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火爆程度和口碑爆棚的美劇里,《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絕對可以占有一席之地。
其實它講述的故事在我們看來,可謂絕對的老套——丈夫出軌,妻子自力更生開創一片天地,而且故事的背景還是設定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美國。
但相信許多現代女性看了這部劇,依然心有戚戚焉。
因為麥瑟爾夫人的故事并沒有局限在討論婚姻生活的套路里。她在丈夫面前時刻保持最精致的形象,嘲諷了那個時代落后的看待女性價值的社會觀念;她在丈夫出軌又企求復合時,認真say no,奪回屬于女性的自由選擇權利;又在沒人看好女性角色的脫口秀秀場上,打開自己的一片天,證明單身女性也可以在那樣的社會中獨立實現自我價值。
在麥瑟爾夫人身上,我們找到了為了尊嚴、為了自由、為了自我本身的女性獨立內核,也更讓單身女性為之共鳴。
是的,我們今天就想來回顧一下單身女性的抗爭史,其實單身女性其實并不是一種現代化的發明,古往今來,一直有許多的女性們因為各種原因而拒絕走進婚姻,用單身來保衛自己為數不多的權益與自由。
《我的孤單,我的自我:單身女性的時代》
已由理想國出版上架
就像《單身女性的時代》作者寫在序言里面的那樣:
我從小就不喜歡故事的女主人公結婚嫁人。大凡成長小說都是如此,一旦主人公步入成年,故事便都毫不例外地以 同樣的方式結束。
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生活,這都是一個無法逃遁的事實——對于女性而言,成年意味著結婚嫁人,意味著故事的結束。
為了讓自己的故事不再戛然而止,女性們經歷了數百年的斗爭與改變。
“我們女人正逐漸成為我們想要托付的那個男人”,《單身女性》雜志的創始人斯泰納姆如是說。她認為反對婚姻不是拒絕男人,也不是拒絕愛,而是提倡一種充實的、平等的女性生活。
如今,女性命運不再是簡單的“二選一”(不結婚就養貓),在她們面前會有更多的選項、更出彩的人生。結不結婚,女性都需要一種保持單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經濟上獨立。
由此,我們將無可避免地迎來一個單身時代。
在正文開始前,不如我們先來做一個有趣的小測試——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 閱讀原文
測測你是屬于哪個時代的單身女性
▼
跨越200年
單身女子演變圖鑒
1
生活在1830年的單身女子:
和一只貓孤獨終老的刻薄老處女
“婚姻制度使女性變成了奴隸......女性若想獲得自由,必須卸下婚姻制度的鐐銬。”
在這個年代,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除婚姻外并沒有其他途徑可以讓她們獲得穩定的經濟來源和社會地位,以及有社會認可的性生活和生育年齡。
多數情況下,未婚女性都寄人籬下,她們被視為家庭、社會的負擔。一個單身未婚女性,縱使她有再大的抱負、再高的天分,縱使她取得再大的成就,也鮮有機會能獲得與男性同行同等的地位,不太可能賺取穩定的收入。
教師職業在當時雖然薪資微薄,又不大穩定,但卻是個正在發展壯大的行當。由于傳統觀念認為女性天生適合養育兒童,她們自然而然地填補了這些空缺。
這時候教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是女性,單身女性占女教師人數的一半以上,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一系列“婚姻障礙”政策的出臺,學區有權解除與已婚女性的工作關系,或拒絕授予她們終身教職,許多州的女教師在結婚之后很難再繼續執教。
那個時候的大多數人都“明確認為教師是未婚女性的工作”,這份工作能夠“減輕不婚帶來的恥辱”,使未婚女性雖無自己的孩子也能教育孩子,履行家庭使命。
1829 年出版的《年輕女性指南》一書稱:“不管一個女人身處何種生活狀態,她的一輩子就是要順從、克制、謙卑”。日常家事被寫得費時費力,為的是要充實女性的生活, 免得她們無聊厭倦而離開家庭。
在這個年代,單身女性少而又少,大多數女性會選擇在成年之前結婚。
但是,擁有丈夫(然后生兒育女,甚至兒女成群)同時就意味著成為賢妻良母,意味著失去自我,甚至放棄法定權利。
美國的婚姻法秉持了“夫妻一體主義”。 夫妻一體主義原則包含了“大量令人震驚的有關社會地位的法律限制”,這些限制包括妻子不得持有自己的工作報酬,不得簽訂合約或是提起法律訴訟。從經濟層面來看,傳統婚姻契約類似于主仆之間的合約。
而在女性的心中已經有了一種奇怪的萌動,一種不滿足感和一種深沉的渴望。每個住在郊區的已婚婦女都在獨自一人與之抗衡。
當她們整理床鋪、去雜貨店購物、挑選沙發套子、和孩子們一起吃花生醬三明治、開車接送男童子軍和女童子軍們、夜晚在丈夫身旁躺下時,她甚至都不敢問自己那個埋藏在心底已久的問題:“這就是我生活的全部了嗎?”
