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廣場(拿破侖廣場)是巴黎的一個廣場。位于盧浮宮的東側,南面是盧浮宮碼頭和塞納河。
首先,看一張平面圖。
我們是從卡魯塞勒長廊入口進入廣場。
進去后,一眼就看到卡魯塞爾凱旋門。
卡魯塞爾凱旋門又稱小凱旋門,連接杜勒里花園和盧浮宮,為盧浮宮廣場的西大門。
小凱旋門是為慶祝拿破侖·波拿巴1805年的一系列戰爭勝利而建造的,在1806至1808年之間所建。小凱旋門本來是杜樂麗宮的主要入口,然而法國大革命期間火燒杜樂麗宮,其殘留的遺跡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杜伊勒里花園和小凱旋門。
整個小凱旋門體現的是羅馬風格,與戴高樂廣場上的凱旋門一樣都是以拿破侖盛世和戰爭為主要題材。紅白大理石圓柱之間是三個圓拱門,門前門后有六個浮雕。
門楣上方是八個拿破侖時代的士兵。
小凱旋門頂端的最高處有四匹奔跑的駿馬,中央是拿破侖的雕像,青銅戰馬旁是鍍金的和平和勝利女神。門的頂端的四匹駿馬原是從意大利圣馬可教堂搬來的鍍金奔馬。原物歸還給了意大利,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復制品。
拱門上方有紀念拿破侖皇帝戰績的浮雕
卡魯塞爾凱旋門側門
卡魯塞爾凱旋門側門上的浮雕和頂端的文字。
門洞內側和頂上全是精美的雕刻 。
兩側各有一位女神。
盧浮宮(法語:Musée du Louvre)位于廣場東側。現為盧浮宮博物館,位居世界四大歷史博物館之首。
盧浮宮始建于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拿破侖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盧浮宮建造以來所遇到的投資最多的“建筑人”,5年內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輩在700年內修建的還要多。3個世紀以前想到的宏偉的設計圖留給了拿破侖三世來完成,他把歐洲其他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藝術品搬進了盧浮宮。拿破侖不斷地向外擴張,并稱雄于歐洲,于是幾千噸的藝術品從所有被征服的國家的殿堂、圖書館和天主教堂運到了巴黎。拿破侖將盧浮宮改名為拿破侖博物館,巨大的長廊也布滿了他掠奪來的藝術品。在盧浮宮里,拿破侖的光彩持續了12年,一直到滑鐵盧戰役的慘敗。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由于法國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國人的說服力,仍然有許多他掠奪的藝術品被留在了盧浮宮。
盧浮宮占地約198公頃,分新老兩部分,宮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占地面積為24公頃,是華人建筑大師貝聿銘設計的。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
盧浮宮呈U字形,建筑物中心聳立著華裔建筑師貝聿銘的作品—玻璃金字塔。東面是蘇利館(正面),南面是德農館(右側),北面是黎賽留館(左側)。
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
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入夜后,尤其漂亮。
從蘇利館樓上看得更清楚。大金字塔周圍是三角形的水池,西側留出來作為入口。周圍還有三個小金字塔。
從功能上看,插入的金字塔解決了博物館的入口問題。原有的入口使得參觀流線不暢,游客需要通過一些展館到達另外一些展館。插入的金字塔入口則位于廣場正中,很好地連接了各個展館。金字塔面向城市的西側打開,引導著人流向金字塔入口聚集。不僅如此,玻璃的金字塔還有效地引入了自然采光,使得入口大廳內部熠熠生輝。
這是其中一個小金字塔下面,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達到一種空間分割的效果,上面倒置的金字塔是一個造型被異化的天窗,而下面的正金字塔只是一個陪襯,使上面懸著的大金字塔在視覺上有一種穩定感,同時可以實現調和光線的作用。
但是,在宗教符號學專家蘭登的眼里,倒金字塔卻象征著神圣女性的圣杯,下面的正金字塔則象征男性的“劍刃”。圣杯在上,劍刃在下,這正好照應了小說中隱修會大師、盧浮宮館長索尼埃在“拱頂石”上留下的神秘詩句:“劍刃圣杯守護著她的門宅,星空下她可安息無礙”。
根據導游的建議,一進去就直奔德農館參觀盧浮宮三寶:勝利女神——蒙娜麗莎——米洛斯的維納斯。因為不一會兒,人多的就會超乎你的想象。
勝利女神在德農館二層(1er etage)的前古典時期希臘展區在樓梯旁邊。上圖C處。
“薩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創作于公元前3世紀,高3.28米,站在一座石墩上,是座無頭無手的雕像,1863年從薩姆特拉斯島的神廟廢墟中發掘出來。該雕像盡管已失去了手和頭,但看得出她正迎風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場戰爭的勝利。根據研究,這是雕塑家為紀念希臘羅地島的一場勝利海戰而制作的。勝利女神迎風微微前傾身軀,健美的胸部披著薄薄的長袍,體魄健壯而又不失輕靈,富有質感。女神雖然失去了頭部和雙臂,但在人們的眼里它仍是完整完美的。至今,勝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萬人的瞻仰,成為已知雕像中表現熱情奔放與動態的最完美的作品。
