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宮的館藏十分豐富,在開放的350個展廳里,各類珍貴文物藝術品有270萬件,其中繪畫1.5萬幅,雕塑1.2萬件,板畫和素描原稿62萬幅,出土文物60萬件,古代家具、實用藝術品、金銀噐以及各類珠寶26萬件,古錢幣和紀念章100萬枚,整個展線長達30公里,如果在每件展品前看1分鐘,需要15年。
這個館的歐洲繪畫珍藏聞名于世,從拜占庭最古的宗教畫,直到現代馬蒂斯、畢加索的繪畫作品及其他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畫作應有盡有,共有15800余幅。其中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哺乳圣母》與《柏諾瓦的圣母》,拉斐爾的《圣母圣子圖》和《圣家族》,提香的《丹娜依》和《圣塞巴斯蒂安》,荷蘭倫勃朗的《浪子回頭》,魯本斯的《酒神巴庫斯》,以委拉斯貴支為首的西班牙繪畫,再到現代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這些收藏組成了一部較為完整的世界繪畫史。繪畫作品分布在不同的展廳,意大利廳、法國廳、西班牙廳、皇室肖像畫廊以及軍事走廊比較多。
由于圖片達300多幅,故分集介紹,本集是比利時、波蘭(僅一位,被稱為國際畫家)、德國和法國的畫家。有的畫家沒查到簡介,標注“不詳”,有的作品沒查到名稱,空白待查。若網友知道或若有誤標之處,請賜教,謝謝!
一、比利時畫家
艾綴因·布勞爾(Adriaen Brouwer,1605?-1638年),佛蘭德畫家。他關于農民生活陰暗面的現實主義幽默風俗畫影響了荷蘭和佛蘭德的繪畫流派。《牌局上打架的農民》(Peasants Carousing),《吸煙者》,及其他作品都以溫暖的色調、自由的筆觸和生動的表情為特點。
1.《酒館 》
安東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 1599-1641),佛蘭德斯著名畫家。出生于安特衛普一個富商家庭,從小學畫,曾師從魯本斯,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嚴謹畫風,擅長肖像畫,注重人物內心性格的刻畫。
4.《自畫像》
這幅自畫像是凡·代克的代表作,整個灰調的畫面中充滿了典雅的貴族氣質。
畫面中的女孩熟知貴族禮儀,在畫家的指導下,擺出特定的姿勢,并始終保持那份高貴。女孩的一只手抓住下垂的披肩,另一只手抓住長袍的一角,從細微的動作可以表現出女孩的略微不自在與猶豫。
畫面中的兩名女孩戴著珠寶首飾,身穿華麗優雅的絲綢長袍,對于貴族女孩來講,這樣的裝扮并不奇怪。通過這幅作品的描繪,展現出了凡·戴克這位杰出色彩畫家的個人才家。
小狗是孩子的玩伴,畫面中它正試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卻徒勞無功。
在畫面中加入小狗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讓整個作品顯得更加均衡,相較于那面掛有側幕的灰暗保護墻,小狗恰好能與它后面的環境形成協調感。同時,這種動物也能喚成孩子們那暫時被隱藏起來的稚嫩童真的一面。
畫面中的兩姐妹是貴族家庭的年輕化代表人物,她們所保持的宮廷姿勢,并不能掩去這些稚齡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年齡較小的女孩尚未感覺到自己所擁有的貴族地位,有些羞怯地緊靠著姐姐,她正試圖轉過頭來,動因為太膽小而始終不敢往前看。
6.《全家福》
7.《圣彼得》
8.《威廉·卡隆那爵士像》
9.《鄧比伯爵亨利·丹弗斯像》
10.《伊尼戈.瓊斯肖像》
伊尼戈·瓊斯(Inigo Jones,1573-1652年), England古典主義建筑學家。曾對意大利古典建筑風格進行學習研究。在其眾多的作品中,以在格林威治為王后建造的住房、白廳的宴會大廳最為著名,其風格較接近意大利著名建筑師帕拉迪奧。他為倫敦城內和鄉村所設計的許多建筑物,都突破了當時流行的詹姆斯風格,標志著England文藝復興和喬治國王統治時期的建筑的開端。
11.《查理一世王肖像》
12.《遁往埃及途中休憩(山鶉圣母)》
10.《亨利埃塔.瑪利亞后像》
14.《亨利埃塔.瑪利亞王后兩宮廷侍女與喬治.基爾克夫人與無名女士像》
狀態的靜態構成典型的肖像,富人服裝和補充細節,景觀和提花窗簾,結合軟的白色和淺紫色音調與櫻桃紅色,黑色和金色,色彩顯得非常和諧。
15.《簡.古德溫太太像》
簡女士被描繪成一只手拿著粉紅色和白色的郁金香。這花與她的服裝極為和諧。這種郁金香在當時非常流行,而且非常昂貴,以表示簡女士是社會地位很高的女人。其服裝的設計反映了時代的潮流。背景是一幅布滿巖石的風景畫。
16.《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勞德像》
17.《尼古拉.洛克可斯》
18.《托馬斯.華頓勛爵像》
托馬斯·沃頓勛爵佩戴著嘉德勛章。金屬盔甲、劍、所有的配件和熱刺,是上流社會的最高的代表。右手執手杖,左手拿用絲帶裝飾和羽毛的帽子,臉上目空一切的表情,有意識地強調他的社會地位。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是十七世紀弗蘭德學派中的中流砥柱,也是世界繪畫史上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是歐洲第一個巴洛克式的畫家。他的繪畫著眼于生命力與感情的表達,華麗的巴洛克風 格是我們理解整整幾百年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料。他一生的豐富閱歷,充分展現在他多彩多姿的創作中。他的肖像畫技巧完美, 引人入勝。佛羅倫斯的大部分畫家全部都受到魯本斯的影響,他的用色明艷而大膽,畫作中淋漓的展現著熱烈的情緒與奔放的情感,人物具有非常戲劇性的表現。他的作品也確立了佛羅倫斯那種富有朝氣、蓬勃樂觀的繪畫風格,以及充滿活力和狂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冬宮中收藏著他的作品達40多幅。
19.《珀耳修斯和安德洛墨達》
