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做主
這一點可以通過兩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做作業,父母常比孩子還著急,凡事過問,時時催促。誰都不喜歡被催促和監督,孩子也一樣,他會因此對學習產生厭惡;再者,這樣讓孩子沒有了自主安排時間、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結果孩子越來越被動。其實,我們應該對孩子說:“你今天安排好學習時間了嗎?”而不要說:“老師布置了多少作業,做完拿給我看。”前者是對孩子自主性的要求,后者是具體的介入。
再比如,以孩子穿衣服為例。穿衣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沒有主動要求我們提意見,我們就不應該因為孩子選擇的衣服顏色不美或者搭配不當而去要求他穿上大人喜歡的衣服。有時候,天氣冷,孩子還穿很薄的衣服,父母們會因為擔心孩子感冒而三番五次的督促孩子換衣服,其實只要孩子受過一次凍,下次就一定會記得穿厚一點了。有時候父母們的提醒反而妨礙了孩子生活常識的發展。
所以,在生活中,能讓孩子做主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不要代孩子“做主”。只要不傷害孩子自己或者別人,即便有點“過分”、“看起來不順眼”也沒關系,他們會自己糾正過來的。
◆孩子的成長需要自己不斷嘗試
雖然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大多時候不如我們的好,但我們切不可因此而事事代替,因為事情雖然可以代做,成長卻是不能代替的。他們需要不斷的嘗試和體驗才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他們需要通過失敗來檢驗錯誤。也就是說,孩子在嘗試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因為孩子做得不好而去責怪,更不能親身代替,如果孩子不主動求助,我們也不要急著去教他們。同樣,孩子遇到什么問題想不通,來問我們時,也不要馬上告訴他答案,而應該先問問孩子是怎么想,了解到孩子究竟“卡”在哪里,再去指導才會有好的效果。
◆萬不可把“聽話”作為教育的標準
父母都喜歡主動而自覺的孩子,卻又常常為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而不安。為人父母萬不能以孩子聽話為滿足,也不要總是期望孩子事事按照我們的設想去發展,因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性格、興趣和需要。許多父母因為孩子忤逆而發火,并不一定是孩子做得不對,而是因為“孩子不聽話讓自己沒面子”。事實上,所謂父母的“權力”和“面子”并不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怎樣才對孩子的發展更有利。
如果只能在偏執和毫無主見兩者間選擇,也許偏執一點的孩子更具發展潛力。偏執雖然很多時候都很討厭,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險,但是,當孩子的想法是正確的時候,尚能成功。假如孩子沒有主見,他就永遠不能成功,只能跟著別人的想法走,任憑環境的擺布,無論人家的想法是對是錯,無論環境是否適合他。所以,為人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暴跳如雷,相反要為孩子毫無想法、只會聽從而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