勝利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呼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姿勢。
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臘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杰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傾,那健壯豐腴、姿態優美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而碩大的羽翼,都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乎凱旋的激情。海風似乎正從她的正面吹過來,薄薄的衣衫隱隱顯露出女神那豐滿而富有彈性的身軀,衣裙的質感和衣褶紋路的雕刻令人嘆為觀止。
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后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杰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
蒙娜麗莎在德農館二層繪畫館,圖中E處。
《蒙娜麗莎》外面用玻璃罩著,顯然是特別的保護。玻璃罩周圍射出的柔和的燈光,足以使觀眾看清畫面的各個細節。《蒙娜麗莎》又稱《永恒的微笑》,被認為是西歐畫史上首幅側重心理描寫的作品。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畫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更奇妙的在于,在這幅名畫之前,不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她那溫和的目光總是微笑地注視著你,生動異常,仿佛她就在你身邊。
《斷臂維納斯》已經是世界家喻戶曉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傳是古希臘亞歷山德羅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發現于愛琴海的希臘米洛斯島一座古墓遺址旁,是一尊手臂殘缺的大理石雕塑。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右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嫵媚。法國重金收買后陳列在盧浮宮特辟的專門展室中,以其絕世魅力震動了世界,從此,“斷臂維納斯”就著稱于世,成為愛與美的象征。
女神的形象表現出古典希臘女性的典型特征:橢圓的臉,筆直的鼻梁,豐滿的前額,稍翹的嘴角,潤滑的下巴。神情端莊、嫻靜、凝重,體形修長,左腿微曲,顯露了曲線的起伏節奏。她豐滿而圣潔,柔媚而單純,優雅而高貴,充溢著青春與生命的意趣,這是靈與肉的完美統一,是愛與美的和諧圓融,是神與人的自然合一,構成了人體美的宇宙,是人類追求女性美的理想化標志。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贊嘆說:“這簡直是真的肌肉,撫摸她可以感到體溫的!”
然后,再從這里開始從容地參觀。
盧浮宮藏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以上,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6個門類。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
法國人將這些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六大展館中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其中繪畫館展品最多,占地面積最大。盧浮宮區有198個展覽大廳,最大的大廳長205米。用一天兩天的時間根本無法欣賞全部的稀世珍品。
盧浮宮館藏雖豐,但慕名而來的觀眾卻難窺廬山真面目。因為它的6個展館僅在星期一、三兩天基本全部開放,其余4天輪流開放,星期日只開一半。而且展品僅占全部館藏的1/3。如僅它的藏畫就有15000件,但平時用以出展的不過2000多幅,因此有幸目睹盧浮宮全部珍藏的人寥寥無幾。置身于40萬件藝術珍品的包圍之中,無論是誰都會面對藝術本身或隱含其中的歷史的情緒的沉積浮想聯翩──盧浮宮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周三或周五,每周的這兩天盧浮宮延長營業時間至晚九點半,紀念品商店延長至晚九點四十五。
