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清·汪昂《醫方集解》
【歌訣】 七寶美髯何首烏,菟絲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當歸合,專益肝腎精血虛。
【組成】 何首烏(切片,用黑豆拌,九蒸九曬)500克,白茯苓250克,懷牛膝(酒浸、同首烏從第7次蒸至第9次)250克,當歸(酒洗)250克,枸杞(酒浸)250克,菟絲子(酒浸蒸)250克,補骨脂(用黑芝麻拌炒)12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鹽開水送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酌定。
【功效】 滋腎精,養肝血。
【方解】 中醫認為:“腎者主藏,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肝腎“乙癸同源”。因此,脫發之病,皆因肝腎兩虧所致。故方用何首烏、牛膝、當歸、枸杞、菟絲子、補骨脂入肝腎,溫養滋補,填精益髓,扶羸升陷;茯苓滲濕健脾而補心氣。綜觀全方,不寒不燥,可使肝腎精血旺盛,不但一切虛陷證可愈,并且須發自然潤澤美華,因得美髯之名。故為治療由肝腎虛損所致的多種疾病之妙方。
【主治】 肝腎不足、須發早白、腰膝無力、齒牙動搖、遺精等癥。可用于脫發、男性不育、再生障礙性貧血以及腰肌勞損、遺尿、健忘等病癥。
【加減】 若見陽虛,可加巴戟天、仙靈脾。
【來源】 《治驗百病良方》
【歌訣】 生發湯內何首烏,胡桃胡麻雞血藤,
當歸枸杞草側柏,黃精楮實冬草添。
【組成】 何首烏20克,雞血藤20克,胡桃肉20克,大胡麻20克,全當歸15克,枸杞子15克,側柏葉15克,黃精15克,楮實子15克,冬蟲草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半個月為1療程。
【功效】 益腎精,養肝血,涼血熱。
【方解】 方用何首烏、雞血藤、黃精、楮實子、冬蟲草、全當歸、胡桃肉、枸杞子、炙甘草等益腎精,養肝血;側柏葉涼血清熱。諸藥合用,共奏益腎精,養肝血,涼血熱之功。
【主治】 脫發。
【加減】 若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酸棗仁、夜交藤各15克;若頭暈耳鳴者,加天麻、菟絲子、覆盆子、野菊花各10克;若頭發瘙癢、脫屑者,加白蒺藜、生地黃各12克。
【附記】 用本方治療脫發93例,治愈8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用藥時間最短1個療程,最長為5療程,平均為2 7療程。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來源】 《治驗百病良方》
【歌訣】 何首烏湯用當歸,生地熟地黑芝麻,
天冬麥冬與白芍,茯苓甘草天麻投。
【組成】 何首烏、全當歸、生地黃、白芍各15克,菟絲子、熟地黃、黑芝麻各20克,天冬、麥冬、天麻各12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效】 益腎養肝,滲濕健脾。
【方解】 方用何首烏、全當歸、生地黃、白芍、菟絲子、熟地黃、黑芝麻、天冬、麥冬益腎精,養肝血;茯苓滲濕健脾而補心氣;天麻平肝熄風;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腎精養肝血,滲濕健脾之功。
【主治】 脫發。
【加減】 若脫發甚者,加木瓜15克,川芎、羌活各10克;若伴有高血壓者,加丹參、桑寄生各20克;若頭皮瘙癢者,加苦參、地膚子各12克;若頭發屑多者,加白蒺藜、牡丹皮、赤芍各10克。
【附記】 用本方治療脫發281例,治愈者256例,顯效者14例,好轉者8例,無效者3例。治愈的256例中,服藥15~20劑者57例,服藥21~25劑者83例,服藥26~30劑者61例,服藥31~35劑者55例。
【來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宛新錚方)
【歌訣】 加減美髯何首烏,歸芍菟絲龜鰾膠,
骨脂枸杞懷牛膝,赭石竹葉草連翹。
【組成】 何首烏30克,當歸30克,杭白芍12克,魚鰾膠9克(烊化),菟絲子10克,補骨脂9克,枸杞子10克,懷牛膝10克,代赭石6克,淡竹葉9克,連翹心4 5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補養肝血,佐以益腎。
【方解】 中醫認為“發為血之余”,治宜補肝血,清心益腎,故方用何首烏、當歸、白芍、枸杞子、懷牛膝補養肝心;菟絲子、補骨脂、魚鰾膠益腎精;代赭石降逆和胃;淡竹葉、連翹心清心安神;炙甘草溫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補養肝血,益腎清心之功。
【主治】 斑禿(肝血虛型)。
【加減】 若睡眠不佳者,何首烏可改用首烏藤,另加龍齒等。
【附記】 用本方治療斑禿已近6年,積累病例42例,均獲得滿意效果。一般連續服藥20~30劑即獲顯效。