這幅作品取材自文藝復興時期最流行的經典古希臘神話故事。畫中表現了這樣一個故事:安德洛墨達因為過分美麗所以激怒了海神,因此她被捆在海邊的一塊巖石上作為祭品進獻海神。珀耳修斯是宙斯的兒子,他奉命去砍下”看一眼就會變成石頭的美杜莎”的頭顱。在成功返回途中,珀耳修斯發現了安得洛墨達,并解救了她。他利用反射鏡反射美杜莎的頭顱,將海怪變成了石頭。
魯本斯用自己最常見的豐滿女性的身材來表現這個美麗的安德洛墨達,而且具有佛半芒畫派典型的少女風格。在帕修斯的右邊,帶翅膀的駿馬正蹬著前蹄,就是這匹駿馬將帕修斯帶到捆綁安德洛美達的礁石前。畫面中還描繪了幾名裸體小孩,暗示著帕修斯與安德洛美達的愛情以及他們的婚姻。作品色彩鮮明奪目、表現形式豐富、動作夸張,畫面帶有韻律般的起伏波動,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整個作品充滿了活力。
畫中一個年輕女人正在給一個男人喂奶,而這兩人并非母子而是父女。魯本斯依然借用了神話故事,女兒佩羅為了挽救在監牢中即將餓死的父親,便用自己的乳汁給父親喝。這等孝行感染了當權者,最后釋放了她的父親。
21.《大地和水的組合》
這幅作品色彩艷麗并富有現實意義。它取材自古希臘神話,主要表現了四位古希臘人物海神波塞東、眾神之母庫柏勒、波塞東之子特里同、以及勝利女神。畫中人物有各自的體態和造型,而水罐不斷的流出水造成水面的上漲,暗示了現實中斯海爾德河開通的盛景。
整幅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來表現歷史事件,卻又在構圖上保持了古典主義的平衡穩定。作品以暖黃色為色調,人物線條非常柔和,男女神的身體飽滿而健美,體現了一種人物美和現實美的和諧。
基督松弛的軀體(畫面上唯一沒有動感的部分)縱貫了整個畫面。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畫面中心,仿佛一根粗壯的、充滿活力的感情與運動的支柱。激情化作了可見的形象,所有光線都凝固在“基督之死”上。他的軀體幾乎令人無法承受地下墜,他的死使所有的愛都變得無濟于事。前來送葬的人們感到一種絕望:他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經隨著基督殉難而死去。
那位老者托著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約瑟。穿紅袍者是約翰,對應的那位長胡子老人是彼得;抬手撲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瑪利亞,那位虔誠而多情地跪地扶著基督左手的是抹大拉。在這幅畫中沒有激烈的人物動勢,沒有強烈的激情,只有充滿崇敬的愛和深沉的哀傷,畫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圍,沉浸在無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關于“牧人來拜”的故事,是記載在《路加福音》里的。耶穌在馬槽里誕生。在伯利恒的野外有些牧羊人在夜間露宿,輪流看守羊群。主的天使向他們顯現;主的榮光四面照射他們,他們非常驚惶。可是天使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有好消息告訴你們;這消息要帶給萬民極大的喜樂。今天,在大衛的城里,你們的拯救者——主基督已經誕生了!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用布包著,躺在馬槽里;那就是要給你們的記號。’
于是他們急忙趕去,找到了瑪利亞、約瑟,和躺在馬槽里的嬰兒。牧羊人看見以后,把天使所說關于嬰兒的事告訴大家。
描繪的是亨利四世的王后美蒂奇家族的瑪麗的加冕,由于早些時候亨利四世遇刺,瑪麗被宣布為攝政被加冕為為王后(王后的加冕禮并不是一種必須,瑪麗是波旁王朝唯一一個加冕的皇后),地點是圣丹尼圣堂(傳統的王后加冕地)。魯本斯是巴洛克的代表畫家,也是瑪麗的宮廷御用畫家,為她在盧森堡宮做過一系列裝飾畫。
28.《查理.德.隆蓋瓦像》
29.《圣母加冕》
30.《戴荊棘冠的基督》
兵丁給耶穌戴上用荊棘編作的冠冕,那帽子周圍都是尖利的刺,像可怕的狗牙,又像可怕的地釘子,又像可怕的針尖,一碰到人的皮肉,會叫人毛骨悚然的疼痛。還給耶穌脫了衣服,換上一件紫色的袍子,然后又找了一根蘆葦棒放在他的手里,作為是他的權杖,假裝跪下來拜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然后,又拿走他手里的蘆葦棒,吐唾沫在他臉上,用那根蘆葦棒打他的頭。這些兵丁極盡羞辱之能事,把耶穌羞辱個透。
羅馬王子塔克文聽說盧克蕾提亞的少婦非常美麗,于是他就在夜里去盧克蕾提亞的家里造訪。他手持匕首,殺死盧克蕾提亞的女仆,并威逼盧克蕾提亞。事后盧克蕾提亞自殺了,消息傳遍了羅馬王國,憤怒的羅馬軍人和市民,拿起刀劍,趕走了國王及其全家,建立羅馬共和制度國家。一個女人的自殺,顛覆整個羅馬。
32.《維納斯與阿多尼斯》
美貌絕倫的阿多尼斯為維納斯所鐘愛,但因母親亂倫而生的阿多尼斯決心拒絕一切愛情,維納斯竭盡全力向他求愛終不如愿,即使小愛神幫忙,也無濟于事。。
33.《托馬斯的懷疑》
表現了復活后的基督出現在托馬斯等門徒面前時引起眾人吃驚、疑惑的場面。畫面背景空無幽暗,人造強光從畫面的左上角斜照下來,依次落在基督和三門徒身上,由于強光的作用,基督潔白的長衫和蒼白的皮膚看上去十分明亮,隨著離光源漸遠,托馬斯以及其他兩個門徒身上的光線慢慢變得昏暗,畫面的戲劇性場面極為真實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34.《魯本斯及其子阿爾伯特肖像》
35.《田園場景》
36.《夏甲離開亞伯拉罕的家》
37.《法利賽人西蒙家的盛宴》
這個場景是《圣經·約翰福音》中的一節:因為自己的麻風病被耶穌治愈了,法利賽人西蒙表示要追隨耶穌,并在耶穌路過伯大尼村時設宴招待他和他的門徒。宴席上抹大拉的瑪利亞一直在認真聽耶穌講道,并虔誠的懺悔,耶穌當場赦免了她之前的全部罪過。瑪利亞感激萬分,跪在耶穌腳下,用自己的淚水洗凈耶穌的腳,用長長的頭發把他的腳擦干,用昂貴的香膏涂沫在耶穌的腳上。
39.《刻瑞斯像》
玩耍中的小天使,他們用鮮花和果實裝飾著羅馬神話中豐產女神刻瑞斯的神龕。
羅吉爾·凡·德爾·維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399-1464))是羅伯特·康平最重要的弟子,文藝復興時期佛蘭德斯畫家,"佛蘭德斯文藝復興藝術三杰"之一。瓦盧瓦王朝菲利普三世的同時代人,生前就被視為尼德蘭最偉大的畫家。
