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行走丨一生好入名山游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現在很流行這句話。想去看看是可以的,但先要問問口袋里的錢夠不夠?還要問問有沒有時間?“有錢”“有閑”還要“有意愿”是當今人們進行旅游的必要條件。那么對于唐代的大詩人李白來說也是這樣的嗎?李白有錢嗎?有閑嗎?

李白24歲時就離開家鄉,開始“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踏名山、求古跡、喝美酒、品美食、交好友,走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游覽了很多的A級景區。《中國文學史》說他“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據統計,李白一生約游歷了今天的18個省(區、市),共到過206市縣,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河、20多個湖。當然,走了這么多地方,錢肯定沒少花,何況我們的大詩人不僅愛喝酒,還愛講排場。雖然李白具體花了多少錢沒有人統計過,但從現存史料中,我們能大概看一下他所花掉的錢。

“黃金逐手快意盡”這是他每次花錢的感覺;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錢花完了用自己的東西換酒喝的豪情;
“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他在揚州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萬”(在當時也能買大約30匹好馬)。由此可見一斑,大詩人還是很有錢的。


有人要問了,這樣大的花銷,錢是從哪兒來的?因為我們知道李白不是官員,沒有工資,也不是富商,靠什么揮金如土?根據史料記載和學者的研究,李白出身富商豪門,家里很有錢。他的父親“李客”(好像不是他父親的真名,而是大家的慣稱——姓李的客商。)或者他的家族在從事商業活動。從李白出手闊綽的“天性”來看,他的家庭是很富裕的。至于到底富到什么程度就很難說了。李白出生在碎葉城 ,當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支點,商貿流通、客商往來,非常繁榮。李白的家就在這里,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商業家庭的財富養成了李白淡漠金錢、出手闊綽的性格。同時,富商之家也成為李白旅游生活的第一個經濟來源。

除了父母給之外,李白還有一個經濟來源就是他的婚姻——“做女婿換的”。李白一生共有兩次正式的婚姻 ,而且都娶的是相門之后。第一次是他26歲在湖北安陸和相門之后的許氏 結婚,做了許家的“倒插門女婿”;第二次是李白 49歲時,在梁園(河南開封)迎娶了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應該說做“權貴之后”的女婿也為李白的漫游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
家庭的支持是重要的,但光靠家里也不是長久之計,再說這也不是李白的風格,他還要靠自己。李白靠自己靠什么?我們知道李白有才,而且很有名。他才華卓越,名動京師,獲得了上達天庭的平臺和機遇;他任翰林待詔,陪讀唐玄宗煮酒論英雄;他有下達各路諸侯的渠道和關系,是達官貴人的座上賓。此外,他還有通達民間社會的第三條道路,豪強、鐵匠、酒家老板、文人墨客、俠客、道士等都爭相結交,廣受歡迎。說到底,就是他有文章事業。李白曾自詡“日試萬言,倚馬可待。”而且能夠“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是的,這是一位天才,他并沒有吹牛,就連當時的大文豪、禮部尚書蘇颋都夸贊他說:“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由此可見他的文章事業有多通達了。寫文章不僅是他最擅長、最自信的事情,也是他進行旅游活動的一條有效途徑。如《酬張司馬贈墨》中“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贈黃山胡公求白鷴》中“請以雙白璧,買君雙白鷴。……我愿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中“故人贈我我不違,著令山水含清暉。頓驚謝康樂,詩興生我衣。”類似的饋贈是很多的,甚至成了李白漫游生活的一種常態。如《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答友人贈烏紗帽》等等。這就夠了,何況唐代的景區景點也不收門票,能省下不少的錢。

在諸多的答謝詩中,最有名的就是《贈汪倫》了,可謂是婦孺皆知,流傳久遠。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據說,汪倫的子嗣一直將這首詩作為傳家寶,珍藏傳代。有人可能會問,汪倫是誰啊?他給李白都送了什么?竟讓仙風道骨、傲視權貴的天才詩人如此盛贊,竟然連桃花潭的深水也不及。這是何等斤兩,何等貴重。

