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新建的高沁高速公路猶如一條銀色的紐帶逶迤延伸于太行山脈南段的崇山峻嶺、梁溝峁坡之間。這條由高平市到沁水縣全長69.5公里的線路,是我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三縱十二橫十二環”第十一橫的重要組成部分。關聯著本地經濟,特別是煤炭、煤層氣產業的發展,是山西公路重點工程,也是我省高速路建設中所遇地形、地貌較為復雜的地段之一。僅看地質結構,便可知其端倪。公路全線基本為強風化巖石,這種巖石正常情況下尚有硬度,一遇水遇風便可徒手捏碎;公路兩旁的山坡破碎帶甚多,“平時滾蛋蛋,有雨就滑坡”的當地流行語是沿線山體的真實寫照。
工程質量歷來是大型建設的重章要典,在這樣劣質的地質條件下,天塹欲變通途,承擔本條公路建設單位的高沁建管處自然就成為了社會的關注點。
“越是艱苦的條件,就越要修出好路;越是惡劣的地質環境,就越要守住工程質量的生命線”。沒有驚天動地的口號,沒有引人注目的豪言壯語,面對艱巨的任務,高沁建管處以一種忠誠于職業的責任心,向嚴峻的施工環境發起了挑戰。
幾個春秋的奮戰,時至今年的7月,這條公路建設工程已開始進入收尾階段時,狂風暴雨接連而來。一連十幾天,風卷沙石,雨水如注,這是當地近些年少有的洪災暴雨。
公路建設經受住了考驗,更經得起考驗的是高沁建管處堅守的工程質量生命線。他讓我們看到了高沁高速路在建設過程中嚴把質量關的艱辛付出,也讓我們找到了高沁高速路工程質量為什么能夠經得起嚴峻考驗的答案。
建立起質量保障體系
從源頭上消除質量隱患
很少聽說山區修路不能就地取材的事情,但這情況就讓高沁高速公路工程遇上了!如上所述,全線地質的強風化巖石根本不能作為擋土墻、護面墻砌筑的石料。
怎么辦?高沁建管處根據實際情況提出要求,石頭等原材料全部從遠處購買。這一下,原材料成本高了許多,一立方石頭就達七八十元,但工程質量卻從源頭上把好了關。
這一運作方式,來自于高沁建管處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置來抓的高度認識和科學把握上。承擔工程不同職責的建管處、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均建立健全了質量保證體系,通過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抽檢、建管處監督,形成了有效的質量保障機制。在質量控制關鍵節點、工序和工藝上,建管處堅持以找問題為導向,經常開展質量“回頭看”,不定期進行拉網式質量隱患大排查,建立質量隱患排查臺賬,對發現的問題立刻向施工單位下達《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并進行跟蹤復查,充分調動起了各級質量保證體系的作用。
健全的質量保證體系為工程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加大了對質量要求的監督。施工單位購置水泥、鋼筋必須是建管處、監理單位認可的生產廠家,材料進場后除施工單位質量自檢外,監理單位、建管處中心試驗室還要不定期進行抽查檢測,對不合格原材料堅決徹底清退出場。為了保證瀝青混凝土路面原材料質量,所用碎石大多是從周邊的陽城、陵川等地購買,有的甚至從河南遠距離拉來。有一家瀝青供應商原本計劃把改性瀝青在本工廠加工后再運送到工地,但建管處在權衡了長途運輸對改性瀝青質量會有影響的因素后,就要求供應商在施工現場建設安裝加工設備,將瀝青原材料拉到現場后加工再使用。他們還加大了對甲控材料管理和質量檢測頻率,橋梁錨具、支座、止水帶、伸縮縫、防水板、鋼絞線等甲控材料實行公開招標采購。正是由于從制度上把住了質量的關口,許多隱患就及時得到了消除。在多次對路面瀝青、橋梁伸縮縫和交安工程標志牌鋁板、反光膜、立柱、護欄板、拼接螺栓等材料進行的抽樣送檢中,質量合格率達到100%。
嚴格橋隧關鍵工序
從重點控制為質量把關
橋梁,在人類社會活動中被賦予“溝通”的重要含義,而在建造道路的工程中,它更有著跨越難點、架通全程的實際意義。只不過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又增加了隧道的內容。從這一角度來看,橋隧在公路建設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高沁高速公路全長69.5公里,全線大中橋梁54座、隧道11座(其中特大橋2座、長隧道4座),涵洞、通道183道,橋隧占比達35%以上。這一比例,折射出修路的艱難,也道出了橋隧在該工程位置的特殊性。在嚴峻現實的重壓中,高沁建管處的思路是清晰的:橋隧工程是重中之重,質量控制是關鍵工序。為此,高沁建管處印制了《橋梁、隧道工程施工質量控制要點》手冊人手一冊,對橋梁、隧道工程的關鍵工序的質量控制要點提出了規范性做法和具體注意事項,整個工地形成了人人講質量、處處有把關的氛圍。