作為15世紀最喲影響力的畫家之一,羅吉爾·凡·德爾·維登通過出色地完成了市政工程而聞名遐邇。凡·德爾·維登在創作獨特布局和刻畫人物感情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和純熟的技藝。他的創新之一在于刻畫完美的曲線和對人物、物體的細節處理。他通常把它們置于金色的背景之下,好像這樣他們就能得到解脫。以這種方式把人物放到畫面前方,凡·德爾·維登是想強調突出這些人物,表明宗教故事是真實發生的。當時,還有許多其他藝術家長期對他的畫作進行臨摹。他去世后,維登的名字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但到了20世紀的今天,他的地位又被重新肯定。
40.《圣路克畫圣母像》
這幅作品畫面被設置在一個開放式連向拱廊的房間內,拱廊外有一座空中花園向外延伸,同時利用透視效果表現出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仿佛在整個畫面撕開了一個大裂口。房間里的前景中,圣人路克拿著紙筆描繪正在哺乳的圣母,圣母瑪利亞面容溫和、神情專注,圣嬰也面帶微笑。
畫家和圣母各自衣服的色調相差較大,同時呈現出平滑的彎度。后景中,拱廊外的兩個人背對房間,正在專注進行親密的對話,或欣賞外面的精彩世界。
弗蘭斯·斯尼德斯(Frans Snyders 1579-1657)早年從師小勃魯蓋爾,后到意大利,1609年回到故鄉,為魯本斯當助手。早期的油畫創作以花卉和水果靜物為主,遵循小勃魯蓋爾傳統,從魯本斯那里又學會使用更加豐富的色彩,并將巴洛克美術的激情和運動感,滲透到比較靜態的繪畫中。創作多為靜物畫,在鋪滿各種食物和容器的桌子旁,往往穿插一些有風趣的細節,諸如貓偷吃桌上的魚、狗狂叫等等。使作品充滿活力。他和魯本斯緊密合作,常在魯本斯的人物畫中代畫水果和鮮花,魯本斯也為他的靜物畫代畫人物。魯本斯臨終前還指定他為自己遺囑的執行人。
41.《廚子在堆著死禽的桌旁》
42.《魚市》
43.《禽鳥攤》
44.《水果攤》
45.《百鳥競歌圖》
46.《蔬菜攤》
47.《海鮮攤》
48.《貓頭習作》
小·大衛·特尼爾斯(David Teniers the Younger 1610-1690)出生在安特衛普一個畫家的家庭,從小就受到過藝術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小·大衛·特尼爾斯成為獨立畫家以后便移居布魯塞爾為烏尼亞姆大公服務。他描寫農民生活,但大部分以描寫都市平民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小·大衛·特尼爾斯的繪畫風格較之布魯威爾要溫和纖細得多,所以更為一般民眾所歡迎。但是,17世紀下半期佛蘭德斯繪畫的黃金時代己過,小·大衛·特尼爾斯的藝術也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49.
雅各布·約丹斯(Jacob Jordaens,1593-1678年)生于安特衛普,比魯本斯小16歲,但卻和魯本1593-斯先后同窗,師從于多才多藝的畫家阿達姆·凡·諾爾特。他熱愛自己的家鄉,幾乎沒有離開過故鄉安特衛普,也未受到過意大利古典主義影響,唯有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他從民族傳統和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忠實地繼承樸素的寫實傳統,他借宗教神話故事描繪當時的民眾生活,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略帶粗野和剽悍,具有享樂主義的畫境,很受中下層大眾歡迎,嚴格地說他是位風俗畫家。
約丹斯早年多畫水彩畫。他的油畫著色很厚,但用筆很流暢。色彩輕快明朗,喜歡用紅白色的對比。他的構圖多采用近景群像描繪,眾多擁擠的人物鋪天蓋地擠滿畫面,而對周圍的環境描繪卻很少。
50.《帶長輩及兄弟姐妹的自畫像》
在佛蘭德斯,每年1月6日為主顯節(即耶穌顯靈的日子),民間習慣都要燒豆子,制果子。豆子就成了祝宴之王,故稱豆王。人民在這一天舉杯歡飲,慶賀豐收。畫家采用風趣的宴飲場面,將一長者扮為豆王形象,給他戴上桂冠,大家向他祝頌。中間坐著的那個老人正被大家擁戴著。農民和主婦們圍坐在擁擠的小屋里,調笑打趣,十分歡樂。
52.《家庭肖像》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約前70年12月或前69年1月-約前30年8月12日),通譯稱為埃及艷后。是古埃及克羅狄斯·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任女法老。她讓一條毒蛇咬死自己來同時結束自己和埃及的生命。從此以后,埃及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直到5世紀西羅馬帝國的崩亡。
54.《老人肖像》
55.《圣保羅和巴爾拿巴在綠司鎮》
亞伯拉罕·勃魯蓋爾(Abraham Brueghel,1631 - 1697)來自一個畫家家族 - 他是弗萊芒畫家揚·布魯格爾(Jan Brueghel)的兒子,他在年輕的時候移居到意大利他在羅馬專門作為靜物畫家,并從16世紀60年代中期至晚期壟斷了這個市場。
57《水果》
楊·費特(Jan Fyt,1611-1661年),佛蘭德畫家,巴洛克風格動物畫家,圣路加公會成員,他曾在弗蘭斯·席得斯的畫室學習,繼承了精湛而純熟的繪畫技巧,席得斯的作品尺寸較大,而費特比較偏愛創作中小尺寸的作品 他的靜物畫作更為內斂,時而展現出純樸的一面,所挑選的物品既不浮華也不多。
58.《鮮花和水果》
在這幅油畫中,作者對各介物品進行精心的布局,謹慎地協調各部分的關系,還原出靜物的本來面貌。人們會感覺到這些組合在一起的物品有種奪目的光彩,隨后便接著去分析、欣賞單個部分,在變化無窮的色彩與協調的色調組合中,展現出畫作的極高質量。
鮑威爾.德.沃斯(不詳)
楊·戴維茨·德希姆(Jan Davidsz. de Heem,1606-1684年)比利時靜物畫家,巴洛克風格,作品價格曾是荷蘭黃金時期的最高記錄,色澤明亮搭配和諧,精確描繪各種花卉、歐洲及熱帶果蔬、龍蝦牡蠣、昆蟲貝殼。
64.
