨在由大義以通微言。于是由讀宋翔鳳《過庭錄》、莊述祖《珍藝宧遺書》入手,發愿以探尋西漢今文經學的茫茫墜緒為己任。同治二年,再讀莊存與《尚書既見》《春秋正辭》、劉逢祿《書序述聞》,服膺莊氏家學而喟嘆:“國朝諸儒,如惠氏一家、王氏一家、莊氏一家,皆第一流。”且稱:“劉申受《書序述聞》,說《尚書》精深,源于宗伯公。吾故謂莊氏家學精于惠、大于王矣。”同治三年撰《師儒表》,遂將常州莊氏祖孫歸入第一類絕學之首,依次為“莊方耕先生家學,從子葆琛先生,孫綬甲卿珊,葆琛二甥劉申受先生、宋于庭先生”。同治八年,“常州學派”一語首見于《復堂日記》,他說:“莊中白嘗以常州學派目我,諧笑之言,而予且愧不敢當也。”《復堂日記》中對發端于莊氏的常州學派大力表彰,認為莊氏一門,張惠言、張琦兄弟、李兆洛、董仕錫、董祐誠、洪亮吉、孫星衍等常州一地的著名學者“皆嘗私淑”,其成就是黃景仁這樣的詩文名家也無法比擬。

  對于常州學派開派宗師莊存與的遺著,譚獻讀之最久,用力最勤。據《復堂日記》記,同治二年,初讀《春秋正辭》,即寫道:“此絕業也……博大深至,條舉件系,卓乎屬辭比事之教。”同治八年,再讀《味經齋遺書》,又記:“宏深博大,卒不能得其涯涘。識大之深,又高出諸經師上矣。”光緒十二年,更于《日記》中留下了總論莊存與經學成就的長篇文字。文中,譚獻將莊存與同兩漢經學大師董仲舒、鄭玄并提,認為:“先生之說《易》也,蓋深于《禮》《春秋》,故典常之大小密于康成,天人之大源究于江都,兩漢巨儒,殆以兼美。”正是在這篇總論中,《復堂日記》道出了常州學派通經致用的為學宗旨:“經說皆非空言,可以推見時事,乾嘉之際朝章國故隱寓其中。”

  學術批評,自省向善

  《復堂日記》中,譚獻品評所及,博涉四部群籍,其間既有前賢遺書,也有同輩著述,還有后進新篇。其間所論,別具只眼,得中肯綮,在晚近學術史上,著稱于世。更為可貴者,縱覽《復堂日記》全書,不唯看不到黨同伐異,恃才揚己,挾隙詆毀,相反,字里行間每見虛懷若谷,律己自責。作者對一人之學術批評,常因時間推移,學養漸深而轉為自省,評述更為中肯,且揚人之美,不掩人善可謂其顯著特點之一。

  魏源是道咸間今文經學中人,晚游杭州,歿于僧舍。譚獻求學伊始,曾經拜謁,同治三年,還將其列入《師儒表》中“絕學”一類。《復堂日記》所評魏源著述,初見于同治十三年,再見于光緒七年,皆頗有微詞,前者稱:“魏氏高言西漢,說《詩》欲排毛公,理三家遺緒。聞《詩古微》十卷本,后益蔓衍矣。”后者且謂:“默深貌為閎肅,中實枵然,且令人驟不得事之本末。”至光緒十四年,再讀魏著《詩古微》,則反省自責:“其言明清,而《毛傳明義》第二篇,尤觀其通。魏氏此書粹美,殊悔予夙論之莽鹵矣。”

  俞樾年長譚獻十二歲,以著述繁富享有盛名,亦因輕于成書而招訾議。同治四年,譚獻初讀俞樾《群經平議》稱:“凡說經如此類,予皆目為無用之言。”同治十一年,再讀俞氏刻書,更徑評為:“小言破道,私智盜名,謬種流傳。”光緒十七年,復讀俞氏書,則不沒其善:“條件分明,心目洞達,當冠其所刻諸書。”至光緒二十三年,《日記》中則留下如下記錄:“俞曲園來談。七十七翁,聰明不廢,結習未忘,天賦異稟,不能不生羨心。”

  光緒十六年,應湖廣總督張之洞邀,譚獻西游荊楚。訪耆舊遺書,得秦篤輝《愉村警書》,喜其“論學論治,平實切近”,于《日記》中備錄其精要語。秦氏有言:“性情通達則艱虞化,處境之高才也;心氣和平則血脈固,卻病之要藥也。”譚獻于此語后注云:“獻病五年矣,深有愧乎其言。”客游將歸,十七年的《日記》又以不能制怒自責:“攝心自治二十余年,年且六旬,不能制一怒字,非徒傷生,亦且失行。不久作此無味客,吾意決矣。”光緒二十二年,讀老友黃以周新刻文集,《日記》稱:“元同不負當代經師之目,予終愧泛濫無所成就,讓老友以專門。”譚獻晚年,傾心推崇嶺南大儒陳澧,光緒二十五年的《日記》,先是評《東塾文集》道:“經師通貫,足名其家。”后又就陳著《東塾讀書記》道出晚年學術追求,徑稱:“從充實入精微,吾師乎!”

  向上向善的學術批評,是學術創新的題中應有之意,不可或缺。《復堂日記》于此所反映的深厚學養,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啟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代儒學的五個階段
明清常州地區學術文化思想,在士紳階層中的影響,經歷哪些變化?
什么是漢宋之爭
莊嚴歷史、文化展示系列之(18)——莊存與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六十八)】江蘇常州莊氏:讀圣賢書 做豪杰事
清代詞學(續五)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平湖市| 民权县| 九龙坡区| 松潘县| 乌兰县| 南部县| 黑龙江省| 拉萨市| 溧阳市| 夏河县| 沿河| 平定县| 靖宇县| 巴南区| 奉节县| 安陆市| 三门峡市| 北辰区| 桑日县| 都安| 忻城县| 桑植县| 新竹市| 辽阳县| 德安县| 余江县| 六枝特区| 哈密市| 茶陵县| 漳州市| 东山县| 平武县| 濮阳市| 虞城县| 汕头市| 鹿邑县| 板桥市| 伊川县| 彝良县| 焦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