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俄羅斯,紅場與克里姆林宮是我很期待的游覽目的地。我們的成長過程深受蘇聯的影響,對紅場、對克里姆林宮有割舍不去的情結。
翻開莫斯科地圖看到,紅場、克里姆林宮就在莫斯科市中心,建在一個瀕臨莫斯科河、叫做博羅維茨基的丘陵上,屬于莫斯科城最古老的區域。
其實,我們前一天下午的行程中有一個項目就是乘坐豪華游船游覽莫斯科河、觀賞莫斯科美景。游船來回經過紅場和克里姆林宮身旁,我已經兩次目睹過紅場與克里姆林宮的風采了。莫斯科河兩岸,除了斯大林時代留下的屬于“七大建筑”的幾幢大樓帶有蘇聯式的新古典主義特征外,總體留給我的感覺還是比較純正的歐風歐韻,與巴黎的塞納河相比,只是略顯粗獷了一些。但紅場、克里姆林宮這一段則明顯讓人感覺不一樣的風格與魅力。克里姆林宮高聳的宮墻所特有的那種紅色和造型獨特的塔樓、箭樓似乎是在無聲地告訴人們她在俄羅斯歷史上的政治身份,讓人肅然起敬。紅場南端、靠近莫斯科河的著名的圣瓦西里大教堂更讓我眼睛一亮,她那色彩斑斕的洋蔥頂幾乎就是我心目中俄羅斯的符號。
來莫斯科之前,我自然而然地以天安門、紫禁城為“模本”去推理紅場、克里姆林宮的模樣。但真正走近這個俄羅斯的政治中心,還是發現有很大的不同。
紅場位于克里姆林宮的東側,是個長方形的廣場,沒有我想象中的大,也遠遠沒有天安門廣場大。紅場的面積9.1萬平方米,只有天安門廣場的五分之一,南北長約690多米,東西寬130米。紅場西邊是是克里姆林宮的紅色宮墻,另一邊是一座長達數百米的三層樓豪華花崗石建筑。這就是著名的古姆百貨商場,設計獨特,裝修奢華,賣的都是世界各地生產的奢侈品,據說她名列世界十大知名百貨商場之一。這座建于1893年、極具歐洲古典風格建筑,與其說是個商場,不如說更像宮殿。這一重量級的商業設施與我心目中嚴肅的政治中心互為“睦鄰”,多少有些意外。紅場原名是“托爾格”,意為“集市”。17世紀以來,這里曾經既是莫斯科的商業中心,又是沙皇政府宣讀重要詔書和舉行凱旋檢閱的場所。十月革命后,成為原蘇聯慶祝重要節日的地方。從這一歷史背景上去理解,紅場的這種布局也就不足為怪了。
這座歐洲古典風格的建筑,與其說是商場,不如說她更像宮殿。
在俄語中,“紅色的”含有“美麗”之意,“紅場”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廣場”。這一點,與我原來以為紅場就是“革命廣場”的意思也不一樣,糾正了一個“想當然”的錯誤。但是,前蘇聯這段歷史確實也給紅場植入了許多“革命的”元素。這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許要數列寧墓了。列寧墓坐落在紅場西側,位于克里姆林宮紅色宮墻正中的前面。其紅色花崗石外觀倒是與古老宮墻渾然一體。由于其外形是由上往下逐步收縮的三個階梯狀立方體,與其說是一個建筑物,倒不如說更符合墓的形象。當然,這座墓是開放式的,游人可以進入里面瞻仰列寧的遺容。列寧墓的占地面積并不大,看到一份介紹資料,對它的規模以體積來描述。據稱,外部體積為5800立方米,內部容積2400立方米。宮墻的前方、列寧墓的兩側有可以容納很多人的階梯式觀禮臺,每當重大典禮、集會時,供領導和貴賓就坐。但有個問題讓我納悶:這些重要的場合,主席臺設在哪里?主持活動、發表講話的領導人站在哪里?后來,導游告訴我,列寧墓上面的平臺就是領導人站立的主席臺。這既讓我佩服設計者的想象力,也讓我感到中俄在某些觀念上的差異。
在列寧墓與紅墻之間有12塊分別是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等前蘇聯領導人的墓碑。斯大林原來也葬在列寧墓里面,1962年10月被移出葬在列寧墓后面。我知道,基督教國家有把君王陵寢放在國教教堂里的習俗,但我不清楚宣揚無神論的蘇聯把自己的已故領導人安葬在舉辦重大典禮的廣場上,這種做法算是因循基督教的“陋習”,還是對基督教精神的“升華”?
