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上火”是中醫學專用名詞,當一般人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癥狀時,即是中醫所說的“上火。中醫對“上火”用辨證施治的原則去下火最靠譜,有人就會說:“我不會中醫的辨證施治怎么辦?” 這里我教你“上火”中醫辨證施治 的妙招,對各種“上火”癥狀均有神奇的療效。
一、五臟之“火”如何辨證?王圣尉 編輯
1、肝火:表現為頭痛、面紅目赤、口干咽疼、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甚至吐血。
2、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3、肺火:主要表現為干咳無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4、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5、脾火:也就是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分析上火虛實,針對用藥非常重要。另外,有些去火的食品也可嘗試,但也需對癥。比如吃蓮子湯去心火,吃豬肝可去肺火,喝綠豆粥去脾胃之火,喝梨水去肝火,吃豬腰去腎火。
二、辨證上火癥狀的簡單解決方案:王圣尉 編輯
1、喉干嗓啞時是肺火:飲淡鹽水;服蜜梨膏;飲新鮮橘皮冰糖茶。
2、咽喉腫痛時是肺火:常把生梨帶皮吃能防治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減輕痛苦;嫩絲瓜搗爛擠汁,頻頻含漱;咽喉疼痛時,可用一匙醬油漱口,漱1分鐘左右吐出,連續3—4次,有療效。
3、鼻塞難通時是肺火:如左鼻孔不通,可行俯臥位或右側臥位,右手撐住右后頸,掌根靠近耳垂,托起頭部,面向右側,肘關節向右上方伸展,伸得越遠越好。由于經絡的舒展作用,少則十幾秒,多則幾十秒,即可使鼻孔通氣。如右側鼻塞,可以相反動作治之。兩側同時鼻塞,可先后輪換動作治之。
4、口長水泡時是胃火:切幾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臨睡前洗好臉,擠點眼藥膏涂在口唇疼痛處,翌日疼痛就會減輕,繼續敷用幾天,可使疼痛消失。
三、中醫辨證“下火”選藥有講究:王圣尉 編輯
我們在臨床常見病人說“上火”癥狀有“吃不進”、“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種,因此,降火選藥要辨證恰當,也就是要對癥。
1、“吃不進”:是指上焦(心肺胃部位)有火,表現為口干、口苦、不想吃飯、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2、“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或不思飲食。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3、“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丸、軟膠囊等。
4、五臟“虛火”:也就是陰虛而熱,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咽干舌燥,眩暈耳鳴,健忘失眠,或干咳氣短,或痰中帶血,口干咽燥,聲音嘶啞,潮熱易怒,舌紅少津,脈細數,此時,可對癥選服知柏地黃丸等藥。
四、常見癥狀辨證“下火”選藥:王圣尉 編輯
