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八年、得證儒門內修功夫之本體,和管子描述的心中之心、及《明道編》中的胸中一陽如粟頗有相似之處。我的學儒畢業論文,有真修實證的拿去參考,畢竟當世儒者不多,復興文化不是寫幾篇文章的事情,而是要有人了解傳統、尊重傳統。沒有實修卻來爭議的所謂中國哲學家、道德說教者我拒絕回復,沒有相當儒學根底提出講學要求是沒有現實意義的。
在心中又有心,若一孔之竅,狀如'果仁',此養心之所,存之則退藏于密地則若空若虛、思想雜念頓時消失,不起一念,喜怒哀樂在此竅盡兼未發,故謂之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此竅至空至虛無善無惡仍至善之地,故謂止于至善。
此竅黃中與天同體,仍天地一體之仁也!故易曰黃中通理,心本通天以人應天仍天人感應之機理,一切不在心外,故曰心即理。
黃中人之體位也!非在身外也,然此至虛之竅、本與天同體,故曰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儒之至高理論旨在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之旨舍此心之竅無從入手!
無事時在此密地抱虛守一曰:存心養性
當有事時此竅狀若明鏡,大千世界在此明鏡之中,圣人縱有思慮而而何思何慮也!
有事執此心體以應之,心之體中也,故曰執中,執中者執此心中之中也,執此中心中空明通達不起絲亳之人欲,此天理也!
舍去此中,強忍硬克如抱薪救火,果能克之乎?
此中之一字,欲人明此一孔之竅洞開天人,體用之勢無不通達,舍此竅兼虛見虛說。
一劃開天地此竅也!仁此竅也,太極此竅也!良知此竅也!用此竅曰集宜,集宜者義也,一切道德倫理則此竅之發用也。
夫子曰吾道一以貫之,知此一內外體用無不明也,義理無不精當也!故謂一貫道。
明吾之所言者,于義理當深究之,斯道不明陽明子之后又五百年矣!
此文權當我的學儒八年畢業論文吧!沒有修行之人拒絕與之討論學術。
回復儒家初學愛好者:有同學對我的實際體征有興趣,問我'從那里起修的?陽明學從那里入手?'
答:陽明先生在王陽明全集【卷三】悟真錄之八中有提示:能加為己謹獨之功,然后于天理人欲之辨日精日密,而于古人論學之得失,孰為支離,孰為空寂,孰為似是而非,孰為似誠而偽,不待辯說而自明。
再直白一點,前幾天我講的孟子“收放心”小學功夫做會之后可以修《大學》慎獨功夫就這么簡單,小學功夫就是告訴你什么是天理、人欲的,《大學》慎獨功夫就是告訴你本體在那里的,關鍵在持之以恒,本體一竅自然顯現,出現本體(心中之心)之后功夫就有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