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沿用至今近900余年,古稱端州,是趙佶的發跡地。“肇”乃發端也,“慶”乃可喜可賀,合二為一,即“喜事是從這里開始”之意。
肇慶的歷史文化中最集中、最有價值的是宋文化,包公文化則是肇慶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礎、最值得經營的。史稱,安徽合肥是包拯“出生地”,廣東肇慶是包拯“成名地”,河南開封是其“揚名地”。宋仁宗年間的公元1040至公元1042年,包拯主政端州三年,包拯因任職端州政績突出升遷國都開封,官拜“龍圖大學士”。
七星巖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星湖原是北嶺山前沼澤地,1955年冬始辟成湖,湖中修有20公里長堤,將湖分為五湖。新中國成立后,通過理山治水,園林綠化,修茸古跡,增添新景,建設旅游設施,使七星巖更添迷人風韻。1982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名勝有“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之說,即閬風、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等七座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星巖湖面壯闊,總面積達460萬平方米,環湖一周有10多公里,比杭州西湖要大得多,其間七座巖峰布列。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湖中有巖,巖中有洞,洞中有水,自然風光絕佳,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 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
七星巖牌坊是仿古建筑,以藍調為基色,上面刻有不少龍鳳等精美工藝圖案,預示吉祥。其四根大柱子為紅色,代表喜慶,中門上方鑲嵌著朱德元帥于1959年2月手書的“七星巖”三個大字,它是這座千年古城的標記。
全景圖。
牌坊面朝端州城區,背后就是七星巖了。牌坊后,便是一個很大的半圓形廣場,叫牌坊廣場。
走過這片廣場空地,有一個音樂噴池,每天晚上有表演,這是七星巖五湖中面積最大的湖——中心湖,從中心湖坐快船20元不用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湖對面的七星巖風景區,湖的兩邊各有一條狹長的湖邊人行通道,彎曲伸向湖的另一邊。我們決定棄水路而走湖邊人行通道,因為這樣能慢慢地品嘗到沿途的風光。
百姓大舞臺。舞臺背后有巨大的LED屏幕。
順著鳳凰花樹圍成的小道往前走。
鳳凰花盛開。
牌坊公園。
游船碼頭
潘鶴《端州古韻》。總長193米,分為“母儀龍德”、“千年廣信”、“六祖頓悟”、“包公治端”、“東坡頌硯”、“百年廣府”、“東土西儒”、“七星仙女”。
潘鶴《端州古韻》。
“母儀龍德”
“千年廣信”
“六祖頓悟”
“包公治端”
“東坡頌硯”
“百年廣府”
“七星仙女”。
沿途分別領略到春夏秋冬四個小島的風光,其實也沒什么不同的不知道為什么要取四季的名字呢。
這是春島。
黃色的小橋。
這是夏島,只有靠船上去。
健康長廊
右側端硯石料,是從左側那塊大型石料中,雕鑿出來的。上書:“中國硯都”。
雕塑《龍舟競渡》
雕塑《東坡頌硯》
前面是太陽島,門票40元。
有一拱橋與中心堤連接。
入口處是一拱門。
穿過拱門后,有一塊太湖石上題寫:“太陽島”。
島上有7個涼亭,按照天上的北斗七星排列設計,與七星巖七座巖峰相對應。這七座古亭分別為:
圓形搖光亭
說明
扇形開陽亭。
三方玉衡亭
題記
四方天權亭
五方天璣亭
六方天璇亭