盧浮宮是世界藝術的殿堂,它分為三個館:北側的黎塞留館(Richelieu),收藏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及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以及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敘利館(Sully),收藏古埃及、近東、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以及法國文藝復興以來的重要繪畫。德農館(Denon ),收藏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意大利及西班牙油畫。三館均已法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命名。
今天是周一,展館基本全部開放。
我們看完鎮館三寶之后,就近參觀雕塑,先德農館,再蘇利館,最后黎賽留館。德農館,一樓和地下層是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館,二樓開始有繪畫,按不同時期、不同畫派分為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然后是古埃及、東方藝術等。
先參觀下圖中的藍色區:古希臘、伊特魯利亞及古羅馬文物 。
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館大約在1800年向公眾展出,其藏品約有7000余件。古希臘與古羅馬藝術館的藏品以法國王室的收藏品為基礎。拿破侖率領的法軍在意大利獲勝后,劫獲了許多意大利的古代藝術品,將之運回法國充實盧浮宮。后來,法國又從各方面不斷豐富里面的收藏品。雕塑在該館內占有主導的地位,雕塑品包括大理石、銅、象牙等。
我們剛才參觀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在一樓第16展廳C處,我們計劃下面參觀的路線,如下圖所示。
由于時間關系,北歐部分割愛了,上二層參觀繪畫館。然后,從右邊下到一層參觀埃及雕塑,再到黎塞留館參觀“拿破侖三世套房”和“珍寶館”,最后參觀“皮熱中庭”與“馬利中庭”。
第16展區
16展區還有《阿爾勒的維納斯》是一尊是雙臂俱在的完整版的維納斯雕像,公元一世紀晚期的羅馬雕塑作品,1651年出土于法國阿爾勒的古羅馬劇場遺址。雖然不及缺失雙臂的盧浮宮《米洛斯的維納斯》有名,但卻幫助我們看到了完整的維納斯形象。
位于展廳另一端的《戴頭盔的雅典娜》,又名《韋萊特里的帕拉斯》(Pallas de Velletri)。希臘神話中,雅典娜女神的全稱為: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韋萊特里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1797年,人們在韋萊特里附近的一座羅馬莊園廢墟發現了這件雕塑。
從這端往《阿爾勒的維納斯》看。
《帕特農神廟的雅典娜雕像》
帕特農神廟雅典娜像為巨型雕像,高約12米,原作為公元前438年菲迪亞斯所作,疑為發現于意大利。頭帶頭盔,手持神盾的雅典娜右手托著勝利女神,左手持有投槍和護盾,盾上纏繞著厄里克托尼俄斯大蛇。神像可能在10世紀后被毀。這件雕塑是仿制品的混合體。頭部采用了帕羅斯大理石,其余部分則采用了膨特利庫斯山大理石,肢體是16世紀羅馬人用嵌固螺栓另外為軀干接合上的。石膏制成的項鏈巧妙的掩蓋了頭部與頸部的接合處,因此這件仿制品被稱作《帶項鏈的密涅瓦》。密涅瓦是羅馬人對雅典娜女神的稱謂。原為博蓋塞收藏,1807年入藏盧浮宮。衣服的紋理雕的太棒了,看實物的時候感覺就是真實的衣服。
《Mattei的雅典娜》(Mattei Athena),作者可能是希臘雕塑家Cephisodotos或Euphranor,作于公元前4世紀的雅典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這件公元1世紀的羅馬復制品高度2.30米。公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作品,人物的表情,肌膚和衣服的質感表現得真好啊,2400年前的作品,不能不讓人感嘆其精致完美。
《愛洛斯為他的弓箭上弦》(Eros stringing his bow),羅馬皇帝多米提安(Domitian,81-96年在位)時代的作品。這個題材,這個類型的雕塑作品很多,全部出自于希臘三大雕塑家之一留西波斯(Lysippos)的原作。
此處小愛神(愛洛斯是戰神阿瑞斯和愛神阿佛洛狄忒所生的兒子,羅馬名字丘比特)。被表現為一個帶翅膀的孩童,正在聚精會神地拉緊或放松弓弦,他的目光盯著靶心,箭筒靠在腳邊。在這件作品中帶有公元前338~前335年由雕塑家呂西波斯所作的厄洛斯像的痕跡。原作為青銅,現已遺失。呂西波斯通過將身體的重量分布在兩腿而使小愛神塑像達到平衡。
以下沒找到相關資料。(凡暫時未找到相關資料的圖片,不再注明,容以后補充)
敘利館1層的古希臘雕塑展的最后一個展廳就是17號展廳,這個展廳里的雕塑,大部分都是公元前4世紀至1世紀的古希臘原件的復制品。稱古希臘雕塑長廊 。
上圖是《西勒諾斯與幼兒狄俄尼索斯》(Silenus with the child Dionysos)的背面,希臘神話中,西勒諾斯是森林之神,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公元前300年留西波斯 (Lysippos)的原作 (一說是留西波斯學校的作品),公元2世紀中期的羅馬復制品。
