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于孩子而言其實是他認識世界的窗口,父母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孩子出了什么問題,那么很可能是家長出了問題。所以只有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讓我們一起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吧!
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其實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如果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孩子在學習上就會有所體現。有人會問:“我們都已經是教授了,孩子為什么會學習不好呢?”
有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做有知識沒文化的家長。如果家長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無論他擁有多高的學術水平,其實也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
夫妻關系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例如:一個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兒子,就學會了在學校不尊重女同學。一個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兒就學會了在學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學。那么孩子在學校就不懂得處理人際關系,從而影響孩子的心情和狀態,導致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想要改變這個現狀,就要通過父母自身來影響孩子。身教重于言教,讓孩子處在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環境當中,孩子才能有積極、陽光的心態,反之則會負面、消極。
如果說父母的戰場是公司,那么孩子的戰場就是學校,大家都希望工作之后回到一個溫馨、正能量的家里“充充電”,第二天能量滿滿地去工作,孩子也是這樣。
孩子在學校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充值,和各門功課打交道,還要進行人際關系的互動,這些都要孩子自己獨自去面對,對于孩子來說也算是戰斗了一整天。孩子回到家里也希望能感受到家庭的正能量,第二天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但是事實上,孩子回家后家長的第一句話往往是“今天布置了什么作業,快去寫作業吧。”這個時候,對于孩子來說,家也變成了一個硝煙彌漫的戰場,又讓孩子進入了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所以孩子就會有抵觸情緒。
他們會在心里覺得爸爸媽媽原來關心的都是我的成績而非我自己,所以心里就會產生對抗,父母讓做什么就偏不做,長此以往,父母想要的好成績自然成為泡影。
學習是孩子的工具,家長不能把孩子當成學習的工具。孩子需要的是愛,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港灣。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共同的愛和關注,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諧,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學習成績自然也會大幅提升。
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智慧遠超父母,只要孩子能夠集中精力,那么學習成績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語言是一扇窗,同時也是一堵墻,家長經常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會害你,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好”,如果父母覺得自己的經驗都是對的,不斷用自己的意志打亂孩子自主思維和嘗試的機會,還反過來責備孩子做不到自己預想的程度,那么這些“為你好”事實上對孩子是種操控。
當然,相信所有父母都是傾其所有地對孩子好,但很多時候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長期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孩子就會累積各種各樣的情緒。而這些情緒無處釋放,因此孩子就會用慢或拖延等方式來對抗父母的權威和命令。
當父母過度嘮叨的時候,這些話語的能量就會被削弱。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更有力量,就需要減少嘮叨。當我們能夠用簡潔的話語為孩子制定可行方案的時候,孩子的執行力則會變高。
三等父母通常都是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的父母是用嘴巴管孩子,而一等的父母是通過自己的行為來管孩子。當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也會跟著做好。為孩子樹立好行為的楷模,相信我們會驚喜地看到孩子的改變。
具體的解決方法:
①不要隨意打擾。家長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正確時間,細心地去觀察孩子在做什么,盡量不要隨意去打擾孩子的邊界,在合適的時候再和孩子進行溝通。
②用適當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對面進行溝通,這樣會增進彼此的信任和理解,此時我們說的話,孩子就更能聽到心里去。
③少嘮叨。家長的話太密了,就等于把自己的話變成了白色的噪音。所以平時要少說,有重要的情況,就和孩子進行一次完整的交談,徹底將問題解決掉。