清代詩人袁枚在他的大著《隨園詩話》里給我們送來了答案:“唐時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絕句一首。”袁枚先生已經說清楚了,這首近乎大白話的詩和這段近乎大白話的解讀,不僅讓我們羨慕李白,羨慕汪倫,也羨慕那個時代。它還讓我們明白,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可以身無分文,但絕不能一名不文。你可以“白住”五星級酒店,但一定要留下試住體會;你可以“白吃”地方特色美食,但要留下推薦文章;你甚至可以“白坐”旅行的大車、班列和飛機,但一定要留下故事,留下詩詞文章,為他們提供營銷的“爆料”。似乎扯得有點遠,回到正題。很清楚,家庭的支持、自己的稿酬、友人的饋贈構成了李白旅資的三個主要來源。除此之外,還有重要的一筆,那就是皇帝發給他的獎金。在《新唐書·文藝列傳·李白傳》中說:“帝賜金放還。”這可能是一筆巨資,因為皇帝給錢,太少了也拿不出手。如果說多的花不完,那也不現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數額還是相當可觀的。具體多少,不知道。此外,永王李璘的使者到廬山請李白出山的時候也有贈金:“徒贈五百金,棄之若浮煙。” 。不管李白收沒收,錢總是有人來送的。

以上這些多路徑的經濟來源,支撐了李白的旅游生活,也體現出大唐盛世中人們對詩人,特別是對李白的喜愛和特殊禮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越是這樣,我們越能看到那個流芳百世、啟迪后人的詩人李白,他永遠都在做金錢的主人,獨立而不茍且。


現在,李白有錢了,那他有閑嗎?

李白是一個大忙人,他熱衷于功名,喜好交友,癡迷劍術,勤于詩文,而且酒局頗多,還要學習煉丹,可以說要干的事情很多。雖然說事情很多,但由于他沒有正式的工作,沒有請假的煩惱;他家庭富裕,沒有拖累,可以說沒有多少后顧之憂,要旅游是可以的,而且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旅游中兼顧。于是,李白開始追求詩和遠方,開始了“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漫游。
有錢也有閑,加上身體好,又熱愛旅游,那就走吧,于是李白的旅游線路越來越長。他在大唐的疆域自由馳騁,說走就走,說游就游,逍遙自在,豁達隨心。即使在他流放夜郎的時段,他也沒有陷入暗淡無光的頹廢黑夜,一旦放還,他就“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而且要“圣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與論文章。”仿佛又回到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歲月。

李白的旅游既有為旅游而旅游的成分,也有隨遇而安、隨心所欲的漫游,但更多的還是跟隨著他的政治目標。他從小跟隨父親和家人游歷在長安這樣的大城市,目睹了古絲綢之路的繁榮;他在四川度過了青少年時代,親身體驗了蜀地的風光、蜀道的艱難;他游歷黃河流域,描繪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奇觀;他游覽長江名勝,接受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特別是長安失意之后,他南下江浙,暢游江南的揚州、南京、會稽等,創造了一篇篇歷史名篇。《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金陵鳳凰臺》等就是在這個時期、這條線路上的“旅游產品”。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時此刻,我們讀到了詩人的沉醉、憂傷,也讀到了詩人的自由、傲岸。


江南的景色雖好,但無法解除詩人的憂傷。詩人決定北游,還要入幕邊軍,建功立業。現在算一下,李白從44歲到天52歲,先后游歷了今天的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在安徽宣城,游歷了敬亭山、宛溪。在宣城他寫下了《宣城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之后不久,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奔赴長安受阻后隱居廬山。這雖是落魄,卻留下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麗美景。
……


美景之外有美酒。關于酒,這是一個和旅游關系非常緊密的話題,沒有酒的旅游總是顯得單調了些。而李白的旅途到處都散發著酒的醇香,到處都呈現著酒的酣暢,到處都充滿著酒的豪情,一直穿透歷史,直逼當代。請看:“會須一飲三百杯”。李白的酒量是驚人的,動輒就是“三百杯”。這拿今天普通游客來說是不可想象的,簡直就是要醉死,更別說游遍大江南北,寫下文章千篇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是專門寫酒的,而且將酒寫到了一個巔峰,寫出了詩人的慷慨豁達,寫出了飲者的斗酒狂放,寫出了現實的人生愁苦,寫出了未來的超凡脫俗。

有酒還要有喝酒的人。李白一生交友無數,在他現存的詩文當中指名道姓的就有四百多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三教九流,各個階層都有非常廣泛的交往。當然,這些人不能說都是他的游伴,但至少可以說明他的旅途是很精彩的。在眾多的朋友當中,有這么幾個人絕對是“好驢友”。首推杜甫,其次是孟浩然、王昌齡、賀知章、高適、王之渙、丹丘生等人。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44歲那年,政治上失意的李白從長安旅行至河南開封,正好遇到了在此間料理家事的杜甫(32歲),兩人一見如故,不忍分離,便攜手游歷河南諸地。這時,另一位偉大的邊塞詩人高適(40歲)也在開封,于是便欣然加入,組成“三人自助旅游團”,開始漫游“老家河南”。這次愉快的旅行不僅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成為一段文壇佳話,至今流傳。

