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到西雙版納的飛機僅180元!7點起飛。7:50到。
我們包車一天200元。先后到植物園和傣族園,然后到告莊看演出。司機在機場等我們。
熱帶植物園大門。
植物園是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于50年代帶領一批年輕的植物科學工作者創立的,里面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植物園占地面積900公頃,共栽培6000多種世界珍稀熱帶植物,使葫蘆島上成為熱帶雨林中的一顆璀璨的綠寶石。
這里已經建成了十三個專題園:熱帶雨林資源園、蔭生植物園、棕櫚植物園、水生植物園、民族植物園、藥用植物區、龍腦香植物區、香料植物區、竹類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區、榕樹園、樹木園、名人名樹園。
植物園分東西兩區。熱帶雨林區在東區。電瓶車首先將我們帶到熱帶雨林區。版納園熱帶雨林區占地面積約80公傾,用于對西雙版納及周邊地區植物的遷地和就地保護,包括姜園、天南星園、蘭園、蕨類植物區、野花區等7個熱帶植物專類園/區,保存有種子植物2000余種,其中稀有、瀕危植物100余種。核心區的原始熱帶雨林,集中展示了熱帶雨林的典型特征;大板根、絞殺現象、老莖生花、空中花園和高懸于空中的大型木質藤本等,還可見到反映該地區地質歷史變遷的山紅樹、露兜樹。是一個集物種收集保存、科學研究及環境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平臺。
走進雨林,高聳如天的大樹遮天蔽日,熱帶作物盤根錯節,走在修葺好的棧道上,好像行走在一個大天然氧吧里。
熱帶雨林中,有一類靠纏繞或攀援于其它樹木上,借助于樹木支撐自己軀體的植物,叫藤本植物。熱帶雨林中大型藤本植物十分豐富,它們時而臥地而行,時而纏繞穿梭懸掛于大樹上, 雨林中,木質藤本植物隨處可見,有的粗達20至30厘米,長可達300米,沿著樹干、枝丫,從一棵樹爬到另外一棵樹,從樹下爬到樹頂,又從樹頂倒掛下來,交錯纏繞,好像一道道稠密的網。在林下只能見其藤莖不能見其枝葉,藤本植物的枝葉一般伸張于林冠之上,填充林冠空隙,這也是對光線的一種競爭形式。形象稱為“巨龍奔騰”
四數木為單科單屬單種大喬木,主要分布于亞洲熱帶地區,國內僅見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是國內最大的板根植物,現已被定為我國二級保護植物。
熱帶雨林里的這些喬木不僅身軀高大粗壯,十分沉重,而且大多是些淺根植物,同時還要經歷熱帶暴風驟雨的考驗,所以,為了解決“頭重腳輕站不穩”的難題,又避免被風雨摧倒,它們就很明智的生長出一些板根來支撐自己。板根是喬木的側根外向異常次生生長所形成的,是高大喬木的一種附加的支撐結構。它通常幅射生出,以3-5條為多,并以最為負重的一側最為發達,形如板墻,這就叫板根。大的板根高達10多米,寬可以延伸10多米,形成巨大的側翼,甚為雄偉壯觀。
滄海桑田的見證----山紅樹
在遠古時,西雙版納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由于地質史上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古地中海西退,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遷。自然界因“怕”說不清而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留下了數十種植物作為活見證。在這些活見證中,最有說服力的恐怕是生長在海邊,成為紅樹林主要成員的紅樹科的家族了。在這里的熱帶雨林中,這個家族的成員有3位,它們是山紅樹、竹節樹和鋸葉竹節樹。在遠古時,這3位都生長在海邊,古地中海消失后,它們“認為”西雙版納這塊土地好而沒有跟它們的家族一起遷移到有海的地方去,經過長期的演化,它們便成為后來發育起來的熱帶雨林的成員。
紅牌表示瀕危植物。
絞殺植物對被絞殺的樹木是十分兇殘的,全方位進攻。在地下,它們掠奪水分和營養,使被絞殺樹木處于饑渴狀態;在地面,它那如籃狀的根系緊緊地箍著被絞殺樹木的樹干、枝丫,抑制其增粗,阻止其水分、養分的輸送;而在樹冠上,絞殺樹很快分枝、長葉,與被絞殺者爭奪空間和搶奪陽光。熱帶雨林中被絞殺的植物,幾乎無一幸免,都要死亡,而絞殺者則取而代之,把被絞殺者的殘骸也當作營養慢慢享用。
里面的大樹,全部被絞殺者所吞噬。被稱絞殺王!
