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國家博物館之12古代中國-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的新階段。無論是隋唐前期的鼎盛局面,還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的社會變革和發展轉折,其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均為前代所無法比擬。


      隋朝的統一--公元581年,外戚大丞相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滅南方的陳朝,統一全國,從而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后期,賦役繁重、刑罰苛酷,社會矛盾加劇,各地反隋武裝暴動蜂起。618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隋王朝統治結束。隋朝雖然立國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父母有新的建樹,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統治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經濟、文化方面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局面。

       隋文帝楊堅像,據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卷》摹繪。文帝楊堅(公元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杰出政治家。他統一全國,采取一系列打擊豪強地主和鞏固統一的措施,減輕民眾賦役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對加強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的聯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大運河開通后,隋煬帝曾三次從洛陽乘龍舟至江都考察。他還在運河邊上廣植柳樹,并順便賜柳樹“楊”姓,此后才有了“楊柳”之稱。


籠冠陶俑 隋 1956年湖北武漢周家大灣241號隋墓出土。高65厘米.此俑褒衣博帶,頭戴籠冠,足穿舄,雙手抬至胸前。籠冠本為武官之冠,然隋時已非武官專用,皇帝的近臣等皆配戴。


彩繪騎馬女陶俑   隋 。1956年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桂子山出土。女俑頭梳雙髻,左手牽韁繩,右手作握鞭狀,騎于馬上,形態生動逼真,不失為藝術珍品。


安濟橋(趙州橋)石欄板  隋 。1953年修復安濟橋時從橋下淤泥中發現。長方形,兩面雕龍。正面雙龍周身鱗甲,身體相向似鉆穿欄板,頭相背,前爪互推。背面兩龍相對而馳,身體絞纏,后肢撐地。此類欄板,石質青白,龍的形態生動有力,根據其造型風格及《石橋銘序》“其欄檻華柱,斵龍獸之狀,蟠繞拏踞,睢盱翕歘,若飛若動”的描寫,被認為是隋代安濟橋的原物。

正面



反面


金扣玉杯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高4.1厘米 口徑5.6厘米 底徑2.9厘米盛水器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這位九歲的女孩名叫李靜訓,既是北周、隋代顯赫的李氏家族的千金,又是北周宣帝與皇后楊麗華的外孫女,也是隋文帝楊堅與獨孤皇后的曾外孫女,是一位地道的金枝玉葉、帝胄王孫。

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口沿鑲金帶一周,通體光潔無紋飾。柔和的玉質、凝練的造型使得這件玉器雖小卻顯得高貴典騅、氣宇不凡,成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嵌珍珠寶石金項鏈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長43厘米 重91.25克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項鏈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項鏈上端正中為圓形,內嵌凹刻一花角鹿的深藍色垂珠。項鏈下端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鑲嵌一塊晶瑩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左右兩側各有一圓形金飾,上鑲嵌藍色珠飾,周緣亦各鑲嵌珍珠一周。雞血石下掛一心形金飾,上鑲嵌一塊長達3.1厘米,極為罕見的青金石。整條項鏈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雍容華貴,堪稱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


折疊金手鐲 

長徑7厘米 短徑5.5厘米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 這對精巧的純金橢圓形手鐲,每個分4節,節兩端嵌珠,半球形,透明無色。各節以方形嵌青綠色玻璃珠的小節相連。開口為鈕飾,一端花瓣形扣環,上嵌小珠6個,另一端一鉤,鉤端亦嵌一珠。鉤及環端為活軸,可自由開合。

高足金杯 高5.7厘米 口徑:5.7厘米 重:49.4克 酒器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此金杯為大口,口沿外翻,上有凸弦紋一周,系用一圓環焊上。其下為高足,中空,作喇叭狀,足柄及底緣亦各有焊上的凸弦紋一周。足柄上端先粘焊一圓片,然后再焊合于杯身。


