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診講究辨證施治,通過望聞問切斷定病情診斷疾病,而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脈象和舌象了。
中醫來講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氣所生,而舌診的意義就是通過觀察舌頭和舌苔的顏色、形態、潤燥等,以此判斷疾病的性質、病勢的淺深、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及臟腑的虛實等。舌苔的變化或許就是機體疾病的前兆。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如何通過觀察舌象來知道自身健康情況,首先看看正常的舌象是什么樣子的吧!
正常舌象特點是:舌質淡紅鮮明滋潤,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看上去均勻薄白,四周都沒有齒痕的存在。中醫臨床上說的“淡紅舌,薄白苔“。像是嘴巴干一點的話,舌苔看上去就會偏白。干濕是適中的,且不會出現異味,對健康沒有影響。
以下7種舌象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大家不妨對照著查看下自己是否有相關問題。
一、齒痕舌
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大部分是因為舌體胖大受到壓迫造成的,多是由氣虛、脾虛或陽虛所致,由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舌體胖大,故齒痕舌主脾虛和濕盛。
臨床上大概有三種表現:
(1)淡白濕潤而有齒印,屬寒濕壅盛;
(2)淡紅而有齒痕,屬脾虛或氣虛;
(3)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多屬濕熱痰濁壅滯;
在食療方面,如果是齒痕舌舌質淡的人,在食物的選擇中,可以多選擇薏米、山藥、南瓜、紅薯、栗子等食物吃,盡量不要吃生冷瓜果和冷飲,因為會損傷脾陽,導致水濕更重。
二、裂紋舍
舌頭表面上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深淺各異的裂紋,多數為陰虛熱盛之證。
臨床上主要表現有3種:
(1)紅絳舌有裂紋的,屬于熱盛傷陰
(2)淡白舌有裂紋的,屬于血虛不潤
(3)舌質淡白胖嫩,邊有齒痕,又有裂紋的,屬于脾虛濕浸;治療宜滋補陰精,益氣生津;補脾滲濕;補陰瀉火;清熱潤燥。
三、胖大舌
指舌體虛浮胖大,或邊有齒痕,色淡而嫩。
臨床表現及主病有兩大種:
(1)舌體胖大而嫩,色淡的,屬脾虛,多由于水飲痰濕阻滯,水濕潴留舌體致舌體胖大。多表現為:舌邊有齒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氣懶言,倦怠食少,腹滿便溏,脈虛緩或遲弱。
治療的話宜健脾益氣,方宜八理中湯,補中益氣湯類。
(2)舌大胖嫩,色淡,邊有齒痕,臨床表現為腰以下腫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黃白,一般屬于腎虛水泛。
治療的話宜化濕逐痰,。宜茵陳、木通、滑石、石膏、梔子以清熱利濕。
四、舌苔發白、發黃、發灰、發黑
(1)舌苔發黃:中醫認為,黃苔通常對應為「熱證」。苔黃而滑,為「濕熱」;苔黃粘膩,為「痰熱」;苔黃且臟,表明「濕熱在胃腸」。存在胃部疾病的患者,舌苔往往會呈現出黃色。
(2)舌苔白厚:腸胃消化不好,舌苔白厚或刷舌頭后,舌苔很快又長了出來,這代表腸胃濕氣重,消化功能不好。
治療的話宜四神湯去除濕氣;多運動、流汗,也能改善此狀況。
(3)舌苔發灰:主里證。苔灰薄而潤滑,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苔灰而干燥,為熱病或陰虛火旺。
(4)舌苔發黑:這個大多由黃苔或灰苔轉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極其嚴重。苔黑而干燥,為熱盛津虧。舌尖苔黑而干燥,為心火盛。苔黑而潤滑,為陽虛陰寒極盛。
五、舌苔發厚
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體,主病情由輕到重,說明胃中濁氣不降,胃氣挾濕濁、痰濕、食積,邪氣上蒸于舌面所致。1.如果是舌苔白厚,濕潤狀,提示脾陽不振或陽氣被遏。2.如果舌苔厚黃,提示痰濕或濕邪化熱,變成了痰熱或者濕熱。總之,出現舌苔變厚,提示胃腸功能異常,伴隨消化水液及食物出現異常。
在飲食上要忌生冷性涼的食物,以免得損傷脾陽;宜清淡的飲食,忌過于油膩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油炸辛辣的食物也不要吃,以免出現痰濕化熱。
六、滑苔,燥苔,糙苔
(1)滑苔舌面水分過多,甚則伸舌流涎欲滴,捫之濕滑稱為“滑苔”或“水滑苔”。如果身體又容易疲勞、精神不濟、有氣無力等現象,表示身體處于各種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的狀態。臨床上多為水濕之邪內聚的表現,主濕,主飲,主寒。
(2)燥苔:望之干燥,捫之無津,甚則舌苔干裂稱為“干燥苔”,就是舌苔干燥缺少津液
舌苔干燥而色黃者,為胃熱熾盛,損傷津液。舌苔干燥而色黑,為熱極陰傷。若舌苔干燥色黑而且有刺,則屬熱極。
(3)糙苔:糙苔是燥苔更加干燥造成的,苔質顆粒粗糙,捫之糙手為“糙苔”;多見于熱盛傷津之重癥。若苔質粗糙而不干者,多為穢濁之邪盤踞中焦。
七、舌苔消失了
舌苔消失了,中醫認為舌苔為胃氣所生,舌苔消失了,有時會代表胃氣虛弱,或者陰虛有熱,舌苔也會消失。
最后再說一下:
1.舌尖突然變紅,說明有心火;2.舌苔看起來濕答答的,說明有濕氣;
3.舌苔看起來特別干,說明陰虛;4.舌頭下兩根靜脈又黑又粗,說明淤血很嚴重。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您喜歡的話,就收藏了吧!想要了解更多的中醫養小常識,養生小妙招,敬請關我哦,定期為大家更新!