走進樹里面向上拍,中間全空了!
步入熱帶雨林就映入眼底的是除了地上生長的樹木灌草外,在各不同的樹枝桿和藤蘿上掛滿了形形色色的小型植物,琳瑯滿目,猶如一個空中花園。這些懸掛的植物被稱為附生植物層片。
熱帶雨林生境優越,植物種對生存空間的竟爭異常激烈。由于林下光線幽暗,很多小型植物都難于獲得足夠的光線而不得不向其它空間擴展。熱帶雨林的多層次結構,加上林內空氣潮濕,在各種樹丫枝桿以及樹皮裂隙處經常能聚集枯落物而形成少許土壤,為一些種子提供了溫床。很多小型植物在這些位置得以立足、發展,成為附生植物。熱帶雨林越潮濕,附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
四周一片靜謐,一股很陰森的感覺。
蘭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之一, 全世界有2000多種, 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 以熱帶雨林最為集中。中國有蘭科植物1240種以上,也主要集中分布在熱帶地區。西雙版納有蘭科植物屬334種,它們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中。熱帶雨林是蘭科植物的分化形成中心。這是寄生蘭。
箭毒木,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綠林中,是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是一種劇毒植物和藥用植物。當地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曾將見血封喉的枝葉、樹皮等搗爛取其汁液涂在箭頭,射獵野獸。
人面子為漆樹科、常綠大喬木,高達20余米。由于果實內有扁的硬核,核的表面有五個大小不同的眼,看起來像人的臉,所以叫人面子,又叫人面樹、銀蓮果。
由于東區游客稀少,我們只在熱帶雨林區游覽半個多小時就到西區了。一路跋涉,一路膽顫,但是,卻不失為一次難得的旅行經歷!通過吊橋。
水生植物園
水生植物園水面面積15畝,收集和展示熱帶地區種類繁多的水生植物,現收集保存了約100種(品種)。該園按照水體深淺等水濕小環境和植物生態習性分別種植了不同生活形態的水生植物。
水面上一個個圍起來的大圓圈就是著名的可載小孩的王蓮,只有夏季才能看見。湖的南岸是一片大王棕,大王棕是古巴的國樹,它的軀干高大,形狀像極了正要發射的導彈,所以導游介紹這片棕林為導彈基地。
我們站在北岸,向南岸望過去,景色美極了,藍天白云,以及直入云天的大王棕,都映在了湖水中,水中又有成群結隊的錦鯉和金魚,圍著王蓮和印度睡蓮游來游去,靜靜開放的蓮花被撞動著,立時有了靈氣。
王蓮能承重30斤的小孩。
仔細觀察王蓮,卻能發現王蓮的外部全都是細小尖銳的刺,像個刺猬般包裹著自己。
棕櫚園保存棕櫚科植物種類較為豐富、景觀優美、具有強烈熱帶風光的園區。該園于1976年建立,通過不斷的改造、擴建,現有面積140畝,共收集棕櫚科植物458種。保存有列為國家保護植物的瓊棕、矮瓊棕、董棕、龍棕,還有我國特有種二列瓦理棕。并收集保存原產馬來半島至爪哇一帶的棕櫚水果——蛇皮果,棕櫚四大經濟植物之一的桃棕等。從菲律賓引進種植了具有經濟開發前景的藍灰省藤、瘦枝省藤。
假檳榔。別稱亞歷山大椰子,也是棕櫚科的一員,跟檳榔一樣,樹干都有類似竹子的環形葉痕,不同的是,檳榔葉痕的節間較假檳榔長一點,樹干接近葉子的地方會綠色,讓樹干看起來像竹子。大葉子不向下彎,上面的小葉子的葉尖齊刷刷地向上指向天空。假檳榔樹干接近葉子的地方幾乎都是灰白色(幼株除外),接近地面的地方有點胖,大葉子向下彎,大葉子上面的小葉子的葉尖指向四面八方。
霸王櫚
中華蒲葵
雙杈油棕,一棵樹產油40千克。
