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練習一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己亥歲感事
[唐]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注】 樵蘇:打柴為“樵”,割草為“蘇”。
詩的開頭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請簡要賞析。
【答案】 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人民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一片戰亂圖景。
(2)詩的最后一句“一將功成萬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鈞,令人感動,成為警世名句。請從表現手法上加以賞析。
【答案】 最后一句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以“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突出了枯骨的意象,揭示出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諷刺了一些黷武好戰而功成名就的將軍,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無情的感嘆。
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潤州二首(其一)
杜 牧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
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1)詩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語奇絕,請賞析其妙處。
【答案】 點明游覽時節在深秋;“千里”兩字,既寫出了江南秋色廣闊無邊的景象,又暗含詩人登高望遠的意思。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詩人用對比手法,將古寺里青苔滿階、庭院荒蕪蕭條與小橋下綠水潺潺流動,酒樓盛景依舊相對照,聯想前代人、事,吊物懷古,表達了對世事滄桑的感慨。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京中有懷
杜審言
今年游寓獨游秦,愁思看春不當春。上林苑里花徒發,細柳營前葉漫新。
公子南橋應盡興,將軍西第幾留賓。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注】 唐代洛陽為東都。杜審言曾任洛陽丞,后任膳部員外郎及著作佐郎時亦多在洛陽供職,其家在洛陽西鞏縣。本詩大約作于長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當時杜審言隨駕在長安。
(1)清人吳喬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請結合頷聯中“徒”“漫”二字對此作簡要賞析。
【答案】 頷聯描繪長安景色:上林苑里,鮮花盛開卻無人欣賞;細柳營前,柳枝新綠卻無人欣賞。花木隨著季節開花結果,是自然規律,本無所謂“徒發”或“漫新”,然而詩句中卻著以“徒”和“漫”,寓情于景。此聯是首聯詩中“愁思看春不當春”的具體化描述,以樂景寫哀情,形象地表現詩人睹物感懷的惆悵心情。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
【答案】 詩人抒發懷友思歸之離情,表達了對洛陽萬物無比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4.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柳宗元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 本詩寫于作者貶官柳州時期。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謗,身遭放逐,流落他鄉故稱“楚客”。皇樹即橘樹,屈原《橘頌》中有“后皇嘉樹,橘徠服兮”之句。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曾想通過種橘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
(1)簡要分析詩的頷聯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詩人運用典故和對比,表明他愛柑橘是因為讀“楚客”屈原的《橘頌》引起了雅興,而不是像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想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橘樹的喜愛之情,更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堅貞品質。
(2)尾聯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達了作者的曠達之情,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我認為是表達了作者的曠達之情。無論首聯對橘樹嫩綠和茂盛的描繪,還是頸聯對橘樹開花結實的想象,都表達了詩人對橘的喜愛之情;頷聯更是通過用典和對比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樹成林滋養自己正是作者在貶謫后堅守節操的曠達體現。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韋 莊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卻愁宴罷青娥散,揚子江頭月半斜。
【注】 此詩是詩人參加周寶的盛大宴會,有感而作。金陵:指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對東道主周寶的敬稱,其時周寶為鎮潤州的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廳。
(1)沈德潛評此詩頷聯時說:“只是說人間富貴,幾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說,頓然換境。”請你結合沈德潛的評價簡要賞析這一聯。
【答案】 本來神話中的仙境,人間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詩人卻倒過來說,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像這樣的“人間富貴家”。淡淡一語,襯托出周寶府中驚人的豪奢。
(2)詩歌的前三聯極寫夜宴之華麗,尾聯卻用了一個“愁”字,這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 一個“愁”字,點出了清醒的詩人并未被迷人的聲色所眩惑,而是別抱深沉的情懷。酒闌人散,月已半斜,徘徊在揚子江頭,西望長安,北顧中原,兵戈滿天地,山河殘破,人何以堪!傷時、懷鄉、憂國、憂民之情涌上心頭。
6.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李世南畫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
逢人抱甕知村近,隔塢聞鐘覺寺深。
【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畫家,擅畫山水。蔡肇(—1119):字天啟,丹陽(今屬江蘇)人。曾任吏部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甕:這里指水甕。塢:地勢周圍高而中央凹的地方,這里指山塢。
(1)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么樣的氣氛?