*圖片來自《簡·愛》劇照
2
生活在1870年的單身女子:
被污名化的「女漢子」們
“對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來說,自由比愛情更適合做我們的丈夫。”
1865 年,美國內戰剛剛結束,工人階級女性開始意識到她們沒有男人可以依靠了——因為她們的丈夫、父親和兄弟或是奔赴戰場或是去了西部。
于是,越來越多的女性外出工作,但勞動收入的差異讓她們意識到,社會中還存在嚴重的性別歧視和階級矛盾。
曾經做過教師的弗吉尼亞 · 佩妮在 1869 年出版了《思考與行動》一書,探討越來越獨立的職業 女性所面臨的收入不平等問題。她強烈要求政府實行(男女)同工同酬,甚至建議向收入優渥的單身男性額外征稅,以此補貼未婚女性。
此時,女性越來越獨立,奴隸也剛剛獲得自由,這段時間社會運動頻發,全美國都籠罩在不安之中。而這些社會動蕩被直接地歸咎于未婚的女性。
這些“女漢子”不是被指責錯失了享受家庭生活的機會,而是被認定根本不適合家庭生活。
《紐約太陽報》發表了長篇評論說,“那些不男不女、總是渴慕成為女中豪杰、絕不肯輸給男人的人,她們不配做一個女兒、母親和妻子,因為合格的女兒、母親和妻子需要有默默奉獻的精神”。
19世紀60年代末,伊利諾伊州最高法院以已婚婦女無權單獨經營業務為由,駁回了女性申請法律執照的請求。
法官在判決書中寫道:“原告顯然無法證明歷史上擇業是女性的基本權利之一,女性的首要任務和使命是完成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這是一個高尚而又美好的職責。”
美國醫學界也將歐洲的醫學聲明作為理由和依據,建議限制女性的生活,促使她們依附于男性。
在 1873年出版的《教育中的性別:給女孩一個公正的機會》中,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 克拉克提出,女性如果和男性一同學習,而且負擔一樣的話,她們的大腦將會不堪重負,子宮和卵巢也會退化。
錢伯斯·席勒更在報告中稱,醫學界認為“更年期的痛苦很可能就是女性生殖器沒有定期沾染男人精液引起的”。
毫無疑問,這些診斷的背后隱藏著對女性反叛的恐懼,正如勒龐所寫,“讓女性接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是一種危險的思想。如果有一天,女人誤解了女性天性賦予她們的低等工作,她們就會離開家庭,加入戰斗,那一天便是社會革命的開始,一切維系家庭的神圣紐帶都將消失殆盡”
然而,盡管如此,依然有很多女性堅持不結婚,并且繼續尋求改變。
*圖片來自《婦女參政論者》劇照
3
生活在1920年的單身女子:
從家庭出逃的新一代都市女性
“在紐約,每條街都有認識我的人,這種感覺令人安慰,而且讓人安心,即便是在我那個沒有多安全的社區里。”
大都市中那些帶有陽具意味的高樓大廈,是對男性戰勝自然和自由市場取得勝利的贊美。
但是那些亮晶晶的玻璃尖塔和閃爍的證券代碼卻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城市中頑強堅韌的一面,都來自長居于此的女性。
更準確地說,是來自單身女性。城市為她們提供了更安全的庇護,反之她們也促進了城市的完善。
一旦有非農業的工作機會出現,女性們就會立刻離開鄉村,前往城市。在那里她們可以找到工作、結交其他女性、賺取工資,也可能會邂逅未來的伴侶,當然也可以——即使是暫時的——遠離丈夫和父親的控制,獨自生活。
下東區街頭的手風琴師和賣唱藝人演奏著動人的歌,流動的雜技演員表演著逗人把戲,還有隨處可見的烤土豆的小商販、賣熱玉米的小攤、供顧客購買汽水的自動售賣機。
職業女性則要在每天的清晨和深夜, 輾轉幾條街道到達工作地點。
隨著這樣的場景愈加普遍,性別上的困境和陳舊的禮儀規范在逐漸消失,女性是城市一份子的觀念正漸漸深入人心。就這樣,女性開始外出兜風,不再以之為羞恥。她們參與社交活動,在承擔工業城市綠化清新空氣功能的公園中游逛。
在市中心,龐大的人口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也帶來了一應俱全的福利設施和便捷服務,讓人們不再需要來自伴侶的幫助了。
