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論語#14.16
【語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他哥哥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公子糾,但管仲卻沒有自殺殉主。”子路接著問:“管仲這樣做不能算有仁德吧?”孔子說:“桓公j九次召集各諸侯國的會盟,都沒有用武力脅迫諸侯自愿前來,這都是管仲的功勞啊。能使天下安定,像管仲這樣的做法符合仁德,符合仁德啊。”
【微言微感】
孔子關于“仁”的標準,往往讓弟子們摸不著頭腦。
據統計,關于“仁”的談論,《論語》一共有58章,105處提到,內容包括安邦治國之仁,待人接物之仁,學問修行之仁。
孔子的仁,標準相當高。
有一次,孟武伯問孔子:“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學院的三個高材生——子路、冉求、公西赤,后來都是很有作為的大官,但是都拿不得仁的畢業證。
估計除了“三月不違仁”的顏回,其他人通通歇菜。
然而,孔子今天很大方——面對子路的質疑,從另一個角度,連續用了兩個“如其仁,如其仁”來夸獎管仲。管仲仁嗎?子路有些懵!前幾天老師還批評他過不節儉、不知禮的管仲可以稱仁,而且
為什么前后標準怎么這么不一樣?
在孔老師這里,安邦治國之仁,待人接物之仁,學問修行之仁,他更看重治國安邦。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者是基礎,后者是關鍵。評價一個人的“人”與“不仁”,重要的不是聽其言,察其心,而是看他做了什么,給大家帶來了什么。
一個人很善良,但是無心作惡總害人,給親人,給同事,給鄰里,總找麻煩。縱是可以不恨他,但是畢竟是個麻煩,“好人榜”也不該給他留著。
一個人小節有虧,但是能力強,能擔當,做了很多于國于民都有益處的事,我們能盯著人家的小小不然嗎?
和幫助齊桓公“尊王攘夷”成就大業,團結諸侯,止息戰亂,讓老百姓免于戰爭之苦比較,管仲那些不節儉,不守禮節都是小事。
在這方面,孔子和后來儒家的“愚忠愚孝”是不一樣的,舉大事不拘小節,看關鍵不圖虛名。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親兄弟。鬼使神差,管仲扶保了哥哥公子糾,鮑叔牙扶保弟弟公子小白,哥哥和弟弟爭齊國的王位,好朋友各為其主刀兵相見。弟弟成了齊桓公,就出兵魯國(魯國是公子糾的后臺),逼著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
管仲曾經射過公子小白一箭,差點要了他的命,有一箭之仇,公子小白勝者為王,有仇報仇,本可以殺了管仲。結果鮑叔牙求情赦免管仲,還攛掇齊桓公拜管仲接替自己為相。
齊桓公大人大量,禮賢下士;好朋友不計得失,鼎力相助。管仲能追隨舊主公子糾,學習另一個同事召忽自殺殉主嗎?
不能。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英雄存在的意義,就是救民濟世,是要干大事的。
魏征曾經是李建成的部下,那時候積極出謀劃策,就是如何先下手為強,殺死李世民搶班奪權,結果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死了李建成,抓捕了魏征。李世民大氣,不殺魏征而用之,魏征識時務,棄暗投明開始輔佐唐太宗,忠心耿耿,直言不諱,盡職盡責,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信任的“一面鏡子”。
由此看來,管仲沒有舍生取義像召忽一樣自殺殉主,似乎也無可厚非。
關鍵是,他接下來的作為。齊國能夠富強,和他的努力密不可分;齊國“尊王攘夷”的舉措,和他的力主密不可分;十一次會盟天下諸侯,確立安定團結的華夏一家親局面,也得益于他的極力斡旋。
這就是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