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墻。
北門的甕城,正面沒有城門。
護城河蜿蜒,與橋梁交叉。遠處凸起的是馬面,馬面上單檐硬山的建筑是敵樓。平遙城墻計72處敵樓馬面,它們是古城的守望者,象征孔子的72賢弟子。門為拱券。門上石匾:拱極。
由拱極門進入甕城,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主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在戰時,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可防御,由于翁城內部地方狹窄不易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主城門,可以延緩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從四面向進入甕城的敵人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我們一步一步拾級而上,走上北門城墻。會讓人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青磚蜿蜒,古老滄桑的余韻經日光折射,更增添了一種蒼涼,一如這些瓦礫所承載的那段歲月的嘆息。緩步徐行,涼風吹來時,城墻的每個縫隙都似乎飄出梵阿鈴的余音。
北門城樓。明初始建,清代康熙四十二年(1703)修補重建,毀于戰火,現存城樓復原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木構三重檐,藍色琉璃瓦覆頂,周有廊柱。
北城墻向西,與西城墻的交點,設置角樓,稱霞疊樓。
北城墻內部。平遙古城西北角建筑大多為二十世紀中后期營造的平房,簡樸自然。
遙望西城墻,城墻內側為夯土素面,分層鋪設稻草為拉筋。
北門城墻留影。由于時間關系,沒有繼續在城墻行走。只是在各處參觀時,到東、南、西、北門外面看了一下。
平遙的古城墻是山西乃至全國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縣城磚石城墻,它始建于西周。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側城墻沿河而建,故略顯蜿蜒。 城墻高10米左右,平均寬約5米,全長6公里多。墻體內部為素土夯實,外部用白灰青磚包砌,頂部用青磚鋪墁。
平遙古城因其城墻形如龜狀,民間又叫它“龜城”。古城的南北各一座城門,城的東西各兩座城門,共六座。南門為龜首,北門地勢低為龜尾,東西四座城門是龜的四肢。城內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龜甲上的八卦圖案。
北門
南門
上東門(親翰門)
下東門(太和門)
上西門(永定門)
下西門(鳳儀門)
在城墻的四角各有一個突出于城墻,又與城墻聯為一體的角臺。每個角臺上各筑角樓一座,樓身為磚砌,樓面呈方形,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角臺與角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墻拐角處的防御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墻的防御能力。作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可視野開闊、居高臨下,監控和打擊來自多角度的敵人。角樓分別是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四座角樓結構相同,只是匾額不同。
角樓的朝向與大墻呈45°交角,角樓門正好位于四方城墻的對角線上。
城墻上每隔50米就有一向外突出的附著墩臺,因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被稱為“馬面”,馬面墩臺既增強了城墻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打擊敵人。在馬面上還筑有瞭望敵情用的“敵樓”,共有72座敵樓。
細看敵樓,平面呈方形,10.24平方米,雙層,磚木結構,底層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有木樓梯,上層擱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個,似人耳目,有的正對城內某條街巷,故不論平時戰時,敵樓都有治安防范功能。
墻頂外側有2米高的垛口墻,垛口共計有3000多個,據說是按孔子有弟子3000、賢人72來設計建造的。
墻頂內側為半米多高的女兒墻。每垛長1.39米,上有3層檐磚,垛口寬53厘米,中間還有高25厘米、寬18厘米的瞭望孔。在垛口處放置的大炮。
寬53厘米的垛口,“平遙城磚”及下方數字(是年代吧)清晰可見。我覺得是假的,因為那時不會用公元年記事。
在平遙古城南城墻的盡頭筑有一座城樓,這是奎星樓,它修建于清康熙年間。奎星,也稱為“璇璣”,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的總稱。奎在古文中是“羹斗”的意思,因這四顆星排列如“斗”,所以用奎來命名。另外它也指我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中的“奎星”,奎星在傳說中是主宰文運的神靈,各地都建有奎星樓加以奉祀。奎星樓分為兩層,底層磚砌,正中有拱圈式通道,樓旁設有磚臺階盤曲而上,頂層建有造型精巧的八角亭,亭頂滿布琉璃瓦,輕靈俊秀、色澤亮麗、光彩奪目、獨領風騷。
