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康家石門子本身就是個神秘之地。它的神秘還在于幾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神秘莫測的巨幅生殖巖畫,更加令人浮想聯翩,欣然之,向往之。看過之后又令人驚奇之,興嘆之。
康家石門子的準確位置:新疆呼圖壁縣雀兒溝南山,距縣城約75公里。
說起來,康家石門子與我所居住的城市并不遠,直線距離大約也就是一百多公里。可是它生在遠古時代,藏在天山深處,“不易行進”。
這次終于下決心前往,也是有了幾年駕車經驗,感覺走天山山路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到石河子之前已與詩人紅松說好,再與小說家永濤聯絡,約好《綠風》主編曲近老師。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早上九點從石河子賓館出發,直奔南天山峽谷。
出石河子,上312國道,到呼圖壁縣大風鎮,右拐,沿雀兒溝方向行50公路,至西溝村岔路口,再右拐,有旅游導向牌……
這是左經理告訴我的路線。
左經理是我上康家石門子“遇上”的第一個指路人,也可以說向導了。說“遇上”其實沒見面,只通了電話,他告訴了我準確的路線。
一個月前我從網上查看呼圖壁縣的旅游路線,沒有結果。康家石門子雖有名氣,卻不是旅游熱線,幾乎少有人去,一般人也不知道確切路線。后來查到縣委辦公室的值班電話,人家告訴了旅游局的電話,旅游局長又給了負責康家石門子旅游業務的左經理的電話……
一路上大家都在稱贊雀兒溝的鄉村公路。這條柏油路確實不錯,幾乎可以按省道速度行駛,有些地方干脆就是當國道了。這種感覺,讓我想起一個月前去艾比湖,從博樂到艾比湖,再到精河,那條省道路面平整,車輛還少,車跑起來非常舒服,那種感覺幾乎勝過了奎賽高速公路了。
沿途經過紅山口,路右側有一道山門:紅蓮山風景區。但見褐紅的山坡上有一座寺廟蔭在綠樹叢中,紅磚碧瓦,廟舍佛塔,一股晨鐘暮鼓悠遠寧靜的氣息。
冥冥中有一種感覺,康家石門子近了。
【二】
遇上好心人。這是我們這次探訪巖畫途中的一大樂事,也為我們了解康家石門子文化增添了一絲韻味,具體是什么,誰也說不清,就是感覺好。
行至西溝村路口,岔道右邊果然有一指示牌:一條半舊紅綢標幅上面寫著“康家石門子巖畫”七個令人神往的字。
這么神秘的地方,就這么簡陋的旅游指示牌,實在是不符啊!大家又一番感慨。
按我們的想象,原本在大風鎮路口就應該看到一個非常氣派的旅游導向牌,上面有色澤鮮艷的康家石門子和充滿神秘色彩的生殖巖畫,還有路線介紹,等等。可是什么也沒有看到。好在這里還算有個指示牌,經管簡陋得有些可憐,陳舊的有些寒酸,還算起到了導向作用。等我們翻過山進入河谷,到了下一個岔路口,一下失去了方向,我們更生這個旅游導向牌的氣了。
怎能不氣呢。記得左經理說沿途是有指示牌的,怎么就看不見了。
岔路右邊,三匹棗紅馬悠閑地吃著草。應該有牧人可以詢問。我們驅車右拐,走了一段路,遇到一高一矮兩個牧人,紅松下車問路,黑瘦高個牧人指了指前面,說就在那邊。我們繼續前行,又走了一段,感覺是出山方向,心里納悶。正好迎面來了一輛白色捷達車,我鳴笛招手示意,對方司機停下車,搖下玻璃探出頭來,是一位哈薩克漢子,大紅臉,大約40多歲。得知我們要去康家石門子巖畫,哈薩克司機輕輕一笑,手一揮,只說了一句:“跟著我走。”他的話那么簡單,那么真誠,那么肯定。這是我后來回憶時的感覺。