貝爾納多·貝洛托(Bellotto Bernardo,1720-1780),卡納萊托的學生和侄子,他去了羅馬,佛羅倫薩,都靈,米蘭和維羅納。在每個城市,他都畫了一些寫生作品,很早就表明他不僅能夠捕捉建筑或自然的特征,而且還能非常好地表現'光'。美爾奇別墅,蓋扎達風景 ,佛羅倫薩的亞諾河,佛羅倫薩的市政廣場。在1747年夏天, 回國后在威尼斯呆了很短的時間后,貝洛托便接受了來自奧古斯三世的邀請,薩克森州的選民,并移居至德累斯頓。在那里的十年中,他創作了一系列的風景畫來描繪這個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這批畫可以說是精彩絕倫。在1766年年底,他前往華沙。他畫的華沙的風景畫幾乎全部收藏在這個城市的皇家城堡。這些畫的藝術性和準確性的完美結合,讓它們被用來作為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重建草案。其實人們常稱之為國際畫家。
65.《自易北河右岸望皮爾納景致》
葉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因為欣賞過這幅畫,才邀請作者到俄羅斯,但沒能如愿。畫面中,廣場的開闊處有居民朝著皇宮匯聚。畫中的人物與建筑背景融為一體,從色調上來看,主要采用灰色、藍色與綠色。整個畫面籠罩在透亮而寒冷的光線中,加上作者采用憂郁的筆調,使作品透露出一種玄奧的不安。
畫面中央的馬車里是作者為國王創作的14幅大尺寸風景畫,準備交給首席內閣大臣。葉卡捷琳娜二世從這位大臣的繼承人購買了數量驚人的藝術品,其中大部分是油畫。
三、德國
安東·拉斐爾·門斯(Anton Raphael Mengs,1728-1779),18世紀德國畫家,18世紀德國畫家、作家、教育家和文物收藏家,是約翰·約阿辛·溫克爾曼美學思想在繪畫方面的藝術代言人,新古典主義藝術的旗幟,德累斯頓藝術學院創始人。藝術上崇尚古典藝術所表現的永恒之美,能將拉斐爾的面容刻畫、安東尼奧·達·柯勒喬的明暗動態與提香·韋切利奧的色彩和希臘古典美的觀念融為一體。其作品有時缺乏自由生動的原創性,但是通過精心的布局,適當的技法和優美而有表現力的顏色而最終成為杰作。油畫作品包括了傳統上最常見的四大題材,即人物肖像、圣經故事、異教神話和托寓畫。
68.《帕修斯與安德洛美達》
珀修斯呈標準的希臘雕像姿勢,人體細節很生動。小愛神埃羅斯象征兩人即將產生愛情。
漢斯·馮·亞琛(Aachen.Hans.von,1552--1615)出生于德國科隆,就曾于1574年去意大利游學。他是德國最早的風格主義畫家,活躍在尼德蘭和意大利(1574-1588),但在布拉格最出名。1597年亞琛成為魯道夫二世皇帝的宮廷畫師。繪畫人物造型瘦長而優雅,是流行于歐洲宮廷的風格主義繪畫的代表人物之 。 亞琛一生主要從事神話題材的油畫創作,當然,也有一些出色的肖像畫,而以意大利風格主義為特色的神話故事為最著。其中《正義的勝利》和《女神洗浴圖》都是他的代表作。
69.《和平藝術與財富的寓言》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國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家。1794~1798年就學于哥本哈根美術學院。1816年起在德累斯頓學院任教。其作品常帶冷寂虛幻的情味和神秘的宗教氣息。他的題材開辟了風景繪畫新的領域,發現了人們從未發現的新的自然:無窮無盡的海洋或山脈、大雪覆蓋的山地,以及照在上面的陽光或月光。他很少用宗教形象,但是風景畫傳達了崇高的精神力量。19世紀晚期隨著象征主義的興起,他的藝術受到人們高度評價。
70.《海平面上的月亮升起》
克里斯托夫·安貝格(Amberger Christoph,1505--1562)安貝格是斯瓦比亞文藝復興時期一位重要的肖像畫家,他一直在奧格斯堡工作。他是一位極少在自己的作品上面簽名的畫家。他早期可能在巴伐利亞的奧斯伯格師從萊昂哈德·貝克,后又師從漢斯·霍爾貝恩,1530年成為奧斯伯格畫家行會的成員。在此之前,他曾去威尼斯地區游歷,因此畫風也受該地區風格影響,如作品《一對夫婦的肖像》、《安東·維瑟爾》等。1548年,他還見過意大利著名畫家提香 ,并深受其風格影響。安貝格爾最出名的一幅肖像畫是畫于約1532年的《查理五世皇帝》。
71.《穿皮草大衣之年輕男子》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Aeltere)出生在法拉克的庫羅那哈,他是與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并駕齊驅的第三位大師。德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藝術家、版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曾創作近5000幅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大量木刻、銅版畫作品,他與丟勒并列為16世紀早期德國最重要的藝術家,共同為馬克西米·里雅安一世完成《啟示錄》一書。他畫肖像畫及宗教與神話題材畫。除了大量的祭壇畫和諷喻畫創作,克拉納赫最重要的作品是為歷代主公和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菲利普·梅蘭希通等人繪制的肖像。
72.《女人肖像》
在肖像畫創作上具有獨特的貢獻,與他的其他題材作品人物造型不完全一樣,畫家面對真實人物時, 他那敏銳的觀察力幫助他發揮最佳的藝術表現力,他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這位婦女的面部神經,他那陷入想象思考的目光炯炯有神,這雙充滿全部精神氣質的眼睛使畫中人活靈活現。畫家塑造的形象有形有神,形神兼備。
畫中描繪的美神維納斯向人們展現了理想中的女性之美。畫作中,美神維納斯仿佛是一尊有鮮活色彩的塑像,這也讓人聯想起希臘神話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所創作的雕塑作品,美神的裸體繪畫手法自然、體態勻稱,這樣的繪畫內容與形式,在當時的宮廷極為流行。
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優美神話人物主題,在許多意大利藝術大師的筆下,總會明顯地加入情色元素,而采用道德說教式的繪畫表現,就會與其他意大利藝術大師的表現手法產生碰撞。美神裸露的軀體一覽無余,在她雙肩的后方書寫著一串拉丁文,這些文字在告誡著愛神丘比特——倘若不想被美神折磨,就得退后。