雕像后面的壁爐上方的雕塑。
這座雕塑叫《海爾梅斯整理鞋履》(Hermes with the Sandal),這件作品有時又稱為《系鞋帶的人》(Sandalbinder),赫爾墨斯一邊系鞋帶,一邊傾聽宙斯的指令。
《蹲著的阿芙羅狄蒂》(CrouchingAphrodite,即維納斯)。真人大小:高度0.71米。作者不詳。
《受刑的馬西亞斯》(le Supplice de Marsyas)希臘化時代創作的藝術品呈現嶄新之貌,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體現了這一創新的震撼人心的典范就是這尊森林之神馬西亞斯(Marsyas:希臘神話中生著羊角及羊蹄的半人半獸神)雕像,他竟然敢于向被尊為太陽神與藝術之神的天神阿波羅發起挑戰,比試誰的奏樂技巧更勝一籌,落敗后被判將身上的皮活生生地剝去,雕塑描繪的正是他被懸吊在松樹上,等待接受懲罰的情景。
《戲鵝的小孩》(l'Enfant à l'oie)刻劃了一個天真活潑的男童和一只白鵝玩耍的形象。頑皮的小孩緊摟白鵝,面帶微笑,洋洋得意;而被捉弄的白鵝則直蹬雙腿,張嘴喘息,顯得無可奈何。雕刻家幽默地表現了小孩的生活情趣,出色地刻劃了小孩的體態和動作,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戴著常青藤花冠,拿著葡萄的邁納德》(Maenad crowned with ivy and grapes)。邁納德是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女性追隨者,她們喜好喝酒狂歡。她右手拿著一只盛滿葡萄的高足碗,說明她是酒神的侍從,左手橫在腰間好像拉著衣服,有一只山羊頭,那不是一只懷中抱著的山羊,因為她的衣服沒有相應的
隆起,倒像是一件保留著羊頭的羊皮披肩,一頭拴在她右肩的衣服上,然后從左方環繞身體一周,被她用左手在叉腰間輕輕拉住。她的右腿微微彎曲,重心放在左邊,這是典型的古希臘雕塑特征。
這個雕塑《凡爾賽的狄安娜》(Diana of Versailles)。狄安娜(Diana),來源于古代拉丁姆地區的內米女神。后來與希臘神話中的阿爾忒彌斯混同,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與狩獵女神,不僅是森林和動物的保護神,而且還是植物和家畜的保護神,此外她還能使婦女多生子女,并能減輕她們生育時的痛苦。戴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這件作品是最著名的一件。雕塑表現戴安娜的梅花鹿跟隨著她,她的一只手正在從背著的箭筒里抽出一支箭。
《年老的半人馬被愛洛斯捉弄》(Old Centaur teased by Eros),17世紀意大利出土的文物。這件作品是公元前2 世紀的希臘雕塑的羅馬復制品,作于1-2世紀。半人馬是希臘神話中的一種性格溫順的動物,愛洛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小愛神,相當于羅馬神話里的小愛神丘比特。
《赫拉克勒斯和他的兒子忒勒福斯》,公元前1-2世紀羅馬帝國的雕塑。忒勒福斯在特洛伊戰爭中是支持特洛伊的一個城邦國家的國王。
古希臘著名哲學三巨頭,西方哲學的奠基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有些類似中國的孔子(比蘇格拉底還要早幾十年),他也沒留下自己的著作,也是他的學生們代為整理的(有點像論語)。柏拉圖是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圖的學生。而亞里士多德又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家庭教師。
羅馬復制品,《蘇格拉底》
《三美圖》(The Three Graces)。可能作于公元2世紀,一件希臘雕塑的羅馬復制品。按照教皇保羅五世(Pope Paul V)的要求,1609年,Nicolas Cordier 對這組群雕進行了很大量的修復工作。盧浮宮1807 年收購。這尊三女神雕塑人體比例勻稱,肉體豐腴,人物動作輕松自然,沒有嬌柔做作。相互搭肩的形式將三人連在一起,對立統一,變化、和諧,形成一曲美妙的韻律。連著大理石都有了溫潤滑膩的感覺,真是天使下凡。
《跳舞的薩梯》這尊薩梯雕像是羅馬時代的復制品,其原型是公元前二世紀的一組青銅群雕,薩提一面跳著舞一邊走向對面坐著的寧芙(Nymphe)邀舞,寧芙是少女摸樣的仙女們。
薩梯又是低級牧神,有半人半羊之說,但他們并不是人頭馬那樣上下半身分開,而是長著山羊耳朵、山羊尾巴以及山羊陰莖的人。薩梯有著孩童般純真的笑容,行動敏捷,勇猛無畏,不懼任何來敵,渾如大自然的精靈,他們能用長笛吹奏出師法自然的樂聲,時而像風雨瀟瀟,時而如飛瀑清靈,時而酷似鳥鳴秋秋,時而奏出歌唱般旋律直抵人心。
《沉睡的海爾瑪弗狄忒》(Hermaphrodite endormi)
這具女子的軀體顯得如此柔弱無力,但參觀者繞雕塑走一圈,就會發現其男性生殖器清晰可見,其造成的夸張效果令人驚訝不已。描繪優雅體態的身體曲線、精心雕刻的臉龐及身體裸露部分都是普拉克西特利斯作品的真實寫照。注意看這床墊,那么柔軟、那么富有彈性,四個角幾乎就要翹起來了!似乎輕輕一按就會凹陷下去,在這里沒有“看到”大理石的痕跡!而它其實就是硬邦邦的大理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卻又是那么巧奪天工!