【答案】 畫面大概是:有條小溪從兩山之間流出,樹林里樹葉飄落,一個人抱著甕在路上(或在溪邊),山谷那邊隱約露出寺廟。[畫面中應有小溪、山(山塢)、樹林(落葉)、人、甕、寺廟等六種景物]這幅畫面呈現出的是鄉村野外恬靜、安詳的氣氛。
(2)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案】 “潺潺”水聲的描寫,“瑟瑟”風聲的描寫,聯想到附近有個村莊的描寫,深山寺廟傳來的“鐘”聲的描寫,都表現了畫面以外的景和趣。好處:使畫面上靜止的景物活動了起來,變得有聲有色;拓展了畫面,使之更顯豐富多彩。
7.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指葉衡,即葉丞相,南宋主戰派人物,很有才干。
(1)這首詞上闋畫線句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有何作用?請作具體分析。
【答案】 畫線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靜為動,或擬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卻說青山想要向葉丞相傾訴衷腸,如萬馬奔騰而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之連綿,并借此含蓄表達了對葉丞相的傾慕之情,同時也表現出詞人對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熱切希望。
(2)有人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的是詞人的豁達,有人則說表現的是詞人沉重的憂傷。你怎么看?為什么?請聯系全詞加以說明。
【答案】 示例一:我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的是詞人豁達的心境。人們都說頭發總是因愁才變白,那沙鷗豈不一身都是愁?詞人故意發此癡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對沙鷗的調侃,也是對自己的調侃,顯得詼諧幽默。表明詞人雖然因為所盼望的事情“望來終不來”,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理想無法實現而心情充滿憂憤,但卻想要努力驅散心中的陰霾,表現了詞人的豁達。
示例二:我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的是詞人沉重的憂傷。人們都說頭發總是因愁才變白,那沙鷗豈不一身都是愁?明寫鳥之愁,實寫人之愁,因為所盼望的事情“望來終不來”,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理想無法實現,故詞人心中充滿無盡的愁情。
8.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黃庭堅①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預關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當④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黃庭堅于紹圣二年(1095)謫官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賓),至元符三年(1100)放還,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預關:滟滪灘。③湘娥:湘夫人。相傳舜之二妃溺死后成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當:正對著,指在湖上面對著湖水。
(1)前一首詩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來被人認為意蘊、情感豐富。你如何理解這一“笑”?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 首句寫被放逐多年,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滟滪灘,表現了劫后重生,不免慶幸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喜慶幸的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還能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意興灑脫,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詩人對回到家鄉后的生活充滿自信、樂觀和欣慰。
(2)后一首詩中,詩人采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分別寫了怎樣的景象?
【答案】 前兩句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湖中君山空蒙、秀麗之景;后兩句借虛寫實,想象人在湖面的情景,寫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應,煙波浩渺的壯闊之景。
9.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浣溪沙
[明]湯胤績
燕壘雛空日正長,外殘雨映斜陽。鸕鶿曬翅滿魚梁。 榴葉擁花當北戶,竹根抽筍出東墻。小庭孤坐懶衣裳。
【注】 燕壘:燕窠。雛空:謂乳燕已經長成,飛離燕窠。魚梁:魚床。懶衣裳:謂時已天暖,無須多添衣裳。
(1)古人作詩填詞,常常一字見新,全篇為之生色。請結合具體詩句,簡析“擁”字的妙處。
【答案】 ①“擁”字以擬人手法寫出了榴葉對花兒的呵護,傳神動人。②“擁”字也寫出了初夏時節榴葉繁茂、榴花明艷的勃勃生機。③以花葉繁茂燦爛的景象,傳達出詞人內心的閑適、喜悅之情。
(2)詞作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答案】 詞作選取了空空的燕巢、雨后夕陽、悠閑的鸕鶿、擁花榴葉、出墻新筍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極富情致與生機的初夏閑居圖,營造了一種清凈幽雅,閑適寧靜,質樸安詳的意境。
1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1)第二句詩中“深藏”一詞很形象,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 “深藏”既是對客觀景物的描寫,寫出了濃密翠綠的葉子籠蓋下的幾點海棠蓓蕾微紅的情景;又是主觀意愿的體現,體現了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輕易吐艷的意愿。
(2)詩的三、四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給人以怎樣的哲理啟示?
【答案】 運用了反襯(或對比、襯托)的表現手法,用桃李的爭妍斗奇,反襯海棠的“惜芳輕吐”,啟示人們,太早的炫耀、過于急切的追求,雖然可以在眼前給我們一種陶醉的幻境,但這種美麗卻是短暫而難以持久的。
1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泊江州
[明]陶安
江云紺綠夕陽邊,江水空明海氣連。一點遠帆如白鳥,數聲急鼓隔蒼煙。
潯陽九派疑無地,廬阜千峰直造天。清夜開樽酹司馬,琵琶亭下月當船。
【注】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陶安是元末明初詩人。
(1)“一點遠帆如白鳥”這句詩,有人認為是量詞用得好,有人認為是比喻用得好,你怎么看?
【答案】 “點”突出了遠帆的“遠”,因為遠,遠帆細小,像一個小點一樣,所以用“點”較恰切。“如白鳥”,也是因為距離遠,而江面又是水天相連,感覺到遠帆像一只白鳥在移動。量詞和比喻的運用,都突出了江面的遼闊蒼茫。
(2)這首詩描寫了江州哪些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 詩中描寫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紺綠的江云圍繞在夕陽的倒影旁,江水空闊明亮,與水上的霧氣相連。遠處有一只帆船,黃昏的急鼓聲在暮靄中傳過來。江州支流眾多,水面廣闊,而遠處的廬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既表達了對江州美景的贊美,又抒發了人在旅途中產生的淡淡的離愁。
12.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 園
[清]黎簡
水影動深樹,山光窺短墻。秋村黃葉滿,一半入斜陽。
幽竹如人靜,寒花為我芳。小園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詩的首聯中哪個字用得最好?請簡要賞析。
【答案】 “窺”。角度巧,不說小園里的人越過短墻看見墻外山光,卻說“山光窺短墻”,好像那山光探頭進入短墻,在窺視小園中的景物,巧妙地突出了小園景物的魅力;以物擬人,寫活了山光的神情意態。(或:“動”。小園中池水澄清,樹木倒映其中,樹本是靜止的,傍晚微風乍起,水中樹影也隨風婆娑蕩漾,靜動結合,畫面更美。)
(2)這首詩的后兩聯由物及人,請賞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答案】 幽竹、寒花(即菊花),是孤傲純美的意象;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潔的象征。幽竹靜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詩人高尚的節操、澄明的情懷,與周圍的景物融為一體,一個孤清高潔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