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坐落于徐匯區汾陽路79號。汾陽路在過于屬于上海法租界的區域,曾經叫畢勛路 (Route Pichon)。原為法租界公董局某公董住宅,建于1905年。該建筑占地總面積5862平方米,建筑面積1496平方米,三層混合結構,為法國后期文藝復興式住宅,由于外墻基本運用的是白色,它現在也被稱為“小白宮”。
“小白宮”曾經出現在很多電影中,成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典場景。它吸取了西洋式古典建筑的形式,并且帶有濃郁的巴洛克風格,半圓弧的平臺,搭配同樣曲線的“寶瓶”護欄,具有強烈的雕塑性。
正南設左右雙抱露天大樓梯,弧形的回廊扶梯下,墩腳的“寶瓶”裝飾也是貫穿始終。平屋頂有漏空女兒墻。室內裝飾具有新藝術派風格。
這座法國宮殿式建筑,擁有一座融匯東西方文化的“海派花園”。“小白宮”不僅保留了西式花園水池的幾何外形,還吸取了中國園林的部分元素,設計了一座“水中島”,起到遮蔽、藏景的作用。小花園因地制宜,采用單側曲線設計,成為這座經典的園林式建筑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工藝美術博物館的草坪卻一直被很好地呵護著,正對著華麗的大露臺,修剪得精致而整齊。四周錯落有致的植物布局也顯出獨到的匠心,在露天大樓梯的兩側,間雜的玉蘭花,看似不經意,實則對整個建筑起到了完美的點綴。
抗戰勝利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在此辦公,是該組織在亞太地區的第一任辦公地。
解放初,中蘇友好協會上海分會入駐此地。1960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遷入。1963年,在陳毅同志的關心下,上海民間最優秀的工藝美術家相繼在此工作和傳藝,同時,還建立了工藝美術品陳列室。
2001年上海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在市文管委指導下對建筑進行復原修繕,設立博物館及專業創作室。
美國前總統里根、英國首相希思、拳王阿里、埃及總統夫人都曾來此參觀。
首先參觀博物館二樓。
綜合展廳。
鑲嵌地屏《洛波神游》
作品全部由天然材料制成,采用自然色彩不加填色,嵌工精巧,看不到縫隙,給人一種天然渾成的感覺。
象牙雕刻
在“小白宮”內展出的象牙雕刻品大致可以反映出上海牙雕的基本風貌。其中頗具代表性的館藏當屬周百均老師設計并領銜制作的《西廂和月》,以及顧國均老師的《天女散花》。
《西廂和月》
《西廂和月》以《西廂記》為題材進行創作設計,以上海特色細花山水雕技法展現出上海牙雕的藝術風格。作品選用整支優質象牙,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百鈞攜多名資深工藝美術師及技師,歷經三年精心設計,制作完成。
玉雕《釋迦牟尼誕生圖》
象牙雕刻《天女散花》
顧國均老師創作的《天女散花》,采用了中段優質料,制作期約為1年8個月。該作品利用原材料的天然彎度,表現出天女的婀娜身段,佐以鳳凰朝拜、花團錦簇,仙意十足。
象牙雕刻《千手觀音》
象牙雕刻《我們愛科學》
象牙雕刻《毛澤東》
象牙細刻《潯陽琵琶》
翡翠《五亭爐》
借揚州名勝五亭橋的造型制作,造型的端莊和做工的精致精到以及巧色的運用,是上海玉石雕刻的獨有特色。作品呈寶頂圓柱型,下方四足堅實,寓意天圓地方。其四端與主體相連的玉鏈,是在整塊玉料上雕琢而成;正面麒麟圖案和頂部的翠綠,是原料中的天然巧色。整件作品穩重有力,透出一種攝人的豪邁之氣。
漆器《伯牙鼓琴圖》
右側是懸掛的絨繡《孫中山像》,是以一幅黑白歷史照片為藍本創作,協調的色彩處理足以顯示出作者的精湛技藝。
絨繡《西斯廷圣母》
創作于1956年,曾參加1957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是現存為數極少的上海人物絨繡藝術品之一。該幅作品由現代絨繡工藝家劉佩珍創作,她開創上海絨繡之先,是中國早期著名絨繡藝人。
《香菇硯》
是海派硯刻風格創始人陳端友先生唯一一件未完成遺作。他一生治硯僅50余方,其中4方流于日本,其余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館,外界流傳極為罕見。凡制硯幾乎都是精品,雕刻精細至極而不失雅致。
《香菇硯》整件作品用料極其嚴謹,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布局有致,硯中香菇的刻制,深刻體現了陳端友寫實的精湛技巧,雖尚未全面完成,但清晰可見鮮明海派風格之脈絡。
