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夕陽蕭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蕩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迭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在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璀璨明珠。
02、平湖秋月
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全曲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出色的旋律之一。
03、梅花三弄
琵琶曲《梅花三弄》乃湯良興根據同名古琴曲移植改編。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芳香、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在結構上采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更多地通過“傳神”也就是通過展現其精神氣質、意蘊來體現其審美意義和價值。
04、漁舟唱晚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首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05、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此曲細膩地描寫了王昭君對故國家園的思念,抒發了一種哀怨凄楚的情感,曲調婉轉細膩,纏綿惆悵。在彈奏上充分發揮左手推、拉、吟、揉及擻音、帶起等技法,在虛音、實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錯配合中,運用彈、挑、泛等單音與拉、推、輪指等連指的巧妙穿插,使旋律更顯委婉柔美,表現出“聲聲掩抑聲聲思”的情緒,表達了古代婦女受壓抑的內心痛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06、出水蓮
全曲旋律清麗、典雅;速度中庸、悠閑;演奏者右手以連托演奏的前倚音潤飾曲調,富有動力,同時還以不同的觸弦點彈奏造成豐富音色的對比:靠近岳山處,音色則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間彈奏,音色則柔美動聽。左手則發揮按弦的多種功能,重按3和6音時則升高為4和(b7)音。構成一種特殊的“軟套”(重三六);以上滑音產生后倚音,韻味悠長,又以重顫音偶爾點綴一下,色彩清淡。全曲不長,但卻以各種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出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
07、虛籟
琵琶曲《虛籟》又名《今夕》或《長夜吟》,劉天華作于1929年2月,虛籟即無聲。樂曲初起沉緩,后轉明朗,表達了作者對振興國樂的期望和對當時音樂局勢的疑問,抒發了作者胸中的浩然正氣,意境深遠。
08、惜瓊花
《惜瓊花》本是一首宋詞,曲子傳達出一種相思而不能相見的惆悵。回首昔日,歡宴難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樓上徘徊,歸思難收。凄惋動人,有余而不盡,將懷人思歸之情節序交替和情事變故中層層演繹出來。春光的艷麗,秋色的蕭索,那種恬淡和靜逸,讓我們的心靈可以永遠得到慰藉。
方錦龍——當代國樂大師
中國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樂器收藏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國樂“四大天王”之一,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中國琵琶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錦龍音樂工作室”藝術總監。從藝幾十年來,方錦龍代表政府出訪歐、美、亞、澳、非洲逾三十多個國家:在芬蘭“赫爾辛基世界藝術節”、日本“絲綢之路音樂會”、“奧地利傳統音樂會”、“法蘭西中國年”、“挪威中國節”等國際藝術交流中展示中國音樂;在國內外舉行了國樂巡回講學;策劃、指揮過多場民族交響音樂會。
方錦龍先生還成功地進行了五弦琵琶的改良,在理論和演奏技法上都有獨樹一幟的創新,被譽為“五弦琵琶之父”。他立足國樂、致力于傳統文化的承傳,被譽為“以無法為有法,惟獨秀于諸家”的民族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