題記
其中主亭為三重檐的八方天樞亭,亭頂直徑5.6米,最顯眼的是它頭頂上的“金帽子”,是用了2萬張24K金箔鑲嵌而成,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氣派非凡,亭下的場地比較空曠,可打羽毛球。
題記
青龍、白虎
朱雀
玄武(龜蛇)
鴛鴦橋。
雕塑
釣魚老人
水閣暇亭
背面“醉綠”
蔭梓亭。該亭始建于1894年,坐西向東,為混凝土仿木結構,面積40平方米,歇山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四柱,飾以朱紅色。南北兩面在柱與柱之間砌墻,上開八角大窗,亭內以墻隔開,分前后兩部分。后亭臨湖,三面開敞,前亭面向湖心堤路。它是南門往七星巖的必經之路,為七星巖著名的百年古亭。
此亭原是一個茶亭,是供挑夫、游客中途小憩、喝茶納涼的地方。楹聯:“對座評茶消酷暑,停鞭下馬寄游蹤”。
離開太陽島前往800米長的中心堤。中心堤中間白色的小橋是水月橋。 據傳,觀音能顯現32種不同的應化色相,其中以“水月”色相最為高潔。
左側是中心湖,中心湖中的秋島和冬島,右側是青蓮湖,青蓮湖中的水月島。
入口處的三株巨大的榕樹,這里叫“三榕攬勝”,也是七星巖三個大湖的分界點。
向北:從左至右:天柱巖(最高處是摘星亭)、石室巖、玉屏巖。從某個角度拍可以使這三座山,呈左低右高的畫面,故此景點也稱:“步步高”。
向東,石室巖、五龍橋、玉屏巖和閬風巖。
前面的岔口分為“水月東堤”和“水月西堤”。再往前行就是真正進入七星巖風景區了,門票50元/人。
右轉進入水月東堤。南側是青蓮湖,北側是里湖。
有一個觀景臺。石頭上鐫刻著六十年代初,人大副委員長沈鈞儒題的“水月巖云”四字。
對面就是五龍亭了,五個大小相似的亭子錯立在湖中,又可以看到亭的倒影,五龍亭背后是石室巖。這是七星巖的經典圖片。
里湖不寬,最窄處估計只有20來米,許多小孩就在湖中戲鬧,好一片歡騰景象。終于走完長堤到達閬風巖。
閬風巖舊名石角巖。是七星巖的最東峰。以道教經籍有“昆侖山三角,其一角干辰之輝,名曰閬鳳巔”之說而得名。
閬風巖上,共有明至現代石刻22題,其中明14題,清1題,民國2題,現代3題,不詳2題。閬風巖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含珠洞內外、閬風巖東南壁及東壁。文體豐富,字體齊全,年代連貫。
大榕樹旁邊石刻“錘環”。
人大副委員長沈鈞儒的“水月巖云”。
閬風巖東麓山壁,最為顯眼的是朱德在1955年題寫的“七星巖”三個大字,題刻結字以中正安舒為基調,兼有浩然之氣,又貴能寓欹于正,寓巧于拙;時有捺畫上挑,線條飛動,古意盎然;時有一二主筆,瀟灑縱橫。
李材的“閬風巖”。李材,明隆慶間,歷遷廣東僉事,屢敗倭寇。始創兩廣端溪書院 。
含珠洞。左上方是明代王泮題的“含珠洞”,高1.30米,寬0.66米,是閬風巖楷書石刻的重要代表。
佶閑亭。1934年由邑人余駿謀建造。余駿謀字佶閑,故名“佶閑亭”。該亭為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六角方柱,攢尖頂,綠色琉璃瓦,重檐飛角。亭內兩側設水磨石椅供游人憩息。
攬勝牌坊由花崗巖雕琢而成,四柱三門沖天式,石柱下端前后均鑲嵌有亭欄抱鼓,正門上橫額印刻“攬勝”二字,整座牌坊雅致清幽,古意盎然。兩面坊額題字是梁清平書寫,其人歷任廣西橫縣、陸川縣知事,是肇慶歷史上知名度很高、影響甚深的一位學者和書法家。
背面印刻“山色湖光”四字。
繼續前行, 閬風巖的北側是玉屏巖,狀若列屏,四周陡峭,林木叢生。走到“星巖春曉”廣場。
只見山映著水,水繞著山,煙霧飄渺。
虹橋臥波。
龍亭映碧,景物成雙,一起把七星巖的山水裝點得更嫵媚清秀,有如夢如幻的感覺,仿佛已進入人間仙境。
山腳下有石徑可以登頂“玉屏巖”。玉屏巖海拔99.9米,10分鐘即可登上去,可俯視星湖全景。掌珠實在走不動了。我一人上山。
集翠亭。匾額:“集翠”,楹聯:“南天有路登金閣,北斗無邊照玉屏”。
