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1186期)
省會,古稱“首邑”,清代也稱為省城,是一個省的行政中心,即省政府駐地。省會都是指一個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省會也往往是一個省的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城市,比如陜西的西安,江蘇的南京,甘肅的蘭州,河北的石家莊等。如果這個省有個非常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比如中國曾經的大古都之類的,那么此古都必是本省之省會,比如西安之于陜西,南京之于江蘇,杭州之于浙江等。
但有個省很特別。我們知道,中國有8大古都,其中包括河南省的歷史名城洛陽和開封等,但此城位列8大古都最末,為何力壓古都洛陽、開封成為河南省會?
(一)八大古都
做為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中國有許多古都。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即政府所在地。這個范圍很大,全國大概有200多座城市,比如許昌、成都、邢臺、邯鄲等都做過古都。但它們不能稱“大”,能稱“大”的古都,必須是中國歷史的主干王朝的都城,即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王朝,或者在中華全局范圍上,呈鼎立之勢的大的政權的所在地,這就限制了許昌、邢臺等都不可能是大古都。
我國大古都的說法經歷了數次演變。開始是“四大古都”,即按建都時間長短計的,只有西安、南京、洛陽、北京四大古都;到上世紀20年代,學術界把古都定為“五大古都”,除上述四座城市外又加上開封;1983年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中將杭州又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的觀點被大眾接受;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到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又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它們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至此中國八大古都塵埃落定。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論證過,中國不可能再出現第九大古都了,因為其他做過古都的城市都是非常邊緣化的王朝的都城了。這也說明了鄭州成了大古都中的永久的墊底者。
顯然,鄭州做為古都,它的名氣是遠遠低于西安或者北京的,甚至比同為河南省的洛陽、開封等都相差很遠,但為何它能成為如今河南省的省會呢?
(二)鄭州做為大古都有多大含金量
河南向稱中原或中州,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它擁中華文化之濫觴,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必制中原之說。地處中原的河南省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對于整個中國都很重要,自然做為它的省會就更加重要。鄭州做為河南省的省會是從1954年開始的,之前該省的省會是開封。按傳統的認識,似乎開封更應該繼續做省會;即便開封的經濟有所衰落,還有名氣也很大的洛陽,怎么也輪不到鄭州啊。鄭州憑什么成了河南省的省會呢?
這當然也要考慮歷史文化的因素。鄭州簡稱“鄭”,古稱商都。不錯,它也曾是一個古都,能入選中國八大古都,鄭州也并非浪得虛名,它也是有很大含金量的。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五次為都,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
