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沙山地處甘肅省敦煌市南郊七公路處,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沙壟相銜,盤桓回環(huán)。沙隨足落,經(jīng)宿復初,這種景觀實屬世界罕見。
敦煌文化雕塑博覽園。這座占地2.8萬平方米的博覽園,分為文化交融主題區(qū)、玉絲綢文化展觀區(qū)、絲綢文化展觀區(qū)和朝貢物品展觀區(qū)等四個主題區(qū),通過傳統(tǒng)雕塑、古代珍品雕塑、影像雕塑等表現(xiàn)形式,將敦煌文化、敦煌壁畫進行了完美的呈現(xiàn)。這是一個過氣的景點,空無一人。
對面敦煌民俗博物館利用四合院及前院各室分別展示敦煌地方民間文化、宗教信仰、人生禮儀、生辰壽誕、歲時節(jié)令、衣食住行、飲食起居、風味小吃、婚喪嫁娶、供神祭祖、陶瓷器皿、生產(chǎn)生活、游藝競技、商業(yè)習俗、名人字畫、文房四寶、玉雕珠寶、民間刺繡等二十余個參觀展室。
仍然無人光顧。
敦煌的鳴沙山有非常奇特的地方,就是沙峰形狀,都是金字塔的樣子,而且棱線非常分明,簡直就是放大了的兒童沙堡。更神奇的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千年來都是這樣。這沙漠里,背對金字塔沙山,真的很佩服大自然的神奇。
鳴沙山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正處在一個大風口,兩邊來得沙漠大風在此交匯,把一座座沙峰吹成了一座座金字塔。即使白天游人們嬉戲中破壞了鋒芒一樣的沙棱,大風會在一晚上就能又恢復成標準的金字塔。其實,敦煌這座沙漠中的綠洲,之所以能存在千年,而不是像樓蘭的古城一樣,被沙漠吞噬,也是由于兩股大風互不相讓的結(jié)果。敦煌人并沒有做防沙工程,也不會進入市區(qū),只是把敦煌市圍繞起來,真的是非常的神奇。
這座鳴月廣場牌坊是景區(qū)的正式入口,是1994年修建的仿唐建筑,牌坊整體呈“八卦”形,外觀、顏色均借鑒了敦煌壁畫中盛唐時期的建筑特征,布局對稱,莊重清雅,穩(wěn)健泰然。啟功題寫匾額:“鳴沙山月牙泉”。沈鵬題寫楹聯(lián):“不必石峰高,沙磧亦曾鳴雅韻;漫云泉影細,澄波偏可印前身。”內(nèi)門鄒家華題寫匾額:“神州勝景”。
背面。匾額:“山奇水奇”。
沙漠越野停車場。300元/車,可乘游客3人,陪駕1位,每車共4人,可以自駕,也可以純粹搭車。
鳴月廣場東側(cè),與沙漠越野車停車場比鄰的是觀光直升機的停機場地。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現(xiàn)有直升機1架和滑翔機5架,可供游客乘坐,具體收費標準如下:一號航線:體驗飛行,收費280元/人次;二號航線:鳴沙山—駱駝隊—月牙泉全景—沙生植物園;收費380元/人次;三號航線:二號航線—古墓群—鳴沙山—沙漠長城—八卦圖—月牙泉全景—市區(qū)遠景—遠眺祁連山雪峰—遠眺三危山;收費480元/人次;四號航線:三號航線—南山大漠勝景;收費680元/人次;五號航線:三號航線—俯瞰黨河流域;收費880元/人次;六號航線:三號航線—空中朝拜天然大睡佛;收費1080元/人次;七號航線:三號航線—俯瞰沙漠綠洲—尋找黑戈壁;收費1380元/人次;八號航線:三號航線—空中朝拜莫高窟—三危山;收費3740元/人次。
為了在鳴沙山上看日落,先游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現(xiàn)有運營駱駝1215峰,由216戶農(nóng)戶400多名專業(yè)牽駝人員從事駝運服務(wù)業(yè)。線路:鳴月廣場西側(cè)—東山頂—小泉灣,乘騎駱駝往返票價100元/人。
不同于在動物園見著的瘦骨嶙峋的駱駝,也有別于收藏在博物館的駱駝形象的古代文物,第一次親密接觸沙漠駱駝,它們溫順、可愛,眼神卻透著些無奈。被圈養(yǎng)的駱駝,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日復一日負重在沙漠中來回穿梭,駱駝們應(yīng)該也很辛苦吧。我從來不參加此類騎行活動。
夫妻柳。這是兩顆旱柳,雖然不算高大,但在沙漠中是難得的綠蔭。
藥王廟遺址,介紹說從出土的木制功德碑確認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藥王洞,為紀念藥王孫思邈而建。主殿為磚砌洞窟建筑,洞北壁背光為“約王診龍治虎”的懸雕,東壁為山水花鳥懸雕,因無法保證懸雕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下的保存,現(xiàn)已將遺址回填。
鐵背魚池是人工建造,建于1986年,南北長243米,東西寬67米。從高處俯瞰形成月牙泉三寶之一的鐵背魚的形狀,故稱鐵背魚池。
對蘆葦?shù)南矚g,不知道是因為那片金黃色的浪漫,還是為了詩詞里的情懷。
聽說蘆葦?shù)幕ㄕZ是,韌性、自尊又自卑的愛。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蘆葦,它們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種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而當它們開花時,在風中婀娜搖曳的身姿,又會讓人產(chǎn)生如詩如畫、似夢似幻的奇妙感覺。
路旁的蘆葦和沙漠的景色,這個是超級美的。在沙丘腳下的這一片蘆葦和沙丘形成了超級美的景色。蘆葦從中間修建的有專門的步道,走在這樣的步道上,看著周圍的沙丘,那種感覺也是很奇妙的。
過蘆葦之后有一個長廊,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許愿的好地方,在長廊兩側(cè)掛滿了愿望。匾額:“水映流沙”。楹聯(lián):“宕泉水靜佛無語,月牙影平沙自鳴”。
月牙泉標志石。
第一泉。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水質(zhì)甘冽,澄清如鏡,綿歷古今,沙不進泉,水不濁涸。鐵魚鼓浪,星草含芒,水靜印月,薈萃一方,故稱“月泉曉澈”。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積減小到7.8畝,導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進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這一世界級遺產(chǎn)將面臨干涸枯竭的危險。從2000年開始,敦煌市采取應(yīng)急措施,在月牙泉周邊回灌河水補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暫時免于枯竭。
站在這月牙泉邊,感覺很舒服,就像是唐僧西天取經(jīng)見到大雷音寺一樣,曾幾何時熱切期盼的美景,終于映入眼簾了。田震一遍一遍唱著那首月牙泉,不知道都唱了多少遍了,給大家講述那個美麗的月牙泉的故事。
令人欣喜的是,在月牙泉看見了珍貴的鐵背魚。敦煌月牙泉有三寶: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民間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長生不老。
月泉古柳。
120多年的歷史。唯一歷史見證者。
胡楊。第一次看到大名鼎鼎的胡楊!