白瓷龍柄傳瓶   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腹徑6.3厘米。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兩瓶雙腹相連,兩側堆塑龍形柄,雙龍口銜瓶口。器施半截白釉,開細碎紋片。底刻銘“此傳瓶有並(并)”,故有“傳瓶”之稱。


白瓷雞首壺  隋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西安西郊梁家村李靜訓墓出土。高27.4厘米、口徑5.9厘米、足徑7.1厘米。肩部前置雞首流,作昂首鳴叫狀,后為龍形柄,龍俯首銜口沿。肩部置對稱環式耳,作雙瓣重合狀。體施半截白釉,有細小冰裂紋。器造型挺拔秀美。雞首壺始見于三國時期,兩晉、南朝時期多見,多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雞首壺器身較小。南朝至隋代,壺身修長,頸部變細,柄加長。雞首壺至唐代以后漸漸消失。

隋朝后期,賦役繁重、刑罰苛酷,社會矛盾加劇,各地反隋武裝暴動蜂起。618年,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政變,隋王朝統治結束。隋朝雖然立國只有38年,但在政治制度方面有新的建樹,建立起了一整套嚴密的統治機構,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經濟、文化方面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杰出的政治家。在其統治的貞觀時期(公元627--649年),他革新完善制度;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完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堅決抵御突厥的侵擾,采取開明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促進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及與周邊鄰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彩繪陶馱物駱駝  唐 貞觀十七(公元643年)


昭陵六駿,仿品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于陵前。

  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原祭壇東側第一駿——“特勒驃”,平宋金剛時所乘。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里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東面第二駿——“青騅”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唐太宗給它的贊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東面第三駿——“什伐赤”。“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它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唐太宗贊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西面的第一駿——“颯露紫”,色紫燕,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馬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這件浮雕再現了丘行恭為戰馬拔箭的情景。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原件于1918年被當時我國的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西面第二駿——“拳毛騧(guā)”,這是一匹毛作旋轉狀的黑嘴黃馬,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自這場戰爭后,唐王朝統一中國的大業便宣告完成了。唐太宗為之題贊:“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此馬黑嘴頭,周身旋毛呈黃色,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縣)刺史許洛仁在武牢關前進獻給李世民的坐騎,故曾以許洛仁的名字作馬名。后人或因馬周身旋毛卷曲,又稱“拳毛騧”。一般認為,馬身若有旋毛是賤丑的,但此馬矯健善走,蹄大快程,貴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計毛色,不嫌其丑,善識駿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認為, “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漢文在《北史》中稱為“權于麾國”,在隋唐古音中語音對譯極為類似。所以,“拳毛”的標準譯名應源于“權于麾”。由此可見,“拳毛騧’,可能是從“權于麾國”來的或者是一匹與“權于麾國”種馬通過人工雜交方式培養出來的大良馬。 

  原件于1918年被當時我國的古董商盧芹齋以12.5萬美元盜賣到國外,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西面第三駿——“白蹄烏”,平薛仁杲時所乘。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步輦圖》卷,唐,閻立本作,絹本,設色,縱38.5cm,橫129cm。

此畫面描繪的是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身穿窄袖錦袍的松贊干布使臣祿東贊向唐太宗請婚的生動場面。


彩繪陶戴幃帽女騎俑(唐顯慶二年,657年)。1972年陜西禮泉張士貴墓出土。整件器物造型生動、線條流暢、題材特別,是對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映襯了馬上女子的時髦和秀美。


紅衣舞女壁畫(唐顯慶三年,658年)。1957年陜西西安執失奉節墓出土。舞女頭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著紅白長褶裙,手執披帛,舒展雙臂,緩步起舞,表現的是唐代“巾舞”的形象。執失奉節,字履貞,官至常樂府左果毅都尉,貞觀二十一年曾跟隨畢國公阿史那社爾平參與平定龜茲戰役(昆丘道行軍)。其父執失思力,原為東突厥執失部酋長,后歸降唐朝,封左驍衛大將軍,并娶唐高祖之女、唐太宗之妹九江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封安國公。此后多次隨軍征戰,先后大敗吐谷渾、吐蕃、薛延陀。