在平遙城墻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墻頂上有一寬闊的高臺,這是平遙城墻上的點將臺。相傳,西周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后奉命屯兵平遙,修筑城墻,并在城墻訓練士卒,點將練武的地方。
平遙城墻,重視防御,風格古樸,工藝精細、用料優良。六座城門中,南北各有一座,東西分別有兩座,在東西門外均筑有附屬的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一圈較小的城池,也叫月城,用以增強主城池的防御能力。
在南門洞里的青石板路面上留有20厘米深的車轍印跡,這些印跡可見當年晉商“匯通天下、貨運百川”的輝煌。這每一塊歲月蒼桑的石頭都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沉淀,踏在經過幾百年歲月打磨的石板路上,感覺腳上也帶著歷史的厚重。如今的石板路已承載不動太多逝去的舊事而凹陷,這些質地堅硬的石料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人踩馬踏,早就失去了當年的棱角,青石的斑駁中寫滿了古老而憂傷的故事,見證著歲月的滄桑。
最后介紹我們見過的小吃。
香草肉。雞肉、牛肉等被捏成肉丸,再包入薄薄的一層豆腐皮,最后在一層“香草”外殼的包裹下,放入鍋中蒸熟即可,形似四川的荷葉糯米雞。不要誤會,此“香”草非彼香草,而是一種本地的帶著香味的名副其實的“草”。由于特殊的工藝,讓肉丸帶著清香,著實好吃。
碗禿。是一種類似面皮、涼粉的面食,還有一個形象的解釋,盛在碗里不是杠尖兒,也不是平碗,挺薄的一層,碗,幾乎是禿的,碗禿。炒碗禿油要寬些,加入姜末、蒜泥、辣椒、陳醋、醬釉、香油、大料水,佐以豆芽和土豆絲,大火翻炒,酸、辣、香!平遙人三天不吃渾身沒勁。傳說,1900年(即光緒26年),慈禧太后一行避禍西安,路經平遙時,食用了董宣的碗脫,贊不絕口,并賜予重賞。碗脫被封為御膳,于是碗脫名聲大震。
涼拌的碗禿
莜面栲栳栳,就是用筱面做成咱們通常所說的燒麥的模樣,然后澆上西紅柿雞蛋面的鹵。
曹氏熏肉。它的色、香、味、形,曾博得過慈禧太后的贊賞。之后,李蓮英命平遙知縣將曹家薰肘獻入宮中,深得王公大臣們的喜愛。平遙薰肉用藥料與柏木屑燃燒后的煙薰制而成。不僅在當地成為宴會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而且深受游客的青睞。
豆腐腦。平遙的豆腐腦與其它地方的豆腐腦略有不同。平遙豆腐腦在制作時要把粉條、黃豆、淀粉及各種調料煮制而成為鹵汁。食用的時候將豆花浸入碗內的鹵汁中,鮮嫩可口,香氣四溢。與燒餅、油條同吃,別有風味。
牛腰腰,香酥可口外形似牛腎,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小零食。其特點之一是貯藏時間長,放到罐里能保存二個月以上,并保持不變質、不變味。
平遙和麗江兩座古城都凝聚著永恒的歷史、文化及社會信息,堂堂然一同登上了世界文化遺產寶座,成為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財富和稀世珍寶,受到國際公約嚴格保護。
1、平遙古城以城見長,麗江古城以小橋、流水、人家見長
平遙古城垣已逾千年,始建年代無考。明洪武三年(1370)擴建,奠定了古城規模。又經以后各代增修,城池臻于完整,古城池平面呈方形,東、西、北墻方直,南墻隨古中都河蜿蜒而筑,總面積2.25平方公里,周長6公里,高10米,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象征孔子3000弟子、72賢人。整座城池狀如烏龜,俗稱龜城。城垣外筑濠護城,始為“深廣各一丈”,后又“復掘塹深闊三丈”。各城門外壕溝上設吊橋,晝放夜起。平遙少水,則少一點靈氣,多一分厚重。
麗江“舊為土府,無城”。清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改土歸流即取消土司改由派來的流官管理)后,流官曾在新城片區設衙建土城。因其土城建造粗陋,連年倒塌,不久即毀,今連土城石腳也難以尋覓。麗江城,依河水行,布街辟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麗江路宣撫司治所由羅波城遷大研(今麗江城址)。這里冬秋兩季雪山風寒被獅子山、象山、金虹山阻攔,雖然海拔2400米,但冬無嚴寒,活水常流,河水無冰凍,夏無酷暑,春秋溫涼,年平均氣溫為12.6℃。在城市建設中,開挖西河水,形成沿西河布街的新城區,與原沿自然河玉水河(習稱中河水)畔自發形成的古城片區結為一體。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歸流后,開挖東河水,使玉水河分為東河水、中河水、西河水,三水同脈交織,沿三水河畔建路、搭橋筑屋,逐漸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文化氛圍的古城。據統計,古城共有橋梁354座,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密度居全國之首。
2、平遙是漢民族文化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麗江是納西族傳統文化的代表。