泰國就以出產西米而著稱,西米露清涼甘甜,十分爽口,是人們熱天最理想的消暑食品。可是有誰知道,西米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米,更不是在田里種出來的,而是由西谷椰子樹、董棕樹等棕櫚科植物髓心所產淀粉加工而成。
董棕樹的嫩莖也可食用,比茭白的味道還更好,可謂野菜中的美味山珍,因此,在森林中常遭到大象的破壞,現已漸危,被國家定為二級保護植物。
貝葉棕—常綠喬木,由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已有700年歷史,在沒有紙張的古代,佛經就是用貝葉棕的葉子,記載,保存。葉子砍伐下來經過休整,水煮,曬干,壓干,裝訂,鐵筆刻畫,涂抹植物油等工序就制成了佛教中赫赫有名的“貝葉經”,可保存上千年。
龍棕。中國特有種。僅分布于云南,生于海拔1900-2300米處的針闊混交林中,根皮可入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4年瀕危物種。
糖棕—每株花序產糖30千克,種下一棵樹,一家3口吃糖不用愁。
高榕。又名高山榕、大葉榕、大青樹,高25—30米,胸徑達1.8米,樹形美觀,為著名庭園風景樹。高榕的果子雖然較小,但結得特別多,果熟時枝頭無數小果如同紅色的珊瑚,引來了多種鳥獸爭食,熱鬧非凡,真是“動物的天堂”難怪西雙版納傣族的歷史長詩《厘俸》中說它是“附有神靈”。在西雙版納,多種少數民族都視高榕為神樹,對之非常崇拜。
桑科大喬木高榕的氣生根和支柱根生命力特別強,所以它不僅會絞殺寄主植物,而且很容易形成獨木成林 。
奇花異木園建于1999年,占地面積12畝,主要收集熱帶各種奇花異木,并用園林園藝的方式向公眾進行展示。該園分為觀果植物區、草花植物區、花葉植物區、感應植物區、賞莖植物區等,收集奇花異木254種(品種)。其中有老莖生花植物無憂花,觀果植物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氣球果、乳茄,莖桿膨大的觀莖植物酒瓶棕、酒瓶蘭、佛肚樹等,塊根、塊莖膨大的植物山烏龜,世界花之最的巨花馬兜鈴,花構件似胡須的老虎須、貓須草,花形奇特艷麗的紅花西番蓮、金杯花、重瓣紙扇,草花植物蝦衣花、太陽花等,花葉植物紅桑、白緣龍舌蘭等,感應植物跳舞草、含羞樹、時鐘花等,木材最輕的輕木,國家保護植物火樹麻等。由于收集的植物奇特,觀賞性強,奇花異木園成為游客必到的專類園,對普及植物學和生態學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白時鐘花,它的花型很像時鐘上的文字盤,每天上午9時左右開放,下午3~4時左右閉合,而在溫度較高的晴天,下午1~2時即完全閉合,最為奇特的是,它的花幾乎同開同謝。
地涌金蓮,花冠猶如從地面涌出的一朵金色蓮花,碩大、燦爛、奇美,仿佛來自仙界,使人不得不驚嘆、折服。假莖的葉腋處真正的小花朵清香、嬌嫩,黃綠相間,更添一份精巧的美麗,花期長達半年之久。地涌金蓮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之一,也是傣族文學作品中善良的化身和懲惡的象征。
酒瓶蘭,又名象腿樹,辣木科酒瓶蘭屬小喬木,是一種高級園景樹,產于熱帶非洲及墨西哥,其樹桿肥厚多肉,桿基肥大似象腳,因故得名。
佛肚樹,落葉喬木。原產中美洲,西印度群島,株型小巧,莖干粗壯,中部膨大而取名,莖頂生的橘紅色聚傘花序,似紅珊瑚,又稱珊瑚樹,系盆栽佳品。
老莖生花植物,這一現象的形成與熱帶雨林特殊的環境有關。熱帶雨林物種特別多,處于中、下層的樹木不能與上層植物爭奪陽光,無法讓鮮花高占枝頭,它們把花朵開在老枝和樹干上,那里比較空曠,花朵更容易被昆蟲發現和光顧,這樣獲得授粉的機會較多,有利于繁衍后代。此外其粗壯的樹干也能承受果實的重壓。為了生存,必須不失時機的競爭,老莖開花結果是植物在進化中逐漸適應生活環境而形成的生物現象。又稱“杠上開花”!