1、嘴唇干裂:黃瓜獼猴桃汁,做法:黃瓜200克、獼猴桃30克、涼開水200毫升、蜂蜜兩小匙。黃瓜洗凈去籽,留皮切成小塊,獼猴桃去皮切塊,一起放入榨汁機,加入涼開水攪拌,倒出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時飲用。作用:黃瓜性甘涼,能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毒,利水。可治療身熱、煩渴、咽喉腫痛。而獼猴桃性甘酸寒,能入腎和胃經,功能解熱止渴,所以兩種合用能潤口唇。其他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也可以使用,如西紅柿、柚子等。提醒:嘴唇干千萬別用舌頭舔,那樣只會更干。
2、皮膚干癢:紅薯炒乳瓜(幼嫩黃瓜),做法:紅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葉、蔥段、蒜末。紅薯、乳瓜切成塊;油四成熱時放入蒜末、蔥段,倒入紅薯塊煸炒五成熟時再放入乳瓜炒勻,加入適量清水、鹽、雞精,湯汁收干即可。作用:紅薯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及鐵等,其性甘平無毒,能補虛健脾強腎,而嫩黃瓜也含有大量維生素,所以對皮膚有一定的好處。提醒:皮膚癢時不要使勁撓,撓破了容易感染。
3、頭發干枯:蜜棗核桃羹,做法:蜜棗250克、核桃仁100克、白糖適量。將蜜棗去核,洗凈,瀝干水分;與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鍋小火燉煮;待湯羹黏稠、核桃綿軟即可關火食用。此甜湯滋補肝腎、潤肺生津、養血潤發。作用:核桃性甘溫,能入腎肝肺經,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血黑須發、久服可以讓皮膚細膩光滑。而蜜棗能補肺潤燥,所以對頭發好處較多。此外,其他堅果、魚類和粗糧對頭發也有很多好處。提醒:盡量不用吹風機吹頭發,以免更干。
4、鼻子出血:水果西米露,做法:西米洗凈后,倒入沸水中;煮到西米半透明,把西米和熱水隔開;再煮一鍋沸水,將煮到半透明的西米倒入沸水中煮,直到全透明,將沸水都倒去;煮一小鍋牛奶并加少許糖;將西米倒進牛奶中煮至開鍋;將煮好的西米牛奶晾涼,加入水果丁,即可。作用:采用一些清涼的水果如梨、橘子、蘋果、獼猴桃、香蕉清解燥熱,加上西米和牛奶的補養脾胃,是冬季調理的好方法。吃性冷的食物,如蘿卜、蓮子、松花蛋等可有效緩解。提醒:不要一次大量喝冷飲,以防傷腸胃。
五、民間常用其他去火方法:王圣尉 編輯
1、銀耳雪梨湯:能去火、潤肺,又能排毒養顏的美味佳肴。 主料:火龍果、銀耳、木耳、雪梨。輔料:冰糖、青豆、枸杞。 做法: ①.銀耳、木耳用開水泡開、摘洗清潔,火龍果取果肉,果殼待用,火龍果肉和雪梨切成均勻的塊。 ②.將切好的火龍果、雪梨塊同銀耳、木耳、冰糖一起加滿水用文火熬制一小時。與此同時,將青豆煮熟備用。 ③.將燉好的湯盛入火龍果殼中,撒上青豆、枸杞即可。 排毒功能:清熱、化痰、潤肺,可助吸煙、飲酒者排出毒素。
2、飲茶:飲茶可興奮神經中樞,消除疲勞,清熱降火,潤喉解渴,少睡益思;飲茶可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人體健康素質;飲茶可促進食物吸收和新陳代謝,可提高人體礦物質水平,可調節人體糖代謝治療糖尿病;飲茶可利尿,增強腎臟的排泄功能;飲茶可防止衰老,防治冠心病;飲茶可明目、消炎、解毒、降胃火、抵抗放射性傷害及抗癌作用。其中以品鐵觀音和綠茶的效果最好。
3、 喝牛奶:很多人認為喝牛奶會加重“上火”,引起急躁。其實,飲牛奶不但不會“上火”,還能解熱毒、去肝火。
六、上火 調理用藥秘笈:
冬春天氣寒冷變化無常,人們大多喜歡在有暖氣的室內活動,致使鼻腔、咽喉部位發干,導致上火;加之冬末春初天氣寒冷,人們喜歡進食牛羊肉來御寒,這些食物本身偏溫,加上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可謂是“熱上加熱”,人們食用后體內容易積熱,造成上火。那么,冬季上火了,該如何用藥呢?