《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更確切地說,是《米洛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米洛島是1820年雕像被發現的小島),是古希臘最后一批偉大藝術作品的原型之一。
酒神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宙斯與一名凡間女子塞墨勒的兒子,唯一有凡人血統的正式神祇,眾神中最接近人類的一位,就是好客的酒與狂歡之神。他象征著非理性、放縱和激情。他發明了葡萄酒,并推廣了葡萄的種植。酒神狄俄尼索斯具有雙重性格,能給人帶來歡樂和迷醉,但又殘忍和易怒,就像酒一樣。
《沉睡的阿里阿德涅》,據希臘神話傳說,本是生活在克里特島上彌諾斯神的女兒。因她為幫助英雄忒修斯逃出迷宮而給了他一個線團,忒修斯在殺死了彌諾陶洛斯后,也把她帶走,兩人來到那克索斯島。可是英雄趁她酣睡之際,悄悄離開了她。畫上正是阿里阿德涅在島上酣睡時的恣態。
《林神與蕩婦》作者雅姆·普拉迪耶,1834年 大理石雕 高1.28m 寬1.12m 厚 0.78m 1980年收藏
以下沒找到相關資料。
17號展廳又叫Salle desCaryatides。Caryatides意為“女像柱子”,這是因為17號展廳盡頭有一座用女性雕像做柱子的裝飾墻而得名。這個裝飾墻面,是由十六世紀法國著名的雕塑家、法國文藝復興雕塑的代表人物、盧浮宮的內部裝飾設計師—— 讓·古戎 (Jean Goujon)的作品。
《楓丹白露的狄安娜》是樣式主義雕塑的代表人物、意大利雕塑家切利尼創作于1544年的青銅浮雕,是其浮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雕像正中是一個探出雕刻畫面的鹿的頭部,女神狄安娜身體向外扭轉著斜臥在下,背景充斥著各種動物形象作為裝飾,也體現狩獵女神的身份。這幅青銅浮雕鑲嵌在摩里安階梯的墻上,浮雕上方是咖啡廳,走下階梯,就到了米開朗基羅長廊。
31號展廳是一個大的中庭,叫斯芬克斯庭院 (Core du Sphinx)。
中間鋪設了巨大的地毯,上面的圖案非常漂亮。
四周墻跟處陳列許多石雕,因時間關系,沒有仔細觀摩。突然發現這里也有《赫拉克利斯和他的兒子忒勒福斯》!哪一尊是真品?