玉屏疊翠
十友亭。由賴榮等十人捐建。匾額由梁清平所書。
含珠徑。有峻石夾立如堵墻,中通束狹小徑,僅容一人往來。頂嵌大圓石,欲墜不墜,狀如仰口含珠,俗稱含珠徑。
途中看見一80老翁留下的石刻,“崎嶇歷盡,化險為平,坦坦蕩蕩,拾級而登”。
石刻
石刻
有400多年歷史的三仙觀“又名大覺寺”。
供奉呂洞賓、漢鐘離、鐵拐李。
閣外蹬道中有兩凹穴,訛傳為“神仙腳印”, 據說是鐵拐李遺留下來的大腳印。
這大石頭,以石擊之,各處音響不同,名八音石,又稱扶嘯臺。
道邊壁間有石刻。
石刻
石刻
清初嶺南文學家屈大均等分韻賦詩紀游之石刻
成仿吾題詩。
左旁有屈大均題字曰“小千尺峽”。一棵長滿寄生植物的老雞蛋花樹干橫斜在峽道上方。
石刻
觀音閣。
大榕樹
環翠臺
再上為建于明代的玉皇殿。
玉皇殿山門。
元寶石。
待月臺。《待月臺》 宋 蘇軾:“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憑欄遠眺,可見仙女湖景區、景區東門、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等。
十八奶奶廟
玉皇殿正殿。
玉屏西峰,與石室巖頂上攬月亭遙遙相對。到達山頂后,情形一下子開朗起來。站在山上,微風吹來,找一個合適的位置,便可以看到整個七星巖的景觀了。
西北方向。一條悠長悠長的中心堤在湖中一路延伸到市中心。水月東堤、水月西堤與中心堤相交于三榕攬勝。將湖面分割為中心湖、青蓮湖和里湖,秋島、水月島和五龍亭分別點綴在這三個湖里。還有石室巖絕頂處攬月亭。七座形態各異的山巖(閬鳳、玉屏、石室、天柱、蟾蜍、石峰、阿波)象天上的七顆北斗星一樣錯立在湖上,
東北方向是仙女湖景區。
仙女湖、星湖濕地公園、浮橋、火烈鳥島
遠處是禾花仙女、觀佛島;近處是星湖濕地公園。
不知道是山以湖美還是湖讓山俏,大小、角度無一重復拖拉感覺。山倒映在水中更顯得高大挺拔,水淹沒在山間更顯靈秀;遠望可以看到整個端州城區的全貌,他的繁華與進步全部在這里可以見證。
下山。
小石林
小石林
不認識這個字。
一線天
一線天
雙珠徑。兩塊巨石卡在上面。
天梯峽
石刻,光未然題詩。
馬鞍亭
百仙洞
玉屏石徑
玉屏攬勝
返回到七星橋。天柱摘星。遠處的天柱巖如擎天一柱,上有摘星亭。兩岸翠籠,一片湖光,景色入畫。天柱巖高約114米,是七星巖中最高峰,一峰峭立,高聳入云,恰如獨柱擎天。
掌珠也恢復了些體力,繼續往前走。
臥波亭。楹聯:“七星橋畔五龍起,一月宮前四島浮”。
七星橋。橋身為白色、橋孔洞邊為瓦灰色,橋墩上點綴著黃色的星星裝飾,護欄上鑲嵌著黃色的七角星。據史料記載:七星橋建于1935年,橋有七孔,因橋身的七星裝飾,故名七星橋。現已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肇慶端州區現存歷史最久的石拱橋。
過七星橋。可見綠叢中的南華亭。
通向的五龍亭的橋。五龍亭的布局是:一座長橋從湖邊連接到五龍亭,中間一座八角重檐,四旁四座四角單檐,亭與亭之間有曲欄相接,就像五條龍浮于湖中心一樣。
中間八角重檐亭
四角單檐亭
亭與亭之間有曲徑相接。
石室巖古稱嵩臺或嵩臺山。與玉屏巖東西相望,高90多米。
橫看石室巖。山腳下是南華亭。
豎看石室巖。
石室巖,高70多米。
得名于巖石上多孔洞。
石室巖不高,但山道特別陡峭,且上下山同一條道,若登山人多,游人就得小心禮讓。拾階而上十多米,抬頭即見石壁上刻有“石室巖”三個大字,此巖峰是王冸命名。明朝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王泮以刑部尚書朗身份出任肇慶府知府,即開始興建七星巖,他親自為七座巖峰命名,石室巖便是其一。
登至半山,從巖峰南麓下望,可見一座紅墻圍起的“水月宮”,大殿前有庭院式的花園,屋頂黃瓦綠邊,古樸典雅。
曲徑通幽,登至巖峰頂,見有一亭,名曰:“攬月亭”。
與西北面天柱巖上的“摘星亭”遙相呼應。攬月摘星,何其豪邁!