玄奘題名石佛座(唐龍朔二年,662年)。1956年陜西銅川玉華寺遺址采集。臺座側面刻有“大唐龍朔二年三藏法師玄奘敬造釋迦佛像供養”共20字。石佛座所在的玉華寺本是唐的一處行宮,永徽二年廢宮為寺。顯慶(公元659年)四年十月,玄奘自請離開長安進住玉華寺譯經,直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在此圓寂。


“翟那寧錯母康波蜜提”墓志磚(唐麟德元年,664年)。新疆吐魯番出土。此為中亞康國人的墓志,既仿效了漢文直書,又保持了西域從左到右的書寫習慣。

彩繪釉陶文吏俑

唐·麟德元年(664年),1972年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此俑頭戴平巾幘,容貌清秀,有髭須。身穿寬袖外衣,領、袖與下襟均飾織錦花邊,外套桶襠衫,下著白色裳,寬腿褲,腳穿高頭履。衣冠全部影繪貼金,再現了唐時期班上文官的風貌。墓主鄭仁泰參加過李洲的晉陽起兵和唐太宗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曾為涼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將軍,加上柱國,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吹排簫樂伎壁畫(唐總章元年669)。1956年陜西西安李爽墓出土。李爽在玄武門之變前曾在齊王李元吉府上任典簽(掌宣傳書教,從八品下),后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守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書,正三品)。永徽年間擔任御史大夫時,曾揭發權臣褚遂良的貪賄行為,看來骨頭還是蠻硬的。


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唐 神龍二年(706年),1958年陜西西安韋泂墓出土。馬球運動風靡唐代宮廷與民間。這項運動一般分為兩隊,每人騎馬執鞠杖爭擊一球。球場置球門,以杖球入門為勝。這組陶俑手中的木質鞠杖已朽失。



此組陶俑遠不及我在巴黎16區離鐵塔不遠處的集美博物館看到的一組六件彩繪陶打馬球女俑生動。

顏色鮮艷,造型生動,看到的時候覺得眼前一亮。馬匹肥碩,身姿矯健,皆作騰空狀,馬尾被束著,揚在空中。女子們束發成單髻或雙髻,身著胡衫、長褲和靴子。她們騎在馬上姿態各異,或側身,或前傾,一手牽著韁繩,一手作握桿擊球狀。


1957年陜西西安唐開元十一年(723)右領軍衛大將軍鮮于廉墓出土的幾件頂級陶俑:

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駱駝昂首挺立,馱載5名漢、胡成年男子。胡人居中,為舞者,其余4人圍坐演奏。此俑巧妙地夸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三彩胡服牽馬俑。頭戴幞頭,微向左側偏轉,神情泰然,異常生動。身穿淺黃色翻領窄袖袍,中腰束帶,為唐代風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傾,雙手高低錯落,體態逼真。


三彩釉陶胡人騎臥駝俑。此俑以寫實風格塑造了一胡人騎于臥駝上牽韁起身的瞬間形態。駝首高昂為唐代駱駝雕塑的典型特征。


三彩釉陶三花馬 高54.6厘米,首尾長54.5厘米,馬頭向左側視,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馬鞍上披著深綠色絨毯狀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絡綠色革帶。胸前的帶上飾有金鈴,金鈴間飾有黃點的藍色流蘇;鞍后皮帶兩側各飾杏葉形垂飾5枚,革帶交結尻上,交結處飾有杏葉形垂飾4枚。頭上轡飾俱全,嘴角兩側帶有角形鑣,口銜勒,籠頭上的裝飾與胸股裝飾相同,皮帶飾黃色花朵。


