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醫公開課
>>>第1570課<<<
張某,男性,50歲。初診:2016年1月6日。
主訴:自覺口甜3年余,加重2個月。
病史:3年余前自覺口中有輕微甜味,尤以吞咽或進食加重,未重視,癥狀逐漸加重,伴食欲不振,6個月前開始口服中湯藥,癥狀未見好轉。2個月來,自覺口甜進行性加重,為進一步診治,就診于門診。
刻下:自覺口有甜味,食欲不振,怕風,心煩,口干,寐差,盜汗,大便干燥。舌紅,舌有裂紋,苔略膩,脈弦滑。既往慢性糜爛性胃炎病史5年。
中醫診斷:口甜(胃陰虛,脾胃伏火)。
治則:益胃生津,泄脾胃積熱。
方宗:益胃湯合瀉黃散。
處方:沙參15g,玉竹15g,生黃芪35g,藿香5g,生白術10g,茯苓30g,百合20g,郁金15g,生地黃15g,玉米須15g,浮小麥35g,炙雞內金20g,海螵蛸15g,陳皮20g,當歸15g,連翹15g,佩蘭5g,炒酸棗仁15g,川厚樸10g,生麥芽15g,炒麥芽15g,神曲10g,珍珠母20g(先煎)。7劑,水煎服。
二診:2016年1月13日。食欲好轉,心煩。舌質紅,苔白,脈略滑。原方去當歸、生麥芽、炒麥芽、神曲、佩蘭,加蒲公英25g、防風10g,焦梔子15g。10劑,水煎服。
三診:2016年1月23日??谔鹈黠@緩解,心情愉快。效不更方,14劑,水煎服。
后隨診,患者口甜完全好轉。
按語
患者以自覺口甜3年余,加重2個月,中醫診斷“口甜”。
自覺口有甜味,食欲不振,怕風,心煩,口干,盜汗,大便干燥。舌紅,舌有裂紋,苔略膩,脈弦滑。既往慢性糜爛性胃炎病史5年。中醫辨證為“胃陰虛,脾胃伏火”。
該患久患脾胃伏火,脾胃功能受損,脾虛不能為胃行津液,導致胃陰不足,津不上承則見口干口甜;津不下行則大便干燥;虛火上擾則心煩;虛火迫津外出則盜汗;久病耗氣,加之有正氣虧虛,故見怕風,舌脈為陰虛之征。同時,脾虛不化濕,濕濁上泛。
《素問·奇病論》言:“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此肥美之所發也……治之以蘭,除陳氣。”
治療上以益胃湯為主方,方中沙參、玉竹益胃生津,使脾胃津液得復;合用瀉黃散用焦梔子、藿香、防風泄脾胃伏火;同時藿香、佩蘭悅脾醒胃可除陳氣;加之厚樸取藿樸夏苓湯之意除濕去濁;黃芪、白術、防風、浮小麥益氣固表止汗、扶正祛邪;烏梅、玉米須配伍祛火斂陰,生津止渴。
諸藥相配,脾胃復健,濕熱濁氣得化,口甜得治。解除患者多年頑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