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朋友向我推薦一本書,豆豆的《遙遠的救世主》,以及根據這本書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天道》。
這本書及電視連續劇是10多年前的了。實話實說,我對國產電視劇興趣不大,國內小說也看得不多。但在無法遠行的兩年多,權且混日子看看吧。
看了電視劇,還有點印象,好像以前看過幾集。主人公丁元英愛好音響,湊巧當年我也算半個發燒友。于是輪流著把書和電視劇看完了。
我對丁元英這個人其實并不是很欣賞,他太理智,太不可捉摸,不夠幽默甚至有些嚴肅。以致一度懷疑象芮小丹這樣受過西方教育,骨子里羅曼蒂克的人,怎么會愛上他。
但丁元英是個甘于寂寞喜歡安靜的人,這與我對心靈相通。
丁元英到古城后,最初8個月沒有聯系過任何朋友,春節期間也是一箱方便面聊以果腹。且困難到身無分文,需要變賣至愛的CD唱片來維持生活。
丁元英還沒老。一個曾經在投資領域叱咤風云的中年男人,每天除了下樓吃飯、倒垃圾,就安靜地呆在房間里看書、喝茶、聽音樂。好友韓楚風借用尼采的話對他的評價是:“更高級別的哲人獨處著,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他的周圍找不到同類。”
一根油條,一碗燴面,有滋有味;一杯清茶,一曲音樂,自得其樂。這就是丁元英在古城的生活,身心極簡,對物質的欲望減至最低。
在極簡模式生活方式中,不強融圈子,不尋求理解,只是專注悟道,安靜地享受著精神獨處的開闊與自由。獨自一人,從繁到簡,這是對生命的深刻覺醒。
相反,他的競爭對手林雨峰則是咄咄逼人:“只有矛,沒有盾”。唐吉訶德似的與風車大戰,最終以自殺了此一生。他的死,不是因為缺乏物質,而是在于精神無所寄托。
其實,人生終究是一場單人的旅行。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是要用寂寞來償還。人生中的燦爛是短暫的,孤獨寂寞才是永恒的。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后是醒悟和成長。
人都是要老的,有部美國電影就叫《排隊上天堂》。以前真的不懂,為什么老人坐在門前可以發一整天呆。到自己老了才知道,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向,皆是過往。眼之所看,皆是遺憾。人老了何尚不是如此,越老越孤獨,越老越孤單。
莫言說得好,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那就是講述人類共同故事的《百年孤獨》。幸福晚年的秘訣不是別的,就是與孤獨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大部分人都是孤獨終老的,哪怕你有老伴和孩子。因為你很難找到一個興趣愛好和精神層次與你完全契合的人。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紀,一定要懂得向內用功。把精神回收,與自己相處,朋友并不需要太多。要拒絕無意義的社交,只與那些能夠激發自己身心能量的人進行溝通與交流。享受獨處所帶來的精神酣暢的感覺,并視獨處為人生快速躍遷的途徑。這才是人到老年應有之道。
朋友還是要有的,但要精而不是多。三觀不合,真的不是一路人。幸好現在還有網絡,還有我愛讀的書籍。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人老了,心靜為安,享受孤獨,也未必不是一種別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