李白、杜甫、高適三人旅游團一邊喝酒,一邊縱論古今,暢談志向。到了高適的地盤,自然由他做東,窮的沒有酒錢的高適也不知道從哪里弄來了旅費,他們三人在孟諸野澤狩獵,在梁園賦詩,在酒館品味陳年佳釀,笑談天下大勢,何等快意瀟灑。史料記載他們“飲酒觀妓,射獵論詩,相得甚歡。”他們游覽開封城,遠眺原野,遙想當年漢高祖;他們登臨宋州(河南商丘)以北的單父臺(在今山東單縣);他們游王屋山,登陽臺觀賞司馬承禎所作山水畫。李白作為老大哥,在山水畫前當仁不讓寫下草書:“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這幅李白唯一傳世真跡《上陽臺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為他們三人暢游的一個見證。

后來高適創作了《宋中別周梁里三子》詩形容李白:“李侯懷英雄,骯臟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還說:“俱為千里游,忽念兩鄉辭。且見壯心在,莫嗟攜手遲。”杜甫也創作了《遣懷詩》,懷念當年三人旅游經歷:“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三人的旅游之所以如此暢快,除了相互欣賞的才華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有極強的功名心。杜甫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高適要“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李白更不用說,他要“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可惜,時也、命也、運也!杜甫窮困潦倒,一生顛沛流離。李白不僅壯志難酬,反而淪為階下囚。唯有高適平步青云、位高權重,成為皇帝身邊的大臣。當李白陷入“附逆罪臣”的“枷鎖”中,他自然想到了高適。回想起他們曾經策馬揚鞭、暢游野外的美好時光,李白拿起筆給高適寫信,請他施以援手。在《送張秀才謁高中丞并序》中,李白甚至不忘盛贊高適“智勇冠終古,蕭陳難與群”“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因為高適當時正是討伐永王的軍隊指揮官。

高適卻視而不見。客觀的說,高適有他政治上的難處。此前,高適以卓越的政治眼光選擇了太子李亨集團,而政治上天真的李白加入了永王集團,昔日好友,形同陌路。我想此時的高適肯定有過難過,有過猶豫,甚至拍桌子、摔杯子,但終究愛莫能助。站在今天的立場,我們無權褒貶。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特別是作為新立皇帝通過流血手段,剛剛殺死了那個“奪位”的弟弟,對“謀反從逆”的重犯李白,自己的頂頭上司心里有多恨,高適心里不會不不清楚。此時,朝中的有些大臣不是正等著有人去引火燒身嗎?到時候,烏紗帽被摘可能是小事,弄不好自己也成了階下囚。作為具有政治眼光和軍事能力的大齡官員高適來說,他不會不知道輕重,不會不明白取舍。所以他選擇了視而不見 。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唯有杜甫為李白鳴冤叫屈。

“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聞君已朱紱,且得慰蹉跎。”也唯有杜甫為高適由衷高興,沒有一絲妒忌。

這就是杜甫,雖然我混的得很失敗,但我憂傷著你們的憂傷,快樂著你們的快樂,沒有利害,只有友誼。

后來,高適位列侯爵 ,權力顯赫,又被稱為邊塞詩人領袖;李白酒入豪腸,醉酒而死,譽為“詩仙”;杜甫窮苦蹣跚,憂國憂民,名為“詩圣”。他們都是不朽的!


“三人旅游團”之后,又迎來一位詩人旅行家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湖北武昌的黃鶴樓上,28歲的李白和40歲的孟浩然相會又相別。在李白的目光中,剛剛送別的孟浩然已成一葉扁舟消失在江天交匯之處。很難說是悲傷別離,更多的是他鄉遇知音的相見恨晚,是對未來再聚的美好期待。十多年后,兩位詩人又一次相會,李白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英雄惺惺相惜,孟浩然的白云品格、青松風度、絕代才華、自由精神不正是李白所傾慕的嗎?不也是無數資深旅行者所追求的嗎?

