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了60年,中國也一步一步的邁進了世界大國的行列,在國慶60周年來臨之際,讓我們這些80后重溫一下我們童年時期所玩的十大游戲:
1.跳繩
這可不是說現在的跳繩,現在的跳繩繩子都先進不少,童年時候我們用的繩子是一根大麻繩。玩家分為兩種,有兩個人抓住繩子的兩端,用力旋轉繩子,使繩子旋轉起來,其他人按先后順序進入繩子中間,隨著繩子的跳動,自己也跳起來。如果被繩子碰到就為失敗者,就會成為旋轉繩子當中的一個。另一種玩法是可以同時有幾個人進入繩子中間。這種游戲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有氧游戲。
2.拍紙牌
拍紙牌也是當年我們這些80后課余的經典游戲。在我們河南開封,也稱為“摔洋牌”(方言)。大家將一些不用的紙疊成三角形或者四角形,然后用力在平地上互相擊打,被打翻的一方判負將輸掉一張紙牌。這種游戲一方面需要很大的臂力,同時也需要一定的聰明智慧,方能獲勝。
3.捉迷藏
捉迷藏可以說是我們這些80后晚上最喜歡玩的游戲了,不論男女,大家都可以享受游戲所帶來的樂趣。現在很難再玩到這種游戲了,當時我們玩捉迷藏的主要原因是電視機還不是很普遍,晚上又玩不了其他的游戲,只有捉迷藏剛好非常適合。玩法一般為兩種,一種是大家都藏起來,當然是有一定的范圍,然后一個人開始尋找大家,首先找到的判為失敗者,也就是下一輪要找大家;另一種玩法是將其中一個人用布蒙住他(她)的眼睛,然后讓他(她)在一定的范圍內(當然很小的范圍)開始尋找其他人,首先抓到的判為失敗者。
4.跳房子
跳房子,在我的童年記憶中,也稱為“跳方塊”。這是一項非常簡單的游戲,只需要一支粉筆和一塊石頭,大家就可以享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了。首先要在地上畫出一些格子,然后游戲者一邊前進格子一邊要把石塊踢到正確的格子里,出界或者跳錯了格子將會判為失敗。
5.丟沙包
丟沙包一般為女孩子所玩的游戲,沙包通常是自己在家里制作的,用廢舊衣服縫合成球狀,里面再裝一些沙子或者玉米等谷物。這項游戲一般適合于三人以上玩,游戲一般分為兩隊,分別為攻守兩方,場地兩端各有一個(或多個)“投手”,就是丟沙包的人。他們用沙包投擲位居場地中間的對方的人。防守者如果被沙包擊中,則退出比賽,如果用手抓到沙包則可以多一條“命”,也就是說多一次留在場上的機會,如果再次被擊中,可以不退出比賽。
6.打陀螺
打陀螺也是一種不需要花錢就能享受到游戲樂趣的游戲。不僅陀螺可以自己制作,而且打陀螺的鞭子也可以自己制作。這種游戲的關鍵是要有一塊非常平坦的水泥地,才能玩很長時間,陀螺一般是由一個圓柱的東西(實在想不起來怎么稱呼它了,就是農村墻壁上用來固定電線用的那個白白的東西)和柏油制作,將柏油加熱,然后慢慢滴在圓柱的一端,在水泥地上磨成錐型就可以了;鞭子一般是用輪胎上面的線制作而成,因為它不容易斷。玩法是大家揚起手中鞭子抽打陀螺,使它飛快的旋轉就行了。但是打陀螺也是一種很危險的游戲,稍微不注意,就會抽到其他玩家。
7.跳皮筋
這幾乎可以說是一項為女生“專屬”的游戲,因為女生的動作比較細膩,而且她們可以做出花樣繁多而復雜的動作,從而讓我們這些男孩子望而卻步。玩游戲時,一般是由兩個人用身體將皮筋撐成長方形,然后一個人或多個人開始玩游戲,游戲的玩家有時還會口念歌謠(歌謠現在已經記不得了),有節奏地在皮筋上跳躍“翻飛”。這種游戲對于人的技術細節要求很高,所以說男孩子想玩還是比較難的。
8.踢毽子
踢毽子可以說是女孩子的專利,因為它最講究的是踢出花樣。男孩子笨手笨腳的哪能玩這種游戲。這種游戲一般是需要花錢的,因為毽子制作起來比較麻煩,還是要花幾毛錢買一個劃算。踢毽子的場地很簡單,只要是塊平地就OK了!
9.刀拐(方言)
刀拐,普通話說是斗拐,或者說是斗雞,這種游戲可以說是男孩子的專利了,因為它需要很大的力氣(當然也需要技巧),所以,女孩子就只能成為觀眾了。斗雞在全國各地有很多稱呼,一般來說有:撞拐、斗拐和碰拐等等。該游戲一般來說有兩種形式的玩法,分別為群斗和單挑。在比賽過程中,選手擺出金雞獨立的姿勢,用單手將一條腿抱至另一條腿的膝蓋以上,決斗口令一響,玩家開始行動,首先將對手撞翻在地者為勝利者。
10.打玻璃彈
打玻璃彈也可以叫做打彈珠,這是一項我們童年時非常流行的游戲。打琉璃彈的“博弈”性質非常顯著,獲勝者將會得到一定的物質回報,將對方的琉璃彈拿走成為自己的東西。童年時期,每每放學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會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開始玩起,玩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我們那邊的玩法大概有兩種,一種是類似于打高爾夫球的“打老虎洞”游戲,在馬路上挖幾個小洞,稍微深一些,然后“隊員”分別上場進行較量;另一種玩法是追逐游戲,在有些地方被稱為“打跑”。規則是玩家將琉璃彈投擲出去,然后大家輪流進行,用自己的琉璃彈敲中別人的,就可以將對方的琉璃彈為自己的“戰利品”。
(摘自 《 笑對風雨人生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