A、中醫有實火虛火之分,用藥各有區別:
中醫所說的“上火”,泛指西醫所說的各種炎癥,特別是頭面部的炎癥,例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眼結膜、咽部等。雖然都是上火,但有虛實之分。
1、實火:“實火”多是因為氣候原因所致,如氣溫突然變化、空氣干燥、沙塵等;其次是因為飲食引起的,如吃火鍋、辛辣食物、過量飲酒等。一般表現為牙疼、喉痛、口舌生瘡、口渴、便秘等。
2、虛火:“虛火”一般多因急躁、疲勞過度等原因引起,如果感覺燥熱,或出虛汗、口干、心煩、失眠、耳鳴、頭暈等,就屬“虛火”。“虛火”是陰陽失調所致,但不是因為陽氣絕對過剩,而是因為陰虛而造成了陽盛假象。
中醫用藥法則:“實火”自然需要清熱瀉火,牛黃類藥物可降實火。“虛火”則應該以“養陰”為主,需服用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養陰潤燥的藥物。如果不分“虛實”,而簡單地讓“虛火”患者也服用牛黃類藥物來降火,反而會使陰虛更盛。如有些女性的“上火”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一般在月經來臨前就有心煩、失眠、長痘、生瘡的現象。還有些女性常常手腳冰涼,吃了冷食或是受涼后都會腹痛腹瀉,看上去像是“受涼”,卻偏偏又有口腔潰瘍,這些都是典型的“虛火”表現,需要“養陰”才能真正“敗火”。
B、上火不同部位,用藥也有異:
中醫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即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關于“焦”字的含義,歷代醫家認識不一。有認為“焦”當作“膲”者,膲為體內臟器,是有形之物;有認為“焦”字從火,為無形之氣,能腐熟水谷之變化;有認為“焦”字當作“樵”字,樵,槌也,節也,謂人體上、中、下三節段或三個區域。
1、上焦有火:突出表現為“吃不下”,這是火在心肺,癥狀有口干、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唇裂、目赤、頭暈、耳鳴及微咳等。
中醫用藥法則:可選用上清丸、牛黃上清丸(片)、黃連上清丸(片)、牛黃解毒丸(片)、三黃片等。也可用菊花、金銀花、薄荷、板藍根、桔梗各10克,甘草、胖大海各6克,用沸水泡茶飲用,一日一劑。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2、中焦有火:突出表現為“受不了”,這是火在脾胃,癥狀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中醫用藥法則 :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也可采用三黃湯加白芍煎湯服。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3、下焦有火:突出表現為“拉不出”,這是火在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癥狀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尿痛、尿道灼熱、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婦女陰部時癢、白帶增多,甚至帶黃。
中醫用藥法則: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也可選用八正散、三金片、復方石葦片等。
C、上火于不同臟器,用藥有差別:
1、肝火:肝開竅于目,肝有火主要表現在眼干、眼癢、結膜炎、眼屎分泌;脾氣暴躁易沖動,感覺壓不住火,總想發脾氣,有時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中醫用藥法則:可選黃連羊肝丸、龍膽瀉肝丸。
2、肺火:肺有火主要表現為鼻及鼻腔干燥、生瘡;干咳、痰粘黃、咽喉疼痛、肺部不爽、感覺憋悶等。
中醫用藥法則:可選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梔子金花丸、板藍根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
3、心火:心有火主要表現在舌,患者舌邊尖發紅、心煩意亂、多夢或睡不著覺、小便黃甚至有熱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飲水等。
中醫用藥法則 :可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等。
4、脾胃火:脾有火主要表現在口舌,患者舌苔黃膩、口苦口干、口唇生瘡、想大量飲水。胃有火主要表現在牙,患者牙齦痛、牙齦紅腫、牙根發炎、口臭、大便干燥。
中醫用藥法則 :可選牛黃清胃丸、牛黃上清丸、三黃片、新清寧片等。
D、上火年齡不同 用藥亦有區別:
