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移動電影院,未來呈現的場景是,把屏幕變成銀幕,把手機變成放映機
/
文 |《中國企業家》記者 徐曇 編輯|米娜
2017年中國的電影票房是559億,2018年的數據或許會激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移動電影院在5月9日誕生了。要知道,中國絕大部分市、縣尚沒有電影院,而中國的手機用戶卻有12億多,可見移動電影院的票房空間巨大。
一個疑問是,移動電影院與在手機上看騰訊視頻、看愛奇藝有什么區別呢?那就是“同步”,與上映檔期的電影同步播放是“移動電影院”發布最勁爆的關注點。由此,其營業收入也將被記入中國電影票房統計。
5月9日,北京云途時代影業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定軍山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文博會上聯合推出了“移動電影院”。中國或許不是世界上電影最發達的國家,但移動電影院第一張牌照的發放,使得中國電影政策顯得尤為超前。
云途時代影業也像一匹黑馬,闖入公眾視野。這家已有19年歷史的神秘“新公司”之前主營業務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領域,目前已轉型移動電影院。
董事長譚明說服了一位影業大咖加盟,在2017年底萬達的“至暗時刻”,高群耀離任萬達國際事業部CEO后,一直去向成謎。目前已出任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曾歷任微軟中國區總裁,新聞集團和二十一世紀福克斯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中國投資與戰略發展CEO,萬達國際事業部CEO和萬達收購的好萊塢傳奇影業CEO等職務。譚明看中的正是其IT、傳媒、影視的跨界經歷,高群耀無疑也成為云途時代最強的影業資源。
高群耀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說:“整個中國,電影院的平均觀影上座率逐年下降,2015年的時候是17%,2017年只有14.2%,這個模式帶來了絕大多數電影院的運營者沒有辦法收支平衡,所以再建電影院的模式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大批電影沒有機會進入排片,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比如2017年國家電影局批準備案的電影有3000多部,最后拿到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電影970部,這970部還有一半沒有機會在電影院上映,有機會上映的電影又有一半第一天淪落到只有1%的排片。2017年在電影院公映的電影有87部票房超過1億元,其中有41部是海外電影,只有40多部是中國的電影,去年盈利的電影僅有28部,把這幾個數字擺開看,可見排片的瓶頸如此之窄。”
這意味著,到今天看,雖然中國電影的票房在增長,但基于實體電影院的商業模式已陷入瓶頸。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張偉所長提供的數據佐證:“以2013年到2017年全球電影市場、電影票房和非電影票房增長數據看,2017年全球非影票房已經達到了321億美元,逼近了傳統影院的406億美元。一方面傳統影院單屏的票房產出有下降的趨勢,院線的朋友經常來抱怨說生意不好做;另一方面每年又有大量的影片排不進影院。這樣兩端的需求不對應,一定會催生市場上更多業務的細分。”
所以張偉認為,在談到科技助力電影播映新模式這個話題時,一定要首先回答為什么需要新模式,為什么也一定會有播映的新模式。
移動電影院的誕生是基于中國移動帶寬的普及,以及手機端消費習慣的養成,未來也將釋放上游的生產力,增加電影的播映出口,相應吸引資本的聚集,改變的將是整個電影生態。
高群耀說通過移動電影院未來呈現的場景是,把屏幕變成銀幕,把手機變成放映機。就此話題,《中國企業家》記者專訪了移動電影院CEO高群耀。
以下為高群耀專訪部分呈現:
《中國企業家》:中國的電影票房2017年超過了559億,電影院的數量也在增加。何以說實體電影院無法承載中國電影增長的期許呢?
高群耀:2017年,中國的觀影人次是16億,1979年中國的觀影人次是293億,是2017年的15倍,而那時候中國人口才約10億。這意味著市場還有巨大空間,也說明今天大眾化電影要走向大眾的生活,滿足市場需求,還有非常長的路要走。
在中國目前有350個市級縣,沒有一個電影院。山東省濱州市下面的某一個縣,那里有48.9萬人口,只有一個電影院。
但是今天不停地增加電影院和銀幕,效果很有限,主要是因為商業模式的局限性,整個中國,電影院的平均觀影上座率逐年下降,2015年的時候是17%,2017年只有14.2%,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我在商場里做一家大的電影院,一天演幾場電影,平均只有14.2%的座位有人,所以這個模式帶來了絕大多數電影院的運營者是沒有辦法收支平衡,所以再建電影院的模式不可持續,也無法完成期許。
《中國企業家》:移動電影院的推出會給中國電影帶來明顯的增量提升嗎?