橋梁、隧道質量管理是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求堅固耐實,還要外觀好看,施工過程工序多,工藝要求嚴,哪個環節有疏漏都有可能產生質量問題。因此,在質量控制上更注重的是行動。建管處堅持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重點對橋梁混凝土構件強度、防撞墻、伸縮縫以及隧道仰拱隧底鉆芯、二次襯砌混凝土回彈強度等工程質量進行專項檢查就達 20多項次。有一次,他們發現一條隧道中防火涂料涂得不合格,而此時天晚施工人員已下班吃飯,但管理人員堅決要求馬上重新施工,直到合格。就是靠這種認真的態度,他們共檢測出質量隱患200余處,馬上進行了整改,保證了工程質量全過程受控。
橋頭跳車是高速公路實體工程十大通病之一,也是橋梁界公認的難題。有的公路尚未通車,橋頭即已下沉,有的通車后多次修補仍難以達到穩定狀態。高沁高速公路橋涵數量較多,此問題不解決,車只能“蹦蹦跳跳”過橋。建管處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要求施工單位首先對橋涵臺背按照規范要求分層填筑,然后層層碾壓達到標準壓實度。在實施過程中,壓實度是質量的關鍵,有的橋涵距民房較近,不宜進行振動壓路機碾壓,壓實度難以達到要求,他們就采取鉆孔布設石灰樁等方式處理。這樣,投入費用雖然高了些,但卻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橋梁質量的問題。
治理滑坡精益求精
從細節提升路面質量
地質條件差的山區修建高速路最大的難題莫過于治理滑坡。在高沁高速公路路基6合同段建設工地,展現了一個治理30多米高滑坡的宏大場面:整個滑坡體共卸載土石方10萬立方米,分6個臺階進行防護,最下面一級是粗壯的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每根抗滑樁插入地下深達18米,混凝土澆筑量達100多立方米,現場數了數,這樣的抗滑樁已經插入地下十幾根。一份施工資料顯示:高沁高速公路除了初出高平一段路比較平外,其余全為崎嶇山路。沿線溝壑縱橫,殘巖斷坡,地形地貌復雜奇特,施工高填深挖地段多,擋土墻、護面墻等防護工程量大,面積要達97.1萬方,護面墻防護高度最高的達56米。高沁建管處一位負責人介紹說,由于公路沿線地質情況差,高填深挖地段邊坡很不穩定,易發生滑塌(移),類似這樣的高邊坡破碎帶全線就有16處,現在大部分已治理完畢,還有3處正在治理施工中。
這樣宏大的場面,帶來的是一種震撼,讓人感受到的是建設者不向自然條件屈服的挑戰精神。然而,帶給人心靈上更深觸動的是他們在施工中對質量的細節追求。
還是讓我們從工地上發生的一件事說起吧。在高速路的26公里處,有一片護面墻出現了一些小裂縫,那是因為前些日暴雨洪災而造成的。按道理,做些小補修即可。但高沁建管處卻不允許這樣,他們立即組織施工隊搭架作業對洪水涉及到的100多平方米的墻體進行清洗修補。水是從很遠的地方用車拉來,然后一桶桶人工送上去,將護墻體筑砌的石頭一排排洗出,最后重新用水泥勾縫,那認真勁兒就像園林師在裝雕盆景花藝一般。這就是他們的做法,對治理工程要求精益求精,絕不放過任何瑕疵。
這也體現在施工過程中,要求砂漿配比準確,石頭大面朝外,坐漿均勻,填料飽滿,勾縫密實,表面平整,發現問題,絕不遷就。高沁建管處在日常質量巡查中,曾發現個別合同段護面墻未按規范要求分層砌筑,有石頭堆砌現象,就立即責令停工,并對已完成的該段落護面墻進行破壞性檢測,結果發現存在局部砌筑厚度不夠的問題,當即就做出了要求施工單位全部返工的處理決定。
不同的作業面有不同的施工特點,但相同的是高沁建管處對任何作業面質量的標準都一樣嚴格,對任何質量問題都持零容忍態度。路面工程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高速公路使用的年限。針對有的高速公路通車時間不長就進行修補的教訓,高沁建管處未雨綢繆,在剛鋪路時就開始實施了向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管理要效益的計劃,從材料配比、拌合,到攤鋪、碾壓機具配置;從現場質量管控,到成型路面質量檢測,都細致要求,在每個環節的質量控制上,都力尋最大價值化,絕不放過任何一個質量問題。一次質量檢測中,發現公路26公里處有約50米因稀漿封層厚度不足,建管處立即責令施工單位進行了補灑,以保證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與瀝青混凝土面層的結合良好;還發現64公里處約80米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存在離析現象,也推掉重新鋪裝。
以上細節,也許在浩大的工程中微不足道,但小中見大,往往決定事業的成敗,高沁建管處正是緊緊抓住了施工各個環節中的細節,為整個工程植入了最堅實的基礎,也為工程質量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內涵。2016年5月中旬,高沁高速公路路面工程已完成了90%,經省交通質監局質量抽檢,路面工程質量合格率達96.4%。
李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