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舉辦的“中國 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是中國工藝美術界最高規格、最具權威藝術大師評選活動。自1979年至2012年共進行了六屆,評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30人,其中紫砂壺類的共有13人,為:顧景舟(去世)、蔣蓉(去世) 、呂堯臣、李昌鴻、汪寅仙、周桂珍、徐漢棠、徐秀棠、顧紹培、鮑志強、譚泉海、謝華、曹亞麟。
入選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謝華,是廣東首位紫砂工藝美術大師,第一個非宜興系的紫砂工藝美術大師,是中國手拉坯制壺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一人,藝評網合作藝術家。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砂朱泥壺非遺傳承人,廣東省紫砂朱泥壺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韓山師范大學陶瓷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第十二屆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
《騰飛提梁壺》獲中國工藝美術“特別金獎”;
《八方提梁壺》獲中國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八面壺》獲中國工藝美術“傳統藝術金獎”;
《弓門提梁壺》獲第十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
《回歸》獲廣東省第二屆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大賽金獎;
《三友之韻》獲2008年中國(深圳)第四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創意獎”金獎;
《廣濟》壺浮雕加鏤空在廣東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中獲得金獎;
《松竹梅》獲第九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工藝美術創新藝術金獎”;
《藏魂》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傳統藝術金獎”;
《迎亞運》在2010年中國華南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等。
開創潮州手拉壺“石中取泥”工藝
以潮州山區特有的含鐵量極高的風化石為原料,煉石取泥,制成的茶壺質地堅硬,經久耐用;色澤丹紅鮮艷,表面平整富含顆粒,形成多面體折光,手感極佳;泡養后包漿折光柔和,顏色多變,更加溫潤可愛。同時也具普通紫砂泥特性:雙氣孔、雙鱗片,透氣卻不漏水,具有保溫、保鮮功能,泡茶不失原味。
結束潮州手拉壺工藝“只有傳承、沒有創新”歷史
從打造藝術精品的高度,在手拉壺中融入現代的、自然的和最人性化的美學元素,把茶壺提升為集“實用、精、氣、神”四種境界的國家級藝術精品。謝華陶藝能把玩壺人從紛繁、俗氣的壺藝審美中解放出來,給其以清新、大氣、簡樸、流暢、儒潤的精神享受。
打破家族式技藝傳授的陳規,免費向公眾傳授手拉壺制作技術,把潮州手拉壺推向劃時代發展的時期。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獲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中國工藝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紫砂博物館、廣東民間博物館均有收藏謝華的作品。
“謝華制壺”近年來聲名鵲起,成為人們競相收藏的藝術品,在拍賣會上也屢創佳績。
2013年5月,北京嘉德拍賣會上謝華大師的《仁壽壺》以43.7萬元成交,刷新了潮州壺的最高成交紀錄;