高群耀:目前大批電影沒有機會進入排片,沒有機會與觀眾見面,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比如2017年國家電影局批準備案的電影有3000多部,最后拿到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電影970部,這970部還有一半沒有機會在電影院上映,有機會上映的電影又有一半第一天淪落到只有1%的排片。2017年在電影院公映的電影有87部票房超過1億元,其中有41部是海外電影,只有40多部是中國的電影,去年盈利的電影僅有28部,其他在持平和虧損線之下,把這幾個數字擺開看,可見排片的瓶頸如此之窄。
移動電影院突破了原來因為物理院線、銀幕和黃金檔時間的局限性,這在產業里是很關鍵的一步,它帶來新的嘗試和做法希望能給中國電影帶來非常明顯的增量,數量級的增量,使電影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同時刺激這個行業有更多人參與創作,使他們的產品和消費者能夠有接口。
《中國企業家》:有個疑惑是,移動電影院怎么防盜版呢?
高群耀:目前我們和國家電影科技技術研究所合作,在后臺用各種方式來防止在播的時候被盜播,在盜播之后以可追蹤,水印的一些技術來防止盜播。防盜拍,防盜鏈,防盜版,可追溯,防破解這樣的技術問題,幾乎是我們技術后臺投資的最主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中國企業家》:移動電影院里電影的票價定在什么價位?
高群耀:中國實體電影院的票價平均價格在35元左右,北上廣深要貴一點,貴的電影可以到120元這個狀態。
我們把移動電影院的定價,定在25元,這是參考了今天實體電影院和后面版權交易的網絡視頻以及點播、全世界電影院票房的定價方式。在發達國家,大多數的電影票的定價方式都是在平均月薪的0.5到1%的區間中,而中國平均月薪在3000元左右,所以根據很多因素,目前我們把它的標準定價為25元。
《中國企業家》:移動電影院和實體電影院的分賬模式是否一樣呢?還是有所不同?
高群耀:電影制片人、片商、發行商、院線這四個關系,我們跟實體電影院是一模一樣的,票房分成也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差別。對發行商來說,除了原來的實體影院以外,還有了移動影院,方式一樣。
國家的管理方式也一樣,同步上映才叫真正的電影院,電影院是要記錄票房的,移動電影院的每一分錢也要記錄進中國電影票房統計,跟實體電影院完全一致。
《中國企業家》:你以前是力學博士,后來進入Autodesk、微軟,又進入新聞集團,近兩年幫助萬達經營海外影視業務等,雖說管理有共通的地方,但是領域上跨界是不是有些大?
高群耀:我記得在十幾年前,我還在微軟的時候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是默多克打給我的,他說到目前為止有4個萬億美元的產業,即IT、互聯網、電信、影視娛樂傳媒已經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也許是這樣一個緣故,我不知不覺踏入了電影這個行業,后來我意識到不是我改行了,是行改了。
《中國企業家》:萬達的海外業務一直讓人很感興趣,在任萬達國際事業部CEO的兩年時間,萬達海外發生了什么,你操盤了哪些業務?
高群耀:從在新聞集團的21世紀福克斯公司發行一系列電影之后,到后來我們投資博納影業,成為創始人之外最大的股東,參與博納本身的運營,讓我了解了好萊塢和中國制片行當的一些運營方式,在過去3年中,我在萬達配合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海外文化產業的收購和運營,其中主要的工作是在電影領域。在2015年和2016年兩年多的時間我們用35億美元收購了好萊塢著名的電影公司傳奇影業,之后我兼任那個公司的代理CEO。同時,我們連續用每筆十億美元的基金,以萬達旗下AMC電影院線作為平臺,收購了美國第四大電影院線卡爾曼,歐洲第一大電影院線等,從而組建了一個全世界最大,歐洲最大、美國最大、擁有46000人,在15個國家最大的電影院線。也許是基于這樣一段經歷,我慢慢覺得我進入電影圈了。
值班編輯:武昭含
審校:高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