紅色花崗巖建成的列寧墓位于紅場的正中央,與古老的紅墻渾然一體。
紅場的北端是國家歷史博物館。這是一座建于19世紀的三層紅磚樓,其式樣采用的是原汁原味的俄羅斯建筑風格。從外部看,這幢建筑全部用紅磚砌筑而成,沒有樑和柱作為結構上的支撐。外墻上的裝飾柱、裝飾部件也用紅磚制成。遠看效果不錯,近觀顯得粗糙。不用說不能與同時代的法國、意大利建筑相比擬,就是與中國明清時代運用的磨磚對縫、精雕細琢的工法也有明顯的差距。作為皇家建筑,所用建筑材料的單一與工藝手法的落后,反映了與西歐工業化水平的差距,也體現出當年這個剛剛廢除了農奴制的國家對外交流的缺乏。
參觀完紅場,我們通過一個叫“圣三位一體塔樓”的捷克式碉樓進入了克里姆林宮。如今的克里姆林宮一邊仍然是俄羅斯最高領導人的辦公地,一邊已被開辟為供游客參觀的游覽區。進入里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幢風格簡潔、玻璃與白色大理石組合成外立面的大會堂。這是克里姆林宮最年輕的建筑,建成于赫魯曉夫時代。大會堂的對面的二層大樓是軍械博物館,也是總統衛隊的駐地。前面擺著一排小炮據說是沙皇時期對外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導游一再提醒,我們只能在馬路這邊行走,不可以走下人行道,否則會引來總統衛兵的行動。再往前走到三岔路口,看到了俄羅斯聯邦總統官邸和行政大廈建筑群。總統官邸是一幢巴洛克風格的三層樓房,外墻為杏黃色涂料,門套、窗套和部分線條、廊柱采用白顏色,十分優雅、安寧,看上去更像一幢民用的建筑,毫無權力機關的霸氣和張揚。
總統官邸是一幢巴洛克式的三層樓建筑,寧靜、低調,毫無權力中心的霸氣。
克里姆林宮里有一個教堂廣場。這里有四個東正教的教堂,它們的用處各有分工,由不同時代的君主不斷增建而成。
教堂群中首推巍峨壯觀的是圣母升天大教堂,建于15世紀后期,其山字形拱門和金色圓塔,讓它帶有東正教作為俄羅斯國教的正統和威嚴。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沙皇舉行加冕大禮的地方。稍晚于圣母升天大教堂建成的天使報喜教堂,造型美觀,頂端有9個金色圓頂,是皇族子孫的洗禮與結婚之地。天使長大教堂興建于16世紀初葉,是留里克朝代以及彼得大帝以前的羅曼諾夫王朝最初幾位沙皇的陵寢。81米高的伊凡大鐘塔是克里姆林宮中最高的建筑,里面裝有圣母大報鐘,每奉沙皇去世都會敲三響以示哀悼。
這些宗教建筑在克里姆林宮的建筑群中所占的地位和“教堂區”所占面積的比例出乎我的意料,但稍加思考也覺得合乎邏輯。俄國曾經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在集權體制下,統治國家就是統治人的思想。君權神授,教會、教堂的地位當然至高無上。據說,當年新沙皇必須單膝跪在圣母升天大教堂的大廳里,接受大牧首授予的權杖和皇冠,但每當大牧首更替時又必須由沙皇降旨才能得以上任。主宰俄羅斯百姓命運的權力,就在這種封閉的“游戲”中得以完成。沙俄以宗教治理國家,讓我聯想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以“儒術”統天下,兩者似乎異曲同工。
君權神授,教會、教堂在俄羅斯政治中曾占有很高的地位。
游覽完克里姆林宮,我們來到了亞歷山大花園。這是克里姆林宮西北側紅墻外的一個長方形公園。里面的雕塑、噴泉與盛開的鮮花使這里常年充滿生機活力。近年來修建的馬涅地下商場和廣場,與花園渾然一體,更增添了它的“親民”色彩。這里原是一處皇家花園,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名字命名。花園建于1821年,是在1812年打敗拿破侖入侵俄羅斯并占領莫斯科9年后修建的,現在已完全成為一個開放的公園,是莫斯科人休息游玩最喜歡去的場所之一。雖然緊挨著紅場和克里姆林宮,但很少有政治活動場所的那種嚴肅與壓抑。無名烈士墓和朱可夫元帥的青銅雕像分別增建于1967年和1995年,前者為紀念衛國戰爭犧牲的將士而設立,后者是為了紀念二次大戰勝利50周年。這些都是凝聚國家民族共同精神的象征。
紅場、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的著名建筑,是俄羅斯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這些建筑幾百年來靜靜地呆在那里,經歷歲月,經歷風雨,也不斷地有所豐富,有所改變。但是,在我的眼里,更是這個國家、民族走過的政治、思想歷程的無聲的象征。或者可以這樣說,紅場、克里姆林宮更像一本書,不同的時期會增加或者修改某些章節,從中你能體會到她的思考與主張,訴說著過去,也描繪著未來。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