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建立唐朝后,按照歷史慣例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立李世民為秦王,這個就引起了雙方的矛盾。首先秦王可謂是建立唐朝的第一功臣,門下又有很多的謀士與勇將,現在卻屈居李建成之下,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李建成看見秦王戰功赫赫也害怕,于是拉攏了齊王李元吉抱團取暖,一起和秦王對著干。
兩大陣營明爭暗斗,終于秦王按捺不住了,先下手為強,于公元626年發起政變,在玄武門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愿做了皇帝。
在這場政變中,有的人例如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就沒有參加,但是也有的人選擇堅定地站在秦王的身邊。其中有十個人的功勞比較突出,他們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張公謹、劉師立、獨孤彥云、公孫武達。
這場兵變可謂是一場表忠心的分水嶺,沒參加的一邊涼涼吧,參加的當然要論功行賞,封王加爵了,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最終的結局吧。
一,長孫無忌,自縊而亡。
長孫無忌是最積極的,他的妹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他肯定要幫自己的妹夫。李世民也沒有虧待他,把他列為凌煙閣24功臣之首,加封為齊國公,官至宰相,唐太宗臨終前還委托他為顧命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
這樣一位功高蓋世的國舅大人原本應該顯赫一生的,可是他卻不同意武則天做皇后,武則天大權在握后,設計陷害長孫無忌,最后逼迫長孫無忌在流放黔州的路上自縊而亡。
這樣的結局還是無比凄涼的。
二、尉遲敬德,善終。
秦王當年的兩大悍將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但是經過玄武門之變后,兩人的地位就發生了變化了。秦叔寶戰功赫赫,李世民念舊情也沒有虧待他,但是要再重用那就沒可能了,最后也是郁郁而終。
尉遲敬德那就不同了,他殺死李元吉護主,還逼宮李淵,事后被列為凌煙閣24功臣第七,加封鄂國公,晚年的時候迷戀丹藥,不怎么搭理人,但是還是得到了尊重。
尉遲敬德死后,陪葬昭陵。
三、侯君集,謀反被處死。
侯君集參加政變后,受到封賞,名列凌煙閣功臣第十七,加封陳國公。
侯君集后面還在征伐吐谷渾和高昌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仗著有功數次初犯軍規,后面還干脆勾結太子李承乾謀反,最后被處死了。
四、張公瑾,英年早逝。
張公瑾,行事干脆利落,在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時候,他一直督促他趕緊行動。
張公瑾事后被列為凌煙閣功臣第十八,加封郯國公,可是很不幸的是,在39歲的時候就病逝了,李世民哭哭啼啼給他送行。
五、劉師立,善終。
這個人武藝高超,是李世民從王世充那里拉攏過來的,過來后對李世民忠心耿耿。
跟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被加封為將軍,曾經因為羅藝的事情被彈劾,但是很快就官復原職,李世民還是一個念舊情的人,貞觀十四年去世,善終。
六、公孫武達,善終。
公孫武達豪爽正義,是秦王的親信,當然也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事后被封為東萊郡公,于永徽年間善終后陪葬昭陵。
七,鄭仁泰,善終。
也是隋末就跟隨在秦王身后的勇士,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中有功勞,不僅得到了封賞,事后幾次兵敗也沒有被追責,病逝后陪葬昭陵。
八、李孟嘗,善終。
李孟嘗,盜賊出身,被李世民征服,也一直中心耿耿,玄武門兵變后受到重用,加封武水縣開國公和漢東郡開國公,因病去世,陪葬昭陵。
九、杜君綽,善終。
杜君綽是玄武門之變的將領之一,事后得到封賞,掌管禁衛軍宮門,唐高宗時期病逝,陪葬昭陵。
十,獨孤彥云,善終。
玄武門之變后得到了重用,李世民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的兒子獨孤謀,善終后陪葬昭陵。
跟隨秦王參加玄武門之變的十個人,除了長孫無忌和侯君集外,其他人都是得到了善終,很多人死后還陪葬昭陵。這么看,李世民還算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你們認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