維納斯深處手臂,正要阻止丘比特射出他的箭。愛神丘比特脖子上佩戴的紅色珍珠項鏈是整個畫面唯一的亮點,替土色和黃色主導的畫面增添了亮點。
這幅畫中,圣母飽含著女人的魅力以及神秘的眼神。這雙充滿全部精神氣質的眼睛使畫中人活靈活現。畫家塑造的形象有形有神,形神兼備。畫家以流利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描繪了在蘋果樹下的圣母瑪麗亞及圣子間的委婉、細膩、憫愛的母子之情。作品流露出動人的情感。畫面色彩明朗,透視技法使作品有極強的縱深感,平添了畫面中的祥和氣氛。畫家以卓越的技巧表現圣母瑪麗亞、圣子。人物刻劃生動,造型嚴謹,色調深沉,色彩輝煌不失沉穩。特別是畫家對背景的刻劃細致入微,同時可以看出老盧卡斯·克拉納赫的繪畫風格與技巧的端倪,表現了畫家對于美感的追求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卡爾勒.梵魯(Carle Van Loo1705- 1765)是一位法國畫家。他的作品包括每個類別:宗教、歷史畫,神話中,肖像畫,寓言,流派的場景。
75.《朱庇特和安提俄珀》
古希臘神話中的神祗、底比斯國王之女安提俄珀在樹下睡覺,安提俄珀身上蓋著一條薄紗,愈顯動人,宙斯因而一見鐘情。并生下了安菲翁和仄忒斯兩兄弟。
76.《塞爾維亞女王娜塔莉亞·奧布雷諾維奇的肖像》
安·路易·吉羅代·特里奧松(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 1767-1824),法國畫家。作為大衛的得意門生,他是跨世紀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被放逐后他成為新古典主義的領袖。
安東尼·讓·格羅(Antoine-Jean Gros,1771-1835)是法國著名古典主義歷史畫家。 1796年11月15日,格羅隨拿破侖的軍隊到達阿爾科拉,他畫出拿破倫將三色旗插到橋頭的景象,拿破倫立即任命他為隨軍督察,1797年指定他負責在拿破倫搶劫的藝術品中篩選可以充實盧浮宮的藏品。1835年6月25日他被發現死在塞納河中,人們從他帽子中發現一張紙條,寫著“厭倦了生活,辜負了最終的才華,他決定結束這一切”。很可能是自殺。
78.《拿破侖在阿爾柯橋上》
這一幅畫成了畫家稱頌拿破侖戰績的重要歷史名作。1796年,法國軍隊已接連擊敗奧地利和撒丁的軍隊,進軍都靈,拿破侖于3月被任命為意大利方面軍總司令。格羅在這幅畫上描繪了法國軍隊到達阿爾柯,拿破侖把勝利的旗幟插在橋頭時的情景。格羅把拿破侖畫成英勇威武的將軍,手持軍刀,揮舞戰旗,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形象。人物性格鮮明,一張瘦削而清癯的特寫臉龐;構圖集中,感情強烈,不以全景取勝,只突出了拿破侖個人,色彩的典雅與浪漫主義成分占有優勢。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任法國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布歇富有裝飾的手腕和才能,他的繪畫也都具有裝飾的要素,但是,他的作品,全都是冷淡的銀色的調子,雖然高尚優雅,卻不使人有親切感,也許當時的貴族式的驕矜的人們就喜歡這樣。
79.《年輕姑娘頭像》
80.《阿穆爾》之一
81.《阿穆爾》之二
82.《孩子與鸚鵡》
83.《博韋附近的風景》
這是18世紀法國的鄉村風光。布歇在這里以飽滿的情感,賦予古老的小鎮以寧靜、幽雅的田園詩意。教堂尖頂、屋舍、叢林、河流及泊岸的小舟與滿載歸來的農人,織成了一幅18世紀法國秀麗的農村風光,讓人領略到遙遠歲月的生活情景。畫作主要采用的色調是灰色和藍色,柔光里透著歡樂,其中有一位男子和兩位端莊的洗衣女,猶如一出田園喜劇。
84.《狗和白嘴烏鴉》
85.《米哈依.沃羅佐夫肖像》
86.《逃往埃及途中休憩》
圣約瑟牽著毛驢,驚恐不安地四顧周圍,圣母則安詳地在帳篷外讀著圣書,圣嬰耶穌在地上爬著玩,諸多小天使則在周圍飛翔,有的則與耶穌一同玩耍,使凄涼的荒郊野外頓時有了生氣。這雖然是宗教題材的繪畫,卻具備了風俗畫的特征,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藝術的新要求。
87.
88.《皮格馬利翁與加拉蒂亞》
傳說庫普羅斯王皮格馬利翁不愛庫普羅斯的女子,而愛上了自已用象牙雕的一尊女人像。皮格馬利翁的癡情給維納斯知道了,她立刻賦予雕像女子以生命,成全了皮格馬利翁的愛情。
布歇在這幅畫的下方描繪皮格馬利翁的繪畫雕刻工作室,安置一些雕刻工具和畫具,右下角表現雕刻家突然發現自己的雕像有了生命十分驚訝,畫面中央情節是維納斯使雕像幻變成有生命的人,空中翱翔著小愛神,在朦朧的虛幻環境中,天上人間,人與神靈交織一起。
埃米爾·吉恩·賀拉斯·韋爾,法國畫家(Emile Jean Horace Vernet , 1789–1863),是法國近代畫家,作為一名隨軍畫家,他的繪畫題材以戰爭為主。他是新古典主義風格。
90.《死亡天使》
畫面的主題是一個少女不幸早逝,他的男友趴在她的腳邊睡著了,少女在他熟睡時死去,恐怖的黑色的死亡天使正把她從被窩里拖出來帶走。少女面朝男友,手指天堂,似乎在跟他說不要擔心,我要去天堂了。裹住少女的紗衣隱隱的露出她的體態,這是很古典的審美,畫家的筆觸烘托出一種向上升的趨勢。
克勞德·洛蘭(Claude Lorrain,1600—1682年)是17世紀法國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畫家對光線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細膩的描繪,使他的畫風到達澄凈與和諧的境界。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創作由初期的講究傳統迅即轉入極富活力的北歐風格。由于他久居羅馬沒有為法國的學院畫風浸染,使他的風景畫能與普桑的作品一脈栩承。他革新古典風景畫,把自然景觀與人文思恕相結合,開創了以表現大自然的詩情畫意為主的新風格。晚年則更有個性,物體造型刻意拉長,色彩帶有銀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嚴肅的氣氛。
92.《港灣之晨》
93.《港灣之晨》
94.《港灣之晨》
95.《雅各與天使摔跤風景(夜)》
96.
97.
98.