我們不由分說,調轉了車頭。而剛才的牧人是否沒有聽懂紅松的話呢,我們心里充滿了疑問。行至剛才的岔路口才發現,左側巨大的巖石上歪歪扭扭寫著兩個紅油漆漢字,“巖”字一眼就能認出,“畫”字難于分辨。我們后悔不已,曲近老師說應該下車看看就好了。
穿過河谷,車子沿盤山路慢慢爬上山,山勢逐漸陡峭起來,路右邊懸崖壁立,路左邊青草茂密,碧色連天。我們還在疑惑路線十分正確,突然看到山頂上一輛白色轎車,慢慢走近,就是那輛捷達車,它正在路邊等著。我們心里充滿了驚喜。哈薩克司機站在車邊,指一指右前方山谷里一座巨大的紅色山崖說,那就是康家石門子。我們非常激動,為看到了康家石門子,更為這位熱心腸的哈薩克司機。
我們又行了一段,立刻被路邊的風景吸引了,立馬下車觀賞,只見壁立的懸崖上,有褐紅、橙黃、青灰、紫藍等七彩紛呈的彩色巖層,峰巒疊嶂,色澤鮮明,層林盡染,令人稱奇。我們不停地拍照,不停地贊嘆,欣賞侏羅紀偉大的地殼運動的巨大魅力,欣賞神秘的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下到山谷,過一道簡易的幾乎無法識別的橋,出現一個岔路口。前方山坡上有一旅游導向牌,跟前面一樣的半舊紅綢標幅,上寫:康家石門子巖畫。山坡下有一黑色大理石碑,上面也有康家石門子巖畫字樣。我們的車轉向右邊,慢慢上坡。后面的白色捷達車卻徑直向左邊而去。我們懷疑又走錯了路,調轉方向跟了過去。前面是一家哈薩克人家的婚禮,滿山坡都是人,有的穿著盛裝,主要是女人,男人尤其是青年人基本都是漢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說說笑笑,看上去熱鬧非凡,個個臉上洋溢著喜悅和微笑。山上本來就沒有像樣的路,兩邊停著三十多輛摩托車、還有幾輛拖拉機和汽車,幾乎占滿了窄小的山路。坡上坡下,還有五六十匹體格健壯的馬圍在一個個拴馬樁周圍。我們的車經過時,斜著身子坐在車座上聊天的哈薩克小伙子輕輕把摩托車往旁邊挪一下,讓開一條縫隙,那被山風吹得褐紅臉膛又被正午的陽光照得油光發亮,微笑著,目送我們經過。等我們的車子通過后,他們又回到原來的位置上,繼續談他們的心事,聊他們的天,吹他們的山風,曬他們的太陽。
我們上了小山坡趕過去,白色捷達車已經調轉方向停下來,哈薩克司機說,哎,錯了,前面,右拐。看來他是來參加婚禮的。我們反而沒有了走錯路的懊悔,倒是想親自參加一下這場別致的哈薩克人的婚禮了。路太窄,后面緊跟著一輛車,我們想停車也沒有地方,繼續往回走,下了上坡,回頭是哈薩克人熱鬧的景象。當然還有哈薩克司機的熱情。我讓紅松抓拍了一張照片,那張典型的哈薩克臉龐和微笑就留在了記憶里。
【三】
走近康家石門子。突然發現,所謂康家石門子就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巨型石壁,恍若從天而降的神奇之門,兀立在山谷中央,難怪人們要叫它“石門子”。
可不能小視啊。這是侏羅紀時期火山噴發的杰作,也是千萬年來大自然風蝕雨剝的結晶,是天然的藝術品。
關于這道石門,當地有許多傳說:據說洪荒時期,天山峽谷有妖魔作亂,洪水泛濫,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繁衍。上天派水神攜二力士將西天的一塊鎮妖石填入峽谷,那鎮妖石一進峽谷立刻變成一座參天石壁,征服了猖狂的妖魔,擋住了肆虐的洪水,人們過上了好日子。為了報答上天,感謝女神和力士,人們在石門子前面的山坡上筑臺祭拜。現在,石門子前有一個后人修建的圓形祭壇。是否建在傳說中古人修建的祭壇位置上了,不得而知。
