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六神類方解傷寒》第三十五課
userphoto

2022.10.05 黑龍江

關注
這節課開始學習《六神類方解傷寒》之白虎湯類方。在本輪課程里,我們已經學習了對治痞證的二旦類方、對治涼滯證的青龍類方和對治寒飲證的玄武類方。前面課程講到,寒飲證和涼滯證是對“病理性質偏寒”的程度進行了細分,偏寒的程度較輕為涼滯證,較重則為寒飲證。
上周課后,有同學提問關于“除燥和除煩”的問題。這里需要注意,本輪課中反復提及的“煩溫、燥熱”,是根據五證的寒熱病理量化標準把“病理性質偏熱”的程度進行細分成的,偏熱的程度較輕為煩溫證,較重則為燥熱證。
這就需要把它們與“煩躁”“煩熱”“口燥渴(口干舌燥)”等癥狀名詞區別開來。見到“煩熱”癥狀,不見得就要辨為煩溫證,必須要參合四診綜合衡量病理寒熱的偏重,才能辨之。
若偏熱程度較重,則“煩熱”癥狀亦能見于燥熱證;若偏熱程度較輕,則“口燥渴”癥狀亦能見于煩溫證。當然,虛寒或陰痞病理導致津液不能上呈的“口干舌燥”癥狀,還能見于寒飲證、涼滯證、陰痞證等,例如前面講過的五苓散證。“煩躁”癥狀亦能見于寒飲證或陽痞證,如前面講的茯苓四逆湯證(本對治陽痞證,可被借用于對治寒飲證)。
許多癥狀都是可以在多種病理下出現的,待會講到方證條文的時候也會提到,大家亦可自行推衍。論及對治,煩溫證我們要用白虎類方對治,用寒藥則太過,應以涼藥為主;若對治燥熱證,則需朱雀類方對治,用白虎類方則力度不及。
以五行而言,白虎為西方金神,先天本溫而后天反用涼。為對治煩溫證,白虎類方反用涼藥,正合此義,冠名“白虎”名副其實。白虎類方可以有使藥嗎?白虎類的“小方”無使藥,“大方”則至多有一味使藥(六味藥以內的方劑屬“小方”,七味藥及以上的屬“大方”)。“白虎”之名,以及這里的“小”“大”之數,都源自古代天文學的四神七宿,這些內容在前面的課里已經詳細講述過了,故此不贅述。接下來看第一個方劑。
【白虎
知母(六兩)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以白虎為名,有四味藥故屬小方,我們來解析一下。
【白虎湯】
漢傳經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無
平性藥:炙甘草2兩、粳米6合
陰性藥:石膏16兩、知母6兩
涼性藥與平性藥各2味,方劑整體為涼性,屬白虎湯類方。
四象解析法
君:石膏(涼 酸)16兩
臣:知母(涼 甘滋苦)6兩
佐:炙甘草(平 甘滋)2兩
粳米(平 甘滋)6合
使:無
石膏性涼,正是對治煩溫證的典型藥,本方用16兩為君。2味平性的甘滋藥能固護胃氣,滋養津液而助陰。接下來看看具體藥癥。
石膏 涼 
《本經》: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
知母 涼 甘滋
《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熱,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甘草 平 甘滋
《本經》: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腫,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粳米 平 甘滋。
《別錄》:益氣,止煩,止泄。
石膏能除熱,適用于煩溫證,它的藥力能清里也能清表,《名醫別錄》說它能治“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鬲熱”。石膏主要針對氣病,能降逆氣、對治熱性的喘咳以及驚厥。煩溫氣滯造成的腹中堅痛,它也善于對治。需要注意的是,若熱的程度重到了燥熱證的地步,僅用石膏這類的涼性藥是力度不足的,此時需加用寒性藥。
知母也性涼,此方中它能協助君藥解熱、止渴,亦能利水消腫,能對治君藥照顧不到的水飲。陽明病或太陽病煩渴引飲,容易導致胃腸水飲不化,即“水漬入胃”,水飲內停而與熱互結,津液不化,更會導致煩渴加劇。
水熱互結程度不重的,知母能對治;若熱甚,到燥熱證的情況的需要加用寒性藥;若水飲甚,則需要配伍具有甘淡之味的藥物。
佐藥炙甘草和粳米,都能甘滋津液。甘草人稱國老,配伍在方中能起到“和事佬”一般的作用;粳米更是日常食物,很容易吸收而發揮養胃、生津液之功。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西漢時期隨葬的《六十病方》,其所載醫方用甘草較為罕見,而用黍米類較多。①
用甘草也好黍米類也罷,皆能側面反映當時對使用佐藥固護胃氣的重視。
六合粳米有多重呢?《漢書·律歷志》記載的一兩是一龠黑黍米重量的2倍,而2龠的體積正是1合,由此可知6合黑黍米重量為6兩,而6合粳米的重量亦與6兩相差不遠,約95g。如今不少學者的研究與測量也證實了這點。②
現代研究表明,在白虎湯煎煮過程中,粳米還能增大藥液濃度使之質地更黏稠,這利于方中石膏、知母微細顆粒的懸浮,能增加其有效成分的實際服入量。③

