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斷舍離》改變三十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
作者:山下英子
類型:生活哲學
以行為而言,就是先「丟掉」,首先只要把不要的東西全丟掉就可以可以。而丟掉的真諦,就是確保關系軸是「自己」,時間軸落在「現在」。
斷舍離不是單純的打掃,是利用“物品和自己的關系”為主軸,依次,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主詞永遠是自己,時間軸則永遠都是“現在” 。
不是「這個物品經常使用」,才要「留下來」;還要「我要用」,因此啟動「必要」的思考模式。
厘清所謂「掃除」的概念:篩選物品斷,舍- 「收拾」,需要收納術的- 「整理」,掃,擦,刷的- 「清掃」三種類
斷舍離中「收拾」,并非「整理」,僅將物歸原位,或改變家中的型態或移動,改變位置而已,則是篩選「不要的物品」送出家門丟掉。
所以,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物品就可以放手,只選擇需要的物品。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去多余的廢物
而不斷重復「斷」和「舍」到最后,得到的狀態就是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總而言之,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這個動作會讓人從「看得見的世界」走進「看不見的世界」;最后才能夠深入了解自己。
我們,生活,是由日常中平凡無奇的家事構筑而成。因此,要讓生活擁有“清爽的環境” =讓內心深處找回“神圣的空間”。
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并非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為心靈帶來了變化。只要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
我閱讀了本書時,第一念頭讓我捫心省思:“我是不是ㄧ個沒辦法丟掉東西的人呢?”
「我是不是同樣也有以下的戀物,囤物的情結作祟」呢?
用「斷」來形容,或許就能理解
1.明明不再需要,不再適合,也不是那么舒服,但是我卻保留起來的很多壓箱的東西呢?
2.明明不會用到,但就是不想丟掉,可是不愿意丟掉也很痛苦;于是便選擇忘記它,最后的結果就是ㄧ直擱在那里。甚至經過了「忘記」的過程,物品從原本的「保管」狀態變成「放著不管」,東西還留在家里,只是物品的本質早已形同垃圾,而不知如何開始動手去整理。
3.這樣一來,廢物和垃圾被留下來,日積月累家里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了。
實際上,逐漸習慣房間里的物品逐漸堆積,另外之前其他物品不斷地進入房子里不出去,就正是我們的房子就像體內的腸子,屋內的物品因為某些理由導致無法堆疊而堆積,很類似吃東西吃個不停卻無法排泄,于是變成便秘癥狀,這種狀態一旦持續,就會慢慢感覺麻痹。
將這個想法放進腦海里,立刻打開你的衣櫥看看吧。衣服是不是塞得滿滿的,你內心是不是充滿了重疊和否定的怨念呢?
那些“無人問津”閑置的衣服所散發的能量,就像尋求歸屬感,認同感的欲望沒有受到滿足的反應感,而您是否正常籠罩其中而大受影響呢?
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學習將「不需要,不舒服,不適合」的物品切換到「需要,適合,愉快」的思考模式即可。
首要之務,就是確保物品在“使用中”的正常狀態。因此,在斷舍離之中,比起凌亂,囤積在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大問題。
選擇物品的竅門要思考的不是一件物品是否“可以使用”,是否“用得到”才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你可以慢慢地將主角從可使用的物品換成自己,來判斷物品是否要使用,就已經邁進一大步了。
斷舍離既是生活的維持作業,也透過留下來的物品看見了自己,因為透過重復的自我探尋思考行為,這樣會使腦袋神清氣爽,同時也把環境的氣場整頓好。你的內在和外在環境清爽之后,「場所的凈化」才算完成。這樣ㄧ來,就能夠不可思議地看見真正的內在自我。
斷舍離就是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以立即行動的生活方式整合日常整理中,大部分的成功者就都是能夠有實踐立即行動實踐的人。而且,我們的心也將漸漸地會改變。
色即是空。有形之物都是虛幻的,理解這個本質以后,即有珍惜,感謝以及敬畏的心念會自然涌現,人就會更知足惜福,感恩以及謙卑。而當緣分結束的時刻來臨,我們就雙人對物品,對所有的一切人事,情感也就都能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最終愿望。可以瀟灑地放下,放手,放心。
*物品要使用,才成就— 斷
*物品在此刻需要它的地方,才有用處- 舍
*物品要適得其所,才顯美麗— 離
靠自己改變是可以改造你的居住環境,打造出可以好好愛自己的居住空間,整理眼睛看得見的環境,同時也調整自己的想法與生活方式。
如果能夠建立這樣的生活,人生必會變得非常輕松,愉快。
活著,讓自己開心過每一天,跟著你一起生活的家人,伴侶也會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