綠釉陶男俑。這對俑被認為是參軍戲俑。參軍戲以說白為主,詼諧戲謔,在唐代非常流行。


牽駱駝黃釉陶俑。


三彩鎮墓獸




描金石雕武士俑(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1958年陜西西安楊思勖墓出土。兩俑均系大理石質,有貼金,多剝落。均立在方形座上,頭戴幞頭,身著圓領寬袖長衣,腰束黑帶,前襟撩起掖于帶內。下著袴,足穿黑靴。其中一俑雙手胸前抱擁一套兵器,腰間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間左右佩帶兵器,但右手于胸前執一桿形物,因上下均殘,究系何物不詳,左手撫劍。從兩人的裝束和佩帶物來看,應是墓主的侍從。墓主楊思勗,唐玄宗時期的親信宦官,早在玄宗為臨淄王時,就追隨參與了誅滅中宗皇后韋氏的宮廷政變。玄宗即位后,楊屢總兵權,殘忍好殺,以軍功官至一品。


便服男陶俑。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1958年陜西西安楊思勖墓出土,高52.5厘米

唐朝受外來文化影響,男子服裝一改褒衣博帶、高冠革履的傳統樣式,而把頭戴幞頭、身著圓領袍服、腳穿高制靴作為最流行的著裝,稱之為“常服”。除了重大典禮活動外,上自皇帝貴族,下至百姓奴姆,都著此裝束。此俑即著常服。其基本形制是圓領、窄袖,襟已沒有邊緣,長及于足部或膝下,穿著者的高低貴賤主要靠袍服顏色來區分,或以紋飾、佩飾、質料來分別等級。中唐以后,服式漸寬松,以大袖寬身袍服為常式。唐代樓頭、袍、靴等服制影響到了宋代、明代,對朝鮮、日本的服飾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嵌螺鈿花鳥人物紋青銅鏡,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 照面用具 1955年河南洛陽澗西唐墓出土 直徑23.9厘米 圓形,圓鈕,紋飾華美,以螺鈿鑲嵌而成,螺片光澤瑩潤。鏡鈕上方正中位置是一棵花樹,右邊樹梢上懸一輪明月。鈕兩側各有一位身著寬袍大袖的男子坐于樹下,他們伴著清風明月、落英繽紛、禽鳥啾啾,一人彈阮,一人把酒欣賞。執杯人面前有一盆一壺,身后立有侍女。在鈕的下方,山石、水池錯落,并有禽鳥起舞。螺鈿人物的衣飾、禽鳥的羽翼刻畫細致清晰。鈕上所嵌螺鈿已失。

螺鈿鏡是唐代特種工藝鏡,即在青銅鏡的背面用漆粘貼螺蚌貝殼薄片,然后打磨刻畫出各種紋樣。螺鈿鏡流行于盛唐及稍晚時期,


《多寶塔碑》拓片 顏真卿 書 唐 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


《玄秘塔碑》拓片 柳公權 書 唐 會昌元年(公元841年)


《苦筍帖》卷  唐 懷素 書

絹本,墨跡,草書,縱25.1厘米 , 橫12厘米 ,2行,14字,無年款。兩行十四字:“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說:“剛挖了些苦筍,摘了些新茶,口感特別好,你趕快來。懷素敬上。”。從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筆。盡管筆畫粗細變化不多,但有單純明朗的特色,增強了結體疏放的感覺,與其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狂草書勢相得益彰,《苦筍帖》是 懷素傳世書跡中的代表作。 


《五牛圖》 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令各異的牛。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鐘;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歷、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乾隆在畫中的題詩是“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象間;舐龁詎唯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金剛經》卷首《釋迦說法圖》版畫,原物1900年發現于甘肅敦煌莫高窟,現藏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該經由王玠出資雕印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確切紀年的印刷品。其版畫、經文精美,足見刻印技術已相當成熟。


秘色葵口瓷碗  唐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 高7.1厘米、口徑25厘米,底徑10.5厘米。1987年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地宮出土。