至于“康家”,則與當地居民有關。據說清朝末年,有一康姓官員被發配到這里,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個康家莊。石門子就被人們習慣性地叫作康家石門子。巖畫被發現后,自然也隨了康姓,被命名為康家石門子巖畫。
康家石門子石崖高數十丈,東高西低,具體走向應該是頭朝東偏南,尾向西偏北。東部斷崖下是一條巨大的峽谷——康家石門子大峽谷。西段隨地勢緩和而下,逐漸與山地連接。從遠處看,就像一道巨大的石門當在峽谷中央。
走近石壁,恍惚打開了洪荒的歷史,進入了遙遠的時間通道,令人不可思議。在巨大的侏羅紀山峰崖壁上,在大自然巨幅的構思和創作的畫布上,是古人留下的藝術作品——巖畫。也許它代表了那個遙遠時代人類的最高藝術成就,或者也代表了那個時代人們的最高審美境界。
康家石門子巖畫下沿距地面兩米多,上沿距地面約十米。巖畫由東、西兩部分組成。西邊的巖畫構圖相對簡單,主要是一些動物場景,就暫時叫它動物圖吧。東邊的巖畫構圖精致,有歌舞、祭祀、生殖、娛樂等場景,內容豐富,形態逼真,是康家石門子巖畫的核心部分,也是經典部分。
【四】
動物圖。沿石筑臺階拾臺而上,到崖壁西邊,有許多動物巖畫,主要是大角羊,約有二三十只,站在山坡上,形態生動,自由自在。羊群中間或有幾頭馬鹿,舉著樹枝般的長角凝視前方。仔細端詳,這些大角羊個個身材健壯,頭上彎曲的長角,威風凜凜。非常奇怪的是,它們,這些大角羊,還有馬鹿,均是舉頭面向東方,像是某種儀式,或是仰望太陽,沐浴溫暖的陽光。
突然想起多年前一次去伊犁路過博樂,司機突然指著對面的山峰說:看,野駒驢。那是早晨,高高的山崖石壁上有一叢角,像一叢樹林在清晨的陽光下閃著亮晶晶的光芒。
這種被稱為野駒驢的,學名叫北山羊,別名亞洲羚羊、懸羊,屬于偶蹄目牛科,形似家山羊而體型較大。雄羊角長達140多厘米,呈弧形向后彎曲。北山羊在我國數量很少,新疆約有數萬頭,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部一帶,內蒙古、青海及甘肅西部也有少量分布。
我一直在想,三千年前,康家石門子附近的山崖上一定有大群的北山羊,或許在那個時候,古人已經把北山羊馴化成了家山羊了。包括那些天山馬鹿,也可能已經馴化了。
那么,西邊巖畫里的那些山羊,還有馬鹿,是野生動物還是家畜?沒有人知道。這些都是歷史之謎,是天書。而我最初想把這幅圖命名為狩獵圖,顯然是錯的,沒有發現古人狩獵的一點痕跡。有的是動物們的某種生活場景。關于這一點,我們一行人還進行了討論。由于大部分巖畫風蝕嚴重,已經不辨不清。有一些還被人為破壞,整體是個什么樣子也不好判斷。就現在留下的部分不像是狩獵。
動物圖再往西邊有一洞窟,終年滴水,被稱作神泉。據說那水非常神奇,男人喝了強身健體,女人喝了生育力旺盛,又為康家石門子增添了一筆神秘色彩。
【五】
美女圖。這是東部畫幅中最上面的一組,也是康家石門子巖畫最亮眼的部分。九個美少女,個個都是長腿細腰身姿婀娜的模特兒,鴨蛋兒臉,高條兒鼻,細眉深目,嫵媚嬌艷。她們輕輕舉起右臂,大臂與肩平,小臂上托,手腕上翻擺出一朵朵蓮花。左臂輕輕下旋,大臂略與肩平,小臂下擺,手腕內翻,像另一朵花,藏在細腰處。她們個個身姿綽約,動作整齊劃一,婀娜多姿,楚楚可人。頭頂扎兩根漂亮的孔雀翎或鮮艷的雉雞翎,更加嫵媚動人。她們面向南面,微笑著,自西向東一字擺開,站在最前面的也就是最東面的那位女郎體型最高大,身材比例勻稱,豐胸美臀,面含微笑。自她向后的女郎們,身材慢慢變小,越往后面體型逐漸縮小,仿佛她們正在從巨大的石崖幕布走出,栩栩如生,給人以活靈活現又鮮活的視覺沖擊力,讓人嘆服。
