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農山】
神農山地屬焦作的沁陽,傳說是炎帝嘗百草、辨五谷登壇祭天的圣地。這次河南之行,我終于有機會一覽它的秀美神奇。
入山門不遠,炎帝神農氏的神像佇立在神農文化廣場,面容肅穆凜然,讓人心生敬意。下了大巴,便聽見滿耳似金石嗡嗡之音,心想定是纜車與鐵索摩擦所發出的響聲。誰知愈往深山走,聲音愈震耳。到一處拐彎,見幾個工人打扮的人在修葺階石,上前問,才知道是蟲鳴。我還從沒聽過如此的蟲鳴,高亢激昂,綿綿不絕,從碧樹綠草間,飛撲而來,氣勢之浩大,令人驚異。
神農山主峰紫金頂海拔1028米,四千多個臺階,為了體會攀登之趣,我們放棄了纜車。早晨的天陰蒙蒙的,有點兒混沌,幸好夜里落了一場雨,空氣倒潮濕清潤,山澗里的風吹著臉頰,舒爽怡人。
山路彎彎,我們一路攀登。路邊林木郁郁蒼蒼,山崖上,石縫里,高的已遮天蔽日,新成株的亦綠意盎然,它們都生長得繁茂恣意,裝點著神農山這處靈秀之地。野花也是抬眼即見:黃色的連翹,不僅顏色明艷,還可以入藥;紫色的紫花地丁,柔弱可人;白色的小雛菊,驕傲蓬勃地仰著頭;還有許多不知道名字的小花,點綴在碧綠青翠之中,看不夠的美景,讓人不禁想多流連一會兒。
走到半山腰一小亭處,我們已氣喘吁吁。坐在一塊山石上休息時,忽然聽見身后林叢有聲音:原來是兩只小猴子,相鬧著從林深處出來。上山時導游曾說,神農山是太行獼猴活躍的地方。果然,往前走,又看見了許多獼猴,有的在樹枝上翻騰,有的在崖石間跳躍,有的跟在游人身后,做乞討狀,樣子嬌憨可憐。
轉山繞崖,攀援而上,在一處峭壁上,看見了白皮松的身影。白皮松只生長在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也是神農山的一大景觀,它們斑駁陸離的樹干酷似龍鱗,蒼勁優美地長在萬丈懸崖之巔,風姿之美,賞心悅目。
到達一天門時,忽然起霧了,回看來時路,盡在云霧飄緲中蜿蜒。至南天門,霧氣更濃。此時云飄霧繞,仿若仙氣裊裊,神仙駕臨。而神農極頂竟然如平地一般,幾間亭臺廟宇坐落在山巔,一棵古老的崢嶸嶙峋的白皮松,被人們掛了祈福的紅布條,見證了多少風雨晨昏。
站在突兀的一大塊巖石上照相留念,三面萬丈深淵,不敢下觀。望四周,群山萬物,近處莽莽起伏,遠處依稀可見。云霧從身邊飄過,仿若置身仙境一般。想著若是晴好天氣,定能看見山外風景,或許是另外一種美麗。
下山的時候,又飄起雨絲來。雨中山色,別有一番味道。一邊走,導游一邊給我們講了幾個美麗傳說,關于神農嘗百草的,關于水母洞的,更增添了神農山的神話色彩。
【洛城牡丹香】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這是歐陽修在《洛陽牡丹圖》中的名句。
據說,任何地的牡丹都沒法跟洛陽牡丹比,一棵奄奄一息的牡丹花株,倘若栽倒洛陽,馬上嬌嫩鮮活,能長得極好。雖是有些夸大,但可見洛陽之地果然有著適合牡丹生長的最有利條件。
洛陽牡丹甲天下,每年四月中旬,洛陽城會有一場浩浩蕩蕩的花事,在春風里拉開序幕。
洛陽的牡丹園不少我去的是神州牡丹園,與著名的白馬寺隔一街相望。每年此時,天南海北的看花人,絡繹不絕地涌入洛陽城,一睹牡丹花的國色天香。
正逢周末,神州園游人如織,人聲鼎沸,人挨人,人擠人,繁花似錦處,俱是看花人。天氣有點兒曬,買了一條絲巾圍上,上面亦繡著小小的牡丹花,很具洛陽特色。
四月的牡丹開得正盛,大朵大朵的牡丹花,在綠葉的陪襯下風姿卓越,雍容華貴,豐腴珠潤,很有唐代美人的風韻,美得仿佛有點兒不真實。百花吐艷,各有所美,為什么唯有牡丹做花王,可見一斑。
