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郁導致神經炎,按揉太沖不等閑;
敲打膽經有療效,莫忘撥動陽陵泉;
疏通三焦經重要,推按膻中見晴天;
補腎太溪加涌泉,腎俞拔罐揉丹田;
皮炎皮疹尋祛病,陰陵泉和風市點;
健脾養(yǎng)胃三陰交,足三里與內關見;
肺經天府治過敏,艾灸血海病不返。
神經性皮炎好發(fā)于頸側、額部及骶尾、肘窩、腰背、兩髖、外陰、肛門,腹股溝、眼瞼及四肢等處,多以對稱性分部。初發(fā)時先感覺局部瘙癢,由于搔抓而呈苔蘚化。典型的表現(xiàn)多數(shù)為:米粒大,淡紅色至褐紅色,或皮色一致的圓形或多角形堅硬而有光澤的扁平丘疹。
患者自我感覺為陣發(fā)性劇癢,夜晚比較嚴重從而影響睡眠。其癥狀時輕時重,治愈后容易復發(fā),搔抓后引起血痕及血痂,嚴重者可繼發(fā)毛囊炎及淋巴炎。
這種病多是由于患者體內陽氣不足,衛(wèi)氣不固。在活動或勞累后身體發(fā)熱,毛孔張開的時候,遭到濕寒之邪的侵入而閉阻毛孔,濕氣侵腐于肌膚表面而發(fā)癢。由于表皮組織肥厚浸潤,再加上搔抓剌激就會形成扁丘疹。
如果瘀結的濕氣遇到體內的熱量便會形成粘性水液,這種濕熱會淤阻氣血,使氣血中的營養(yǎng)不能滋潤肌膚表面(衛(wèi)氣不固),從而使皮膚干燥。感到癢癢只要用手一撓會很容易撓破,粘性水液滲出后就形成了結痂。這種病大多是因為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所致,所以,每當遇到心情煩燥時,就會郁表阻氣,瘙癢加重。
根據(jù)以往的經驗,我把本病大致分為三大類型:
1,濕遏型:
多見于夏天和秋天的季節(jié)。局部不但會有成片肥厚的丘疹浸潤在皮膚表面,還會有皮膚破損后的“潮紅色”糜爛和血痂,遇熱就會瘙癢加重,用手觸摸到皮膚破損處時有發(fā)熱感;患者自覺陣發(fā)奇癢,在情緒波動時會加重;癢時心煩氣躁,越搔越癢,甚至有鉆心感;多伴有夜間潮熱,心煩易怒,情緒不安,神經衰弱等癥狀;脈:濡數(shù);苔:薄黃或黃。
以上就是所謂的“肝氣郁結,陰血虧損”之癥。這種病癥的治法是“滋陰安神、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驅風除濕、清熱敗毒”。在這里先不說用藥的問題,只是介紹我們如何利用口訣達到自己治療的效果。“疏肝解郁”就是要多按揉“太沖穴”至“行間穴”
因為肝臟是排毒、供血予心臟和分泌膽汁的總機關。肝臟的解毒功能順暢,體內的血液自然保持新鮮狀態(tài),毒素會實時排出體外,疾病就無法有機可乘。一旦肝臟功能受損卻又不獲調節(jié),就會造成腎脾肺等臟腑的功能低下,產生連鎖性的影響。若要治療,必先從肝臟開始,因為其是一切疾病的源頭。肝臟功能轉弱的禍首是情緒不調,包括生氣或壓抑情緒。情緒不佳時要實時消氣,揉揉肝經的“太沖穴”(也稱消氣穴),就能祛掉怒氣,心情馬上轉好。“太沖穴”按上去很痛的人,一定是愛生氣,所以按摩“太沖穴”也可以解肝郁,去除壓力。
“行間”穴(在第一和第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屬火。因為“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有的人肝火太旺,就必須“瀉其心火”,這叫“實則瀉其子”所以它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像兩肋脹痛、嘴苦,那是肝火旺;而像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尤其是舌尖長泡,或有的人一上火就鼻出血,這都是心火太盛,此時火已經不在肝上,就要多揉“行間穴”把心火從這里散發(fā)出去就可以去火了。
俗話說:“百病由寒起,百疾自氣生”;如果再從“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推揉,還能解決因情緒壓抑,心生悶氣后產生的頭痛、耳聾、耳鳴、眼睛視物不清、做噩夢等癥狀,具有疏肝、利脅、調理腸道和治療疝氣等功效。起到消除肝臟郁結的作用。
所以,平時多敲打敲打膽經,按摩按摩膽經上的穴位,對化解肝毒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膽經上主要的兩個穴位是“陽陵泉”和“風市”穴(見圖2)。
先說說“風市”穴(風市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風者,風氣也;市者,集市也。”通過穴名就能看出,此穴是個風氣聚集之所,很多病都和“風”有關系,像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等,均是風濕之毒所致。因此,治療“風病”時,千萬不要忘了疏通集市里的道路,不能形成集市的擁擠,擁擠就會堵塞,堵塞就會產生病變。