接下來說說白虎湯的相關條文。
陽明外證中風,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傷寒論類編補遺》擬補)
陽明外證,是里病的外在表現,本質上是表里實熱同病,即太陽陽明合病。白虎湯整體性涼,能清里也能清表,能對治此證嗎?剛剛學過,煩溫證它能對治。此證有自汗出,提示其津液很可能還未傷,其熱很可能還未至燥熱證的地步。臨床處之,則仍需詳查形候以明辨之。“自汗出”的癥狀,方中石膏能對治,其味酸以斂化,適宜對治煩溫導致的汗泄不收。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宋176)
修正后為:傷寒脈浮澀,此表有熱、里有寒,白通湯主之。
此條宋本有錯簡,《傷寒論類編補遺》參考唐本等進行了修正,應該以白通湯為主去對治。臨床遇到表熱里寒的情形,我們要警惕,注意是不是陰陽格拒導致的虛陽外越,我們關聯下這個條文看看。
病患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宋11)
看前半條,“骨髓”在此指人體的里病位,并非具體指骨內之髓。這種情況俗稱“真寒假熱”,會出現陰陽格拒導致的身熱面赤、顴紅、口渴等熱象;身熱卻反而想要添衣、蓋被,口渴卻想喝熱水,喝的往往不多,脈大而無力,且還能見到腹冷痛、四肢厥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寒象。其實所謂的“真寒假熱”,表病位的熱也不見得是虛假的,只是較里虛寒的主病機而言相對次要。
服白通湯后部分“真寒假熱”的患者會反應劇烈的,這時需要考慮加用溝通陰陽的使藥,大家可以參考白通加豬膽汁湯證去理解。若里虛寒見“下利清谷”癥狀的,考慮四逆湯證。
若并非陰陽格拒導致的虛陽外越的表熱里寒呢?我們反復強調,還需辨表熱的程度、里寒的程度。若表煩溫里寒飲證,可考慮用白虎類方與玄武類方合方對治;若表煩溫里涼滯證,則用白虎類方與青龍類方合方對治。若表為燥熱證呢?大伙請以此類推。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宋350)
這條則是里病位有熱,表病位有寒象。“厥”字的意思很多,在《傷寒論》中主要有2層意思,一個是就病機而言,指陰陽之“屰”;另一個是就癥狀而言,指手足逆冷。
《說文·干部》:“屰,不順也,從干下屮,屰之也。”「屰」字,甲骨文象顛倒的人形,經過金文、篆文、隸文的演變寫作「屰」,本義是倒逆不順,是「逆」的本字。先溫習下《傷寒》專論「厥」字的相關條文。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宋337)
「厥」字在漢代已經產生了多種意思,其中有不少緣自借用而非引申。與醫學、病癥相關的幾個意思,據考證可能緣于「瘚」、「蹶」二字。
漢字六書所謂“假借”,雖不能產生新的文字構型,卻能使文字產生新的意思,這亦能使其中原本不表義的字符發揮表義的作用。六書“假借”本指“本無其字”的借用,故后人稱“本有其字”的借用為“通假”。
若按「厥」字本義,「欮」僅作聲符而不表義。「瘚」則不然,作為亦聲字,它的「欮」既表音又表義。而「蹶」字,亦作「蹷」,是以「厥」為聲符、以「足」為義符的形聲字(此字引申義也不少)。
在使用過程中,「厥」字頻繁地被借作「瘚」、「蹶」二字,久而久之獲得了此二字構形中「疒」、「屰」、「欠」、「足」四個義符的用意;而「蹶」的本義及部分引申義也被「厥」字“借”得。
《傷寒論》一書用“厥”字,主要與「屰」字符義合;言手足,可看作從「足」字符引申而至的“四肢”義;言陰陽氣,則可看作「欠」字符的引申。
而唐代王冰補入《素問》的篇幅中那句“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則可能是從「蹶」字的引申義“竭盡、窮盡”處借用而得,亦可能與「絕」字有關。
劉志杰先生在《傷寒論類編補遺》里還講了營衛氣血不相接續造成的“厥”(暈厥甚至短暫的昏迷),前文則講了石膏能對治煩溫性的驚厥,此二義則主要與「瘚」有關。
漢代的劉熙在《釋名·釋疾病》中寫道:“厥,逆氣從下厥起,上行入心脅也”之說,亦明顯是緣自「瘚」——《說文·疒部》:“瘚,屰氣也。從疒從屰從欠。”可見在劉熙著書之時,「厥」作此義已然是常態。
暈厥,有「瘚」的氣上逆之義,也有「蹶」引申的跌倒、昏仆之義。
關于《傷寒論》中“厥”字的用意,劉志杰先生還講了個很重要的要點,在《傷寒論類編補遺》第165條前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再翻書溫習一番。
回看宋本350條的傷寒脈滑而厥”,此處「厥」指手足逆冷的癥狀,也提示我們需辨別是否有陰陽乖逆、寒熱錯雜的痞證病機。
“里有熱”,需要辨熱的程度輕重,輕的可以考慮白虎湯類方化裁對治;重的,到燥熱證了,就需要用寒性藥為主的方劑,得用朱雀湯類方。若表里同病,寒熱錯雜的,得加用溫熱藥,或合用青龍類甚至玄武類的方證化裁對治。
此條若僅考慮套用白虎湯原方,則難以吻合寒熱病理,臨證尚需審慎。再看下一條。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宋219)
此條講三陽合病,其中的“身重,難以轉側”,很可能是由于太陽病合并外感傷寒,飲停于表而導致的,病理本質上要考慮寒熱錯雜;少陽病的病理更是寒熱錯雜、以熱為主;陽明里實熱,需要辨輕重,這個反復講過多次了。
“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是設舉一例,推論“誤下”可能導致的不良癥狀,這里可以參考宋本第6條的溫病誤治來理解。此句推論的是亡陽汗出而逆冷的后果,提示有里虛寒的病理。“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與這節課最先講的那條類似,有“自汗出”,提示其津液還未嚴重受損,其熱很可能還未至燥熱證的地步。病理上有表里的煩溫,亦有里虛寒,考慮用白虎類方加用溫熱藥對治,或合方論治,皆本寒熱的偏勝輕重而論。
綜合相關條文,白虎湯主要對治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等癥。從藥癥看,它的效用遠不止于此,但終歸為煩溫證所致。若臨床遇到熱勢重至燥熱證,則需加用寒藥;若夾雜有虛寒證,則需加用溫熱藥。
接下來講第二個方劑。
【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六兩) 石膏(碎,綿裹,一斤)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漢傳經方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陽性藥:無
平性藥:炙甘草2、粳米6合
陰性藥:石膏16、知母6、人參3
四象解析法
君:石膏(涼 酸)16兩
臣:知母(涼 甘滋苦)6兩
人參(涼 甘滋)3兩
佐:炙甘草(平 甘滋)2兩
粳米(平 甘滋)6合
使:無
本方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了3兩人參,仍歸屬對治煩溫證的白虎類方。
人參   甘滋
《本經》:補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人參性涼,在此方中作臣藥。味甘滋,能益津液,適宜對治煩溫證導致的傷津口渴,能養護胃氣。《別錄》說它能“調中,止消渴”。在本方中它主要協助君藥石膏對治驚厥抽搐及煩渴引飲,也能加強對胃氣的固護作用。
看下相關條文: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宋222)
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宋168)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宋169)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宋170)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宋26)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
統而言之,這幾條的共同點就是煩溫證所導致的口干口渴。津液損傷的程度比白虎湯證厲害,但熱邪的程度亦是還未到燥熱證,不需要加用寒性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宋本169條的“無大熱、口燥渴”,這并不意味著是燥熱證了,這節課開頭專門講過這個問題的。
總結一下,白虎加人參湯主要對治的癥狀為:口干舌燥、大煩渴不解、欲飲水數升,發熱或無大熱,汗出,惡熱,心煩,脈洪大等。