仔細再看,九個美少女分為三排,前排身材高大,第二排次之,最后一排個頭最小,大約是前排的二分之一,具有極強的層次感和現場感。人物生動形象,表情豐富,讓人有一種置身畫里,云里霧里,飄飄欲仙的感覺。
在這群風姿綽約的美女們身后的背景上,有兩幅對立的雙馬圖案,像是兩個特定的符號正好把她們三三分開。直觀地看上去,居東的雙馬略大于西面的雙馬,也符合視覺。兩幅雙馬圖均是兩匹穿越時空的雄馬,高高舉起前蹄,后腿蹬地,嘶鳴,咆哮,對撞,獵獵秋風,像是一場搏殺,兩個城堡的對壘。又像是一場競爭,為了美麗的母馬,為了血脈傳承,為了繁衍生息。
雙馬圖,仿佛這個遠古部落的族徽,也或是圖騰,刻在高大的石崖壁上,具有某種特定的含意和特殊的象征意義,成為部落勇敢力量的象征,成為人們永恒的崇拜物。
【六】
生殖圖。在美女圖正下方,略靠東邊,是一組典型的生殖場景,畫面上有二十多個人物,中間是一個體型高大胸寬體闊的男性,舉起結實有力的手臂,展示著健壯的胸部,身下奇大的生殖器指向身邊的女性下腹部。在他身邊,所有的男性均露出碩大的生殖器,指向女性。也有男女交媾的畫面,或站或臥,幸福祥和。整個畫面構圖雖不如美女圖上的人物那么清晰,但歌舞動作基本相似。
我們正在欣賞的時候,崖壁高處的縫隙里,傳來野鴿子的叫聲,咕——嘟,咕——嘟,好像某種合唱。那聲音輕快歡暢,而且富有韻味。
畫面下面,隱隱約約還有一下人物頭像,隱在巖壁里,或許還有許多人物畫面,已經被千年風蝕雨剝,消逝在蒼茫歲月里了。在一首詩中我這樣寫到:
巖壁里揮動的石刀,石斧,石鑿,錘頭
輕些,再輕些
別驚醒勞作 生殖 繁衍
別碰著了遠古的先民
那些幸福自由的人
……
別攪亂大地的祥和
【七】
祭祀圖。如果說美女圖是康家石門子巖畫的一道靚麗的風景,那么祭祀圖就是整個巖畫的核心。
從生殖圖再往西邊看去,也就是美女圖下面靠西邊,是一組人物較多、場景復雜、內容豐富的祭祀場面。中央是一個雙頭人,跟美女圖上的美女們一樣,都是鴨蛋臉,高鼻深目,頭頂均扎兩根漂亮的孔雀翎或鮮艷的雉雞翎,豐胸,細腰,豐臀,美腿,氣質典雅,風采照人。圍繞著雙頭女人,有三十多個裸體男子,或立或臥,或歌或舞。也有交媾場面,身材健壯的男性舉著碩大的近乎夸張的生殖器。還有個別場景凌亂,人物混雜,猴面人身,有狗,有鹿,還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動物,如西邊緣有一大一小兩個無頭獸,身上斑紋清晰可見,兩獸應該為同一類物,處在幾個裸體男性中間。這兩個無頭獸到底是什么,是祭祀用的嗎?這一切都不得而知了。
事實上,前面說的生殖圖和這個祭祀圖內容基本一致,都是生殖崇拜場景。而這位雙頭人是部落的酋長嗎?
風中的雙頭人
部落的女酋長
紫色的太陽是部落的鹽
大紅的月亮是部落的血
風,不要亂說。
【八】
古城堡。沿石門子崖壁再往西,不遠處又是一座侏羅紀山峰,那巨型石崖,恍如一座經歷了千年風雨的古城堡,陡然峭立在時光中,經緯分明的樓層,斷壁殘垣、殘窗破門,褐紅磚石清晰可見,好像隨時可以打開一部塵封千年的歷史。在光線明亮處,依稀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生活的場景……
恍惚這就是巖畫里的古人居住的城堡…….