鄭州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首先,鄭州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5000年前,黃帝就曾在此建都了。夏朝早期,舜封夏禹建都于陽城(即登封,今屬鄭州轄區)建立夏朝。3600年前,中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也在此建都,為開國之都——亳都,今中心城區仍保留著7千米長的商代城墻遺址。也就是說,中國最早的朝代夏商兩朝都曾在鄭州境內短暫定都。到了周朝,鄭州也曾做為諸侯國比如管國、東虢國、鄭國、韓國等的都城,長達500多年時間。
鄭州地處中原的中心,而且在洛陽和開封的中間,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重要。但后來隨著洛陽和開封的崛起,鄭州衰落下去了。
(三)鄭州的衰落
如今的陜西省與山西省之間的黃河以東地區古稱“河東”,河南黃河以南的區域稱為“河南”,太行山和東黃河之間的地區叫“河內”。河東、河南、河內構成了中華文明發源的三河故地。在這個中華文明核心區域中,河南中北部則位于天下之中。對于一個古代的帝國來說,選擇這里作為政治中心無疑是正確的,它便于調控天下。當然,另一個選擇則是偏西的西安,選擇西安則側重于防御的需要,這也非常重要,這一點不在本文論述范圍。本文只說中原地區。
在這個中心地帶,則有三個代表性的大城市,它們就是洛陽、鄭州和開封。歷代帝王當然要在這三者之中選擇一個做為都城。那么選擇誰呢?當然是具有運輸潛力的城市了,當你的國都需要糧食物資,甚至軍隊和兵器時,運輸顯得尤其重要。
黃河在歷史上,曾經數次大擺動。在漢朝以前,鄭州距離黃河水道的距離相當遙遠,當然距淮河流域則更遠,所以鄭州在水上交通方面不及洛陽。洛陽盆地則控制著通向陜、晉的主要通道,東西兩個方向都很順暢的。
周平王遷都洛陽,不能說沒有眼光。春秋戰國時,天下再亂,洛陽也是核心。后來劉邦建漢就差點以洛陽為都城,只是考慮防御的需要才選擇長安。東漢開始,洛陽再次成為天下的核心。以至于隋唐,國都再次西遷,但洛陽一直保持著東都的陪都身份,或者是天下的副中心。當年隋煬帝打造大運河,就是以洛陽為中心的。鄭州則被遠遠甩在了后面。
不過洛陽作為中心城市也有一個弊端:它距離后起之秀,即漸漸繁華起來的江南有點遠。相比開封和鄭州,洛陽獲得南方的財力支持要困難得多。所以隨著唐末的天下大亂,以及地理學上的“小冰期”的出現,降雨量線的南移,位于三座城市中最西邊的洛陽便率先衰落。
唐朝滅亡以后,就沒有什么大一統王朝考慮將洛陽作為都城了。其實在唐朝的安史之亂期間,就出現了一些征兆。長安、洛陽陷入危機時,唐中央財政的維持大多靠江南供應。唐代后期,由于藩鎮割據的影響,朝廷對北方的控制力又極差,朝廷的物資補給也靠東南地區,所以靠東面的開封的地位便顯得重要起來。唐滅亡后,它開始成為一些小王朝的都城,比如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等。
其實,開封很早就開始控制中國東部的經濟了。所謂“北距燕趙,南通江淮,水路都會,形勢富饒”。隋唐年間,大運河的開發,更加鞏固了開封的水運城市定位。隋朝大運河,開挖的通濟渠,由洛陽開始引水入黃河,又在滎陽西北引黃河水東南行,經過開封城下,到現在安徽眙盱縣北入淮河。這條水道溝通了當時全國北方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和有“魚米之鄉”之稱的淮揚一帶,逐漸成為了一條黃金水道。開封借運河之利,迅速崛起。
隨著唐王朝的解體,傳統的兩都長安和洛陽都接著衰落,而經濟地位始終很高的開封,不興起是不可能的。當時人稱:“大梁當天下之要,通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漕”。
從唐后的五代開始,開封就憑借龐大的水運系統脫穎而出了。所以,趙宋王朝宋朝果斷地放棄了長安、洛陽,著力于開發開封這座重要的水城也相當英明。當時的東京汴梁有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從東京城里穿過,人稱“四水貫都”,再加上緊臨的黃河,開封的水運能力一時間達到頂峰。像《清明上河圖》中描繪汴梁景象,都有明顯的水運背景。開封一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中心。此時當然沒有鄭州什么事。
(四)鄭州的崛起
