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臟中心教授 胡大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居民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人口老齡化及城鎮化進程加速,我國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數持續增加,已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據統計,2013年我國農村和城市的心血管死亡率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比的44.8%和41.9%,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健康和生命。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進展,心血管急癥的病死率降低,作為各種心血管病嚴重和終末階段的心力衰竭,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醫療費用上升,成為本世紀心血管病防控面臨的重大挑戰。
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戰場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收縮和/或舒張功能減退導致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多種原因(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原發性心肌病、高血壓、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酗酒和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心臟損傷均可進展為心力衰竭。由于經濟條件和人種差異, 不同時期和地區心力衰竭的病因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而發展中國家則以風濕性心臟病為主。我國心力衰竭的首要病因已從30年前的風濕性心臟病逐漸轉變為當前的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作為各種心臟疾病進展后的終末階段,全世界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都在迅速增加。盡管近20年來心力衰竭的診斷和治療都獲得了重大突破,但其遠期預后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與惡性腫瘤相仿,僅略優于肺癌。國際心臟病學界的權威Braunwald教授因此預言,心力衰竭將是未來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戰場。美國目前心力衰竭的人群患病率為1.5%~2.0%,每年需花費56億美元用于該病的治療?;谖覈?003年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結果,35~74歲人群中心力衰竭的發病率為0.9%,根據最新的數據推算,目前我國已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過800萬,這些患者的人均醫療花費超過1.2萬元/年,總的年經濟支出接近1000億人民幣。
早期診斷和干預至關重要
心力衰竭作為一種進行性疾病,不僅死亡風險居高不下,而且再入院率高, 3~6個月的再入院率為27%~50%,平均每人每年住院兩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對現有的醫療資源和患者的經濟負擔構成巨大挑戰。曾有一項針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的生活質量問卷調查顯示,這些患者的生活質量總評分僅為正常人群的1/3,部分指標甚至顯著低于腎臟透析、病毒性肝炎、重度抑郁等嚴重慢性疾病患者。
心力衰竭典型的臨床表現是不同程度的勞力性呼吸困難,患者活動能力下降。早期心力衰竭的表現并不典型,有的患者會在進行較為劇烈的活動或上樓時出現氣短,休息后即可緩解。有的晚上入睡后憋氣胸悶,需用多個枕頭墊高才舒服,還可表現為疲乏無力、頭暈、食欲減退、雙下肢浮腫、記憶力下降等。
目前通常采用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的方法,根據患者在不同體力活動時是否出現心力衰竭的癥狀對心功能進行臨床分級。心功能I級的患者正常體力活動時,無心力衰竭的癥狀;II級為正常體力活動時出現癥狀,III級為低于正常體力活動時出現癥狀,IV級表現為休息狀態下也出現癥狀。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時,患者出現嚴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咳嗽和咯粉紅色泡沫痰,提示心功能嚴重失代償,需緊急救治。
此外,心力衰竭還可根據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劃分為A、B、C、D四個階段,分別指:有心力衰竭危險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尚無心臟結構和功能損害(A期),已有心臟結構改變和功能受損而無心力衰竭癥狀(B期),在心臟結構改變和功能受損的基礎上出現了心力衰竭癥狀(C期),以及難治性、終末期心力衰竭(D期)。
心力衰竭分期的意義在于早期識別發生心力衰竭的危險因素和心臟結構改變,力爭在出現心力衰竭癥狀前及早干預,降低心力衰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超聲心動圖檢查可在心力衰竭癥狀出現前識別出心臟的結構改變和功能損害,是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的較準確和簡便的檢查手段。
規范化治療有章可循
目前,國內外均有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心力衰竭治療指南,以促進患者的規范化管理,最大程度改善臨床癥狀和遠期預后。指南中推薦參與心臟康復,落實5個處方(藥物、運動、營養、心理和戒煙限酒),對患者進行全面和全程的管理、服務和關愛。藥物治療包括利尿劑改善患者癥狀,同時應用ACEI或ARB類藥物、β受體阻斷劑和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
此外,最近更新的歐洲和我國心力衰竭治療指南中,還增加了對竇房結f通道選擇性抑制劑伊伐布雷定的推薦,與現有藥物聯合應用時,可進一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遠期生存。該藥已在歐洲廣泛應用多年,2015年獲得我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將有助于促進我國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規范化和向國際接軌。
專家簡介
胡大一教授現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介入中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世界心臟聯盟理事、美國心臟病學學院國際理事、中國控制吸煙協會會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中國心臟聯盟主席。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