向西南眺望,湖心堤綿延婉轉,直通七星巖牌坊。
向東南望,閬風巖巍然屹立,它的巖體與玉屏巖相連。
北面是阿坡巖,巖下有一溶洞,洞里四季水盈,游人可乘船從東洞口入西洞口出,謂之“雙源洞”。紅蓮橋。
遠處廣東金融學院肇慶校區的紅磚碧瓦,依山傍水,透射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下山到紅墻圍起的水月宮,水月宮原為觀音堂,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但“頻年為風雨所折”,后得官民“樂于趨事”,遂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冬“辟廣升高,壯址展基”。 據傳,觀音能顯現32種不同的應化色相,其中以“水月”色相最為高潔,因名“水月宮”。1943年,水月宮遭日寇空襲炸毀。1957年,水月宮按原樣再行重建。
門口一對用整塊紅朱砂雕刻石獅,是全國難得一見的文物。雕于明嘉靖43年,原安放于肇慶市政府(原明、清兩廣總督府)門口,1965年移至水月宮前。
墻外大門前,種有百年古榕6棵,盤根錯節,枝葉繁茂。
大殿前有庭院式的花園,兩側各一株屋頂菩提樹。大殿黃瓦綠邊,古樸典雅。
水月宮大殿內昔有摩利支天菩薩(身高6米)偕二天女(身高5米),金身巍然,赤足鼎立;摩利支天雙目稍向下凝望,微笑、溫厚、慈祥,楣榜“苦海慈航”。佛像鑄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為表彰鄭芝龍得摩利支天庇佑戰勝劉香所鑄。可惜原鑄件已全部毀于文革。現在看到的摩利支天偕二天女是1986年鑄造的復制品。
水月宮里的情豆緣
“澤梁無禁,巖石勿伐”,這是萬歷年間進士、廣東按察司副使、知肇慶府李開芳的題刻作品,運筆渾厚,鋒藏勢逸,端凝持重,獨具風格。明代的環保意識。
石室洞。位于肇慶七星巖中心區石室巖下,分龍巖洞、暖巖洞、碧霞洞、蓮花洞4個景色各異的洞穴,洞高2米至30米不等,總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龍巖洞和暖巖洞是水洞,可乘船游覽;碧霞洞和蓮花洞是旱洞,可漫步暢游。
洞口上的摩崖石刻。
石室洞口外南側,建有一座小亭,名曰“李北海碑亭”。該亭東、西、南三面用水泥柱和鐵欄柵護圍,里面的石刻頗為引人注目。作為名勝區歷史最長、最有名氣的石刻,它就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李邕題書的《端州石室記》石刻。2001年7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開元年間有名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石室洞口留下著名的《端州石室記》。(在上圖的下方偏左)石刻高0.79米、寬1.07米,楷書,正文連同標題、落款分為十八行,共有三百八十六個字。
朱德游七星巖題寫的詩。
陳毅游七星巖題寫的詩。
葉劍英題詩
郭沫若
后樂亭由肇慶籍將領余漢謀所建,呈正方形,為鋼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歇山頂蓋綠色琉璃瓦,亭頂主體部分高于兩側,并分為三疊。八檐八柱,梁架裝飾明代彩繪圖案。
龍巖洞入口。
石刻在溶洞進口處。
河道中途偶有石刻
石乳紛垂,與一般溶洞一樣,配以彩色觀景燈。
地下河道,有小舟載人觀景。