【來源】 《名醫治驗良方》(趙炳南方)
【歌訣】 加味養血生發湯,二地二藤生黃芪,
白芍川芎冬蟲草,旱蓮桑椹瓜天麻。
【組成】 生地黃15克,熟地黃15克,雞血藤15克,首烏藤15克,生黃芪30克,川芎9克,白芍15克,明天麻6克,冬蟲夏草6克,旱蓮草9克,桑椹15克,木瓜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滋補肝腎,養血生發。
【方解】 斑禿中醫稱之為“油風”,表現為毛發成片脫落,頭皮色白而光亮,有時有輕癢感,或無任何自覺癥狀。此多因陰血不足,肝腎虛虧,心腎不交,血虛不能榮養肌膚,腠理不固,風邪乘虛而入;其發為血之余,風盛血燥,發失所養則脫落。故方中以生地、熟地、首烏藤、白芍、桑椹、旱蓮草、冬蟲草養血滋補肝腎;生黃芪、川芎益氣固表,活絡;天麻、木瓜散風鎮靜。而天麻尚有補血補肝腎而促進生發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養血生發之功。
【主治】 斑禿(全脫)。
【加減】 若病已初愈,毳毛衛生,可改用桑椹膏及七寶美髯丹(均為市售),以鞏固療效,促進發生。
【附記】 屢用屢驗,效佳。
【來源】 《名醫治驗良方》(俞長榮方)
【歌訣】 新制生發制首烏,熟地黃精骨碎補,
當歸白芍側柏葉,再加紅棗枸杞子。
【組成】 制首烏24克,熟地黃15克,側柏葉15克,黃精15克,枸杞子12克,骨碎補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紅棗5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一個月為1療程。
【功效】 補腎精,益肝血。
【方解】 方用熟地、黃精、骨碎補補腎精;當歸、制首烏、白芍、紅棗益肝血;側柏葉涼血清熱。合而用之,共奏補肝腎,益肝血之功。
【主治】 脫發。
【附記】 曾治療10余例脫發病人,均有效果,對青年女性患者療效更顯著。一般服20余劑,脫發可控制,連服一個月后,新發即可逐漸長出。
【來源】 《程氏醫學筆記》(謝新建方)
【歌訣】 復方黑豆熟地黃,黃精骨脂何首烏,
苦術蟬衣白蘚皮,黃芪陳皮草防風。
【組成】 補骨脂12克,炒黑大豆30克,熟地黃15克,黃精15克,制何首烏30克,苦參片15克,白蘚皮12克,蟬衣6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陳皮6克,甘草6克,生黃芪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養血祛風。
【方解】 方用補骨脂、炒黑大豆、熟地黃、黃精、何首烏益腎養肝;白術、黃芪益氣健脾;蟬衣、白蘚皮、防風祛風止癢;苦參清熱利濕;陳皮理氣;甘草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益腎養肝,祛風益氣之功。
【主治】 繼發性脫發。
【附記】 曾治3例,均獲痊愈。一般連服50~60劑可愈。
【來源】 《治驗百病良方》
【歌訣】 養血生發用荊防,連翹茵陳金銀花,
當歸首烏生地黃,馬齒莧與白蘚皮。
【組成】 荊芥10克,防風6克,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茵陳30克,白蘚皮20克,生地黃30克,當歸15克,馬齒莧30克,制首烏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養血。
【方解】 方用金銀花、連翹、馬齒莧清熱解毒;生地黃、制首烏、當歸滋陰養血;茵陳清熱利濕;荊芥、防風、白蘚皮祛風止癢。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養血之功。
【主治】 脂溢性脫發,癥見頭發油垢,頭皮伴有糠狀或鱗狀脫屑、局部瘙癢明顯者。
【附記】 使用本方可使皮炎痊愈,頭發再生,治愈率達100%。
【來源】 《治驗百病良方》
【歌訣】 生發丸中用天麻,當歸川芎菟絲子,
熟地白芍羌木瓜,養血生發效果佳。
【組成】 天麻15克,川芎200克,當歸100克,菟絲子150克,羌活40克,木瓜50克,熟地黃50克,白芍5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1日服2次,開水送服。
在丸劑未配制成前,可先服湯劑1~2周,每日1劑。用時,配合側柏葉100克,煎水洗頭,每日1劑,日洗2次,用生姜片擦拭脫發處,每日 2次。
【功效】 益腎養肝,祛風生發。
【方解】 方用當歸、川芎、菟絲子、熟地黃、白芍益腎養肝,滋陰活血;羌活、木瓜祛風除濕;天麻祛風生發。合而用之,共奏益腎養肝,祛風生發之功。
【主治】 斑禿。
【加減】 若由于過勞屬精血虛者,加首烏100克,桂圓肉、核桃仁、酸棗仁、柏子仁各50克;因受精神刺激屬陰虛陽旺者,加生地、地骨皮各100克,女貞子、菊花各50克,代赭石150克。
【附記】 用本方治療斑禿患者12例,均獲痊愈。平均治愈時間為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