1、小兒:小兒易發肺火,一般“火”大的孩子平素性情急躁、煩躁易怒、大便干、手足心熱、喜食冷飲,且食欲一般都比較差,睡覺時蓋不住被子,喜歡俯臥而睡,口唇發紅、舌質紅、舌苔少、脈細而快。
中醫用藥法則 :肺熱郁閉可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湯;陰虛肺熱可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或金果飲等。
3、青年人:青年人易發肝火,一般肝火旺盛時常伴有性急易怒、口苦咽干、眩暈頭脹、痛在頭的兩側或頭頂部、面紅目赤、便秘、尿色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中醫用藥法則 :對于這類肝火旺盛的年輕人,可口服龍膽瀉肝軟膠囊、杞菊地黃丸等,而且要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溫微辛的食物,以養肝健脾和胃,抗御外邪對人體的侵襲。
4、中年人:中年人易發胃火,一般有胃火的人表現為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多食善饑、口渴喜冷飲,伴有面紅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畏熱汗出、頭暈目眩、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燥、脈沉弦數有力。
中醫用藥法則 :可用龍膽瀉肝湯和清胃散,給予清肝瀉胃治療,另外平時飲食上應增加黃綠色蔬菜和時令水果,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5、老年人:老年人易發虛火,一般老年人在冬季易腎陰虧虛,從而容易出現腰膝酸軟、心煩、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難,同時兼有手足心發熱、陽痿早泄、盜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爛、舌質紅,或僅舌尖紅、少苔、脈細數。
中醫用藥法則 :可用知柏地黃丸給予滋陰降火,還可服用滋陰藥如龜板膠、六味地黃口服液等;還可多食富含維生素B族、C族及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蛋黃、西紅柿、胡蘿卜、紅薯、橘子等。
6、婦女:婦女易發心火,特別是更年期婦女,易受情緒刺激,煩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這主要是由于心腎陰陽失調而導致心火亢盛,從而出現失眠多夢、胸中煩熱、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瘡、潮熱盜汗、腰膝酸軟、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紅。
中醫用藥法則 :可用棗仁安神丸、二至丸等滋陰降火藥,平時飲食上應多食酸棗、紅棗、百合或者干凈的動物胎盤等補養心腎之品。
E、 中藥去火,也有副作用:
1、老年人一旦誤服或過量服用清熱藥時,必須立即停藥,并在醫生指導下對癥治療。一般來說,可選用補陽益氣、健脾固胃的方藥。如人參10克,白術、茯苓、桂枝各15克,黃芪20克,澤瀉、豬苓、升麻、柴胡、甘草各6克,水煎服,一周三劑。在矯治過程中,當過服清熱藥所致癥狀基本消除時,應停藥調養,避免矯枉過正。
2、服中藥能去火,但不能把中藥當作長期調理用藥,一般治療推薦使用3天到一周。因為“是藥三分毒”,長期使用這類去火藥物,可能給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比如長期使用牛黃解毒片,有可能造成慢性砷中毒等。如果一周以后癥狀不能緩解,就必須到醫院就醫。
3、清熱類中藥是中醫臨床上最常用的一類藥物,同時亦為許多非專業醫生的讀者所熟悉。遇到上火、頭疼等病癥即到藥店買點清熱類非處方藥,自行解決。但長期、過量或藥不對證服用這類藥物也會引起副作用,特別是對于發育階段的兒童尤應注意。
4、不恰當或較長期地服用清熱類中藥及其制劑,可能造成藥源性變證。其主要表現為耗氣損陽和傷陰耗液。耗氣損陽臨床常見頭昏乏力,面色淡黃,動則出汗以頭部為甚,氣短嗜睡,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重者可怕冷惡風、四肢浮腫。傷陰耗液臨床常見頭暈耳鳴,盜汗尤以初睡時為甚,口渴喜飲涼水,煩躁易怒,大便燥結等,嚴重者可見形體消瘦。
5、對已出現清熱藥副作用者,應對癥矯治。一般說來,耗氣損陽者,可給予益氣補陽、健脾益胃的藥物:黨參、白術、茯苓、桂枝各10克、黃芪、澤瀉、豬苓各15克,升麻、柴胡、甘草各5克,水煎服,2日1劑;傷陰耗液者,可給予益陰增液的藥物:沙參、玉竹、麥冬、石斛、玄參、棗仁、生地各12克,水煎服,2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