隨便哪一天你都可以把衣服送去干洗,如果半夜餓了也會有食物送來;可以去外面閑逛,去公園小坐,或者去看場演出;所有的便捷服務,藝術文化活動,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約會對象,都讓婚姻顯得相形見絀。
城市允許了那些人——那些在婚姻里躁動不安的、不滿足的、總是充滿渴求的、會給伴侶帶來不幸的人——退出婚姻的大路,轉而踏上偏僻小路,從小路走向她們心儀的目的地。
總想要追求新鮮的事,想要結交更多的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想要趕上火車去遠方,想要痛快喝酒,想要參與馬拉松長跑,想要參加各類培訓課程,其實這些都不是壞事。
“我們不清楚我們要什么。我們想要探尋這世界的一點一滴,一直一直地探索下去。”那個年代的都市女性多爾敘述道,“我們是單身的、獨立的、經濟自主的紐約女性......我們正坐在巔峰,俯身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選擇。這些選擇讓我們為之振奮。
“因此我們想嘗試各種可能,不管是更大的、更好的、更快的、更閃亮的,還是更高的、更性感的、更強壯的或者更聰明的,還有那些非常與眾不同的或者完全自我的選擇。主宰自己選擇的權利——何樂而不為呢?”
*圖片來自《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劇照
4
生活在1998年的單身女子:
以《欲望都市》為藍本的社會邊緣人
“在城市里,我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更多,與同事和朋友的交往也更多。
“但如果是晚上在家,我會坐在客廳里的小餐桌前,對著電視機前吃著四個人的晚餐。可能這樣會減少我因為單身而沒有一個“家”的失落感吧。”
1979 年,《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稱,有單身女性為自己購買立體聲音響、藝術品、餅干罐,還有家具,因為“單身女性也應該擁有好東西”,“誰想一直坐在裝橙子的板條箱上等到有人給你的手指套上婚戒呢?”
適應這種新常態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該報解釋說,如果說這一代的未婚消費者“比她們的母親和祖母略微放縱了一點的話,那是因為她們認為自己‘值得這樣’”。
尤其對女性來講,為自己添置東西是得之不易的自由。蘇珊 · 安東尼 26 歲開始當小學老師賺錢的時候,她已經兩次拒絕求婚,堅持單身。她給自己買了狐皮手套、白色的絲綢帽子、還有紫色的羊毛連衣裙。
也許《欲望都市》可以用來參考一下那個年代的消費觀:女性們的消費觀開始轉變,就像《欲望都市》中用大量名貴的鞋子、高檔的美食來顯示女性獨立的做法,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應該把錢用于日常的“奢侈”開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觀念都已習以為常。
但是隨著物質生活的充裕,在城市中生活的單身女性也迎來了精神層面上的困難:雖然無伴侶的生活不一定就意味著和外面的世界少了聯系,但是女性在沒有正式戀愛的時候,無需經常和男友一起同進同出,她們確實有了更多獨自呆在出租房里面的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單身女性的生活經歷是彼此隔離的,她們就像被放逐在孤島上,更多社會中的“正常人”卻無法理解她們。
很多人無法將大齡單身女性們歸類,在家庭主婦,老是遇人不淑而嫁不出去的女人、同性戀以外,為什么會有找不到或者不愿意找男朋友的女人?為什么她們沒有不開心?她們是不是厭惡男人?大眾的腦子里始終掛著一個巨大的問號。
在有些場合,人們預設所有成年女性都是妻子或母親,單身女性就會有一種自己是“隱形的”、不重要的感覺。還有人一直擔心,沒有婚姻的人是否會缺少存在感,尤其對于長久以來都因為與他人關系良好而受人重視贊美的女性來說。
《當哈利遇到莎莉》中,哈利對莎莉說了這樣一句臺詞,像她這樣的年輕女性只身前往紐約,有可能“死了兩個星期都不會有人注意到,直到臭味飄進樓道”。
臺詞很有意思,但同樣令人心驚,尤其是讓都市里的單身女性們感到些許害怕——不締結傳統的婚姻,她們會不會就像脫錨的船只,不光游離于核心家庭之外,更與世界脫節?
