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有 一 個 自 由 的 靈 魂
從 來 都 不 屬 于 誰
A r t i s t i c Y o u n g s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
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東野圭吾
你有多久沒相信過別人了?
在最新一期的《透明人》,主持人姜思達第一次當了自己的嘉賓,聊的就是“相信別人”。
“其實我誰都不相信。”短短十五分鐘的視頻,思達一直在強調這一點,一邊搖頭一邊瘋狂地掉眼淚。尤其是面對他媽媽的時候。
作為他的粉絲,作為一個跟他經歷相似的人,我看著他哭,心里也酸得要命。
不管他現在有了多少粉絲、拿了多少獎項,變得多么成功,也無法彌補原生家庭的失敗。
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就像撒在心里的一把碎玻璃渣子,即便多年后傷口愈合,肉里還是隱隱作痛。
缺愛的家庭,會讓人變得多疑,甚至自私。
朋友花花就是這樣,尤其是在感情上,簡直就是一只“刺猬”,見人就扎——
翻手機、查崗、沒收工資卡、離家出走,什么“作”的事情都干過,嚇跑了好幾個男朋友。
跟現在的男友本來都談婚論嫁了,最近卻因為房子裝修的問題,吵得厲害,眼看也要談崩了。
前幾天,她跟男友大吵了一架,跑來找我喝酒。
一開始還在罵男友各種不是,兩杯酒下肚,便開始哽咽:“遇到一個真心愛我的人,怎么就那么難呢?我是不是天生命不好?”
看她紅了眼眶,估計又想起過去了。
小時候,她確實過得挺苦的。爸媽很早就離婚了,她爸跟小三重新有了家庭和孩子,留下她跟她媽生活。窮也就算了,她媽患上了抑郁癥,對她不是打就是罵。
高中畢業,她選了離家最遠的大學,逃命一樣里離開了那個破碎的原生家庭。
可是,缺錢、缺愛的陰影,卻一直跟著她。
她變得敏感、多疑、防備心極重,說到底,都是安全感缺失。
所以在每一段感情中,她總喜歡“作天作地”,不斷地試探對方的底線,來獲取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講真,愛情里那個她真的很可惡,可眼前這個默默掉眼淚的她又很可憐。
我能跟她做朋友,大概是因為我的原生家庭也很糟糕。
跟她相反,我不像刺猬,卻很像一只烏龜——自卑,膽小,一味討好,在別人的眼光里活得小心翼翼。
直到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難搞的合作partner。
一個典型的“嬌小姐”,靠著爸媽的關系進了公司,該做的工作總是做不完,讓別人跟在她后面給她“擦屁股”;脾氣還挺大,說不得,一說她就理直氣壯地翻臉。
跟朋友吐槽的時候,我感嘆了一句:“一看就是爹媽疼出來的。”
朋友默默接過一句:“讓你變成她那樣,你想嗎?”
這句話一下子戳中我了。
好的原生家庭,就一定能教出好的孩子嗎?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就一定能贏嗎?
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啊。
一個從小就不缺愛、從小就被家庭保護得很好、無憂無慮的人,就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人嗎?
不一定,世界上有那么多“巨嬰”,那么多被慣壞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一個圓滿的原生家庭。
而原生家庭不幸的人,也不一定差勁。
很有可能,因為過早經歷挫折和風浪,他們變得早熟、懂得體諒,抗打壓能力更強。
才女張愛玲,從小父母離異,生了病還被父親關起來,差點死掉,可她偏偏成了一個傳奇。
說到底,原生家庭的好壞,根本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
當然,要跟一個差勁的原生家庭和解,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我從來不會說什么“感謝苦難”之類的屁話。
苦難就是苦難,很讓人討厭,沒必要感謝它們。
我想說的是,即便是生在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你也要有讓自己變得幸福的能力。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很火,甚至在豆瓣上,還有叫“父母皆禍害”的小組,大家聚在一起,分享對于家庭的恨和不滿。
當我們埋怨“原生家庭”的時候,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我現在這么神經質,都是我爸害的!”
“我總是遇到渣男,還不是因為父母離異?”
“我比不上別人,是拼爹拼不過啊!”
可是,推卸完責任之后,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相反,比起過去的原生家庭,現在這種心理暗示,才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失敗和不幸。
如果真的想要幸福起來,比慘是沒用的,有用的是改變。
不要重復回憶你曾承受過的苦難,也不要過分放大它給你帶來的不安,踏踏實實地專注于現在就行了。
剛剛看完東野圭吾的《時生》,里面有一句話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就只能盡量打好它。”
我已經打算放過自己了,愿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