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
(sōu)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微言微感】
在孫悟空的眼里,白骨精如何千變萬化,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然而唐僧、八戒、沙和尚凡胎肉眼卻不行,白骨精搖身一變,就騙過得他們團團轉,錯把惡人當好人,相信白骨精,趕走孫悟空,師徒險些喪命。
“視”“觀”“察”三個字,“視”最簡單,左邊是衣服,所見原來只是表象和皮毛;“觀”稍復雜,是又見,是反復看,有了比較和思考;“察”就復雜了,上邊宀(mian),下邊祭祀的“祭”,有了對規律的思考,有了對天道的探究。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所以”,正在干什么,重要的是事實;“所由”,過去的政審,有沒有案底,原來一貫是“君子”還是“小人”;“所安”,動機分析,安的什么心,為什么要這么做。
孫悟空一看野山中突然出現老奶奶、老爺爺、美少婦,他們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馬上就開始懷疑。于是,火眼金睛一看,土地山神一問,是什么妖怪,背后主子是誰,妖怪們的家底立馬摸門兒清。然后,進一步探察——動機吃唐僧肉,追求長生不老。
一看二問三查四想,犯罪事實,犯罪動機,過往犯罪記錄,現場犯罪證據……把這些都理清楚,進行邏輯推理。于是,紙里包不住火,雪里藏不住尸體,立馬真相大白。
我們看《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福爾摩斯探案》《神探柯南》……他們做的都是“視、觀、察”。
孔子曾經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很明確,光聽他說是靠不住的,還要多看看,多想想,多調查,多分析。
看人是一門大學問。“視、觀、察”,洞悉人性,可以見微知著,明察秋毫。人看準了,事就很容易成功。與高人為伍,和賢人同行,同能人合作,事倍功半,成功易如反掌。看人不準,跟人不善,站隊不妥,所托非人,在努力也往往是瞎耽誤工夫。
聽其言,觀其行,察其心。我們看人,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透過言行看本質,回到源頭探究竟。
有人說,醫生的誤診率高達40%,醫生自己也承認,誤診率不可避免。是啊,如果真的知道了是什么,為什么,對癥下藥,藥到病除豈不是很容易?
同理,我們做教育的,如果洞悉了學生的特點、特長、潛力、可能性、障礙點……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問題,都有合適的解決方案,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優勢,都能科學進行指導,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哪里還有問題學生?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化解。教育的問題癥結,就是我們對學生了解不夠,對學習認識不足,對教育理解不透,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揚長避短,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成長。所以,教育者要掌握科學的診斷工具,洞察人心的教育智慧,然后,循道而為,靜待花開,不壓制,不折騰,不倒行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