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不同于平常作文,它有特定的地點、緊張的氛圍、嚴格的時間限制和明確的寫作要求,又有人監考和巡視。高考作文賦分高,幾乎占了語文考試的“半壁江山”,事關高考的成敗。正因如此,考生容易產生不良心理,從而影響作文水平的發揮。那么,高考作文應努力克服哪些不良心理呢?
一、焦慮心理
高考時間緊迫,有些考生不會合理地分配時間,考試時,前面部分花的時間太多,導致作文時間過少,于是心里非常著急,擔心作文不能完篇。有的考生一看到陌生的作文題目、作文材料或者自己不感興趣的文體,心中就發慌。考生要科學地支配好150分鐘,一般來說作文時間要保證50-60分鐘,這樣時間寬裕,心里就比較踏實。高考時萬一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作文題目、作文材料,不太擅長的文體,頭腦要冷靜,要知道,機遇是均等的,我們不可能猜中高考作文題目或材料。我們在平常的復習備考中,每一種文體都要訓練到位,這樣,無論高考考何種文體,都能應付自如。
二、自卑心理
有些考生平時作文基礎較差,每次模擬考試作文分數不高,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種自卑心理,懷疑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自卑心理的主宰下,高考作文時,他們總擔心作文寫砸了,影響自己的前途,因而患得患失。他們總在懷疑自己的作文是否跑了題,立意是否正確,選用的材料是否恰當,結構是否妥當,語言是否通順。其實,考生沒有必要如此自卑,要充分相信自己,面對高考作文要冷靜審題、構思,盡量把語言寫通順,只要盡心盡力寫就問心無愧了。
三、猶豫心理
有些考生總想把高考作文寫好,寫作時非常慎重,特別是在審題立意時,總擔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思來想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猶豫不決,遲遲難以確定。好不容易動筆行文,寫了幾行又覺得不滿意,于是劃去重寫,這樣反反復復,結果交卷時間到了,作文還沒有寫完,卷面又不美觀,只好帶著遺憾離開考場。對高考作文要慎之又慎,但要把握好度,不能謹慎過度。一旦思考成熟,審題立意確定下來了,就不要再顧慮,而應迅速動筆寫作,因為時間不等人。
四、投機心理
高考作文明確規定,嚴禁套作或抄襲。但有些考生心存僥幸,套用報刊上、網絡上發表的文章的構思、情節、人物,改頭換面,為己所用。更有甚者,全盤照抄照搬,企圖蒙混過關。在此我奉勸廣大考生,一定要老實做人,誠實為文,摒棄投機心理。我們不能低估閱卷教師的閱讀視野。這類抄襲作文,一經發現,分數低得可憐,如果性質嚴重,甚至判為零分,這是何苦呢?希望考生不要做這種得不償失的傻事。報刊上、網絡上一些鮮活的作文素材,我們平常要留心搜集,儲存在大腦里,高考作文時,盡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不能當“搬運工”。
五、定勢心理
高考作文具有一定的延續性,給廣大語文教師平時的作文訓練提供了一個導向。考生經過長時間的強化訓練,形成了一定的寫作套路,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定勢。高考作文,由于沒有很多時間思考,因而更容易受心理定勢的影響。考試時,考生一旦碰到曾寫過的“熟題”,或曾練習過的類似題目,便沾沾自喜,麻痹大意,不認真審題,不周密構思,搬用平常現成的作文,結果使文章充滿陳詞濫調,缺乏新意,味同嚼蠟。有的因為疏忽,沒有注意到高考作文與平常寫過的作文的差別,導致文章的立意發生偏頗,成為“病文”。這樣的心理定勢,對考生有百害而無一利。
六、獵奇心理
有些考生為了使高考作文一鳴驚人,絞盡腦汁創新,結果事與愿違,吃力不討好。有的考生看見近幾年高考有個別考生用詩歌、文言文、病歷診斷書、劇本等文體寫作,獲得了高分,于是盲目仿效,毫不顧及自己不會寫這些文體的實際,把文章寫得不倫不類,如此自然不會得高分。有些考生為引起閱卷教師的注意,編織一些荒唐、離奇的故事;有些考生為博得閱卷教師的同情,不惜編造父母離異或雙亡、自己身患重病或殘疾的悲慘故事。這樣做,適得其反,引起了閱卷教師的強烈不滿,也喪失了做人的品德。希望廣大考生,要端正寫作態度,用自己的筆寫真實的事,抒真實的情,傾吐自己真實的心聲。
總之,高考作文我們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時調控或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擾,只有這樣,才可能寫出文質兼美的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