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論語#9.5【2017-2-2】
【原文】
子畏于匡(kuānɡ),曰:“文王既沒(mò),文不在茲(zī)乎?天之將喪(sànɡ)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yù)于斯文也;天之未喪(sànɡ)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譯文】
孔子被匡人圍困在匡地,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微言微感】
匡地在哪里?
一說是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一說是河南省商丘市睢縣。
公元前496年,孔子在衛國受了委屈,賭氣去陳國,路經匡地,被誤以為是壞蛋陽虎,從而被圍困了五天。
孔子受了什么委屈?
衛靈公不尊重他,甚至是在羞辱他——他攜小夫人南子坐著高頭馬車在前頭招搖過市,對緊隨其后的孔子師徒不管不問。這哪里是待客之道?還有沒有對圣賢的尊重?
孔子很受傷:道不同不相為謀,傷自尊了,走了!
去哪里呢?陳國。
也是駕車的顏刻多嘴,大呼小叫說,他那一次就是從城墻那個地方爬上去的。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匡人一看孔子師徒一行大吃一驚:“那不是上次欺負咱的陽虎嗎?”
活該出事,孔子和陽虎相貌頗有幾分相似,再加上顏刻的話,匡人就誤以為“陽虎”又搗亂來了。于是群起攻之,把孔子師徒團團圍定,大聲吶喊:“抓壞蛋!抓壞蛋!”
任憑孔子師徒如何解釋,匡人就是不相信: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你不承認自己是陽虎,我們就信了。先圍起來!
五天五夜,圍而不攻,逼迫孔子師徒投降。子路、冉求、子貢、顏回眾人拔家伙護衛孔子,不大開殺戒,人家人多勢眾,想沖出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干糧沒有了,水也沒有了,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眾弟子開始恐慌。
看孔子氣定神閑,安居樹下,從容彈琴,子路忍不住了——先生,快想想辦法吧,再不突圍就會被活活餓死的。
文中“子畏于匡”,對“畏”的解釋不少,大多數說圍困。我想象著,形勢比圍困要緊張。陽虎在匡為非作歹,作惡多端,和匡人是有深仇大恨的。孔子被錯認為是陽虎,而且這次沒有軍隊護衛,機會難得,匡人還不發誓報仇?
肯定是這樣的場面:孔子師徒被團團圍住,水泄不通,匡人眼里冒著火,手上拿著兇器,以棍棒擊地,以刀背敲打盾牌,此起彼伏怒吼:“報仇!報仇!殺了他!殺了他!”
子路眾人一定也是怒目而視,拔劍護衛,不容他們近前。雙方劍拔弩張,誰都不敢輕舉妄動,都是高度緊張大有一觸即發的危機。
在整個過程中,獨有孔子淡定依然,任憑雙方劍拔弩張,他依然如故看書、撫琴、講課。
為什么這么淡定?
蘇洵說:“為將之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意思是說,為將的,做大事的,有大修為的,危險面前,誘惑面前,誤解面前,突發情況下,都能泰然處之。
為什么呢?
因為自信。
這自信不是因為子路他們武藝高強,也不是自信定有救兵來救。孔子以為: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自己又沒錯,對方又不是強盜,怎么會說不清楚呢?
最最重要的,真命天子神靈護佑,圣人賢士,上天自有庇佑。文王死后,他那些文化精華都在我這里,全靠我傳承下去呢,怎么就那么容易死去?
上天會不會保佑孔子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信仰儒學的弟子,會以死護衛老師,這是孔子的自信資本。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孔子師徒沒有做過壞事,這純粹就是一場誤解,又怎么會怕人家來復仇呢?
面對誤解,冷靜很關鍵,保持淡定,不激發矛盾升級,這很重要;然后就是消除誤解,化解矛盾,積極溝通,建立信任。孔子不讓武藝高強的子路等弟子攻擊匡人,選擇從容彈琴,從容講書,就是在表達著自己對誠意和無辜。面對沖突,積極溝通,但是不能著急上火,急著表白,因為問題往往越描越黑,一動不如一靜。
想起一個故事:
一名負責運送精神病人的司機因為疏忽,中途讓三名精神病患者逃掉了。
這可怎么辦呢?
為了因此丟掉工作,他把車開到一個巴士站,許諾可以免費搭車。有三個人,糊里糊涂搭錯車,就被充作患者送進了精神病院。
司機一交接手續,就溜之大吉,這三個倒霉蛋可怎么辦呢?怎么才能證明這是誤會呢?
第一個人想,講真理的人總不會被當成是精神病吧?什么是真理呢?他想起來地理課本上說的真理:地球是圓的。于是,他就故作平靜給醫生講這句話,希望得到理解。
結果當第14次說這句話的時候,護理人員手疾眼快,就在他屁股上注射了一針。結果可想而知,他很快就老實了。
看第一個人被當成精神病人控制起來了,第二個人著急了。如何證明自己正常呢?于是,他平靜而堅定地對醫生說:“我是一位社會學家,我知道美國前總統是克林頓,英國前首相是布萊爾……”他滔滔不絕,希望用自己的博學來證明自己的正常。當他說到南太平洋各島國領袖的名字時,護理人員給他強行打了一針,他就再也不敢講下去了!
第三個人呢?
他進來之后,什么話也不說,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當醫護人員給他刮臉的時候,他會說聲謝謝。第28天的時候,他們就讓他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