“陽者,陽氣也;陵者,山丘也;泉者,不斷之水也。”意思是膽經的氣血在此似山中的泉水一樣不斷供給。它是人體八會穴之一的“筋之會穴”又是膽經的“合穴”,堪稱得起是雙料冠軍。因為肝膽相表里,肝也主筋;因此肝經和膽經的問題它都是首選之穴。
2,濕寒型:
這種患者多伴有體寒怕冷、身重倦怠,頭悶如裹,周身微腫,情志抑郁,吐痰清稀,氣短咳喘,小便清長,大便溏瀉或五更泄瀉等陽虛,氣郁,濕寒凝滯等癥狀。脈:濡緩或緊。舌苔:薄白或白膩。病癥的治法是:溫陽補腎、除溫健脾、舒肝通絡、風止癢。
補腎的方法很多,有藥補、食補、氣補、穴補等。藥補和食補都需要先通過胃的消化后,才能將一部分有用的東西再通過脾的運化到達指定位置,但是,如果遇到脾胃虛寒的患者,藥物在脾胃就會被阻隔,無法真正被吸收,就不能收到補腎縮尿的功效,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絡不通,用藥無功”的道理。
“氣補”的含義就是通過練習各類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氣功達到治療健身的目的,同時和有效的睡眠相結合以補元氣,效果是不錯的,但是如果患者身體過度虛弱,馬上練功就會有一定的難度,就需要先將身體調整到具備練功的條件時,方能起到效果。那么用什么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才能在短期內見效呢?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穴補”。
補腎的穴位有哪些呢?這里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
“涌泉穴”是腎經的“井穴”屬“木”。此穴治療范圍極廣;因為腎屬水,而“涌泉穴”屬木(五臟“井穴”對應的是“木”);同時,肝也是屬木;所以說,如果肝火過盛或腎陰不足,就要多按按“涌泉穴”。這是因為“水生木又克火”,通過按摩“涌泉穴”即可補肝又可祛火,可謂是“一舉兩得”啊!而且它對于有足寒癥和足心發(fā)熱的患者常按此穴也會有顯著的療效。
“涌泉穴”屬于心腎兩經的相接點,與腎有關的脾、胃、心、肺等臟腑病癥均可參與治療;如:高血壓、耳聾、耳鳴、咳嗽、哮喘、發(fā)熱、嘔吐、腹瀉、五心煩熱、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等都是它的治療范圍。
具體方法是:
用熱水加少許陳醋浸泡雙腳,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每日臨睡覺前浸泡15~30分鐘;然后,用手掌跟來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次,以感覺發(fā)燙發(fā)熱為宜(也可抹點潤滑油或護膚膏),搓完后,再用大拇指指肚或指關節(jié)點按涌泉10下,以感覺酸痛為度,兩腳互換。注意:在女性月經期間、高血壓患者不宜練此法。
二、太溪穴(在腳內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處,見圖6)
它是腎經的“俞”穴和“原穴”,屬土。“太者,可大可小無限也;溪者,山澗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統(tǒng)領山澗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體之中是血液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調動了靜脈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鮮的血液就會沖開體內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環(huán)。咱們前面說過“液門”和“然谷”兩個穴位能治療咽干欲飲(嗓子干燥總想喝水)的癥狀,如果配上“太溪”穴治療起來就會更加快捷,有“如虎添翼”之感。是古代醫(yī)籍中記述的“回陽九穴””之一,具有明顯提高腎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是治療腎病的要穴,對治療婦科病、腎炎、痛風、腎絞痛、遺精、陽痿等病癥都有很好的療效,它可以幫助解除尿液的毒素含量減輕腎臟的負擔,達到恢復腎功能的作用,在腎經的流注時間(下午5:00—7:00)效果最佳。
對于高血壓腎炎病人,按揉此穴后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對尿蛋白有一定治療效果。對于手腳怕冷或發(fā)涼的病人,可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復刺激之下,慢慢會感覺到暖和的。