敞口,折沿,收腹,平底,底部留墊燒痕。造型簡潔,通體素面無紋,釉質勻凈,肥潤晶瑩,深沉雅致。外壁不黏貼著出土時的包裝殘紙,尚存唐代仕女形象。法門寺相傳始建于東漢,唐時建有護國真身寶塔及地宮,供養佛指舍利。地宮中的許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為貢瓷的越窯精品,屬宮廷專用。在地宮出土的《衣物帳》上明確記錄“……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此碗為這批秘色瓷器之一。


錢鏐鐵券。唐 乾寧四年(897年)

錢鏐(852—932年),吳越國的創建者,杭州臨安(今浙江臨安)人,曾任唐振海、鎮東節度使。這是唐昭宗賜給錢鏐享有“死罪免死”特權的鐵券。


緋紅地連枝葡萄紋綾,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

鎏金立鳳植物紋銀飾

1982年青海海西州都蘭熱水吐蕃墓出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目前正在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展出,是一木制容器上的鎏金銀片飾,出土時已被壓碎,經過對容器的復原,整理出若干件成型鎏金銀制片飾。


花釉四耳瓷罐 盛器  高38.3厘米、口徑16.1厘米

此罐器渾厚豐滿,施黑釉,黑釉上的幾塊藍斑紋,藍中閃白,飄忽不定,自然流淌,這種花釉瓷有“唐鈞”之稱。唐代花瓷的成功燒制,為宋代鈞窯的出現及花釉制品的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青釉褐彩詩句瓷壺 盛器 1983年湖南長沙望城出土 高19厘米、口徑9.5厘米、底徑9.5厘米。敞口平展,頸較長,短流,腹作瓜棱形,弓形鋬,平底。青釉,流下腹部有褐彩題詩:“去去關山遠,行行湖地深。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

三彩釉陶方柜 唐 明器 1955年陜西省西安市唐墓出土 高13.5厘米、長16厘米、寬12.1厘米。

  該器仿照日常生活中的方柜,用于隨葬,是三彩制品中少見的器物。

白瓷硯 唐 文具 1957年河南省陜縣唐墓出土 高7.2厘米、徑14.8厘米。

  此硯圓形,硯面突出、無釉,以利研磨,周圍是一圈存儲墨汁的凹槽。硯底部由21個獸蹄形組成鏤空圈足,因這種形制好似古代四面環水的辟雍,故名“辟雍硯”。

白瓷蓮瓣座燈 唐 照明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陜縣唐墓出土 高30.5厘米

  戰國秦漢時期多用銅燈和陶燈,魏晉以后,瓷燈開始流行。北朝時期(公元42O~581年)的白瓷,白中泛青,尚處于初級階段。唐代的白瓷生產技術明顯提高,這件白瓷燈臺原料優良,工藝講究,釉色瑩潤光潔,通體白玉般的色澤使造型更顯穩重。


花釉澆壺 唐 1956年河南省陜縣劉家渠唐墓出土 高30.9厘米、口徑6~10.6厘米、底徑9.1厘米

青瓷葫蘆尊 唐 盛器 1956年河南省陜縣唐墓出土高17.6厘米、口徑2厘米、底徑7.4厘米

  該器呈葫蘆形,造型別致,釉色晶瑩。


藍釉陶驢 唐 明器 1956年陜西省西安市小土門出土 高23.5厘米、長26.5厘米。

  陶驢全身施藍釉,鞍韉勒飾俱全。形態生動,雖未提腿揚蹄,但它那昂首的姿態及抖擻的精神,似乎正引頸長嘶,備鞍待發。 最為珍貴的是它全身施藍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黃、綠、白三種釉色最為常見,藍釉器則少見,藍釉俑就更少。藍釉出現于盛唐時期,其氧化呈色金屬主要是鈷。唐三彩中藍釉的出現,是此后中國瓷器使用青花釉料的先導。