徒步木棧道也是依據溶洞地形而成,蜿蜒在水面上。
行人時而低頭,時而與巖石插耳,各種樂趣,難于言表。
鯉魚跳龍門
一穹隆處瀑布正半空泄下,水中石筍光怪陸離。
大象戲水
龍床。據說南明朝永歷皇帝朱由榔逃難到肇慶,在這里睡過。
倒掛石蓮花
神龍化石
全長23米。
石筍。
上面又是一個洞,洞內還有一座小佛像,并且此洞還可觀天,光線從頭頂泄下,給溶洞增添了一道光芒。
龍潭
石洞的出口是蓮花洞。
觀音像周圍都是石刻。
璇璣臺
俞大猷的題刻在璇璣臺洞口右壁高處,較為醒目。俞大猷是嘉靖年間抗倭名將,題刻詩句為:“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間。天不生奇石,誰擎萬古天。”
璇璣臺的左壁上方為包拯題刻。周湛、錢津與包公同游七星巖,包公于此時揮毫題字。包公曾在端州為官三年,所留書跡在肇慶僅此一件。南宋劉克莊稱包拯書法“筆法端勁,翰墨間風流蘊藉”。原來在洞內,字太小,1955年,放大后,刻在外面。
彭玉麟的題刻“群玉空玲”在璇璣臺洞口內側,行書大字,落款:“光緒乙酉秋,軍務稍暇,高要蕭大令丙堃屬題鏟石。衡陽彭玉麟。”彭玉麟是湘軍名將,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他被派到肇慶督師,設廣安水軍于肇慶,題刻刻于次年。
這里曾經默默無聞,陳毅評價其為“千年詩廊”后名聲大噪。
寶光洞是石室洞中最長的溶洞,約500米,高2米。
臨壑亭。建于1977年,坐北向南,其中三面臨湖,靠近七星橋、千年詩廊、龍巖洞、五龍亭等景點,還可以遙望紅蓮橋,該亭廊屬于典型嶺南風格,經過歲月的沉淀,古樸氣息撲面而來。
“玉屏疊翠”。站在此處能看到玉屏巖與閬風巖相連,巖壁聳立如屏,面湖向日,綠樹茂密,蒼翠欲滴。
天柱巖是七星巖最高巖峰,僅117米。自石室洞北口西望,巖峰劍削,恰似獨柱擎天。其上有天柱閣、文昌閣、摘星亭。還有螺旋洞、金津洞、玉溶洞等。
登山道比較狹窄。
文昌宮
陡峭的石階。
摘星亭
摘星亭
向東眺望。由左至右:玉屏巖、風巖、石室巖、五龍亭、水月東堤、青蓮湖、市中心
向東俯瞰。七星橋、臥波亭、邑鷲亭。
向北眺望。近處是紅蓮橋、觀魚池等,遠處是鐵索橋、紅杉林
往東北眺望。近處是紅蓮橋,紅杉林、羅漢島。遠處是桃花島、廣東金融學院。
向南眺望。由近及遠,水月西堤、中心堤、秋島和冬島、水月島、太陽島等,遠處是市中心。
向東南眺望。石室巖及山頂的攬月亭。
蓮香亭
荷香亭和紅蓮橋。
觀魚亭
觀魚池有許多錦魚。
紅蓮橋。作為七星巖最長的拱橋,全長694米,寬2.93 米,有十九個橋拱,橋身平直,因潤白如玉,像玉帶般,所以,又稱為“玉帶橋”。
九曲橋。遠處的巖峰就是七星巖中的蟾蜍巖。
蟾蜍巖高70米,上面布滿石芽、石溝,頂部巖體被溶蝕成許多巖塊,呈各種形態。巖頂上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遠望其形狀酷似蟾蜍,故名“蟾蜍巖”。明月之夜,蟾蜍形象更加逼真,因此這里有“蟾蜍觀月”一景。
湖面上是灌纓橋和灌纓亭。
灌纓橋和灌纓亭。
鐵索橋長約20米,寬1米,用一塊塊的鐵板鋪在鐵鏈上形成的。橋底離水面只有50厘米高。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
紅蓮水榭
煙雨橋
星巖煙雨:七星巖二十景之一。
最佳觀賞點是紅蓮水榭煙雨橋的盡頭。 雨季來臨時,山川間煙霧彌漫,峰巒朦朧,美麗迷人的地方猶如進入夢幻仙境。