《玉春壺》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以14.9萬的高價拍出;
《蘋果壺》在深圳文博會上以7.28萬元拍出小品潮州壺最高的價格。
2013年6月,謝華的“太極百歲壺”經過層層篩選,成功入選《伴飛神十,圓夢天宮》的航天公益活動,跟隨神舟十號飛天,見證了圓夢天宮的偉大歷史時刻。
2014年12月,謝華攜作品參加代表著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界頂尖水平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手拉朱泥壺非遺傳承人謝華
謝華其人:潮州手拉壺世家“俊合號”第五代傳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紫砂朱泥壺非遺傳承人;廣東省紫砂朱泥壺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韓山師范大學陶瓷學院客座教授。
他幼承家學,從事手拉壺創作30多年,力推制壺泥料的變革和技藝公開,實現潮州手拉壺從普通泡茶工具到工藝美術精品的升級。在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上海)精品博覽會上,作品《騰飛提梁壺》奪得“特別金獎”,首次為廣東在上海奪走工藝茶壺的最高榮譽,讓潮州手拉壺從此在工藝美術界獨樹一幟。
至目前,其作品共獲3項國家級特別金獎,20多項國家和省級金獎。多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廣東民間博物館收藏,并作為政府的禮品送與國內外貴賓和政要。
作品《廣濟壺》2008年在廣州展出時被人以8.8萬元購走;《騰飛提梁壺》2009年在上海參展獲特別金獎后被一臺灣客商以8萬購走;《弓門提梁壺》2011年在深圳拍賣會拍出17萬元,屢創潮州手拉壺單價新高。2013年5月,北京嘉德拍賣會上,謝華大師的《仁壽壺》以43.7萬元成交,刷新了潮州壺的最高成交紀錄。《蘋果壺》在深圳文博會上以7.28萬元拍出小品潮州壺最高的價格。2013年6月,謝華的“太極百歲壺”經過層層篩選,成功入選《伴飛神十,圓夢天宮》的航天公益活動,跟隨神舟十號飛天,見證了圓夢天宮的偉大歷史時刻。
謝華藝術思想:中國是文明古國,其文化幾千年保持生機勃發,是一個文化藝術思想的寶庫。儒、釋、道是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三大文化思想。能在作品中體現文化,觀壺即悟文化精髓,是壺藝的最高境界。
西方美學注重色彩和線條,以簡馭繁,以強烈的對比和大氣磅礴的線或面制造強大的視覺沖擊力。這種美直接、深刻、持久、時尚,是壺藝的另一最高境界。
把古典的、現代的、國外的和自然的各種美的理念,都融入到自己的手拉壺作品中,用現代的手法把傳承自古代的藝術演繹得異彩紛呈、令人震撼,從而產生最廣泛、最普遍、最深刻的美的共鳴,才是真正的手拉壺精品。
泥料提升行業品質
“潮州手拉壺過去一直難登大雅之堂,雖有藝術水平不高、社會認可程度和社會宣傳力度不足等原因,但最關鍵還是吃虧在泥料比人家的差。”談及潮州手拉壺的發展狀況,謝華了然于胸,“近年來潮州手拉壺在收藏家和消費者心目中地位的提升,最關鍵、最基礎的原因就是制壺泥料的變化。現在用作制壺泥料的是純天然礦石,含豐富的金屬、非金屬元素和有機物質,透氣性和保鮮能力一點不遜于宜興紫砂泥。”
據介紹,潮州自清代引入手拉壺制作工藝后,基本上只以田底紅土為原料。田底紅土沾性大,易被氧化,透氣性和保鮮能力差。宜興則制壺時間久遠,工藝水平高,地區經濟、文化發達,工藝茶壺被當地高官文人視為高雅藝術品而廣為宣傳。處于“省尾國角”的潮州手拉壺缺乏這種宣傳,加上泥質不如宜興紫砂泥,因此,名聲一直都難望宜興紫砂壺項背。
親歷改革開放后潮州手拉壺在低端市場激烈競爭的謝華,決心改變潮州手拉壺的落后狀況。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他花近十年時間,對潮州境內近百種風化石進行試驗,發現潮州青龍山的風化石,鐵、錳等金屬及微量元素、有機物含量比宜興紫砂更高,制成的手拉壺的保鮮能力非常強。經試驗表明,在炎熱的夏天,普通瓷器對面包的保鮮不超過兩天,宜興紫砂壺是四天左右,用青龍山石制作的手拉壺能保鮮四到五天!