無憂花,又名火焰花。為常綠喬木,枝葉濃密,花大而色紅,盛開時遠望如團團火焰,因而得名。
百花園占地面積353畝,現收集保存與展示熱帶花卉植物645種(品種)。百花園植物布景主要采用孤植、純林大片種植、同類多品種集中收集、專科專屬保存、攀緣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種方式展示。并力求與地形水域巧妙結合,形成不同的賞景空間,創造 “天女散花”、“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和“花開花落”等景觀效果。借助區內大量花卉植物,通過挖掘花卉與人們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關聯,以及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創作出的傳說故事、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對聯、字畫、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園區內,充分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學和文化內涵。整個園區被遠山晨霧所懷抱、被汩汩流淌的羅梭江所環繞、被飛蝶野禽所簇擁,步移景異、花開不謝,讓游客切實感受“熱帶天堂”的神奇魅力。
學名黃蟬,花內無花心,因此有人叫它好男人花,也有人叫沒心沒肺花。
枝條飛舞。
贊比亞的國花三角梅本是紫茉莉科中的一種藤狀小灌木,又名葉子花、毛寶巾、九重葛,它的花朵很小,又沒有香味,按理說很難吸引蜜蜂或蝴蝶來為它傳花授粉,但為了結果傳承子嗣,大量繁衍后代,它有自己特別的“絕招”:將緊貼花瓣的苞片增大,并“染”上紅、黃、白、橙紅、紅白相間等多種艷麗的色彩,使之酷似美麗的花瓣。這樣,蜜蜂或蝴蝶就成了它的座上常客,從而解決了傳宗接代的難題。
國樹國花園于1999年建立,按世界六大洲進行規劃分區,即分為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歐洲六個區。共占地20畝,收集展示了適宜本地生長的80個國家的58種國樹國花。如緬甸國花—龍船花、老撾國花—雞蛋花、利比亞國花—石榴花、馬達加斯加國花—鳳凰木、比利時國花—杜鵑等。如此多的國樹國花聚集一堂,使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欣賞到世界各國的國樹國花,仿佛踏上“周游世界”的旅途,也使國外游客能在異國他鄉驚喜地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樹和國花。并通過文字與科普解說,使公眾更多地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地理地貌等知識。
在西雙版納,傣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每個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雞蛋花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即佛經中規定寺院里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之一,廣泛種植。在熱帶旅游圣地夏威夷,人們喜歡將雞蛋花采下來,串成花環,作為節日佩帶的裝飾品,掛在脖子上,佩飾于胸前。因此,雞蛋花又是“夏威夷的節日”象征。在老撾,雞蛋花則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被定為國花,倍受尊崇。形態與我們在珠海看到的大不一樣。
緬甸國花龍船花,花瓣鮮紅細小,狀如瓜子殼,成簇聚生,似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常開不敗,人稱“百日紅”;
扶桑是馬來西亞和巴拿馬的國花,又是夏威夷的州花,,又名朱槿、佛桑,但常常被人們很直觀地稱作大紅花。它樹形優美,枝葉茂盛,花期較長,四季不斷,花朵碩大,色彩鮮艷,是亞洲地區園林綠化中重要的花木之一。
但是扶桑的原產地卻在中國,而且栽培歷史悠久,早在漢代的《山海經》中就有記載“湯谷上有扶桑”,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中則記載“其花如木槿而顏色深紅,稱之為朱槿”、“深紅色,花五出”等。
尼泊爾的國花——杜鵑花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的通稱,多為常綠或落葉灌木,但喬木或匍匐、附生種也有,比較少見。杜鵑花歷史悠久,起源于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6700萬年),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由于受第三紀干旱和第四紀冰川的侵襲,僅亞洲東部保存較為完好。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于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馬達加斯加國花鳳凰花和國樹鳳凰木,樹干高大,滿樹結花,花開時火紅一片,又叫火樹紅花。