左公柳。
這是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筑群。
第一眼見到,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這里的核心是一座四重飛檐的八角木塔“聽雷軒”。
匾額:“聽雷軒”。
在木塔首層“第一泉”匾額下,門內(nèi)有敦煌書畫家在展賣字畫。五層的木塔下有回廊環(huán)繞。
院子里有幾塊石碑,其中一塊刻著“月到風來”。這塊臺地有磚砌圍欄圈著。
鳴沙山月牙泉史陳列館。
連綿起伏的敦煌鳴沙山,東枕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黨河口,延綿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0多米。
沙粒細軟滑圓,隨足頹落。走一步都要陷進半步,走得好累啊。來到一座沙山下,但見山形美觀,峰如刀刃,遠看連綿起伏,如虬龍蜿蜒。它像金子一樣燦黃,綢緞一樣柔軟,少女一樣嫻靜。在陽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紋狀,黃濤翻滾,明暗相間,層次分明。
上沙山的難處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沙原隱泉》中曾經(jīng)形象地描述過:上沙山實在是一項無比辛勞的苦役。剛剛踩實一腳,稍一用力,腳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厲害。才踩幾腳,已經(jīng)氣喘,不禁惱怒。是啊,就是這般感覺,一路上總是看著將要到頂,沒想到山上還有山,一山接一山。途中木制云梯有好幾處浮出了沙的表面,只能手腳并用,幾乎趴在沙子上攀爬,每一步都顯得那么艱難,那么沉重。中途幾次想放棄,抬頭看看那純凈的藍,那漂浮的白云,那個清澈的眼眸仿佛一直在對我眨眼,激勵我一步步向上行。終于到達山頂。
登上山頂極目遠眺,敦煌鳴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礴,洶涌澎湃。細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輕波蕩漾的漣漪,時而湍急,時而潺緩,時而縈回渦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橫生。
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童心不由萌發(fā)!
這兒是月牙泉最好的一個觀景點,既能看到月牙泉,也能看到岸上的仿古建筑群,月泉閣佇立在那里。月牙泉就像是一個波光粼粼的扇面一樣,而月泉閣是扇墜。
往右看是鐵背魚池,因為形似月牙泉里的鐵背魚而得名。旁邊是鐵背魚公園,有綠地和涼亭。
空中飛過來幾架觀光滑翔機,像只最自由的飛鳥,追逐著那金色的光,在這大美天地翱翔。
沙漠沖浪讓乘客有那種心跳加快,瞬間失重的刺激感。不適于我們老年人嘗試。
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一粒都不能帶走!
太陽慢慢下山了。光與影用最流暢的線條分割著綿綿不絕的沙山,世界只剩下溫暖的金黃。
月牙泉靜靜躺在鳴沙山的懷抱里,用她清明如鏡的眼眸和我對望著,陪著我一起擁著夕陽,讓所有的思緒都在這光影的變幻中隨風布散。
還有旅客要留下來欣賞夜景。
依依不舍要下山啦,有許多方式。
沙漠滑草,滑草收費25元/次。
沙漠滑沙板,滑沙板收費15元/次。
我是像他們這樣自己走下去的。
太陡處就干脆坐在沙地上,以手腳當漿,滑下山去。細細軟軟的沙粒,在身下一波一波涌動,如水流轉(zhuǎn)。忍不住捧起一把,它們馬上又悉數(shù)從指縫間滑落,迫不及待地流歸回它們的原處。
人上去滑沙聲音很大,腳下有震動感。當人為踩踏、滑沙或者沙丘發(fā)生崩塌造成整體位移時,大量沙粒相互摩擦碰撞振動發(fā)聲,經(jīng)表面空腔共振放大,從而產(chǎn)生類似飛機轟鳴或犬吠的聲音。只有身臨其境才能享受這一奇觀。
山泉共處,沙水共生不愧為塞外風光之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