圖示的長廊展廳。叫Galerie Daru。
這個展廳的兩個重要的展品,都是伯吉斯家族的收藏 (Borghese collection),他們分別是伯吉斯的角斗士和花瓶。
《伯吉斯的角斗士》(Guerrier Combattant)創作于公元前1世紀,是希臘化時代末期的杰出雕像作品。這尊雕塑曾收藏于意大利波爾格塞家族別墅作為私人藏品,隨后被拿破侖于1807年獲得。
作品刻劃的是一個正在進行格斗的斗士的瞬間動態,隨時準備抵擋對手的攻擊,而對手處于較高位置,很可能是一位騎士。可以注意到,其前伸的左手握有盾牌皮帶,右手所執的劍柄球飾則是十七世紀修復的部分。斗士以盾牌保護自己免受對手的進攻,蓄以反擊之勢;他的動作為塑造雕像的空間劈開了一道有力的對角線。
這尊雕像屬于極少數帶有簽名的原作。在樹干上,你可以看到以希臘文寫就的銘文:以弗所的阿加西亞斯,多斯德奧斯的兒子所作。
Borghese Vase花瓶。 這個名稱的來源并不清楚,是一種“所謂”(so-called)的稱呼。這個巨大的花瓶是1569 年從原凱撒大帝的莊園Horti Sallustiani 出土的,制作年代約為公元前40–30 年。 花瓶上雕刻的,是酒神狄俄尼索斯 (Dionysus)和他的隨從一同在和著音樂喝酒起舞玩樂的畫面。
A展廳是在拿破侖三世下令修建的。在金字塔建成之前,曾經被當作德農館的入口使用,而現在則是雕塑館和古羅馬館之間的過渡展廳。
這個大廳的天花板與其他大廳的天花板明顯不同,它不是單色而是由紫色和白色構成的色塊曲線。高大的石柱使整個大廳很有空間感和立體感。
《Braschi的安提諾烏斯》(Braschi Antinous)。 這個身材勻稱的美麗少年是安提諾烏斯,他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117至138年在位) 的同性愛人。130年時被提到溺水而死,但真正死因不明。他死后哈德良十分痛心,下令讓工匠大量制造他的雕塑和頭像,放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里。
《士麥那的朱庇特 (希臘名為宙斯)》(Jupiter of Smyrna)。朱庇特的希臘神話名就是萬神之神——宙斯。而他右手中拿著的,就是閃電。
古希臘的九位謬斯 (Muses) 女神之一的泰麗亞(Thalia),因為她的右手中拿著一張面帶笑容的面具,左手拿著一卷劇本。
《垂死的塞內加 (Dying Seneca)》。塞內加,是古羅馬時代著名斯多亞學派哲學家、悲劇作家。曾任尼祿皇帝的導師及顧問,62年因躲避政治斗爭而引退,但仍于65年被尼祿逼迫自殺。這件作品用墨綠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和許多的古羅馬雕塑不一樣,人物是有眼球的。人物的面部表情絕望,右手前伸,雙膝彎曲,仿佛是在請求寬恕。
這個雕塑的主人公是羅馬神話里的神后——朱諾 (Juno),朱庇特 (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的妻子。她是女性、婚姻和母性之神,集美貌、溫柔、慈愛于一身。被羅馬人稱為“帶領孩子看到光明的神祇”。她的地位相當于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的妻子—赫拉(Hera)。
《阿塔蘭特》(Atalanta)。這個女子的上身前傾,左腿著地,右腿提起;收在胸前的右臂與向后的手臂相對,表現出奔跑時手腳的交替動作。她的身體幾乎懸空,僅左腳尖支撐地面。貼著大腿的樹根支撐著雕像的重量。
守墓石獅,約公元前380年,大理石,高105厘米,寬160厘米,1824年入藏盧浮宮 。
古希臘人喜歡采用動物或怪獸來標示陵墓。獅身女面帶翼的斯芬克斯是公元前6世紀最常見的墓葬裝飾物。獅子也很早就被用在了墓葬習俗中。另外,傳說中的獅子是圣殿的守護者。公元前5世紀時獅子裝飾一度消失,公元前4世紀陵墓中的裝飾動物形象開始多樣化。多伴隨狩獵場景出現或作為權利與力量的象征狗、公牛、豹子等。在阿提卡本地,獅子最常見的陵墓守護者。
《狄俄倪索斯》(Dionysos)。這件公元2 世紀的雕塑,高達2.08 米。來自意大利。
狄俄倪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酒神,他是宙斯的兒子,在葡萄豐收的時節為人們帶來歡樂,相當于羅馬神話中的酒神巴克斯(Bacchus)。由于“神賜給希臘人三種食品:小麥,橄欖和葡萄”,所以她是希臘人最喜歡的神之一。
《中丘比特箭的寧芙》(La Crainte des Traitsde l'Amour),作者:Jean-Louis Lemoyne (1665–1755)