【九】
巖畫與草原石人的某種聯想。
新疆發現的古代巖畫較多,天山南北、阿爾泰山、昆侖山都有分布,尤以康家石門子巖畫最著名。據專家推測,康家石門子巖畫產生在3000多年前,刻有300多個人物,形象逼真,內容豐富,場景宏大,堪稱一絕,國內外罕見,被譽為千古第一生殖巖畫。
事實上,康家石門子巖畫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串串謎團。他們是什么人?他們為什么要刻那么多生殖畫面?他們現在又在哪里?……
從巖畫畫面和人物造型特征來看,那些美女們,細眉深目,身材高挑,讓我想起莫斯科大街上丹頂鶴似的的俄羅斯美女。他們是歐羅巴人留下的嗎?
縱觀巖畫,東西兩部分構圖手法有所不同,西邊的動物圖,構圖簡單,線條簡潔。東邊的人物刻畫細致,男性面部稍圓,女性面部都是菱形構圖,是乎頭戴高角帽,頭頂裝飾兩根漂亮的羽翎。尤其是美女圖上的美女,用三角形構圖法表現女性優美的身段,窈窕的身姿,輕盈的舞蹈和神韻,刀法細膩,線條勻稱,眉目傳神,活靈活現,具備較高的審美觀有大師風范。我們不僅為三千年前的古人的美學素養慨嘆。
再把西邊的巖畫和東邊的巖畫對照來看,感覺無論從構圖,還是刻法,包括藝術審美方面,它們都不是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風格。可能時不同時期的古人留下的巖畫,可能西邊的巖畫產生的時間更早一些。
康家石門子巖畫產生在距今3400年左右,大約是夏末商初時期。有關學者根據時間推測,刻巖畫的可能是塞西安人,也有說是塞新人。具體是什么人,沒有定論。
就像草原石人一樣,廣泛散落在天山草原和蒙古高原上,被學者們譽為“通天石人”,是歐亞草原大通道上一道奇特的風景。
他們到底是什么人?哈薩克、維吾爾、蒙古人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據學者研究,隋唐時期活躍在北方的突厥人有墓前立石的習俗。他們是突厥人留下的嗎?研究發現,草原各處的石人面部特征不盡相同、體型各異、形態神情豐富,有典型的歐羅巴人、蒙古人的痕跡。
我一直在想,草原石人告訴了我們什么?巖畫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從山羊的習性可以判斷,動物圖表現的是早晨,陽光初照大地,一群山羊馬鹿沐浴晨光的情景。而東邊,那些載歌載舞的俊男靚女、頭戴雉雞兩的雙頭女王、或者巫師,還有那位英武的男人,他們是在黃昏的時間里點燃生命之火的嗎?
這是生命之火。古人創造生命,延續生命,傳遞生命炙熱的火焰,那么執著那么純凈那么渴望。是的,生命是偉大的。生殖,這個創造生命延續生命的過程,連同生殖這個詞,同樣閃爍著偉大的光芒。
這大約就是古人在康家石門子石壁上刻畫的意義吧。
一個哈薩克朋友曾對我說,他小時候在塔城草原上見過石人,當地的老牧人每次從石人身邊經過時都要行禮。他們為什么要行禮,其中的原因他也不清楚。這大約就是草原人對遠古生命或信仰的一種敬意吧。
是的,生命是偉大的,是我們永遠歌唱的主題。
或許,草原石人延續了一個遠古民族的生命。只要石人在,草原的靈魂就在。
或許,巖畫也跟草原石人一樣,延續了一個遠古民族的某種生命形式或生存文化。只要生命存在,巖畫里的靈魂就會永遠伴隨著我們,把生命延續。
我們離開康家石門子巖畫緩緩走出山谷時,耳畔傳來野鴿子咕嘟咕嘟的叫聲,恍惚巖畫里,那些歲月深處的古人在向我們輕輕致意。
下午的太陽照耀著天山峽谷,藍天如洗,白云如雪,山谷寂靜,時光靜靜流淌……
【作者簡介】
謝耀德,新疆作協青年簽約作家。在《中國作家》《十月》《詩刊》等發表作品200余萬字。作品入選《中國年度詩歌選》等多種選集。榮獲《人民文學》等多種獎項。著有《從龜茲到高昌》《不朽旳詩魂》《荒原之戀》等6部。曾參加魯迅文學院文學高級班和毛澤東文學院新疆作家班。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