*圖片來自《欲望都市》劇照
5
生活在2018年的單身女子:
擁有愛情依然單身的女孩們
“我只是一個單身的普通女孩。”
不知道你沒有發現,之前年代的單身故事里一直沒有愛情的出現,因為那些年代的愛情都會殊途同歸地走向一個結果:婚姻。
從前,女人依靠男人供養、給予她們社會地位和棲身之所,而且必須結婚才可以名正言順地享受性生活,并且生兒育女。在這種情況下,她們的標準可以降低,而且必然會降低,男人只要拿出一張工資條、有生殖器、還活著,就可以了。
如今女性的要求提高了,她們堅持為自己尋找更好的伴侶也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單身女性也能擁有足夠完美的生活,因此她們的擇偶標準提高了,這也是女性們自身獨立所帶來的意外結果。
新聞記者珍 · 多爾發表在《鄉村之聲》的一篇文章對紐約的單身女性做了很好的總結。她這樣寫道:“那個讓你第一次品嘗精品威士忌的男人,那個帶著孩子并讓你明白自己究竟想不想要孩子的男人,那個既喜歡男人又喜歡女人的同事,那個和女人隨便上床的男人,那個甩下你跑路的人,還有那個你有意讓他跑路的人——他們都在你感情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要后悔你曾經有過他們。”
的確,現在更多女孩有了更為開放和自由的感情與婚姻觀:我們感情好就在一起,不好就分手; 我們的交往可以是長久的,也可以是短暫的;
我們曾在愛情中迷失過,也曾在欲望中沉淪過;我們曾經擁有過美好的關系,把我們領向心理層面的,有時是地理空間層面的新場所,也曾遇到過爛人, 在生活上和與伴侶相處上給予我們無數的教訓。
如今,女性晚婚在整個國家、在所有階級中都已非常普遍。
今天的年輕女性,她們的工作待遇幾乎已經和男性持平,這在現代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2012 年,在所有 25 歲至 34 歲的工作者中,女性每小時的薪酬是男性職工的 93%。
在有工作的女性里,選擇保持單身的人也越來越多。從 2000 年到 2009 年,同一年齡段的女性工作者中,單身人口所占比例已經從 34% 升至 46%。
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單身女性們,不論她們選擇單身的原因是為了謀求生計,還是為了多一些成人生活的空間,她們都創造性地改變了女性和工作之間的傳統關系。
當結婚與不結婚都不再變得奇怪了,單身也不再是一種為了自由孤擲一注的選擇,女性的人生開始有了更多可能。
*圖片來自《美食、祈禱與戀愛》劇照
6
單身女性正在這個本不是為她們設計的世界里,逐漸占有一席之地。
我們是一個新的共和國,有一群新的公民。如果我們想要繁榮壯大,就必須為自由女性提供發展空間,必須對那些建立在“女性只有結婚才有價值”基礎上的經濟與社會體制做出調整。
簡而言之,屬于單身女性的新時代就要到來,我們要帶著開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擁抱這個時代。而現在,這條道路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
唯有真正承認女性是平等和獨立的個體存在時,我們才能使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契約更加牢固。
倘若我們的祖母、曾祖母,以及她們那個時代沒有結婚的女性同胞,都能預見未來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我們就更有責任放遠目光,尊重她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如今的世界,各類女性群體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生活得更加自由,是時候為她們重建這個世界了。
最后,獻給大家
寫在《單身女性的時代》扉頁上的兩句話:
”你認為新時代的女性會是什么樣子?”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