平遙古城是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內,以市樓為中心,有4大街、8小街及72條蜿蜒小巷交織一起,功能分明,布局有序。從清道光以來,店鋪多達200余家,今存日升昌票號舊址、百川通票號舊址、協同慶錢莊舊址、永隆號綢緞莊舊址等,均為舊商業店鋪建筑代表。今存民宅3797處,其中400處保存完好。這些民宅多建于明清時代,院落多為磚墻瓦頂四合院。普通人家多為木結構瓦房,單門獨戶,院內較窄小。富商大賈多為三進院,有的還建有偏院。多進院建有過廳或以垂花門樓相隔。房屋高大寬敞,用料講究。內院正房一般位于宅院最里面,多為磚窯,上建樓房,下有穿廊明柱,裝飾堅固美觀。廂房多為瓦房,也有少數磚拱窯,左右廂房對稱,軸線明確,主從有序。今存冀氏、雷氏、侯殿元歸居皆為富商大賈民居代表。
平遙鎮國寺、雙林寺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鎮國寺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1540)更名為鎮國寺。寺內萬佛殿肇自北漢天會七年(963),雖經歷代修茸,然唐風不失,原貌仍存,是全國排名第三的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失考,重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宋代改稱雙林寺。寺內彩繪泥塑多為明代作品。殿堂配置、彩塑造型皆具漢民族特色。佛、菩薩、天王、羅漢、金剛、力士、供養人及珍禽異獸、山水花木等,形態優美,氣韻生動,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共計2052尊,尚存完好者1566尊。尤水月觀音殿和千手菩薩殿內,四壁雕塑滿布,形成華麗精美的雕塑群,構成了立體的工筆重彩人物和仕女圖。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巧、技藝之高、彩塑之精,堪稱極品,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之寶”。
山西票號是19世紀20年代一種特有的金融形式。票號曾一度執中國金融界牛耳,并影響了中國金融業近一個世紀。而票號最先誕生于平遙縣,并形成了著名的平遙幫。據統計,從清道光三年(1823)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的80余年間,平遙縣共設立票號22家,在全國77個商埠設立分號400余個。票號的出現,結束了現銀鏢運的金融業落后歷史,包攬了清王朝包括歲銀、軍餉在內銀錢繳撥匯兌,貫通了全國商業貿易資金借貸,參與了近代中國工業資本投資和資金籌措,為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麗江古城民居具有納西族文化特點。其外貌特點是外墻砌不到頂,后墻上部用板材隔斷,房屋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土、石、磚、木混合構造體系。其建筑類型是以面闊三開間為一單體單元叫“一坊”,以一樓一底二層樓為主,以院子為中心組成內向庭院為其特點之一;家家都有寬敞的廈子(外廊),各坊房屋均由廈子相聯系是其特點之二;正房是庭院中主導建筑,正房坐西朝東或坐北朝南,取其“反宇向陽”之意,東、南朝向是其特點之三。麗江古城民居旁依玉水自然流向排列,創造了“小橋流水”,門前即渠、房后水巷的優美街景。麗江古城店鋪建筑多為平房,乃明代建筑遺風。清末,出現了樓房建筑。木氏土司府邸,是麗江古城建筑杰出代表。木府建于獅子山南側,占地百余畝,筑有議事樓、萬卷樓、護法樓、玉音樓、三清殿。明人徐霞客在“游記”中稱:“聞其內樓閣極盛,多僭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可見當時木府建筑相當豪華宏偉。
麗江古城保留了納西族古老獨特的東巴文化特征。東巴意為“智者”,是納西族原始宗教中的經典或祭司。他們掌握著古老的象形文字,熟悉東巴經書,能歌善舞,擅長繪畫編織,善于占卜,主持各種宗教儀式。東巴不出家,無寺廟。大凡民間起房蓋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即受邀主持各種儀式,收取相應報酬,平時在家從事農牧勞動。納西族象形文字有1400多個,是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包含著洪荒太古時代原始藝術之美,是解開人類文字發生之謎的寶貴史料。納西古樂,是以道教洞經音樂為載體,保留部分唐、宋、元、明的辭、曲牌、雜曲音樂和納西族先民音樂。這些古樂在中原早已失傳,而在納西族卻世代相傳,奇跡般地保存下來。1993年納西古樂赴京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民族強音”。1995年以來,先后應邀赴英國、挪威、法、瑞士、意大利、德國和港、臺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得到高度評價。
3、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筑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個人感受:麗江很舒服,讓人有種想坐在溪邊看書聽歌的沖動,十分愜意;平遙則很神秘,人們總是想探尋它隱藏在身后的秘密。如果要我選擇居住,我會毫不猶豫選擇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