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個大富豪花名肥佬li,白手起家,寫下人生傳奇。最令我嘖嘖稱奇的是他在自傳中的一段記載:
七二年香港股市狂飆,到七三年暴跌。在這短暫的空間,我拿年尾七千元花紅,加上同事夾份的三千元,用合共一萬元在新鴻基證券行開了個孖展戶口,買空賣空;到七三年金盆洗手,我已賺了近二十萬元。
我炒股的心得來自一本叫《The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的奇書。我贏得這筆橫財主要是時來運到,我知道炒作遲早衰收尾。故此炒股收手后,我發誓不再炒作,連后來香港房地產狂升我也從未沾手。
有這筆橫財在手無疑壯了我的膽量。不過,就算沒有那筆炒股賺得的橫財,哪怕要向親朋戚友籌錢,我還是會創業的。創業所需的資本不多,不難籌得到;有意創業的朋友千萬不要因為看了我這篇東西便走去炒作籌本。這樣做我保證你會撞板。如果為了籌錢創業而炒作,我也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文中提到的奇書,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股票大作手回憶錄》,讀到這段時,我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感。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投機天賦,真的甩普通人幾十條街。一個沒開戶的小白,憑著讀過一本股票作手的回憶錄,就能在股市中多空翻轉,一年賺取20倍的收益!這特么的還讓不讓人活了?但你看到他對投機本質的認識,以及高度自律,你就知道,他的成功并不是運氣能夠解釋的!
再說回投機天賦,又有誰能比得上《股票大作手回憶錄》中的主角利弗莫爾呢?從十幾歲的一個抄黑板小弟開始,他發現自己在投機方面的天賦異稟,將一生心血和才華都注入自己的投機事業中,技術之高超,操作之大膽,縱橫期貨股票市場,賺大錢如囊中取物,美國總統威爾遜曾經親自召見他,大銀行家摩根也親自出面懇求他放過股市,高峰期在股市賺取一億美元。這是近百年前的一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以美元購買力折算,至少是現在的幾十倍,上百倍。而這一切,都是他一個人單槍匹馬,獨立判斷,獨立操作完成。就個人投資者所能取得的戰績而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秒殺一切股神。
我在進入市場的前幾年,一直在股市預測的道路上泥足深陷,苦苦求索而又四處碰壁。直到有幸讀到利弗莫爾的相關著作后,才豁然開朗。利弗莫爾如同我未曾謀面的恩師,帶我走上趨勢交易之路。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練,化名利文斯頓,用故事告訴我投機中的人性是怎么回事。
他在一次犯錯后,是這么總結的:我竟然做過這種錯事,做棉花虧了,而我還留在手里,小麥有利潤,而我竟把它賣掉。各色各樣的投機大錯中,很少像有了損失還要去攤平那么嚴重。我們務必記得:凡是有損失的,都要賣掉,有利潤的,都要留著。
他說:我不介意犯錯,但我不愿意處于錯誤之中。我明白,他是說交易者難免會犯錯,如果我們因為謬誤的自尊不能接受犯錯,就會陷入明知故犯,屢不改正的更大錯誤,最終讓自己的交易處于困境。
“對我來說,賠錢是各種困難中最輕微的一個。當你認賠之后,這筆交易就再讓不會困擾你。做了錯事,不接受結果(認賠),才會傷害錢包和心靈”。我想,這不光是關于交易,而是人生的大智慧了。
利弗莫爾先生不光傳授我修煉投機之道的無上心法,在《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中更是將其操作體系的精華傾囊相授。
1920年代,利弗莫爾在市場中觀察到一種重要現象:行情是以行業板塊的整體形態來進行集體行動的,比如美國鋼鐵上漲了,伯利恒鋼鐵早晚也會漲。利弗莫爾發現這種現象一再出現,于是研究板塊運動成為他個人火藥庫中重要的交易武器。
一個人,要想在思維上跟上市場環境并取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地進行行業研究,以便能夠區分哪些是好的行業,哪些是糟糕的行業。做多那些前景光明的產業,遠離那些前景黯淡的產業。
正如利弗莫爾先生所說:我發現,最好是完全徹底地避開弱勢產業,我尤其會避開那些缺乏堅實的財務基礎的低價股,因為當市場開始下跌時,代表這些弱勢產業的證券往往先行下跌,而且它們的反彈也十分困難。因此,我們應當避免被這些低價股和財務狀況糟糕的公司套牢,因為在激烈的競爭下,由于缺乏足夠的運營資金,這些低價股和弱勢產業面臨著重重困難。
正如我避開弱勢產業和弱勢股,我青睞最強勢的產業和最強勢的股票,我會挑選出基于目前條件來看面臨著最光明的前途的那些產業。當然,我們必須能夠,而且愿意根據后期產業的發展狀況來修正我們的預期。
在《追隨主流股》一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正如女人的服裝,帽子與珠寶永遠都在變一樣,股市中的主流板塊也是此起彼伏的變換。多年以前主流板塊是鋼鐵,后來是汽車,如今,只有四類板塊有能力左右股市行情:鋼鐵、汽車,飛機制造以及郵購類股。它們都沒有行情時,整個股市都不會有行情。隨著物轉星移,新的領導股會出現,舊的領導股會隕落。只要股市存在一天,這樣的情況就會繼續下去。
華爾街一次又一次地上演這一幕,但是人們對于顯而易見的事情總是視而不見。許多投資者不能辨別強勢股和弱勢股,而且由于未能意識到其中的重大差異,他們錯失了許多絕佳的投資機會。
舊時老藝人形容一個人有本事,有個詞叫“平地扣餅,對面拿賊”。利弗莫爾的操盤技巧之高,以至于同時代的著名金融評論家戴斯感嘆:
“即使利弗莫爾身上的每一塊錢都被搶光,只要經紀商給他一點點小小的融資額度,把他關在房間里,給他報價資料和電話,經過幾個月的熟絡市場波動后,他的賬戶中將會再次積累起巨額財富。“
與利弗莫爾相比,我畢其一生能取得的成就大概也就一粒沙。但我比他幸福的是,我有他的智慧之火引路。而他,卻只能在黑暗中苦苦摸索。我因此感恩,也因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