幾年前,我登上黃鶴樓,親身體會兩位詩人會面送別的場景,那天是晴天,但沒有萬里晴空;那天的長江渾濁沉重,更像是在嗚咽哭啼,它被污染的太久了,像患上了一場重病,傳遞出逼人的沉重。歷史的文化氣息尚在,楹聯令人耳目一新,時刻提醒你,這就是黃鶴樓。
……

天子呼來不上船,平民中間最逍遙。在漫游中,李白的筆下除了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還有汪倫、漂母、釀酒老板、工匠等平頭百姓。這些普通的勞動人民被他動情歌頌,不僅豐富了他漫游生活的內容,也拓展了他文學創作的深度與廣度。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跈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些身份低微、生活艱辛的工匠們,他們在爐火的照射下,敲擊著的鐵器火星四射,房內煙霧升騰,他們汗流浹背,唱著勞動號子,那渾厚粗獷的歌聲穿透黑夜,使得高懸的明月更顯光輝,連那寒冷的江面都被震動的涌蕩了起來。這就是李白,一位有人民情懷的詩人。他渴望建功立業,一生在不懈的追求著宏大的政治抱負,這種抱負如一條主線貫穿著他的整個旅行歷程。從碎葉城到四川,從四川到長安,從江浙到安徽,他一路上都游歷在文化繁榮、人文薈萃、接近朝廷的中心地帶,他關心政局,留意朝堂,等待和尋找著入仕登臺的機會。

這就是李白的“政治旅行”,是求政治的激昂和求之不得的失落并存。他不同于徐霞客,徐霞客本身就志在游歷而不在朝堂,他“欲問奇于名山大川”,即使屢次糧絕,深臨困境,也能豪邁的發出“弘祖遍覓山于天下,而今乃得逸于山中,故喜極”的心語。他也不同于玄奘,玄奘為求佛法而西游,歷經磨難達17年之久,行程5萬里路,以“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的信念置之死地而后生,終獲輝煌。他也不同于司馬遷,司馬遷20歲壯游天下,讀無字之書,后來忍辱負重,實現了自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夢想。李白帶著明確的政治目的苦苦求索,在失意中漫游,在漫游中等待,在等待中犯錯。看似“寄情山水”、“乘物游心”,實則心在別處、翹首以待,最終難以得志、“化仙而去”。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據說這首《臨路歌》是李白的最后一首詩作,可以看做是他的挽歌。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他回顧一生,帶著無限眷戀和深沉惋惜,一個人泛舟江上,喝著悶酒,他看見天上的月亮皎潔圓潤,伸手去摘,摘不到;看到水中的月亮宛如天上,伸手去撈,夠不著,于是索性跳入水中,與這輪月相擁而眠,一去不回了。
……

人們熱愛這樣率真天成的詩人,就把他的醉酒落水而死賦予了浪漫的詩意,布設無限意境,讓后來的人即使在生命最冰冷的寒冬,也能感受到人間的溫情。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也是驕傲的一生;是真情率性的一生,也是坎坷崎嶇的一生;是得意忘形的一生,也是壯志難酬的一生 。他追求的是政治建樹,卻成名于文學。這是唐詩的幸運,也是歷史的幸運。縱覽歷史長河,如果說成就了“政治家的李白”,而沒有詩人的李白,歷史將是不精彩的。這一生,李白在漫游求索中,為我們打開了奇麗壯闊的自然人文景象,為今天的旅游生活留下了精彩紛呈、獨樹一幟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無數的游客提供了旅游的精神坐標和思想養分。他的漫游風采,從側面體現了盛唐經濟的繁榮富足,他的窮困潦倒,也是大唐走向衰敗的一個標志。李白的漫游使得中國的旅游史顯得更為精彩、豐富;同時,也滋養了更多的旅行者去開啟更遠的航程,更大的視野,更美的境遇。

在本公眾號發布的作品,同時會在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企鵝號】、【360圖書館】、【頭條號】、【百家號】等主流平臺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前往關注并收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少年說‖亞亞(143):話劇《杜甫》觀后感
李白,在一場大夢里游仙寄情,夢醒后以詩明志
杜甫寫給李白的最后一首詩,其中10字,是對李白一生最好的概括
《長安三萬里》中的茶詩與友誼
李白、杜甫、王維、高適,你最希望成為誰?
《高考作文優質人物素材積累——杜甫》第一課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西县| 南乐县| 沙田区| 昌图县| 湛江市| 县级市| 柳河县| 西华县| 平远县| 南昌县| 龙岩市| 旬邑县| 江北区| 保定市| 平舆县| 横山县| 通许县| 千阳县| 苏尼特右旗| 安化县| 积石山| 龙里县| 孟津县| 紫金县| 咸宁市| 克什克腾旗| 株洲市| 渭源县| 乌兰浩特市| 明溪县| 惠水县| 金昌市| 托里县| 景谷| 曲麻莱县| 廊坊市| 吕梁市| 太原市| 九龙城区| 六枝特区| 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