這尊紅色斑巖和金屬底座合成的雕像是紅衣主教馬薩林的收藏品。密涅瓦是智慧女神、戰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相對應于希臘神話的雅典娜。
米開朗基羅長廊左側有樓梯,叫莫麗恩樓梯(Escalier Mollien)。可通向二層的莫麗恩廳(Salle Mollien),即通往《蒙娜麗莎》展廳的地點。
米開朗基羅廳長廊 (Michelangelo Gallery)。這座展廳收藏了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杰作,17世紀巴洛克早期風格的作品,和18、19世紀卡諾瓦 (Canova) 和巴托里尼 (Bartolini) 的新古典主義杰作。
首先我們看到的,就是米開朗基羅的兩座雕塑——《垂死的奴隸》和《反抗的奴隸》。
《垂死的奴隸》(I'Esclave Mourant)。這是位具有俊美外貌的年輕人,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臉部表情安詳平靜,兩眼緊閉,仿佛不是在迎接死亡,而是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表現出一種完全接受命運安排的妥協。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男子的面部表情已經絲毫看不出痛苦的痕跡了,已經向命運低頭。
而旁邊這座《反抗的奴隸》(I'Esclave Rebelle)則截然不同。這名雙手被反捆在身后的奴隸,正在努力地扭動身體企圖掙脫。他臉部流露出憤恨與不平的表情,頭部轉向左,上半身45度向右扭轉,而盆骨則轉向左側,與肩部形成直角,展現了身軀在瞬間奮力地扭動的姿態。他像是在做最后的掙扎與反抗,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意志。
在這兩座雕塑旁邊,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詹博洛尼亞(Giambologna)的作品《飛翔的赫耳墨斯》(Flying Mercury)。這是一件復制品,原作收藏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巴杰羅美術館。
《寧芙與蝎子(Nymph with scorpion)》,高度0.9米。作者巴爾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
看見那蝎子嗎?寧芙卻不動聲色!
卡諾瓦作于1793年的《愛神吻醒普塞克》,高1.55米,寬1.68米。講述的是愛神丘比特的母親維納斯妒忌普賽克的美貌,尋求種種磨難欲將普賽克至于死地,最終普賽克終于中了魔法昏死之實,被趕來的愛神丘比特深深的一吻而吻醒的故事,雕塑極為精致,感人至深。羅馬神話中,維納斯女神的最小的兒子丘比特和
賽姬是一對戀人,因為某些原因,賽姬被限制不能去看丘比特的容貌。有一天賽姬實在忍不住了,趁丘比特入睡時偷看了他一眼。丘比特的母親維納斯為此大怒,她讓賽姬中魔法昏死過去,只有丘比特的愛之吻才能讓她蘇醒。這座雕像就是表現丘比特展翅降臨、輕抱起賽姬親吻的那一剎那,兩人柔軟平滑的身軀相擁成X形,那深情又優美的體態,感人至深。
瑪麗亞.巴貝里尼--朱利亞諾(Giuliano FINELLI 1601/1602~1653年)
這位女士是教皇烏爾班八世的侄女,在1621年22歲時死于分娩,這是一批死去的巴貝里尼家族成員肖像之一。這位雕塑家據說是貝爾尼尼的學生或是合作者,且因為貝爾尼尼妒忌他的才華,兩人就分開了,而貝爾尼尼也不曾再招到有如此天賦的雕塑家。衣領的蕾絲花邊雕刻得如此精細、逼真!。
《阿波羅戰勝巨蟒》
阿波羅是宙斯的兒子,但不是宙斯妻子赫拉的兒子,赫拉很生氣,讓皮同去害阿波羅母子三人--從母親懷孕開始害、阿波羅還有一位孿生姐妹。吉人自有天相,阿波羅成功降生、成功長大,最后上門尋仇,且大仇得報。巨蟒就是皮同。
《蒙面的女人》安東尼奧.科拉迪尼(Antonio CORRADINI 1668~1752年)站在這座雕像前必須屏住氣息,擔心拂動她的衣衫而冒犯她。石雕竟然如此透明!
《皮亞特.斯泰奇尼墓碑》打動人心。墓碑上的男孩頭像是墓碑的主人,他的母親在墓碑前抱著他的頭像哭泣,墓碑旁的個小天使也在哀傷地抹淚。
《迪爾克》(Dirce),作者巴爾托利尼(Lorenzo Bartolini,1777-1850)。作于1834年 。
由于時間關系,北歐部分割愛了,上二層參觀繪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