  最為珍貴的是它全身施藍釉。在唐代三彩陶器中,黃、綠、白三種釉色最為常見,藍釉器則少見,藍釉俑就更少。


黑釉三彩馬  唐 高66.5厘米 長84厘米 1972年河南省洛陽關林出土。四足挺立,頭頸上昂,眼視前方。全身黑色,唯馬面、鬃、背、尾、蹄為白色,間施醬黃色花斑,馬鞍韉為綠、黃、白三色相間,背墊褐色釉的革帶為飾,革帶系綠色或棕色的圓形騎馬浮雕垂飾15枚。在唐三彩中實屬罕見,是文獻中"龍種神駒,四蹄踏雪"的藝術再現。并且膘肥雄渾,造型雄健有力,鞍韉俱全,體態雄健,氣勢雄偉,色澤質感及姿勢神態均取得了力與美的和諧統一,華麗的裝飾與黑色相配更加顯得醒目明快,處處都透出一種內在的、真實的美。


鎏金葵口三足獅子紋銀盤 唐 高6.7厘米,口徑40厘米 1957年陜西省西安市八府莊東北出土

盤作六曲葵花形,敞口,圓唇,淺腹,寬折沿,下有三足,呈卷葉形。盤心捶揲行獅,獅回首怒吼,頸披長鬣,尾部上翹,腿有肘毛。折沿亦飾捶揲花卉,共六組。紋樣皆鎏金。雄獅形象逼真,肌肉飽滿,孔武有力,姿態威猛雄沉,極好的表現了百獸之王不可一世的氣派。紋樣布局疏朗有致,盤心僅飾一獅,主題突出。捶揲技藝高超,充分顯示了盛唐工藝美術的獨特風格。


南禪寺在山西五臺縣西南。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但經后世多次修葺,是中國保留下來最早的一座木結構建筑。


佛光寺在山西五臺縣豆村。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中國僅存的唐代木結構建筑原作,以斗拱雄大、出檐深遠、屋頂平緩為其特征。

鎏金銀香囊 

熏香器 

1963年陜西省西安市東南郊沙坡村窖藏出土

直徑4.8厘米

該香囊由兩個半球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內裝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機環與外層球壁連接,小機環分別與大機環和香盂相連。使用時,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兩個同心圓機環的機械平衡,無論香囊如何滾動,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狀態,香料不會傾撒。香囊外殼通體透雕花鳥紋飾,不僅美觀,香氣也通過這些鏤空散發出來。香囊上有鏈條,上部有彎鉤,這樣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懸掛室內帳中。同出共4件,體形大小基本相同,應該是一個人或一個作坊制作的,年代至晚在8世紀中葉。


《簪花仕女圖》(摹本)由唐代周昉繪,是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標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畫中描寫的是唐代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說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本卷工筆重彩描繪簪花仕女五人,執扇女侍一人,點綴在人物中間有猧兒狗兩只,白鶴一只,畫左以湖石、辛夷花樹一株結束。


 琉璃釉獸頭 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城遺址出土


唐寫本《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唐 玄奘 譯,敦煌莫高窟發現




隋唐時期百姓的通行證“過所”,這是大唐九年(公元855年)越州都督府何尚書省發給日本僧人圓珍的過所。




鑒真(公元688--763年),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赴日傳法名僧。自公元724年(唐天寶元年),鑒真應邀東渡日本弘法,前四次因地方官阻擾和風濤險惡,都未能成行。第5次遭遇颶風漂流至海南島,并雙目失明。但他百折不撓,753年冬再次東渡,終于在次年3月抵達日本首都奈良。鑒真帶去許多佛教典籍和工匠,成為日本律宗始祖,在奈良建律宗的總本寺唐招提寺,并在醫藥、書畫、建筑等方面傳播唐代文化。(日本便利堂出版)



     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鎏金青銅銜門環鋪首 前蜀(公元891--925年)成都出土。墓主為前蜀建立者


孔雀藍釉陶三系瓶,閩(公元893-945年)1965年福州劉華墓出土。墓主是閔王王延鈞之妻。這件陶瓶的造型、釉色和腹部貼飾的紋飾都與在今伊朗發現的9-10世紀的伊斯蘭式樣的釉陶瓶相同,應該是波斯制品。