④指令一定要具體。家長無論給孩子布置什么任務的時候,一定要說具體的事兒,同時不要帶任何負面情緒。首先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你希望他此刻具體做些什么,比如,與其說:“你應該干凈、整潔一些。”不如說:“我希望你現在能夠把自己的桌面收拾一下,然后,我們再一起做其他的事情。”
說這些話時不要抱怨、指責或數落。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是在被別人指責批評的時候,他一定不愿意聽從,或者會延長自己做這件事情的時間。
⑤給孩子指令之后,盡量讓孩子復述一遍,加深孩子的印象,讓指令更清晰。家長要在發現問題時及時作調整,孩子完成這件事情的效果就會和家長預期的一樣。
⑥耐心地等待反饋。當我們給孩子布置任何的一個任務之后,要給他一些時間。很多家長的看到孩子沒有立刻做出反應的時候,馬上就會發出第二道指令。一道緊接著一道,就會讓孩子感覺到硝煙彌漫。
⑦我們不能處于一種隨時起跑的狀態,這對于孩子來說不現實。但凡有需要倒計時的時候,家長就有必要去反省,孩子為什么沒有行動,是不是我們沒有和孩子進行更好地溝通,或者這種方式是否適合孩子。
⑧盡量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處理。比如,叫孩子過來他卻不聽或是假裝沒聽到時,父母需要反思是否平時對孩子的指令過多控制過多。如果我們能夠給孩子自主權和空間,鼓勵他獨立做自己的事,自己判斷、選擇以及決定,這樣一來孩子也會尊重家長。例如讓孩子用鬧鐘或者計時器來取代家長的監督和催促,相信效果會更好。
其實養孩子也是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要想讓孩子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我們要先學會耐下性子調整心態,尋求有效的表達方式,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語言,以孩子是否快樂為驗證方式。
此時父母的愛才能真正滋養、支持到孩子,相信孩子那些拖延、不主動學習的不好習慣都會慢慢調整。“當父母自己放輕松了,孩子就會給我們一個奇跡。”
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可是孩子的心理就像身體一樣需要營養,并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還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
如果在某個時候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那么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他都會不斷的尋覓,并且會引發一系列狀況,直至找到曾經缺失的這份心理營養。
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理營養呢?
①愛的能力。真正的懂得如何去愛,去接受愛。
②獨立的能力。就是說孩子要學會做自己,而且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③鏈接能力。也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當孩子懂得鏈接能力之后呢,他就不再孤獨,愿意和身邊更多的人進行溝通和互動。
④關于孩子的價值感。如果他的價值感足夠,它就能夠更好的去和身邊的人進行互動,也會更加肯定自己,擁有正確堅定的三觀。
⑤關于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真正的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任何的挫折。
如果孩子能夠掌握這五大幸福的基本代碼,就會擁有屬于他自己成功、快樂幸福的人生。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不只屬于父母,他更是這個世界的孩子,屬于整個世界,他值得被世界溫柔對待,被接納、支持和欣賞。
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重視,給予他們足夠的安全感,用自身作為模范教導孩子如何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夠被激活,有能力去發現自己的潛能,進而活得非常快樂和自由。
孩子在小升初階段,奠定好基礎是尤為重要的。在這個階段,他們強烈需要得到尊重,不僅僅是父母的尊重,更需要的是父母把他們當做大孩子。同時也需要更多的人認同和理解。因為這是孩子情感情緒的突發期,我們要防止孩子形成叛逆的個性。
孩子在小升初的過程當中,父母應該如何配合孩子共同打好堅實的基礎呢?我給大家八個方法。
①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然后通過小升初的這個階段,有效培養孩子固定的行為和習慣。
②告訴孩子,讓他為自己的理想而學習,因為這是他人生的起點,當然要從當下開始起航。
③父母不要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要讓孩子以為學習成績比自己更重要。
④父母對孩子不要太過嚴厲,因為孩子是上蒼送給我們的恩典和禮物,要更加的去珍惜。
⑤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需要家長的權威和毅力,家校合作達成共識,共同促成孩子進步。
⑥打下夯實的學習基礎,讓孩子在上初中之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未來的初中和高中才能夠更加自如地應對。
⑦是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氛圍。讓孩子有一個輕松自如地學習的環境。
⑧父母要去做一個容器,容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同的看法,同時,要理解并接納他們的存在。并讓他們能在整個家庭關系里有互動。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燦爛的綻放,而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看著別人的花怒放了,就開始著急,我們要做的是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他長大,陪著他沐浴陽光和經歷風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