勒南共3人。A.勒南(約1588~1648年)最年長,是兄弟畫室的領袖,1648年5月25日卒于巴黎;L.勒南(Louis Le Nain約1593~1648)成就最大,1648年5月23日卒于巴黎;M.勒南(1607~1677年)畫風與兩位哥哥略有不同,1677年4月20日卒于巴黎。他們的故鄉是拉昂,1629年遷居巴黎。因為3人作畫只簽勒南名字,后人很難將他們的作品區分開。作品多為描繪農村題材的風俗畫和肖像,是17世紀上半葉與宮廷古典主義藝術相對立的畫家。代表作《割草歸來》、《鐵匠鋪》、《農家室內》、《幸福家庭》等,充滿生活情趣,人物雖多半是靜止的、肖像式的,卻有一種莊嚴肅穆的美。
路易·勒南初露頭角時,天賦上就明顯地優于他的兄弟。他年輕時尤愛風景,后來專事農民生活的鄉村風俗畫,仍把人物置于大自然中或置于特定的農家生活的環境中來描繪。他還極善于運用銀灰色與明亮的褐色調,畫上洋溢著濃郁的泥土氣息。
99.《賣牛奶的一家》
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作品,畫面上有著銀灰色調子,遠處是城市輪廓,近處是賣牛奶的一家人,那頭毛驢也像是家庭中的一員處于畫面中心。勒南兄弟在藝術風格上不同之處在于:他們筆下的人物大多是靜止的、肖像式的人物,有著一種莊嚴肅穆的美。
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louis leopold boilly,1761-1845年),不僅是位油畫家,而且是位法國最早的石版畫家。作為肖像畫和風俗畫家而著名畫壇的布瓦伊,善畫小型群像和風俗畫,由于他對現實生活敏銳的觀察和具有熟練的古典藝術技巧,使他的人物造型纖巧、真實生動而受到巴黎人的歡迎。
100.《在入口處》
這是一幅大場面的風俗畫,可謂法國一個階層生活的縮影,畫中人物神態自如且真實,富有生活情趣,人物個性鮮明且生動,連小動物都可愛如真,畫家以對生活入微的觀察,運用古典細膩的造型方法,再現了不同人物、不同衣著和不同環境道具,具有不同的空間感和質感。
讓·安托萬·華托(Antoine Watteau,1684-1721),法國畫家,洛可可風格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華托一生畫了許多耽于享樂的貴族生活題材作品,大多描繪求愛、嬉戲和音樂歌舞等,再現了上流社會無聊的生活,華托終生未娶,只和一位女傭相伴,畫家以這位漂亮女傭作模特兒畫了很多名作。但畫家本人的生活并不愉快,自從登上法國畫壇以后,逐漸體弱多病,曾赴倫敦休養,因病情日漸嚴重,回巴黎不久即去世,終年37歲。他留下了大批素描、速寫和草圖,是一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在這些素描中,他出色地捕捉住人物的瞬間動作和表情:偷偷一瞥的眼神,裊娜作態的動作,漫不經女的手勢,翩翩起舞的姿態,裝腔作勢的行禮……各種各樣轉瞬即逝的生動形態,都被畫家敏銳的目光和嫻熟的技巧所捕捉再現。這些被稱做《千姿百態的形象》的寶貴畫冊,是素描藝術史上前代大師從未企及的新的里程碑,對后來印象派畫家的素描技巧影響極大。冬宮中共收藏著七幅他的精品。
103.《演員耶利奧扮演阿波羅的肖像》
104.《皇太子路易芬肖像》
105.《帶著土拔鼠的薩瓦人》
106.《面具》
107.《任性的女孩》
年輕的貴婦與情人耍性子,撅著嘴,煞有介事地提著裙子要離開,可又坐在那里不走,等著情人賠不是,情人卻不慌不忙地逗樂似地說著什么,足能表現出華托觀察事物的精細和刻畫人物的本領。
108.《逃亡埃及途中的歇息》
109.《戰爭的詩意》
洛朗·德拉.海爾Laurent de La Hyre(1606——1656)法國畫家。出生于巴黎的法國巴洛克繪畫世家。雖然從未去過意大利,但卻深受意大利畫家的影響,擅長用色彩訴說故事。
110.《Mercury Takes Bacchus to be Brought up by Nymphs by Laurent》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于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111.《約書亞戰勝亞摩利人》
亞摩利人意為“高地之民”或“山民”。這是給予迦南的一個兒子的后裔的名稱。在早期的巴比倫遺址中,整個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都以“亞摩利人之地”而著稱。朱迪亞山區的南坡被稱為“亞摩利人的山地”。亞摩利人的五王被約書亞擊敗并遭屠殺,他們后來又在米倫的水邊再次被約書亞打敗并被擊殺,沒有留下一個。
希臘神話中,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是海神波塞冬的兒子。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自作多情,愛上了海仙女伽拉忒亞,每天,這個長得有點像雨果筆下的加西莫多模樣的丑八怪,總愛悄悄密密躲在林子里窺視那位“皮膚像奶一樣白”的美麗姑娘。可是巨人的夢中情人并不買賬,她卻偏偏喜歡一名少不更事的西西里牧羊人阿喀斯。失望之下,波呂斐摩斯嚎啕著一人跑到荒蕪的伊薩卡島,面對茫茫大海和無盡蒼穹大吞“失戀”的苦果,獨眼巨人于是在高山之巔與世隔絕,將愁苦傾訴于幽怨的蘆笛聲中。他的愛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林澤女神離開波濤,薩蒂爾神跑出樹林,一并有死的凡人和大自然本身都在入神地聽著他的音樂。兩個森林之神狡猾地潛伏在灌木叢和巖石中,窺視仙女們。通過這個場景巧妙地將情色的元素引入畫面,同時也暗示大自然的繁衍能力與神秘色彩。
皮埃爾.保羅.普呂東(Pierre Paul Prud'hon,1758–1823年),法國畫家。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極具浪漫氣息的、獨樹一幟的畫家,他用自己的眼去觀察世界,他以自己的心去感悟藝術,他是浪漫主義的先驅。
普呂東生活的年代雖然正是新古典主義繪畫獨霸畫壇的時候,大衛曾是當時最顯赫的畫家,得到拿破侖的推崇。但普呂東并不追隨大衛的那種“理想美”而堅持自己的藝術道路。他尋求在藝術中表現人的熱情,同時又回避激烈的感情,從而使繪畫更富有時代氣息,更充滿活力。普呂東的繪畫基于古典文化的內容和原型,但是他的作品中夢幻感和憂郁感更貼近于浪漫主義畫風。他常采用側面光來加強這種人的情感要素,使形象充滿抒情味。因而有人說他的古典主義是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他的畫明暗渲染趨于協調。為要取得柔和的效果,他畫的神話人物或婦女肖像,都是飄忽不定,如夢一般地處在朦朧的境地。人們管他"法蘭西的柯勒喬",就是由于他的繪畫形象太柔美。
114.《Innocence Preferring Love to Wealth》
讓.昂諾列.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弗拉戈納爾經歷了洛可可藝術的鼎盛到沒落,成為最后一位粉飾洛可可時代的畫家。以前弗拉戈納爾的畫都是以宗教、古典故事為主題,但此后國王路易十五成為他主要顧主,要滿足國王對享樂的追求,他的畫基本以奢侈、享樂、情欲為主題,這成為他今后一生畫作的主要題材。他使用的顏色非常華麗,筆觸輕快,有時用橢圓裝飾將主題包括,如同透過鑰孔看密室的情景。
