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四月的秦淮忘了吧!錯過就錯過了,你不能讓時光為你停駐,也不能隱藏在時光之外,說好一起來的,又見秦淮已六月!
六月的秦淮是羞澀的。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給六朝古都的南京留下了無數美妙的傳奇;今夕何年,月色如水,當年20多歲的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慕著秦淮艷聲,雇船聽歌,兩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傳為佳話!
六月的秦淮是驚艷的。貢院前的秦淮河畔,古有南曲,北曲,時所謂“紙醉金迷地,醉生夢死鄉”,秦淮名妓柳如是、顧橫波、馬婉容、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哪一位不是名噪江南,古來秦淮便是王孫公子、達官貴人的問津之地,終日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河畔兩岸,打十番、吹洞簫、彈琵琶、唱時曲、笙歌盈耳、燈燭輝煌!引得行人停步,游子銷魂。
六月的秦淮是多情的,以夫子廟為核心的老城南是南京的根,承載著千年的秦淮風雅。在那些精致的門樓里、高聳的馬頭墻下,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院落,更聯結著南京人的記憶和情感。這般的歡天喜地,這般的風姿綽約,秦淮河里蕩漾著的是南京的民俗,南京的文化。就拿每年一度的秦淮燈會來說,真的就是“光”與“彩”的結合,“燈”與“舞”的交融,獨具風韻。猶如當年的秦淮再現:角燈掛滿船頭,燃著紅燭,艙中金碧輝煌,有幾榻,有闌干;船兩邊,飄掛著綾制鮮艷的窗簾,古來歌妓們一個個濃妝艷抹,妖冶多情,楚楚動人,互相爭嬌斗艷,曼聲度曲。清客們調動管弦伴奏,真個是此曲只應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間無。尤其像桃葉渡口,岸上茶館多,酒樓多,餛飩擔子多,岸旁爭渡的行人多,河里兜攬顧客的游船多。有詩寫道:“桃葉渡口水悠悠,岸下游船岸上樓;歸客行人爭渡急,歌船畫舫滿中流。”
六月的秦淮是憂郁的,昔人有詩詠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秦淮河和金川河是流經南京注入長江的兩條小支流。秦淮河古稱淮水,全長僅一百一十公里,由句容河和溧水河兩條支流在方山附近匯合,北流到南京城下,在通濟門外分為兩支:“內秦淮”穿行城內,“外秦淮”繞過城南,到水西門,內外秦淮相合,一千多年前在莫愁湖附近注入長江,但是秦淮河畢竟是一條小河,流域面積小(兩千六百平方公里),源短流急,要靠上游水閘調節水位通航,加以居民多年僦居兩岸,河房侵逼,傾倒垃圾,致使河床淤淺,河段束狹。“內秦淮”在清朝中葉以后,事實上已不能通航,船只多走“外秦淮”,在今天,這條“南京的母親河”水環境的治理依然是勿容小覷!
六月的秦淮是豐富的,因了秦淮,南京當之無愧地成了詩賦之都。詩仙李白七到南京;南唐二主的絕美詩章成為不朽;后主李煜更是被譽為“千古詞帝”。二王的楷、行、草書;顧愷之、顧閎中的宮廷繪畫;直至近代,徐悲鴻、傅抱石、劉海粟等大師輩出;筆記小說《世說新語》 、 文學批評《文心雕龍》 、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等典籍或在這里誕生,或和這里息息相關;《儒林外史》 、《紅樓夢》是以南京的歷史為背景,以金陵城的景物民情為素材而創作;《西游記》是吳承恩在南京所寫;《三國演義》里龍盤虎踞的石頭城更是家喻戶曉!南京還是名副其實的佛教之都,東漢末年,佛教初傳,金陵建初寺成為江南首寺,南朝時,建康又成為全國佛教中心!中國的百劇之母昆曲發源于昆山,明代朱元璋將它引進宮廷,定為國劇,從南京走向全國,成為國粹!明清兩朝江南才士輩出,清朝一半的狀元,一半的國家官員都出自江南貢院的鄉試。因了秦淮,南京這座千年古都,這顆江南明珠,更加光彩奕奕!更加鐘靈毓秀!
六月的秦淮是有故事的。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南京城,孕育了多少動人的故事,實在是數也數不清,王獻之桃葉渡買硯;顧愷之瓦棺寺畫佛;江寧織造府,曾是康熙帝五次南巡的行宮,光是夫子廟的小吃,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六月邂逅的秦淮,是大美的秦淮,是我夢里的秦淮;一見便傾心與你的秦淮啊,我終會為你“一代的芳名,千秋的艷說;半湖的煙水,十頃的荷花”而陶醉,我終會再來!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