危地馬拉國樹木棉,先花后葉,花色殷紅,花大如碗,每朵五瓣,能夠指示氣候,古有“鸚鵡啼時椰子結,木棉花落刺桐開”的詩句。
泰國國樹臘腸樹
名人名樹園建立于1999年,占地面積55畝,共收集展示275種或品種熱帶植物。該園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手植的相思樹
李瑞環手植的垂葉榕。
國際知名人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會長愛丁堡.菲利普親王手植的“熱帶雨林巨人”——望天樹
龍血樹被稱為:流血之樹、活血圣藥、植物壽星。名貴的云南紅藥——血竭,又名麒麟竭,與云南白藥齊名,又是著名藥品“七厘散”的主要成份,血竭是以龍舌蘭科常綠喬木,龍血樹為原材料提煉出來的。血竭在我國傳統醫學上沿用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但在1972年以前未發現國產龍血樹時,所用血竭一直靠從東南亞和非洲進口,價格十分昂貴,每年要耗去國家大量外匯。
蔡希陶教授帶領一批青年科技人員于1972年首次在云南省思茅地區孟連縣境內的石灰山上發現大片龍血樹。從此,國產血竭才得以誕生,且其療效優于進口的、以棕櫚科植物為原料加工的血竭,填補了我國醫藥史上的一項空白。為此,蔡老去世以后,他的一半骨灰埋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他親手種植的龍血樹下,另一半骨灰埋在昆明黑龍潭昆明植物研究所里他親手種植的水杉樹下。
該園還建有展示植物園歷史的“西園譜”,紀念創始人蔡希陶教授的石群雕——“樹海行”。站在中間的長者目光堅毅,遠眺前方,一群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在他的帶領下向著密林深處進發,去探尋雨林的秘密。這位長者就是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創始人—蔡希陶先生。群雕后面高大的樹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被稱為“見血封喉”的——箭毒木。
在這個園中還收集了多種奇花異樹,傣族佛教植物制作貝葉經的——貝葉棕。
俏似香山紅葉的俏黃蘆及葉形各異、花色奇彩的灑金榕。在園中,還有西雙版納最古老的鐵樹——雌雄異株的千年鐵樹王。
蔭生植物園于2002年建成,占地面積15畝,是一個收集和展示觀葉、觀花、地生和附生植物的專類園。主要收集和展示了包括熱帶蘭花,原產于美洲熱帶雨林最有特色的附生植物——風梨科植物,具有特色的蕨類植物、姜科植物、天南星科植物、苦苣科植物等約600種或品種。
踏入蔭生園拱橋,便可看到垂吊在花架上的各種蘭花,一串串,一朵朵陸續開放。
兜蘭
清秀淡雅的水邊植物鳳仙花嬌美動人;紅花芭蕉、艷紅赫蕉火紅艷麗,格外顯眼;
水邊蒲桃。
還有老莖生花植物云南假韶子也同時綻放,掛滿莖干。
百竹園建于1965年,面積104畝,引種栽培竹子250余種。收集有云南南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東南亞熱帶國家的竹類,該園是國內收集竹種最多的專類園之一,是世界上叢生竹最大的收集園。
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竹種,如莖粗達25厘米的巨龍竹,在浩如煙海的竹類資源中,堪稱“竹王”,它高大筆直,雄壯魁偉,高可達30多米,徑粗可達30多厘米,是目前發現的竹類中最粗的竹子,西雙版納傣族稱巨龍竹為“埋波”,意思就是“最大的竹子”。
黃綠相間的黃金間碧竹,黃綠相間、竹竿色澤金黃,節間具寬窄不等的綠色縱條紋,碧玉與黃金互為點綴,妙手天成。事實上,黃金間碧竹的筍剛剛從土里鉆出來的時候卻如同灰姑娘一般,羞羞答答,貌不驚人,只有其長大之后,筍籜脫落,方顯出它秀麗的一面。
罕見攀樹纏枝的藤竹,有的藤竹可以攀援到很高的大樹上,讓人驚嘆這到底是藤子還是竹子。
竹枝長滿鉤刺的刺竹、當地傣族用來做竹筒飯的糯米香竹、具有濃郁傣族風情的鳳尾竹。
整個植物園內容太豐富了,估計一周也看不完。拍了海量的照片,由于沒拍說明,絕大部分叫不出名字,太遺憾了。
感謝植物園的科技工作者,為我們提供了如此豐富、美麗的教材。
溫馨提示:
1、最好花一天時間游覽。一定要到東區看看。那里才是原生態的熱帶雨林。
2、不能跟一個導游走,這樣你會錯過許多好景。應該自己規劃路線,然后,在該園區蹭導游。
3、一定要拍說明,否則。回來后,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