弗拉戈納爾創作主題千變萬化,繪畫技法豐富多樣以及想象力的巧妙運用。使他的畫作充滿了生命力。他描繪了大環境下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將敏銳的洞察力集中在“第三等級”(非貴族、非教士)人物的風俗習慣上。
115.《偷偷的一吻》
畫面中,門背后,三個成年人正圍著桌子打牌,一個年輕男子偷偷溜進房間,匆忙地偷吻女孩一下,她那驚恐的眼神迅速浮現,而兩人卻都沉浸在那一瞬間的幸福中。這一幕被畫家及時的捕捉,并定格在畫布上。
特別要留心畫家對各部位的處理。絲綢服裝泛著光澤,輕柔的紗巾通透。小桌子也透著光亮,地毯也有毛茸茸的質感,這些精確的繪畫都是從荷蘭畫派的傳統繪畫中獲得的靈感。
116.《農家孩子》
弗拉貢納爾的創作題材并不限于上流貴族生活,也有像他老師夏爾丹那樣觸及低層社會平凡生活,他這幅表現農家孩子的畫很有農家生活氣息,孩子和小動物畫得很生動可愛。他使用倫勃朗的聚光畫法使畫面主體形象突出,次要形象隱沒在暗層次中,這件作品反映了畫家進步的啟蒙思想。
117.《贏得的吻》
這是一幅用快速畫法完成的風俗畫,筆觸瀟灑奔放,類似一幅沒有完成的速寫草圖。畫家對人物和環境不著意細致刻畫,用倫勃朗的聚光畫法,使親吻的主題突出,畫面富有激情和動態感,少女羞澀之態想躲避不及,被另一女子按在臺上的小情節很有趣。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作為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他代表著保守的學院派,與當時新興的浪漫主義畫派對立,形成尖銳的學派斗爭。安格爾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師的樣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把這種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從古典美中得到一種簡煉而單純的風格,始終以溫克爾曼的"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原則。
他的繪畫吸收了15世紀意大利繪畫、古希臘陶器裝飾繪畫等遺風,畫法工致,重視線條造型,尤其擅長肖像畫。在具體技巧上,"務求線條干凈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
118.《Н.Д.古里耶夫伯爵的肖像》
讓·巴蒂斯特·格勒茲(Jean - Baptiste Greuze1752-1805 ) 法國畫家,擅長作風俗畫和肖像畫。代表作有《給孩子讀圣經的父親》(1755)、《鄉村新嫁娘》(1761)、《父親的詛咒》(約1765)、《被懲罰的兒子》(約1765)、《破壺》(約1773,均藏盧佛爾博物館)等。D.狄德羅對作品的民主傾向、社會教育作用、面向當代生活以及在形象和心理刻畫技巧等方面給予高度評價。晚期他畫了許多女子頭像,表現出唯美主義傾向,這類作品就被稱作格勒茲式的頭像。
119.《寡婦和她的牧師》
120.《自畫像》
121.《穿淡紫色上衣的年輕姑娘像》
122.《幼年巴維爾.斯特羅甘諾夫伯爵像》
123.《戴包發帽的年輕女孩像》
124.《孝之虔敬(癱瘓病人)》
125.《寵壞的孩子》
畫面情節簡單,畫家選擇這一生活現象,意在告誡父母不要嬌慣孩子,但在畫中精心描繪一位身著農婦衣裳的美麗少婦以欣賞的目光看著自己蠻橫的兒子。
畫家運用古典主義手法,重單純的素描色調,畫中環境雜物很有生活氣息,唯人物,尤其小孩的形象不太自然,小狗倒畫得挺生動。
128.
讓·弗朗索瓦·德·特魯瓦 Jean-Francois de Troy (1679-1752年)羅可可時代的重要繪畫代表,一位著名的裝飾畫家、 肖像畫家和風俗畫家。他出生于一個畫家的家庭,自小跟隨他的父親學習繪畫,14歲時移居意大利,后因在藝事上功成名就,被法國任命為羅馬法蘭西學院院長。他一生主要從事宮廷裝飾畫,曾為法國哥白蘭掛毯廠設計過兩大組裝飾圖案,引起了宮廷的關注。除此以外,他的拿手畫技是他最擅長于描繪貴族的享樂生活題材。這一類題材,幾乎所有的洛可可畫家都畫過.由于他一貫樂意表現貴族宴樂生活場面,所以人們送他一個“游樂圖畫家”的雅號。
130.
131.
讓·萊昂·熱羅姆(Jean-Leon Gerome ,1824--1904) 是法國十九世紀學院派的著名畫家和雕塑家,表面上他是新古典主義的繼承者,實際上他是浪漫主義的熱衷者。雖然熱羅姆并不有意識地在作品中揉進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在古典主義嚴謹的構圖、色彩之中所表現的強烈的東方情調,異國氣氛,又不得不讓人感到他的浪漫主義傾向。熱羅姆于1856年曾遠赴埃及和近東旅行,對東方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并因此畫了許多描繪埃及和近東風土人情的作品。在巴黎沙龍展出后,轟動一時。
132.《拍賣奴隸》
近東地區司空見慣的奴隸拍賣,引起了畫家的注意。被剝去衣衫的女奴,裸體站在臺上被拍賣,臺下是爭相競價的商人,他們伸出手指,暗喻買奴隸的價格,女奴們茫然地望著這一切,聽憑命運的擺布
讓-馬克·納蒂埃Jean-Marc Nattier (1685-1766),出生在法國巴黎,17世紀末至18世紀中期的法國洛可可風格派宮廷畫家,納蒂埃Nattier有著十分嫻熟的繪畫技巧,并追求一種浮華優雅、迷人嬌媚的風格,他創立了自己的肖像畫風格,納蒂埃以其高雅而精湛的藝術深得皇后瑪麗·萊克辛斯卡的厚愛,成為路易十五的公主們的專職畫師,他筆下的宮廷公主和貴婦人們著裝奢華,姿態優雅,那種"貴族女人梳妝打扮時的精心打扮和搔首弄姿"毫無掩飾地出現在觀眾面前。
133.《貝森瓦爾男爵彼埃爾.維克多像》
134.《法王路易十五像》
135.《彼得大帝》
當時彼得大帝正在荷蘭,他決心將西方的風俗習慣引入俄羅斯,并一再堅持讓納蒂埃跟隨他前往俄羅斯,終遭納蒂埃拒絕。這幅用來慶祝的肖像畫正合彼得大帝之意。
讓·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于巴黎的一個細木匠的家庭,曾師從于學院派畫家卡茲,并在美術學院所屬學校學習過。29歲時因其靜物畫出色而被選為美術學院院士。
夏爾丹的靜物畫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以偉大的靜物畫家飲譽世界畫壇。夏爾丹的靜物是以普通市民日常用品為題材,與人們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親切,畫家以無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繪那些平凡而無聲的朋友,夏爾丹將它們隨意安放在畫面上,給人一種自然、生動和活潑的親切感覺,畫家以嫻熟的繪畫技巧和多樣的表現方法統一的色調,運用豐富的、光暗變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構成的微妙變化,充分表現了物象的形態整體感。他的靜物畫能引起熱愛生活的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
