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科教授 黃高忠
與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高血壓的危害更大,可顯著增加老年人發生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風險,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而言,掌握老年高血壓的特點,了解老年高血壓的防治知識并貫徹到行動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老年高血壓的定義是,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持續或3次以上(不是同一天)收縮壓達到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達到90毫米汞柱。如果收縮壓達到14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小于90毫米汞柱,則稱為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由此可見,老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與中青年高血壓并無不同。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不要僅憑一次血壓測量結果就診斷自己患了高血壓。在家中反復自測血壓或去醫院做動態血壓監測,有助于提高血壓評估的準確性。
老年人的收縮壓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舒張壓則在60歲后呈降低趨勢。因此,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是老年高血壓中最為常見的類型,其主要特征是脈壓增加。脈壓是收縮壓與舒張壓的差值,脈壓大于40毫米汞柱視為異常,提示大動脈彈性減退。目前認為,收縮壓升高與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關系比舒張壓升高更為密切,且脈壓越大,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越高。
老年人自主神經調節功能減退,血壓易隨情緒、季節、飲食和體位的變化而出現明顯波動,顯著增加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比如,部分高齡老人在進餐后1~2個小時內會出現血壓明顯下降(餐后低血壓);部分老年人在久坐站起時會出現頭暈、血壓下降等情況(體位性低血壓)。另外,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臥位高血壓伴體位性低血壓的情況也很常見。這些患者在剛起立或長時間站立后,出現血壓下降、頭暈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暈厥,而臥位時的血壓非常高,尤其是在夜間。
血壓波動較大或存在體位性低血壓的老年患者,應經常測量立位血壓,并避免長時間站立;改變體位時,應盡量緩慢;早晨和午休起床時,不要過于著急,醒后宜在床上休息片刻,再慢慢坐起,然后再慢慢地穿衣、下床,以免發生意外。必要時,可使用醫用彈力襪,以增加靜脈回流量,減少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健康成年人的血壓水平表現為“晝高夜低”,夜間血壓水平較日間降低10%~20%,醫學上稱為杓型血壓。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壓晝夜節律異常,表現為夜間血壓下降<10%的“非杓型”、血壓下降>20%的“超杓型”,或夜間血壓反較白天升高的“反杓型”,這3種類型的血壓均會顯著加重靶器官的損害。
一般地說,非杓型或反杓型高血壓患者宜采用晚間或睡前服用長效降壓藥物的方法,幫助恢復血壓的正常晝夜節律。
與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相比,老年人出現“白大衣高血壓”(診室內血壓升高,診室外血壓正常,也稱“診室高血壓”)或“白大衣效應”(診室外血壓升高,診室血壓更高)的情況更多見,易導致過度降壓治療。同時,老年人出現隱蔽性高血壓(又稱“逆白大衣高血壓”或被掩蓋的高血壓,診室內測量的血壓正常,而動態血壓監測發現平均血壓水平升高)的情況也較中青年人常見。因此,老年人應加強血壓自我監測,必要時,可做動態血壓監測,以評估是否存在漏診與誤診。
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繼發性高血壓較常見,如由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致的腎血管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以及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等。如果老年人的血壓在短時間內突然升高、原有的高血壓突然加重,或應用多種降壓藥物治療后血壓仍難以控制,應注意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以“睡覺打鼾”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也可能導致或加重老年高血壓的病情,主要表現為夜間睡眠及晨起血壓升高,血壓晝夜節律改變。此外,罹患多種疾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老年人還需注意是否存在由某些藥物引起的高血壓。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芬必得)、甘草類制劑(如復方甘草合劑等)等,均可導致血壓升高。
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情況較多見,心力衰竭、中風、腎功能不全的發生率高,高血壓其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比年輕人大。因此,老年人降壓治療的獲益也比中青年人更大。
我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推薦,將血壓<150/90毫米汞柱作為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目標值。若患者能夠耐受,可將血壓進一步降低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降壓治療過程中,需密切監測血壓變化,以及是否存在心、腦、腎血流灌注不足的情況。
老年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治療主要強調收縮壓達標,不應過分關注或強調舒張壓變化的意義。老年人不宜過快、過度降低血壓,而應在可以耐受的前提下,逐步實現降壓達標。為避免舒張壓過低誘發心腦血管事件,伴有缺血性心臟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宜將舒張壓控制在70毫米汞柱左右。
非藥物療法,包括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為,是降壓治療的基礎。具體措施包括:每日攝鹽量應少于6克;戒煙,并避免吸二手煙;限制飲酒,不鼓勵為了“活血”而飲酒;控制體重;適當運動等。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特別是高齡老人)不宜過分嚴格地控制飲食及食鹽的攝入量,以免導致營養障礙及電解質紊亂(如低鈉血癥)。肥胖的老年人也不宜過快、過度減輕體重,以免導致體力不支、抵抗力下降,甚至誘發其他疾病。
目前,臨床常用的5大類降壓藥物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壓的治療。由于老年高血壓的特點是低腎素、低交感張力,高容量、高搏出量,大動脈彈性降低,應用利尿劑和長效鈣離子拮抗劑的療效較好,副作用較少,故這兩種藥比較適合無明顯并發癥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初始治療。若患者已存在靶器官損害(如冠心病、中風等),或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降壓藥物。比如,利尿劑適用于合并心力衰竭、水腫的老年高血壓患者;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與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適用于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絞痛、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β受體阻滯劑是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首選藥物。
需要提醒的是,老年人大多存在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或排泄量減少,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此外,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故還需要注意各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高血壓患者常合并多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需加強綜合管理。血脂異常者可從他汀的治療中獲益。通常,常規劑量他汀治療可使多數患者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合并糖尿病者,應盡量避免使用容易發生低血糖的降糖藥物,并加強血糖監測。
往期文章點擊藍色文章標題即可查看內容
10、7種方法助你減輕偏頭痛
13、形形色色的強迫癥
14、最具降壓效果的11種蔬菜
16、識別寶寶生病的7大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