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必備十種藥之從“越鞠丸”抑郁的時候,別忘了找它幫忙
作者:舒和醫生
越鞠丸只有5味藥,香附、川芎、蒼術、梔子、神曲各等分。但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子,卻能夠通治幾大類不同的郁證,真讓人頓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快意豪情。 “郁悶”這個詞,現在已經成為很多上班族的口頭禪,都說這個世界上沒有賣后悔藥的,不過,“郁悶藥”卻是有的賣,這就是元代中醫名家朱丹溪創立的解郁名方 “越鞠丸”。 郁悶是怎么來的呢?誰都知道是由生氣、堵氣而來。人有七情六欲、喜怒憂思,如果工作壓力過大或者人際關系過于復雜,就有可能導致郁悶事件的發生。我在門診中發現,現在郁悶的人越來越多,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少,一般,我給他們開的主要是越鞠丸、逍遙丸等消郁理氣的方子,多數都能夠見效挺快。 不久前,有個在公司做管理的中年人來到我的診室,他看上去萎靡不振,郁郁寡歡。“大夫,我有抑郁癥”,他苦笑著對我說。在公司里,他是一名管理銷售的經理,每天感覺心很累,近半年多來,失眠、厭食,挫敗感,什么不良的感覺全來了??傆X得什么都沒勁,什么都沒意思。 我看到患者這幅無精打采的樣子,首先是想方設法地開導他:“實話告訴你吧,好多人都有郁悶癥狀,上到名人明星、單位領導、公司老總,下到普通員工、在校學生,都可能會有抑郁癥,甚至每個人都有過或大或小的抑郁狀態,只不過通常不很明顯、持續很短而已。你這點小毛病真算不上什么大問題。” 真的?他睜大眼睛似乎有點不相信。的確,我治療過太多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抑郁癥,輕者外表像常人一樣,但內心卻情緒消沉、焦躁;重者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甚至還會自責自罪、悲觀厭世。只不過多數深度抑郁病人不愿意將自己的病情向別人說,所以,多數人對抑郁癥了解不深。如果他們選擇看西醫,一般被診斷為焦慮綜合癥、神經衰弱等。其實中醫早在七百多年前,就對郁證給出了精細入微的“理法方藥”。 郁悶以氣郁為主。但是,疾病有時候像是“多米諾骨牌”,一張骨牌倒塌(一種病癥)會引發一連串的骨牌倒塌(多種病癥)。從中醫來說,郁證就是這樣:氣郁容易使血行不暢而形成血郁(即血淤);氣血郁久既容易聚濕食滯而形成濕郁甚至食郁,又容易化火而形成火熱之郁,而“越鞠丸”就是治療氣郁、血郁、熱郁、濕郁、食郁等諸郁的良方,以調理精氣神中的“氣”(氣郁)為主,兼調“精”(津濕)“神”(血淤),最終全面重振人體的“精氣神”,你說神奇不神奇? 越鞠丸只有5味藥,香附、川芎、蒼術、梔子、神曲各等分。一般患有郁證的人都會有或輕或重的胸膈痞悶,也就是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那就是氣郁,方子中的“香附”專門行氣解郁;如果還有胸脅脹痛的感覺,就可以靠方子中的活血化淤藥物川芎來解決;同樣,出現惡心嘔吐、噯腐吞酸、飲食不消的癥狀,分別用蒼術、梔子、神曲就可以治療。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子,能夠通治幾大類不同的郁證,真讓人頓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快意豪情。 之所以我要不厭其煩地介紹方子中每味藥物的主治和功能,是因為我發現太多的人為了養生和治病,每天要吃各種不同品種的藥物和保健品。一天三頓,既要吃這家醫院這個大夫開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又要吃那家醫院那位大夫開的降血壓的藥,還要吃兒子買來孝敬老媽的螺旋藻、兒媳買來的調養身體的靈芝粉。老人家有話兒啦,多吃點藥和保健品,總能有對我這病有效的,撞還能撞上幾個呢! 這話聽起來有點道理。一個簡單的越鞠丸就能夠治療五大類疾病,如果多吃藥,豈不相當于對疾病用機關槍、手榴彈、高射炮、火箭等各種武器狂轟濫炸,疾病豈不飽受重創呢? 但是,作為一名醫生,我告訴您,疾病可能受到了重創,但健康的細胞也受到“轟炸”,算一算總賬,一定是得不償失的。 由于現在醫院里分科很細,看糖尿病的醫生只開治糖尿病的方子,看心臟病的醫生只開治心臟病的方子,醫生之間互不通氣,會使得不同醫生所開的不同藥物有可能發生互相沖突、抵消,甚至起惡性反應,更別提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和各種藥物也會發生沖突。 面對這種情況,患者朋友該怎么辦才好呢? 有一位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定期到我這里看病,和別的病人不同,他每次都會把最近正在吃的藥、其他醫生的診斷、本周癥狀變化,寫成簡單明了的一張清單,字寫得很大、很清楚,也就是不到半頁紙的篇幅。我掃上一眼,就能把他近期的治療情況看得明明白白。 老人很坦誠地對我講,自己對于醫學一竅不通,也沒有親友在醫院當醫生。他知道越是大醫院的名醫就越忙,而小醫院不忙的醫生他又不放心。所以,他就想了一招兒:用半頁紙把自己最主要的病情和治療情況寫成“大白話”,盡量給醫生提供更多的診療信息。這樣,他還有時間客氣地向醫生請教:幾種藥物之間是不是沖突,保健品哪樣該吃哪樣不能吃,平時吃飯有沒有忌口?雖然得到的是醫生簡短的幾句回答,但每次看病都問上幾句,老人很快就成了治自己所患疾病的小半個專家了。而且,老人還特意多看幾位專家醫生,以便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最終把吃藥的“終審權”放在自己手中。 這真是一位聰明的老人,既把自己的健康細節交給專業的醫生們,同時,更自己掌握健康方向盤。這讓我想起了清代醫家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評論“越鞠丸”時的一段感慨:“須知古人立方,不過昭示大法。氣郁者,香附為君;濕郁者,蒼術為君;血郁者,川芎為君;食郁者,神曲為君;火郁者,梔子為君。相其病在何處,酌量加減,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 好一個“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作為普通人,對自己的健康難道不可以“得醫生之意,而不泥醫生之方”嗎?各位專家的診療固然是渡你奔向健康的舟船,但你自己服藥的體會和身體感受,就是矯正醫生用藥方向的船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