鎏金銅觀音造像。吳越(893—978年),1958年浙江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通高38.5厘米、底座寬20厘米、代光高 39.9厘米。造像上的觀音坐于假山之上,神態寧靜安詳,造型優美自然。觀音頭頂花冠,冠前正中為化佛,頭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側石座下置一凈瓶。身后圓形背光,外緣上、左、右各飾一火焰。這類觀音造像又被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以自然舒適的姿態坐于巖石上,表現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8世紀末的畫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觀音圖像的基礎上創作了水月觀音,以水、月、圓光、竹及思維相的觀音為主要元素。一級甲等文物,是罕見的五代銅制水月觀音造像。


白瓷茶具及陸羽像,五代(公元907--960年)傳河北唐縣出土。這是一套隨葬茶具明器。風爐和茶鍑是煎茶用煮茶器,茶瓶用于點茶;茶臼研磨茶末,渣斗亦稱唾盂,用來盛茶滓。


陸羽像

陸羽著有中國第一部關于茶的專業書籍《茶經》,自唐代后期起,陸羽被當作荼神供祭。


青瓷四系蓋罐  南漢(公元917-971年)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

高113.5厘米、寬58厘米、厚11.7厘米

1994年河北曲陽王處直墓出土

此像1994年被盜,1999年的最后一天其中的一塊終于浮出水面,當時是香港的一家藝廊委托佳士得拍賣行拍賣。經過努力,此雕刻成功索回。另一件由美國收藏家安思遠先生無償捐獻。至此,兩塊“海歸天王”安靜的待在國家博物館,供國人憑吊。兩位武士身材魁梧,四肢粗壯,膀大腰圓,表情十分嚴肅,瞪著的雙眼和倒立的雙眉露出一股威嚴的氣勢。

其一,武士戴著頭盔,這種頭盔在古代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兜鍪(dou mou)”,頭盔兩邊還有兩片翻起來像帽翅一樣的東西,這叫“頓項”,它和頭盔是一體的,主要起保護脖頸的作用。武士身穿鎧甲,在胸前兩側各有一個圓護,俗稱護心鏡。鎧甲外有披膊,好像披肩似的。雙手持一把寶劍,劍鋒向下,插在一朵蓮花上。此外在武士的肩膀上趴著一條龍,龍嘴里含著一顆寶珠,武士的腳下踩著一只梅花鹿。

其二,肩臥彩鳳,鳳含寶珠,腳踏神牛,神牛圖像栩栩如生。


白瓷枕  吳 大和五年(公元933年)


南唐(937年-975年) 顧閎中 繪《韓熙載夜宴圖》,原作藏故宮博物院


舞蹈陶俑 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1950年江蘇南京李昪陵出土,,墓主是南唐的建立者。


“都省銅坊”青銅鏡,南唐 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1957年安徽合肥姜妹婆墓出土。鏡背字款說明,此件產自官營手工業作坊“都省銅坊”,制作者是房宗。官府作坊的產品主要供貴族、官員和軍隊消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四川省博物館藏陶俑
【絢麗甘肅】絲綢之路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特輯-300年大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篇
唐朝名將-大將軍張士貴 DM
昭陵博物館
公元639年,唐太宗賜婚54歲的尉遲恭,他連忙下跪謝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万年县| 都江堰市| 桐梓县| 澜沧| 贵德县| 神木县| 溧水县| 塘沽区| 于都县| 会同县| 长宁县| 文化| 张家港市| 电白县| 潼关县| 西安市| 阳曲县| 山东省| 海宁市| 柘城县| 宁陵县| 永吉县| 沛县| 济南市| 石台县| 龙山县| 信宜市| 衡水市| 万全县| 井冈山市| 九寨沟县| 营山县| 阳曲县| 泾阳县| 甘南县| 象山县| 清河县| 固始县| 进贤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