謝華在實踐中還把礦石制成泥料的過程分為:試礦、采石、風化、粉碎、舂粉、篩粉、浸泡、煉泥、陳腐、再煉泥等十道工序,須經四年才完成。潮州手拉壺從制泥到制壺的規范化程序從此形成,潮州手拉壺的品質也從此發生歷史性的飛躍。
壺藝分四種境界
謝華在藝術研究中,把壺藝分為四種境界——實用、精、氣、神。“實用”級別最低,只要求茶壺外觀平整,裝茶倒渣、進水出水暢順,構件組合協調,泡茶方便;“精”,則要求做工精細。這個境界的壺,壺面和線條平滑、結構別致、縫隙小、密實,已能讀出藝術品的美感;“氣”,表示工藝品具有不凡的藝術氣韻。外觀上達到做工精細、造型考究、結構勻稱,美學內涵豐富,有較高的藝術品味;“神”則指壺在造型、組件和線條構建上已是匠心獨運,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讓人用起來心情興奮、看起來賞心悅目,屬于“用神感悟”的藝術境界。成為藝術精品的手拉壺,就必須這四種藝術境界兼備。
謝華進一步分析:達到“神”這種境界的手拉壺,制壺工藝的層面幾乎已近乎完美,而其外觀造型、線條輪廓觸動的是人們頭腦更深層次的文化藝術思考和美的聯想,激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體驗、不同教育層次的人對美產生共鳴,從而產生的是一種深層次的愉悅體驗,沉浸在美的意境中。
潮州手拉壺的制作雖已有數百年歷史,藝術水平卻沒有多大提升,是因為以前的制壺師傅基本未能突破第一個藝術境界,只停留在“實用”的層面。現在就不同了,為數不少的年輕一代制壺工藝師,文化素質較高,視野開闊,進取心強,勤于學習、善于學習,能融合古今中外文化藝術,有能力造出形神兼備的高品位手拉壺。
地方標準可推行業升級
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潮州手拉壺要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呢?
謝華認為,如果能夠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為潮州手拉朱泥壺制定地方性行業標準,就是一個好的舉措。他說,宜興紫砂壺雖然發展的時間已經十分久遠,卻未能制定地方性行業標準,人們要鑒別是不是真正的宜興紫砂,都沒有一個規范的、操作性強的方法,于是社會上真假紫砂魚龍混雜,對行業發展甚為不利。而潮州手拉壺,是田底紅土還是用礦石制成的,外觀上也沒有十分明顯的區別,外行人要準確甄別更是難上加難,這就容易魚目混珠,損害行業的形象。“相比已開采了上千年的宜興紫砂礦,潮州的朱泥礦實在太豐富了,發展潛力巨大。而且絕大多數礦石都能一石成壺,不用再添加其他原料。礦石中所含的大量礦物和金屬元素,對人體不但無害,一些還有保健功能,制成的茶壺都是綠色環保的飲茶工具。如果能在相關部門和技術機構的幫助下,就潮州手拉朱泥壺的色調、泥料構成、工藝特點和表面特征制定行業標準,設計行業標識,規定行業標識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方式,將可以對潮州手拉朱泥壺行業進行有效規范,確立和提升潮州手拉壺綠色保健型泡茶工具、時尚藝術型泡茶工具、文化精品型泡茶工具的形象和地位,真正樹立起潮州手拉朱泥壺的藝術品牌,行業就可以更健康、更快速地發展。”
謝華作品:
飚壺:藝高至簡。汲取國際頂級跑車的美學原理,壺身和壺蓋一個面蓋過;壺流壺把和穿過壺身的弧線融成一體,一氣呵成,既簡潔流暢又氣勢磅礴,給觀賞者美的共鳴和震撼。
騰飛提梁壺:斷然的截面、磅礴的氣勢體現美,其美感與舉世聞名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劇院極其神似。該壺的壺梁、壺鈕、壺流都以一面弧、一面平設計,神似悉尼劇院外觀;壺身如兩片做工極其精細的弧蓋對合,形成飛碟狀,氣勢非凡。該壺奪第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