東方禪林。始建于1995年夏,建成于1996年2月12日,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正門朝南,內設4個景群,分別是佛光道、蓮花灣、祖師崗和羅漢島,共有景段15個,大小佛像1000多尊。
進入大門,算是踏上了佛光道。
大道上,佛光普照,苦海慈航,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和分立兩旁的“風調雨順”四大保護神。
緊接著便是左手側的雕塑群。
東方三圣
西方三圣
八變觀音。中間六尊。
兩側各一尊。
接著需要乘船。東方禪林碼頭乘船,到火烈鳥島,游濕地公園、乘船到仙果園、游臥佛含丹、靈芝島、出米洞,最后乘船到達羅漢島。
火烈鳥。
在色彩繽紛的美麗大自然中,火烈鳥得天獨厚,猶如貴婦般優雅迷人。
從火烈鳥島沿著漂浮的棧道到丹頂鶴,丹頂鶴島比火烈鳥島大很多。
丹頂鶴
乘船到仙果園。
仙果亭
過曲橋。前方是觀佛島。右側綠色棧橋通金沙灘。
清風亭。
觀佛島上的觀佛臺。
觀佛臺。
天然大臥佛,為一象形地貌,由遠處的阿坡巖、萬松崗、蟾蜍巖、 天柱巖等數座巖峰疊影組成,長約1200米 ,站在星湖國家濕地公園觀佛臺遠遠望去,臥佛頭北腳南,頭部的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下巴、螺髻清晰可見。
每年從9月14日開始,夕陽西沉的位置每天比上一天稍稍向南移動(臥佛方位是頭北腳南)。因此,觀賞者要適當調整觀看位置,才能拍攝出夕陽恰好落在臥佛嘴中的理想照片。
我拍成這樣就不錯了。
赤道式日晷
過棧橋到金沙灘。
紅杉林
禾花仙女。傳說神農氏的曾孫女從遠方來到了七星巖,并把神農氏的稻種分給附近村民種植。種子好禾苗壯,一大片禾田抽穗揚花了,誰料過了幾天,因為未及灌漿,禾苗就漸漸枯死了。直到有一次,一滴乳汁偶然掉下,稻田里頓時出現了奇跡:眼前的禾穗立即灌了漿。神農氏的曾孫女高興極了,放下孩子,把乳汁遍灑田間。乳汁將盡,滲出血水,她仍然不斷地擠出帶血水的乳汁,繼續灑向田間。禾苗從此抽穗揚花,結出白米、紅米的稻穗,鄉親們得救了。她,卻因此化成了一座石像,千百年靜靜地一直佇立在美麗的湖中。
沿著景區內小路,穿過棧橋,到了鵲橋。
鵲橋前面有一個掛滿許愿小牌子的紅色許愿欄。
走到鵲橋盡頭,上去是一座石洞古廟(又稱出米洞)。
始建于唐初,明萬歷十三年(1585)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古廟置于巖洞中而得名。這是古廟山門。
山門左側往上踏一段臺階,有一洞門。
“洞中有廟,洞中有洞,洞內見天”的太極洞出現在眼前。
在布局上巧用自然,依峒形山勢,就實而避虛,建筑群依中軸前后遞進,正殿居其中而建,這是“尊者居中”的道教等級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
內巖壁鐫刻著15通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石刻,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為刻于宋熙寧八年的“太極洞”三個字,由周良寅所題。
洞穴里往上望,天然留有二個天窗。
陽洞口在夏至看太陽"立竿無影"。
陰洞口在冬至晚則可觀賞到"月亮垂照"。
下面就是一個堆滿“金錠”的聚寶盆,正中間坐著一尊雕像,腳下臺案上寫著四個大字:心想事成。
乘船前往羅漢島。
羅漢島是東方禪林的主體,總體布局是:島的中央位置,有釋迦牟尼臥佛。臥佛四周有500羅漢圍繞,一尊尊背向臥佛,分列五排。內圍面向臥佛背部還有12尊天女像。