3D全影投息展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變換一個展品,可以360度欣賞工藝作品,可謂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
館內呈現了諸多大師級的硯刻作品。上海硯刻始于明代,以造型雅樸,刀法剛健著稱?!昂E伞背幙坛星皢⒑?,經幾代藝術家的創造,形成寫實絕技與寫意意境相融的風格,使百年來的海派硯刻達到了絕高的境界。
玉雕《熏香爐》
硯刻《和平鴿硯》
硯刻《旭日東升》
硯刻《魯迅先生小像》
硯刻《和平鴿硯》
硯刻《枯竹硯》
硯刻《竹匾硯》
硯刻《扁豆硯》
硯刻《古瓶硯》
石雕《樹樁壺》
擺件《銀琺瑯燭臺》
金銀制品
瓷刻作品也是“小白宮”西廳的重要展陳品類。在光滑的瓷釉面上用錐針細鑿淺琢,極為不易。
瓷刻作品《山水薄胎皮燈》
作者朱榴生。瓷胎厚僅1毫米左右,薄可透光,能在其表面進行雕刻,技藝可謂絕高。如在內里點燈,畫中山水在光線的映襯下如同云遮霧障,深遂莫測,充滿詩情畫意。
瓷刻《列寧像》
博物館東廳
黃楊木雕
上海黃楊木雕刻始于20世紀30年代,徐家匯土山灣天主教堂開辦藝術工場,來自法國、西班牙等地的教師在此授課,使本埠藝人能以西洋雕刻技藝,刻出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國民俗情趣的場景。
黃楊木雕《獅舞龍騰》
黃楊木雕《拔蘿卜》
海派黃楊木雕的創始人徐寶慶,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從題材到形式都跳出了古人的束縛,作品生動可愛、經久耐看,開創了“海派木雕”的全新形式。徐寶慶也被尊稱為海派黃楊木雕的“祖師爺”。
《撐駱駝》我們叫跳八關。
漆器掛屏《萬壽山》
竹刻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當時 “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書畫金石,因而刻竹無不生動精雅,?!傲羟唷笔呛E芍窨痰囊淮筇厣跇O薄的竹青(即竹皮)上,作者運用各種刀法,將中國畫的筆法、意境準確地表達出來。
支慈庵先生是擅長留青竹刻的一代名家,他的竹刻技藝對現代江南竹刻精致、清淡、典雅風格的形成有較大的影響。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內收藏有他所創作的留青竹刻《和平頌》《西秦溪山行旅圖》等。
竹刻擺件《消夏妙品眼鏡盒》
《西秦溪山行旅圖》
依據宋代著名畫家范寬的同名畫作為范本進行藝術再創作,在薄薄一層竹青上細膩地表現原畫中的豐富層次和傳統水墨畫設色的技巧,典雅而富有詩意。
《和平頌》
《和平頌》將花、鳥、樹、石、水匯集一堂,層次清晰,質感強烈,深切表現出作者爐火純青的技藝和對中國繪畫的深刻理解。
牙雕《花樣寶寶 金蟾》
玉雕展廳
兩邊玻璃展柜全是玉雕作品。美不勝收。
上三樓。
漂亮的樓梯。
絨繡作品,是我們熟悉的油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派絨繡
絨繡是用彩色絨線在特制的網眼麻布上進行繡制的一種手工藝品。由于絨線本身沒有反光,具有毛絨感,繡品渾厚莊重、色彩豐富、層次清晰、形象生動、風格獨特。基本針法與我國傳統的打點繡針法(又名戳紗)相同。用有規則的斜針按網眼一格一針繡制,每針就是一個橢圓形小色塊。一幅絨繡少則幾萬針,多則須幾十萬針。繡制時,可自行拼色。它善于表現油畫、國畫、攝影等藝術效果?!〗q繡源于刺繡、高于刺繡。通過染色、劈線、匯色、色漸變、網點過渡、調色豐富畫面等工藝來表現。
一進門看到《毛澤東到安源》
近距離拍攝作品
編織
起源于明代的露香園的顧繡,題材多以名人墨跡畫稿為藍本,在理解原畫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采用繡畫結合的表現手法和雙面繡的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代色”,使作品散溢著濃濃的書畫墨韻,通過刺繡針法完美地再現了原作的意境。顧繡的選圖通常都是宋畫。而且顧繡的技藝十分神奇,通常刺繡都是用整根線來繡,而在顧繡的技法中,尋常的一根線可以分成16絲,每一絲又可分成16毛,用“一毛”繡成的顧繡其精妙程度令人稱奇。
顧繡傳承人蘇惠萍戴著老花鏡,坐在房間一角靜靜地工作。
《釋迦牟尼成佛圖》
“何氏”燈彩
第一個展廳是燈彩展廳。
十二生肖
玻璃制品,談不上精品。
燈彩工作室
玉器
有一個展室的小景布置得很有情調。
另外有一個酒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