太極百歲壺:取自“天地一體,道承太極,極生兩儀,儀應四象,象出八卦、而有萬物”的道家思想,7.5厘米高的壺身,平均排列了陰陽198圈線,每條線寬不足0.38毫米。壺身“細線纏繞”,“軟”如水滴,至柔至陰;壺梁、壺嘴有棱有角,強勁挺拔,雄陽剛健。該壺代表潮州乃至國內目前工藝水平最高的手拉坯制壺工藝。
正德壺:上善若水,淳樸無華。創意源于“正德碗”,外觀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飄逸,融入古樸、平和、謙儒的潮州文化特點,蘊含高雅茶道的韻味,散發著濃郁的潮州工夫茶文化氣息。
弓門提梁壺:壺身飽滿圓融,壺面平滑豐潤,含謙儒之氣;梁取一截弓,充滿進取的張力,合儒家風韻,文化內涵豐富。該壺獲中國工藝美術金獎,被國家工藝美術館收藏。
謝華陶藝中心成立于1995年,是專門從事潮州陶藝及紫砂朱泥壺藝術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制作和人員培訓的陶瓷研發機構。近10多年來主要致力于潮州手拉朱泥壺的研發,積極推進朱泥壺外觀、泥料、實用性能和文化內涵的全面創新,成功把普通茶壺升級為高端文化藝術品。
謝華陶藝,特點鮮明:
一、石中取泥 質硬透氣
經多年的摸索、研究和試驗,以潮州山區特有的含鐵量極高的風化石為原料,煉石取泥,實現泥料劃時代的變革。
Ⅰ.煉石取泥須11道工序:
找礦→試礦(試燒,化學成份分析)→采礦→堆放氧化(進一步氧化)→椎椿(粉碎)→過篩→淘洗→過篩→壓泥→陳腐→練泥。
完成11道工序須3—7年。
Ⅱ.石中泥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所占比例 50.33% 17.84% 20.55% 0.54% 0.15% 0.46% 2.19% 0.06%
Ⅲ.石中泥特征:
泥料含沙量達20-30%,含鐵量高達12-18%,可用1180°C-1200°C高溫燒制,吸水率為4—5%、收縮率僅12-13%,物理性能良好,燒成后冷熱沖擊試驗可達230-20°C。石中泥可塑性強,是制作手拉壺的絕佳原料。
Ⅳ.茶壺特點:
制成的茶壺質地堅硬,經久耐用;色澤丹紅鮮艷,表面平整富含顆粒,形成多面體折光,手感極佳,泡養后包漿折光柔和,顏色多變,更加溫潤可愛。同時也具普通紫砂泥特性:雙氣孔、雙鱗片,透氣卻不漏水,具有保溫、保鮮功能,泡茶不失原味。
壺肉為“丹皮鐵骨”——因泥料含鐵量高,燒成溫度高,表面鐵充分氧化,呈丹紅色;里面鐵氧化不全,呈黑褐色。
Ⅴ.泥料創新意義:
潮州紫砂朱泥壺從此不再是“土罐”,而是能與宜興紫砂媲美、質地優良的工夫茶具。潮州茶壺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藝高至簡 韻味獨特
以大寫意形式在自然和人文中感受美、提煉美、創作美,以簡馭繁。
Ⅰ.茶壺的藝術張力
謝華陶藝中心的壺藝作品以線條簡練著稱。重在造型的抽象,極少具象的描述,更沒有繁雜的裝飾。用簡單的線條,把自然形成的、巧匠獨思的、構建精巧的、形態雄偉的各種美的藝術造型融匯在作品中,通過強烈的對比和大氣磅礴的線或面制造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形成直接、深刻、持久的美感,讓壺藝愛好者在藝術共鳴中讀出拙樸大氣作品藝術美感的異彩紛呈,心神震撼。
藝高至簡代表作品如飚壺、貴妃壺、玉春壺等。
韻味獨特的代表作品如騰飛提梁壺、弓門提梁壺、仁壽壺、藏魂壺、太極百歲壺等。
Ⅱ.茶壺的藝術體驗
謝華陶藝能把玩壺人從紛繁、俗氣的壺藝審美中解放出來,給其以清新、大氣、簡樸、流暢、儒潤的精神享受。讀壺,美感上最大的滿足不在于形,而在于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