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天,都被各種真真假假的觀點包圍著。
這些觀點包羅萬象,從健康飲食到醫療衛生,你從早到晚的生活,都有人說,你得這樣做、這樣吃、這樣想。每個觀點都包著科學的外衣,聲稱自己是經過科學證實的。
那么,面對這些打著科學旗號、帶著慢慢誠意的觀點,我們該相信哪些呢?
我們都不是專家,而且沒有專家精通這么多領域。怎么辦?
我們可以問問題!
可是,問哪些問題能幫我們辨別真假、少上當呢?
下次你看到一個科學觀點,可以嘗試問這6個問題。
1 這個觀點在說什么?
最先要做的,是搞清楚這個觀點到底是在說什么。
很多觀點都在說一個事情和另一個事情有關。
這個時候,要牢記一句話:“相關不等于因果。”
相關指的是兩個事情一起發生變化,一個變大(小),另一個也跟著變大(小)。但是,要注意,可能造成這個一起發生變化的原因多了去了,可能是隨機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有我們不知道的因素在起作用,并不一定是因為其中一個事情導致了另一個事情。
因果關系,是要有明確的原因到結果的關系,一個事情導致了另一個事情的發生,只是相關的兩個事情,不一定有因果關系。
2 這個觀點是誰說的?
你確定這個觀點是從哪來的么?
任何靠譜的觀點,都需要有人來背書,最好是靠譜機構中靠譜的來源。
有兩種不靠譜的“科學”:
一種是發布會公布的”科學“,這種”科學“通常沒有得到同行評議,沒有發表在只發表靠譜研究的期刊上。
另一種是由既得利益集團贊助的”科學“,這種”科學“可能是為了維護某種利益而編造出來的。
比如,香煙工業贊助了很多”科學“研究,以科學的旗號處心積慮地制造不存在的科學爭議,讓人們誤以為”香煙有害監看“還沒有科學共識,這樣他們才能繼續賣煙,獲得利益。
3 證據是什么?
有多少數據支持這個觀點?
證據越充分,證據所支持的觀點就越靠譜。
證據不經常撒謊,所以,當你看到一個觀點時,一定要看看支持這個觀點的證據是什么。
有時候,證據是以圖表的形式出現的。要小心,不是所有的圖表都是靠譜的,也可能誤導你。
當然,很多時候,圖表形式的證據能夠告訴你很多觀點背后的故事,要仔細檢查圖表,看看這些證據和觀點之間有什么聯系。
4 證據是怎么得到的?
只要提到證據,就要想到,得到證據的研究過程,那些具體的實驗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的細節,是你要關注的重點。因為,這些細節決定了得到的證據是不是靠譜,證據支持的觀點是不是有效和可靠。
最不容易發現問題的地方,往往隱藏著誤差。比如,一個測量儀器在使用前沒有調零,就會造成測到的數據往一個方向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系統誤差。
另外,控制變量也是實驗設計經常用到的辦法。如果有個變量對結果有影響,但是實驗中沒有控制好,或者沒有考慮到,就會讓實驗證據無效,不能說明是否支持某個觀點。
5 有什么結果或人支持這個觀點嗎?
沒錯,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做的事情很不一樣。他們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問題和現象。
即便是同一領域的科學家,也經常為各種問題爭吵。
但是,在科學當中,有一件事,各個科學家都認同,就是研究結果的可重復性。也就是說,科學家們都希望按照同一個程序做的話,結果都一樣。
面對一個科學觀點時,你要問,有人得到了相同的結果嗎?
越是新奇的觀點,就越需要堅實而充分的證據來支持。
6 有沒有其它可能的解釋?
有時候,一個觀點不靠譜,并不是因為支持它的證據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實際上,同一個證據,可能有不同的解釋,并不一定是聲稱的這個觀點。
換句話說,有好幾個觀點并列,都得到了同一個證據的支持,所以你不能斷定就是某一個觀點是正確的。
人吃五谷雜糧,都有各種缺陷。其中一個缺陷就是,人總是能看到希望看到的東西,而不想看到的總也看不到。
在科學里,這個缺陷的表現就是,我們總想把證據按照支持我們想法的方式來解讀。但是,很多時候,其實這個證據還可能同時支持另一個我們沒注意過、或者反對的觀點。
我們不能就這么武斷地下結論說,某個觀點就是對的,而是要看看有沒有其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