“唯有牡丹真國色”,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指單純意義上牡丹花的國色天香吧。想當年,女皇武則天令百花連夜速發,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懾于皇威紛紛開放,惟獨牡丹不從,被發配洛陽。牡丹傲氣凜然,倒也配得起真國色。事實也罷,傳說也罷,如此,倒成就了洛陽古城一年一度的繁華盛景。
姚黃、魏紫、豆綠、王紅、夜光白......每一個品種的花兒爭姿斗妍,吐露芬芳。嬌艷的紅,富麗的紫,雅致的黃,純潔的白,無論何種顏色,皆大氣、轟轟烈烈地開著,大有王者之風韻。那些紅白粉黃紫藍的花瓣,那些陽光下壯麗無比的色彩,讓我的眼睛在滿園春色里迷失。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觀花臺下,人如潮,花如海,姹紫嫣紅開遍。穿著古裝的導游,領著各地觀光的游人游園解說,舉著相機左拍右拍的攝影愛好者,在花間留影紀念的少女和孩子......她們明媚的笑容留在這個春天,留在洛陽城燦爛的花海里。
“神州神奇神圣地,花國花海花映天。”這是神州牡丹園門楣上的對聯,暮春的微風中飄過細細的花香,我像一只蜜蜂,徜徉在洛陽城牡丹花的王國,戀戀不想歸矣!
【北方三峽青天河】
青天河在河南焦作市的博愛縣,號稱“北方三峽”,是河南省5A級風景名勝。
去青天河的路,可謂九曲十八彎。大巴在山路上行駛,剛彎過去又扭過來,像一條長蛇在擺動。我們在提心吊膽中到達青天河景區,下了車,大自然的新鮮空氣撲面而來。
青天河坐落在群山之中,她是靜謐的,像一位溫婉的女子,安適地等你吟讀出她全部的美。景區種植著許多株泡桐樹,四月芳菲盡,一朵朵淡紫色的桐花落在山腳的臺階上,安然而靜美。
順石階而下,順竹階再下,來至河邊,眼前碧水清流。我猛然想起書本中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眼前的青天河也放佛如漓江的水,安靜、清幽,碧綠,它深沉而雋美的情態打動著游客。
坐上游船緩緩前行,兩岸青山,相對而出,這一段山水叫“大姑泉”。兩岸碧山翠嶺,間或山花爛漫。山水相依,款款地迎接我們的到來。偶見一小亭,掩映在青翠之間,生動玲瓏。幾棵垂柳立于水中,枝條與水相吻,船過處,碧波漾開一圈紋路,四散開去。船過一處,曰"野鴨灣",果見幾只野鴨悠然地浮在水上,嬉鬧簇擁。再上看,巖峰高聳,三分相像加上七分想象,那一個個天然景觀:臥鷹巖、駱駝峰、百鳥巢、關公像,若看對了角度,惟妙惟肖。
天霧氣蒙蒙,視線不能望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詩中描繪的就是眼前的景色吧。
在一處碼頭棄船上岸,沿河邊而行。此處,河面窄了許多,水色卻愈加溫綠,潺潺流淌。幾葉竹筏,漂浮水面,一撐蒿人,輕點長蒿,筏子悠悠開去,偶有幾句山歌入耳,粗獷生趣。風景如畫,人在畫中,心神所到之處,悠然自得,呵,世外之樂,盡于此。
水是山之魂,有山無水不精神,山水相逢處,才是最美的景。一條長長的吊橋,連接起兩岸,人走上去,顫顫悠悠。吊橋的盡頭,山水之間,幾座古樸雅致的竹樓,恍然江南之意。
上臺階,下臺階,鉆幽廊,過小橋,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我們進入佛耳峽游覽區。
佛耳峽奇峰秀石、流泉飛瀑,儼然一副動感山水圖。仰望云掩山峰,纜車滑翔; 半山灌木叢生,綠意沁人;峽谷怪石嶙峋,曲徑通幽;溪水一路相隨,叮咚作響;飛鳥一掠而過,空靈的叫聲鳴徹山澗;瀑布如練,噴珠吐玉,雪浪四濺;更有木橋修竹,平添清幽。峽谷里比外面的世界多了幾分清寒,若是炎熱夏季到此,定炎熱消退,涼爽滿懷。
一條山水長廊走完,已是黃昏時分,要離開了,總有點依依不舍。青天河,你天然沉靜的美,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