歷史繼續往前走。隨著黃河上游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黃河攜帶的泥沙量開始在河道內堆積,黃河不斷向南變道,開始威逼開封。不斷泛濫的黃河淤塞了開封的漕運河道,讓這座城市的運輸成本變得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黃河泥沙也把開封附近肥沃的平原田地鹽堿化,到了“昔之饒腴裕,咸化堿鹵”(《杞縣志·康熙年》)的地步。這種狀況延續了許多年,一直到建國以后都沒有解決。這才出現了后來著名的焦裕祿帶領蘭考縣人民治鹽堿、抗風沙的故事。
在元朝時,大運河進一步東移,從河南撤走,改走山東西南,開封的衰落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在中原地區,由于黃河對開封威脅,鄭州的崛起幾乎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尤其是,近現代火車的汽笛聲,徹底敲響了鄭州崛起的號角。
大運河東移后,中國的南北交通只剩下了陸路。從華北(黃河以北)南下長江流域的陸路通道有兩條:一條是由河南延津縣至開封,再經朱仙鎮、許昌等地南下至江漢平原的東線;另一條是由新鄉至鄭州,經新鄭、襄城、葉縣走南陽進入湖北境內的西線。東西兩線的關鍵節點分別是開封和鄭州,此兩城不競爭是不可能的。只是歷史上開封附近屬豫東平原,地形更加平坦,再加上有繁密的水運之利,才讓東線一度占據優勢。
在清末,鐵路運輸開始走向歷史舞臺。鐵路選址,當然要盡量減少翻山越嶺、鉆地洞,希望地形越平坦越好。所以在縱貫中原的京漢鐵路籌建之初,清朝名臣張之洞等人還是建議走開封線。
但是開封附近黃河決堤太頻繁,歷史上共泛濫過84次,是河南受災第二重的地區。從今天開封東北的蘭考到鄭州東側的中牟,自宋朝以后,由于水災太重,沒有過修橋的歷史,這里簡直是修橋者的噩夢。而京漢鐵路必須通過黃河,此處的黃河建大橋相當困難,而且黃河一旦南北擺動,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鐵路走開封并不現實。
在經過仔細考察后,張之洞改變了自己的意見,認為鄭州以北滎陽附近的水利條件比較穩定,適合搭橋。
于是在京漢鐵路的南段,線路從傳統的東線變成了西線。后來修建的隴海鐵路和這條西線鐵路的交點正是鄭州,讓鄭州一下子成為了河南省的絕對交通中心。在京漢鐵路通車之前,鄭州火車站附近地區還是“青蔥無際之田園”(《隴海全線調查》)。但到了抗戰前,鄭州車站附近已成為繁華的商業區。
借助鐵路優勢,鄭州控制了全國的棉花供應。關中棉區、晉南棉區、豫西靈寶、洛陽棉區、豫北新鄉安陽棉區的全部棉花,在運向武漢、天津、上海、青島等終端市場前,均需在鄭州打包后轉運。當時的棉布是服裝業的絕對依賴者,棉花貿易自然成了當時鄭州的支柱產業,占到全城產值的80%。鄭州的棉花優勢使之在新中國建立以后,有了深厚的輕工業底蘊。
于是在棉花的帶動下,鄭州的棉花加工廠“遍地開花”,解放前的鄭州,已經是一座輕工紡織業比較完備的城市了。
而反觀那時的省城開封,周圍都是鹽堿地,農業大受限制;唯一的工業也只是花生榨油工業,產值也不高;商業也因為交通不發達而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傳統模式中,和鄭州的差距越來越大。
(五)省會易主
新中國的建立后,工業化更快了。而鄭州周圍還有山地的優勢,比如嵩山的旅游文化的開發;還有,鄭州比開封更靠近豫西和豫北的山區礦產,更適于發展工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于是在1954年,鄭州完勝開封,當仁不讓地接過了省城的接力棒,成為中原“霸主”。而曾經輝煌的開封,只能落寞收場,在僅存的小小“宋城”里回憶一下當初的大宋榮耀了。
當年,華山派掌門岳不群爭奪天下武林盟主,只消干掉左冷禪就可以了,因為那時身為嵩山派掌門的左冷禪,號稱五岳劍派的老大,以武林盟主自居。所以,鄭州只需擊敗開封,就是省會了。至于洛陽,還沒有資格來競爭。
這就是河南,做為省會的后備城市簡直太多了。洛陽后面還有一大片,比如同為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陽,還有歷史名都許昌,還有名城南陽,工業大市平頂山等,但這些都不是洛陽的對手,何況鄭州。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原的名片是仍是鄭州,它肩挑洛陽和開封,將繼續走向輝煌……
(文/說歷史的女人·冰島啖冰)
參考資料:《中國國家地理》《河南省概況》《解讀中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