臥佛連底座計,長7.6米,寬2.2米,高4.8米,重20噸,是用一塊整體的漢白玉雕刻而成,為中國所罕見。臥佛頭西腳東,側身面南,兩腿伸直,左手平放腿上,右手彎曲托頭,作“吉祥睡”。
正反面都刻有佛教的故事。右側是“寂減煩惱”。
右側是“功德圓滿”
內圍面向臥佛背部的兩側各有六尊天女像。神態各異,手勢萬千。
左側
右側六尊天女像。
臥佛四周有500羅漢圍繞,一尊尊背向臥佛,分列五排。他們或立、或坐、或蹲,神態萬千。
祖師崗,位于羅漢島西邊,門前安置有禪宗祖師達摩的漢白玉雕像。循級直上,是橫三世佛,旁有四大菩薩,前有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蓮花灣就設在羅漢島與祖師崗之間。是一個半月形的淺水灣放生池,水面上漂浮著少量蓮花,水下有不少魚兒游動,可能是放生的吧,蓮花灣后面的山巖就是七星巖中的阿坡巖,阿坡巖下的那片漢白玉石階處就是祖師崗。
蓮花灣上的九曲橋,通往羅漢島。
招財佛。
阿坡巖又稱禾后巖,離群獨立,高80米,雄踞一方,氣宇軒昂。
趙撲初的“佛”。
郭沫若的詩,龍飛鳳舞。
雙源洞在阿坡巖山腳下,是一個大溶洞,洞長270米,地下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分東西兩支流出洞外,故名雙源。進去又要收費。因為溶洞我們見多了就沒有進去。
七星巖領事林是當年肇慶市政府迎接上海某領事館旅行團時各國領事在此栽的一些紀念樹,象征著友誼之樹,常青樹。肇慶市府領導的外交頭腦可見一斑。
連接桃花島的疊翠橋。
桃花島,使人聯想到金庸筆下的黃藥師的桃花島,一整片的桃樹一片連著一片,約莫有500米長,樹已經長得很高大很筆直啦。一陣風吹過,可以感受到風刮樹葉的聲音,在湖的倒映下顯得格外奪目。
最令我動心的是水中林,一大片水杉整齊劃一的屹立在水中,挺拔而高大,樹葉的顏色十分豐富,紅、綠、黃深淺不一地融合在一起,并清晰地倒映在水中,象一幅美麗的油畫。
有一對新婚夫婦在照婚紗照,非常有情調,我忍不住上前替他們拍了一張。
順著小路走出去就是北門。
廣場上人山人海,音樂已經開始了,我們有幸找到一個座位坐下欣賞。據說這是亞洲最大的彩色音樂噴泉,共有5422個噴頭齊射,隨音樂控制變幻花式,水柱優美地翩翩起舞,最高噴高達76米。果然名不虛傳,當出現一束極高的水柱時,人們發出一片歡呼,仿佛是在給水柱加油,76米倒沒有,50米是有的。沖到高潮在最后的5分鐘,尤其是結束前水柱竟然朝人群噴來,真是獨具匠心。
我們一邊欣賞夜景,一邊找地方吃晚飯。看到一家土色土香的門面“漁鄉米坊”,店內裝潢、氣氛,包括服務員裝束,一派漁家風味。
我們點了兩份這家招牌小食-魚蓉粥,5 元一份,份量足,里面有不少魚蓉,上面還有花生、蛋絲、小蔥,味道非常好。再加一份米坊鴛鴦腸粉,也是5元一份,非常爽口。問及為什么叫“鴛鴦”,回答是內有豬肉和牛肉兩種餡,真會起名。一頓晚餐15元搞定,真爽!
最佳游法是:一定要參加七星巖環湖游,遠觀七星巖各峰的英姿;這是近處看不到的效果。游覽時間最佳是下午,此時,從湖面看各峰才不是逆光,而且臥佛吞日的奇觀只有在7、8月份傍晚才能拍到。而雙源洞若沒見過溶洞的游客還是可以看看的。“千年詩廊”應該仔細看看,且不要忘記買一本拓本。天柱峰和玉屏巖是一定要登的,否則不能看到七星巖的全貌。這樣從海陸空三方面欣賞七星巖,才能視到其精華,悟出其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