太溪穴對很多慢性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常用于治療腎炎、膀胱炎、踝關節(jié)扭傷等病,對于咽喉腫痛,齒痛齦腫,耳聾耳鳴,視力減退,咳嗽,氣喘,手足畏寒,月經不調、遺精、遺尿等癥都有很好的療效。
三、腎俞(先找到第七頸椎棘突,“低頭,后頸部最突出的那一個高出的骨頭,也是大椎穴的位置”,然后依次數(shù)下去,胸椎十二個。然后就是腰椎了,找第二個腰椎,它的棘突下,旁開1.5寸,也就是兩個橫指的位置,見圖4)
用腎俞配太溪來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虛都是最佳的配伍,尤其對于腎虛腰痛馬上可以見效。用穴位補腎,躲過了胃腸吸收這道關,所以不會有虛不受補的情況,而且補得直接、迅速。在后背腎俞位置左右各拔一個真空罐,同時再按揉左右的太溪穴10分鐘,每天如此,10天后你就會感到精、氣、神會有很大的改善了。
四、.揉丹田
丹田位于肚臍下一寸至二寸處,相當于石門穴位置。方法是將手搓熱后,用右手或左手中間三指在該處旋轉按摩,左轉72次再右轉72次。能健腎固精,并改善胃腸功能。(見圖5)
3,濕瘀型;
多見于春季及秋季,在冬、夏兩季較輕,皮損色正?;虻稚砻婀饣?,有陣發(fā)性瘙癢的感覺,在身體發(fā)熱出汗時搔癢更為明顯,且用手撓抓感覺不到痛。當撓破皮膚時,常有少量滲出性粘液及少量血混合性液體。表皮有少量屑痂,這主要是由抓撓形成的。脈:緩;會隨情志變化而加重,多伴有脾胃虛弱、飲食不香、胃脘脹滿或消化不良等濕滯脾胃癥狀表現(xiàn)。
治法:除濕健脾、驅風止癢、舒肝和胃。
除濕、健脾、和胃比較好的穴位是“足三里、內關、三陰交、血海”這四個要穴。
“足三里”穴(膝眼下四橫指,距離脛骨一個中指的位置)是胃經的“合穴”,屬土。這個穴位幾乎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個能增加人體免疫力的穴位,很多疾病的產生都是由于人體的免疫力遭到了破壞,才使細菌有機可乘的。平常多按按“足三里”就會改善自身的體質,能“燥化脾濕,生發(fā)胃氣”。如:胃痛,噎膈,嘔吐,腹脹,泄瀉,痢疾,便秘,水腫,腳氣等等治療時都離不開它的配合。
“內關”穴(掌心向上,腕橫紋上2寸:兩個半橫指處)屬于心包經,是治療心胸胃疼痛的重要穴位。“內者,內部也;。關者,關卡也。”顧名思義就是此穴就像一道血液的閘門有疏導水濕的作用。像打嗝、胃痛、偏頭疼、惡心、嘔吐、血壓高低的調節(jié)都是它的拿手好戲,但是體虛之人揉內關的效果不明顯,因為“內關穴”只有在氣血旺而遭到阻塞時才能發(fā)揮作用(開閘放水),它是沖鋒的穴位,不是個補穴。
“三陰交”穴(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寬度,脛骨內側緣后方,見圖6)。“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于此。它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祛濕的功能很強,常按揉此穴能夠除濕健脾。
“血海”穴(屈膝,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四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便是此穴。見圖6)也稱作“百蟲窩”。蟲子一般都在潮濕環(huán)境下才能繁衍生息,不管事皮膚病還是婦科疾病都是由于體內濕氣太重,使得細菌繁殖過快造成的。“血海”穴是調節(jié)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要穴,專門去除濕熱,治療瘙癢之癥。另外,凡是和血液相關的病癥,它是必選之穴。
比較有效和簡單的方法就是用艾條灸一下這個穴位,對治療瘙癢效果很不錯。
我曾經用物理方法治愈過一起神經性皮炎,患者是一位知名企業(yè)家,癥狀屬于“濕寒型”,我先按揉其“太溪穴”和“太沖穴”后,又在其后背的腎俞部位各拔了一個氣罐,再用皮膚針(也叫梅花針)敲打皮膚上隆起的片狀丘疹,輕輕一敲,再拔上幾個罐,毒血就會破膚而出,且患者不覺疼痛。然后在患處抹上一些紅霉素眼藥膏用以消炎,如此可以保證10天左右的平安,平時“太溪穴”和“太沖穴”要常按揉,否則肝火不除,病走熟路,就會再次發(fā)作。初期治療反復是正?,F(xiàn)象,堅持三個月患者病情就會有很大的改觀。 梅花針扣刺能活血通絡,溫經養(yǎng)脈,通過皮膚的神經自我調節(jié)作用,激發(fā)臟腑經絡功能,從而改善皮損局部的微循環(huán)。扣刺后又于局部拔火罐,可以清泄血分邪熱,移毒瀉毒,促進局部循環(huán)和組織的再生,加強了養(yǎng)血、和血、通經、活絡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