[1]和中浚,李繼明,趙懷舟,周興蘭,謝濤.老官山漢墓《六十病方》與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較研究[J].中醫藥文化,2015,10(04):32.
[2]孫燕,郭明章,李宇航.仲景方中以容量為計量單位的藥物劑量折算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030(4):362364
[3]吳麗麗,周蓓,陳豪.論白虎湯中粳米的應用[J].河南中醫,2018,38(01):10.

——漢傳中醫弟子 李昱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九十論》35三陽合病證 36白虎加人參湯證
白虎加人參湯
【學傷寒】條文第176條
白虎湯:【附方】白虎加人參湯、白虎加桂枝湯、白虎加蒼術湯
醫案--白虎加人參湯
經方:白虎湯(陽明經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市| 万荣县| 昌平区| 淮南市| 通山县| 福泉市| 冕宁县| 金坛市| 阿荣旗| 罗江县| 神池县| 双鸭山市| 准格尔旗| 汝城县| 常州市| 荥阳市| 石泉县| 大同市| 崇仁县| 德保县| 西贡区| 长治县| 曲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靖州| 玉山县| 章丘市| 金华市| 武夷山市| 保靖县| 田阳县| 望城县| 大埔县| 察雅县| 张掖市| 中宁县| 赤壁市| 新郑市| 双辽市| 通山县| 明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