夏爾丹的畫總是那么樸素、真誠,體現了畫家的民主思想,他認為平凡的人與物不僅外貌美,內心也美,比起貴族和他們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
136.《午餐前的禱告》
這里描寫的是一個家庭的母親,午餐的飯菜剛擺好,準備讓孩子飯前作禱告。最小的女孩還背不好祈禱文,母親正關心地教著她。這是歐洲貧苦家庭的宗教習慣。它已成了一種生活規律。雖沒有更多的戲劇性,卻具有平易近人的家庭氣氛。狄德羅在欣賞夏爾丹的畫時說:“讀別人的畫,我們需要一雙訓練過的眼睛,看夏爾丹的畫,我只需保持自然給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夠了。”這幅畫給觀者的印象正是如此。在色彩上,他以溫暖的褐色作基調,深藍、紅和白色之間的柔和對比,把這種家庭氣氛渲染得更為飽滿,使畫面產生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夏爾丹成了啟蒙主義思想家眼里最了不起的畫家,因為他的畫面象狄德羅的著作那樣,真摯地表現了第三等級的理想。
137.《洗衣婦》
138.《有藝術象征的靜物》
這幅油畫是凱薩琳二世為圣彼得堡美術學院中最重要的沙龍所訂購,但這位女沙皇對這幅畫作十分鐘愛,以至于最終把這幅油畫放在冬宮的私人房間內。夏爾丹以圖解的方式,闡明他對偉大藝術的看法,也進一步使人們認識到夏爾丹在皇家美術學院中所承擔的藝術角色。
畫面中的雕像是由讓-巴蒂斯·皮嘉爾所完成,而且被其它藝術象征物包圍:畫作、調色板、畫筆、顏料、架構等繪畫工具。此外,還有用來紀念建筑物奠基或者竣工的鑄造勛章。
托馬斯.庫蒂爾(Thomas Couture,1815-1879),他教授過的著名畫家包括愛德華·馬奈等,托馬斯·庫蒂爾擅長創作歷史題材油畫創作。
139.《洗澡的小孩》
西蒙.烏埃( simon vouet,1590~1649),法國宮廷古典主義藝術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話或宗教題材來為路易十三王朝歌功頌德,深得統治階級人物的歡心。23歲時,他來到威尼斯,開始了他的“意大利時代”。他以羅馬為中心,沉浸于意大利的文明之中。烏埃在意大利居住長達14年之久,在這期間的作品中已顯示了出色的藝術技巧和華麗的巴洛克裝飾風格,他很善于運用夸張的手法來描繪畫中人物的情態,強調畫面的動勢和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比,可以說已成為成熟的巴洛克大師。1627年,37歲的畫家應路易十三之召,帶著他美麗的意大利妻子回到了巴黎,擔任宮廷首席畫家長達15年之久,是宮廷和法國美術界最受歡迎和尊敬的畫家,成為畫壇不可動搖的權威。烏埃作為法國巴洛克的代表人物,但實則他在創作中盡量避免模仿巴洛克繪畫中富麗堂皇的暖色調,而具有一種十分協調的冷色調效果,給人以崇高的感覺,在他的創作中蘊含著法國古典主義的重要因素。其作品綺麗華貴、富麗堂皇,曾為巴黎一些教堂、宮殿制作過裝飾性繪畫,構圖宏偉,色調晶瑩明亮,可惜很多未保存下來。
140.《奧地利的安娜寓密涅瓦像》
141.《圣母與圣嬰》
休伯特.羅伯特(Hubert Robert,1733–1808)。1754去意大利留學,在那里整整度過了11年時間。在這期間,他游歷了意大利南部地區,對意大利的古代遺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創作了著名的風景畫《廢墟的呂貝爾》,他在這些古代的廢墟中發現了美的存在,并為之陶醉。作品以氣勢宏大的風景畫和廢墟景觀為主。晚年擔任了初建不久的盧浮宮博物館館長。冬宮收藏了許多他的作品,包括50多幅大型作品,其中有許多裝飾油畫以及類似《公園里的露臺廢墟》的小尺寸幻想風景畫。
142.《公園里的露臺廢墟》
這幅畫有一部分是對真實地點的描繪,也有一部分出版作者的創意,是將現實與想象完美結合的典范。畫面右側騎馬者的雕像是18世紀雕刻家紀堯姆.庫斯圖的作品,該雕像位于巴黎的馬爾利公園,其余部分應該是出版畫家的想象。畫面前景中褐色和綠色逐漸變淺,遠處淺藍色的霧氣在地平線慢慢擴散。
143.《方尖碑景觀》
144.《在羅馬》
145.《隱士》
146.《風景與瀑布》
147.《帶陽臺和臺階的景觀》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杰克·路易斯·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杰出畫家,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術教育家,他在拿破侖時代曾教育出一批優秀的美術家,在他死后成為法國繪畫的杰出人才 ,并使法國取代意大利成為歐洲美術運動的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安格爾、格羅、席拉爾等。達維特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歷史畫家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畫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畫了大批肖像畫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畫更具有勇敢、樸實、力量、真實和生氣勃勃等特色。他能夠深刻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社會地位。他的肖像畫始終是結構嚴謹、找不到任何不確定的復雜和矛盾的東西,這些特點與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關于人的品質的新觀念是互相適應的。
154.《薩福與法翁》
大衛并沒有給畫面中的戀人刻意暗示,而是讓情感自然流露,旁邊有一簇火焰似乎燃燒得正烈,而人物的動作又像是被冰凍住而處于靜止狀態,薩福的表情陶醉,衣衫不整,正要倒在椅子上;而法翁依靠在一旁,正好讓薩福靠在他臂間,這樣的場景表現出壓抑在內心的激情。表現形式的純粹與完美,線條精準而富有韻律、色調平衡、各種元素和諧統一,使整個畫面展現出無窮的魅力。
亞歷山大.加布里埃爾.德康姆斯 (不詳)
155.《東方服飾的女人》
156.《乞丐》
約瑟夫.瑪麗.維安(Joseph Marie Vien,1716-1809年)法國18世紀到19世紀初年的新古典主義畫家。維安作畫遵循古典主義原則:選擇古代題材,以古代希臘羅馬建筑作背景,人物裝束希臘化,造成古典意境。即使描繪現實題材也雜入古代意趣,人物裝束、姿態動作模仿古典雕刻造型,顯得呆板冷漠和理性。這些特征可在他的《販賣孩子的商人》和《希臘姑娘用鮮花裝飾熟睡的愛神》畫中見到。
157.《維納斯給戰神顯示鴿子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